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重大决策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903
颗粒名称:
三、重大决策活动
分类号:
D624.57
页数:
16
页码:
67-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地方组织的重大决策活动,其中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全面建设的探索、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
晋江县
党组织
重大决策
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后,即发动工农民众先后成立工会、农民协会、学生联合会、妇女解放协会及反抗文化侵略大同盟等群众组织。泉州等地先后成立码头、人力车、店员、木器等基层工会。晋江的清濛、池店、青阳、沙堤、西滨等
乡村组织农民协会。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1930年春,中共泉州县委领导晋江等泉属各县开展“五抗”(即抗租、抗税、抗粮、抗捐、抗饷)斗争。1932年,中共晋南特别支部领导晋江各地开展抗税斗争,并在文教界组织“反帝大同盟”,发动群众抵制日货。
1934年4月,中共晋南县委组织武装小队伍,就地开展游击活动。建立和恢复党团组织,扩大根据地。红色区域遍及晋南同200多个村庄。1935年4月,晋南武装队伍扩编为晋南游击大队。
1937年8月,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在泉州成立,开展抗日活动。泉州党组织派辜仲钊等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到“抗敌会”、报社、书社、抗日团体工作。“抗敌会”的13个巡回剧团的“宣传工作团”,展开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还发动各抗日团体掀起献金运动,开展劳军、优属、接待沦陷区难胞等工作。
金门、厦门相继沦陷后,晋江县成为抗日前线。1938年5月,由中共晋南工委书记李刚主持在南安深坑召开晋江、南安2县的24个联保代表会议,决定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各联保代表签名发表会议《宣言》,并决定以深坑为抗日游击根据地。会后,组建一支2000余人的抗日群众武装。
1939年,晋江县国民党顽固派改组抗日后援会晋江分会,解散晋南联乡抗日武装,查封进步书刊等,破坏共产党组织。年底,晋江县党组织转入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中心的隐蔽斗争。
1940年4月4日,为打击米商囤积居奇,由中共闽南特委书记李刚指挥,将泉州市区涂门街“美耕”米店中几十袋大米抬到街中分给群众。但泉州党组织因此暴露,遭受严重破坏。
1941年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安海召集会议,传达“皖南事变”真相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国统区实行“荫蔽精干,长期埋
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方针。地下党组织运用各种形式,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2年8月安海抗敌剧团正式成立。演职员60人左右,排演进步剧目。共产党员许集美、黄竹禄起了核心领导作用,并发展10多人入党。
1945年4月,泉州中心县委在安海“十九间”(地名)召开扩大干部会议,传达闽南特委会议精神,明确提出新形势下的首要任务。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会议决定调整党组织,开辟新区,成立挺进工作队,打通安溪经闽西通往闽粤赣边区的路线。
1946年5月1日,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侯如海错误决定在晋江衙口进行一次经济斗争,造成惨痛的“五一”事件。6月,中共闽中特委任命许集美为泉州中心县委书记。10月25日,许集美在南安岭兜召开泉州地区党的干部会议,传达闽中特委的指示,清算侯如海的错误,整顿组织,部署各地区的工作。
1947年2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发动群众,组织游击队。5月11日晚,组织安海、内坑一带武装人员300多人,以许集美为总指挥,分4路同时攻打镇公所、警察所、银行、邮政局。至12日凌晨2时安全撤出安海镇,给国民党地方当局以沉重的打击。
1947年8月间,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以“晋南惠同安五县壮丁大同盟”的名义,开展以反“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为主要内容的生存斗争,组织武工队镇压反动的乡镇保甲长,抗击强抽壮丁的罪行。
1947年11月~1948年1月,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在晋江县埔顶寮和塔头召开泉州地区党的干部会议。提出今后的工作任务是:整顿组织、肃清内奸、巩固和发展掩蔽根据地;继续发动群众反“三征”,广泛开展群众性游击战争,除恶反霸,镇压
反革命。会后,晋江县各路游击武装采取小型灵活的斗争形式,镇压一批与人民为敌的反动头子、特务、恶霸,清除内奸,纯洁组织。
1948年6月28日,在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领导下,4名武装人员同狱中的同志密切配合,成功劫狱,营救泉州和安溪2个中心县委的重要干部5人,轰动了全省。
1948年8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石狮、永宁、龙湖、深沪、金井一带主要侨乡,建立中共晋江侨区区委,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各行各业人员,形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1948年8月下旬,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安海郊区前埔小村召开干部会议,作出关于《四个月巩固组织工作的决定》。会后,晋江县党组织开展“三查”运动(即查思想、查组织、查成分)和以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武器进行思想斗争,并培养大量思想作风好、立场坚定、能联系群众的各级干部。建立坚强的基层组织,建立可靠的隐蔽根据地。同时进行党员登记、清理党籍工作。
1949年1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在安海郊区岭顶村召开城市工作座谈会,训练城市工作干部20多人。总结城市工作经验,贯彻白区工作新方针,改变掩蔽方针为发展方针,使城市工作迅速发展起来。
1949年春,晋江县党组织以严密组织为中心任务,扩党练干,壮大人民武装。同时,各游击武装主动出击,重点进攻国民党的乡、镇、保政权及反动武装,袭击反动军警,开仓分粮,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清乡”斗争。5月1日午夜,晋江县自卫队中队长朱文良率一个中队窜进塔头“清乡”。李刚区委与运伙区委组织武装力量和邻村美林、龙园、金井等地群众近万人,投入反“清乡”斗争,给敌人以打击。5月4日,游击队发动内坑等10个村农民群众500多人,攻打晋江县政府的苏垵粮仓,获粮食50多吨。5月6日,安海郊区工委带领群众500多人,攻打
南安大盈乡砖仔埕粮仓,夺得粮食80多吨。
1949年5月下旬,在内坑后溪召开干部会议,宣布成立以许集美任指挥员兼政委的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泉州团队。团队下辖晋南永游击大队、晋南同游击大队、晋江游击大队、团队直属大队,以及安溪、永春、同安游击队。各路游击队频频出击,沉重打击敌人。
1949年5月,中共晋江县工委(闽西南)成立,通过《告泉州人民书》,号召群众开展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6月间召开县工委扩大会议,做出4项决议:一是成立泉州人民武装工作团晋江县大队;二是成立泉州人民解放同盟晋江县分盟,以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广泛地团结反蒋的爱国工农群众和青年知识分子进行反“三征”斗争;三是向反动党政军机关印发信件,大力宣传解放军“约法八章”,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策反工作;四是向富商和地主、富农筹集粮款,准备迎接解放大军到来。
1949年7月8日凌晨,国民党泉州戒严司令部纠集325师和晋江、安海、石狮警察共1000多人,向晋东南的塔头、龙园、英林、伍堡、金井等沿海游击区进行大“清乡”。中共晋江县工委组织晋江县游击大队和李刚区、运伙区、五一区的武装力量及各村的农民自卫队、基本群众逾万人阻击来敌。后采取小型灵活的游击战术,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清乡”。
国民党当局利用泉属军官、地方势力于1948年下半年就地组成325师。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决定组织力量进行策反工作。通过各种渠道策动副师长陈言廉于1949年8月19日率部1000多官兵在安海起义。
1949年,晋江游击武装主动出击,先后攻打康乐(灵水)、至善(檀林)、金井、梅溪(磁灶)、永宁、大同(沙塘)、张林、内坑、大盈、深沪及河市、马甲、新民等乡镇公所。晋江县国民
党的敌、特、军、警望风而逃。大部分国民党基层政权土崩瓦解。
1949年8月31日凌晨,泉州团队部获悉敌交通警察将撤离泉州,当即命令独立大队出发解放泉州城。上午10时许,第一、二中队从新门街进入泉州市区。第一中队负责解放南区各机关,第二中队负责解放泉州北区各机关。下午,晋江县城泉州各机关的接管工作全部完成,泉州获得解放。下午4时许,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先遣部队进入泉州城与游击队会师。紧接着,游击队与解放军并肩作战,至9月4日,解放晋江全境。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全面建设的探索
1949年9月,中共晋江县委动员全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组织民工27007人,搬运支前物资、修筑军用公路桥梁及组织船只178艘,船工690人。1950年7月,又组织民工17134人次,参加修建同安机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晋江县委正确掌握“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大规模剿匪反霸运动。全县共捕获匪特1030人(其中匪首14名),击毙16人,基本肃清公开武装活动的残匪。
在剿匪反霸斗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共晋江县委领导全县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培养大批积极分子和干部。至1950年底,全县211个乡、7个街都建立基层人民政权。
1950年6月~1953年7月,县委领导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教育运动,捐献慰劳金1.45万元。同时,在开展献机献炮运动中,又捐献人民币46.2万元,超额完成两架战斗机的捐献任务。
从1950年11月下旬至1952年6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县委抽调机关干部和部队、农村积极分子及乡主干共
642人,组成土改工作队,分别到各乡协助开展土改工作。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
1951年结合土地改革,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根据“宽大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除依法对那些罪大恶极、不杀不足平民愤的首恶分子进行镇压外,其余的或判处徒刑或交给群众管制,还对彻底坦白交代而且立功的反革命分子给予宽大处理。
1951年12月~1952年间,县委在县机关内部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在社会上开展反对不法商人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资财、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国家机关内部,依法惩处贪污犯13人。在“五反”运动中,清查出漏税金额达70.96万元。
1953年,全县组织2万多名乡村干部、积极分子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运动,受教育的群众占成年人的85%以上。同时,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1年开始组织互助组、变工队进行互助生产。1952年秋,试办初级合作社。1955年8月大力宣传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掀起办高级合作社的高潮。1956年底,全县参加高初级社农户占总农户的84%,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县委引导手工业者逐步走集体化的道路。至1956年底,全县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组和公私合营厂、联社加工厂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5.4%,基本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制定的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接着又实行棉布有计划供应,1956年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阶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推行定息办法,按年发给息金。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采取包下
来的政策,根据“量才录用,适当照顾”的原则给予合理的安排。
1956年,县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至年底,吸收知识分子入党61人、入团191人,还帮助823个失业知识分子就业。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知识分子1100人,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水平。
1957年春,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进行开门整风的指示精神,通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请民主党派、工商界、教育界、宗教界等各阶层人士开座谈会及利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形式,请党外人士提意见,帮助党整风。5月中旬,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开展了反右派斗争。但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把一大批人错划为“右派分子”。反右派斗争结束后,从1958年元月开始转入全民整风运动,进行大整大改,克服“三风”(官僚主义作风、宗派主义作风、主观主义作风)、“五气”(官气、暮气、阔气、骄气、娇气)。
1958年,县委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全县军民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组成千军万马向大自然进军,首先掀起的是兴修水利的高潮,相继出现造林高潮、学文化高潮,接着出现大炼钢铁高潮。全县人民表现出高度的劳动热情。但是,由于瞎指挥和片面追求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高估产、高征购,也导致各地虚报高产、竞放高产“卫星”的浮夸风,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958年春,县委对全县农业社、信用社、供销社、手工业社和运输社进行合并,实行“五社合一”,组成205个联社。10月,又由205个联社办成13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社员的耕地、大牲畜、农具归公社所有,连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被收归社有。在全社范围内搞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还实行部分供给
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造成严重平均主义。同时,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力,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1960年11月开始,县委开展一个以纠正部分地区在公社化初期产生的“一平二调(想把公社生产队的穷富拉平;无偿地任意上调生产队的财富积累金;任意抽调社员参加义务劳动)共产风、命令风、浮夸风、特殊风、瞎指挥风”和“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五风三害”的整风整社运动。同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直接组织生产,收益分配”。
1959年~1961年,全县工农业产值逐年下降。1961年1月后,县委全面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精简机构、下放干部加强基层领导。由于“八字”方针和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胜利完成。全县工农业生产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市场供应明显好转,财政收支平衡,各项事业日趋繁荣。
1963年~1966年,在机关开展增产节约和“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官僚主义、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运动,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为“四清”运动,初期为清帐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后来改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初期在处理和纠正部分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夸大的估计,致使不少基层干部遭受不应有的打击和错误处理。
1966年5月,晋江县“文化大革命”开始,并由学校向机关、城镇、农村全面展开。“造反派”“踢开党委闹革命”,党政机关均处于瘫痪状态。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广大群众分裂为
2大派,派性斗争日益严重。
196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介入地方,对晋江县实行“三支两军”(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3月,成立晋江县革命生产领导小组,取代晋江县党政机构职能,“抓革命、促生产”。
1968年10月28日成立晋江县革命委员会(下称革委会)。总揽全县党政财文大权,所辖25个公社(镇、场)至1969年9月也全部成立革委会。1970年6月,成立中共晋江县革委会核心领导小组,各公社(镇、场)和县直机关单位也先后成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
1969年夏,县革委会领导全县开展“斗、批、改”和“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运动。同年10月,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建党“50字”方针,从机关到基层分期分批开展“整党建党”工作。1970年12月,中央揭发批判反革命分子陈伯达的罪行,1971年1月以后,开展“批陈整风”运动。1971年“9.13”事件后,晋江县开展“批林整风”运动。
1975年1月以后,中共晋江县委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对党、政等各级组织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进行全面整顿。从增强党性、克服派性入手,认真落实干部政策,解放一大批干部,分配工作,调整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党在各条战线的领导得到加强。同时抓工业、交通、农业及科技、文化教育的整顿。通过整顿,政治局面和经济状况开始好转。
1976年,在所谓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晋江县委在内坑召开会议,作出决议,在全县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面否定1975年整顿工作的成绩和调整充实后的领导班子。晋江县再次陷入混乱之中。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各种形式进行抵制。
1976年底,福州军区派出百名指战员,先后进驻县机关主
要单位和公社、工厂支持地方工作。省、地委增派5位领导干部,加强和充实县领导班子。还恢复1975年整顿工作中省、地委批准设置的机构和任命的领导人,撤销一些不适应的机构。县委成立揭批查领导小组,在全县开展揭批查江青反革命集团运动,教育和挽救一批犯错误的干部,稳定了政治局势,促进了安定团结。
(三)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晋江县委和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县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坚持改革开放,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使各方面的工作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1979年以后,中共晋江县委把清除“左”的影响、落实各项政策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到1987年基本完成落实各项政策的任务。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对全县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的11045人(其中立案2313人),全部复查结案,平反恢复名誉。改正错划右派,复查处理“不纯分子”问题,复查平反“反右倾”案件。落实共产党地下斗争时期人员政策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认真落实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华侨、台胞台属政策,宗教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等等。通过以上大量落实政策的工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1980年以后,县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指示,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开农副产品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勤劳致富的积极性。1980年8月,县委作出《关于加快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 11月又作出《关于当前农村若干政策问题的规定》,坚决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允许群众集资办企业,允许乡镇企业有经营自主权和分
配自主权等。1983年5月,福建省在陈埭召开乡镇企业现场会,陈埭被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全县乡镇企业一直保持着迅速、稳定发展的势头,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县委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把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到工交、邮电、基本建设和财政贸易等各条战线。
从1979年开始,晋江县委把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摆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重要战略位置上,充分发挥侨区优势,勇于开拓,全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87年,县委认真组织学习中共“十三大”文件,深入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路线,回顾总结晋江县改革开放的历程。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晋江县经济发展的方向、道路问题,包括一些十分敏感的雇工问题、分配形式问题、非劳动收入问题以及私营经济的地位问题,都通过学习得到明确的答案,从而统一思想认识,促进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县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始终按照中央的部署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全县的安定和稳定。县委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三次重要讲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989年11月,县委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央决定,搞好治理整顿和坚持改革开放,从晋江实际出发,采取措施,既克服“过热”,又防止“滑坡”,制定“保基础(粮食),稳支柱(乡镇企业),抓重点(综合开发)”的方针;抓好乡镇企业,反复强调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妥善处理税收和企业定性换证工作,消除思想疑虑,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987年县委制定实施《晋江县“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规划》,1990年又制定《晋江县精神文明建设三、五年规划》,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确定了“三年建成文明县城”以及建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生活小康的社会主义新侨乡”的奋斗目标。在1990年11月召开的中共晋江县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并在晋江县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讨论通过。县委分别于8月和11月专题研究通过关于加强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决定。
1991年,县委制定《晋江县“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晋江实际出发,发展重点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加强“三基”(即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科技和教育)建设,增强发展后劲,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县委立即在全县广泛深入地组织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认真领会“谈话”的精神实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广泛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强化改革开放意识,达到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敢于突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大胆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决策、新举措,从而在全县形成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浓厚气氛。
1992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建市。3月8日,县委、县政府成立晋江建市筹备工作委员会。5月1日,来自海内外宾朋和晋江各界代表共3000多人,云集在晋江华侨体育馆隆重举行晋江撤县建市庆典活动。
1992年7月中旬,中共晋江市委重新修订“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提出晋江市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总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弘扬“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
晋江精神,建设稳定、繁荣、文明、小康的侨乡新型城市。全面拉开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包括交通、电讯、电力、供水)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改革开放综合试验。
中共晋江市委书记施永康在中共福建省党员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出席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22日,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10月24日召开干部大会,由施永康传达中共“十四大”盛况。强调按照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坚持晋江模式,做好做足市场经济这篇文章。在全市掀起学习宣传中共“十四大”精神的热潮,并成为推进全市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强大动力。
市委按照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的总体思路,从1991年~1993年,实施“115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一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抓好五项工作(村级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农业生产和计划生育)。先后派出三批由省、市、县和镇直机关干部3784人组成的工作队分赴365个行政村,分三期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1997年10月9日,市委召开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并作出《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决议》,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大力推进晋江第二次飞跃。
市委制定实施“奔小康、建新村”规划,至1995年全市基本实现了小康,成为福建省第一批小康县(市),并被授予“全国小康先进县(市)”称号。1996年又制定实施“宽裕型小康建设规划”,向宽裕型小康迈进。至2000年,全市已有262个行政村达到宽裕型水平,占行政村总数的68%。
撤县设市以后,晋江城市总体规划不断编修完善,1992年城区规划面积从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38平方公里。市区性
质确定为:晋江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东南重要工贸城市。投入10多亿元资金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2.8平方公里,比原来扩大近3倍。同时加快乡村城镇改造建设步伐。全市15个乡镇全为建制镇。形成了珠链式的城镇群体,城镇化水平已达37%。
市委努力处理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组织全市环保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认真贯彻落实计生基本国策。全市人口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切实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修,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团结稳定、政通人和的社会政治局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好人民代表大会。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作用。市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充分发挥各人民团体的作用。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加强党管武装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从2000年3月开始,市委把“三讲”教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学习理论,进行自我剖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抓好整改。在“三讲”中,认真学习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终始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自觉找差距和不足,破“满”戒“骄”。
2000年12月8日,市委召开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九五”,全面规划“十五”计划,并研究部署从严治党重大举措。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晋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
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新世纪晋江市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到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50%,基本实现城市化,把晋江建设成基本现代化的工贸港口城市。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不设上限,下限至2000年。分概述、建置与人口、自然、党政社团、经济、晋江与侨台港澳关系、文化、方言与风俗、人物、大事记等10章,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