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化县优势的认识及其对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862
颗粒名称: 对德化县优势的认识及其对策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850-8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拥有林、电、瓷三大优势,林业为基础并影响水电和陶瓷工业发展。需制定“以林为主”的经济建设方针,推动德化县经济全面振兴。
关键词: 德化县 农村电气化 试点县

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二大又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八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农村全面振兴。我县也和全国一样,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农业生产正在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转化。
  德化是福建省泉州市北部的一山区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德化人的财富和骄傲。全县拥有林业用地273万亩,占土地面积的81.5%,有林地面积194万亩,占泉州市有林面积的25%,森林总蓄积量945万立方米,占泉州市的71.4%,森林覆盖率59.6,高于全省39.5%和全国12.5%的水平,是福建省急待开发建设的重点林区之一。由于森林密布,调节境内水的良性循环,水力资源丰富,全县可开发的水电资源13万千瓦,还有传统的瓷器生产,其历史悠久,工艺精巧,驰名中外,素有“福建瓷都”之称。高岭土蕴藏量一亿吨以上。从事瓷器生产职工占全县劳力的十分之一,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8.64%,纳税占全县三分之一,出口瓷占福建的一半,是全国陶瓷重点产区之一。德化县委,政府自1980年以来,经充分调查研究之后,把它概括为“林、电、瓷三大优势”,并提出“充分发挥三大优势,振兴德化经济”的指导思想,这是对德化客观条件在认识上的一大收获。实践证明,这几年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在认准优势之后,紧紧围绕三大优势的发挥所取得的。德化被林业部列为南方开发偏远林区重点县,林区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正在实施过程中,德化被列入全国农村电气化一百个试点县之一,全县小水电装机巳达17402千瓦,省市县联合开发龙门滩引水工程第一期1.8万千瓦电站已顺利动工。陶瓷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销大于产的好势头,1986年陶瓷出口收I额达1968万元,比1985年增长63.9%。经轻工部批准,年产值2000多万元的“建白瓷”高级成套餐具生产线也正在筹建之中。围绕三大优势所进行的三大基础工程的建设,给德化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是德化走向经济繁荣的良好开端。
  一、增强整体意识,正确认识三大优势的相互关系。
  改革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发建设全面展开,也发现我们原来对建设德化的规律性问题,如“林、电、瓷”三大优势是怎样一个关系?应如何正确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有计划协调地向前健康发展,使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积极保护结合起来,特别是对“林”怎样促上去,还缺乏统一的认识。重采轻造,重造轻管,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倾向还严重存在,造成乱砍滥伐,部门利益加剧,常有顾此失彼,造成工作中的某些被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去深入研究解决的。
  德化的林业、水电和瓷业,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但是,在德化经济建设现实过程中三者已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在客观上是密切联系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林业是水电、陶瓷的基础,是三大优势之首,是牵动德化经济建设全局的中心环
  节,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没有林业也就无所谓德化丰富的水电资源和自古以来所自然形成的传统陶瓷工艺以及目前乡镇陶瓷厂所需要的主要木柴能源。所以,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的永续利用和陶瓷生产发展规模都有赖于林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程度和它们对资金、技术等其
  他方面需要的制约。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客观上又存在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关系,水电工业的日益发展将为林、竹、果等系列产品加工利用和陶瓷工业全面推广以电代柴提供所需要的电能。陶瓷工业的日益发展不仅可以增强农业这个大系统的实力,稳定粮食生产的增长,从而支持林业长期稳步发展;而且随着陶瓷工业的发展,其生产资金日渐积累,也为陶瓷企业本身转向以电能为主所建电炉所必须筹备的资金提供一定来源,从而减少木柴的消耗,促进生态效益的提高。与此同时,陶瓷工业向着电能方向发展,“林瓷之争”转入了互利的良性阶段,既促进了自然生态效益,也为水电社会效益充分利用开辟了一个美好的前景。总之,它们三者任何一方的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到另一方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
  德化“林、电、瓷”这三方面,既有地位的主与次,又有发展上的相互制约;既有相互矛盾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关键是看我们能否能动地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否避它们的相互矛盾之害而趋他们相互促进之利。
  二、抓住主要矛盾,制定“以林为主”的经济建设方针。
  过去,不从实际出发,一律要求“以粮为纲”统一一种模式,严重影响了自然资源优势的发挥,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已有了深刻的教训。
  德化经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众多因紊,主要又是林、电、瓷三个方面所构成的,但是,它们又不是平行的。“林”是左右整个系统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矛盾,就能在一个时期内使整个系统的链条活动起来,从而带动整个系统的发展,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首先,德化现有森林可伐量461.7万立方米、毛竹14.5万亩,是一个巨大现实生产力,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利用森林资源优势,对德化经济建设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不仅是它本身价值的决定,而且开发建设得好又能促进各行各业同步发展,尤其是带动“电、瓷”的飞跃。只有全面发挥三大优势的潜力,才是德化经济全面起飞的希望所在。
  其次,从目前产值分析,1986年“林、电、瓷”总产值3949万元。仅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4.3%,其中林占8.9%,水电占2.78%,瓷占22.64%。只有瓷业发挥一定潜力,水电效益应从社会效益看,而林所占的比例很低,这与德化具有丰富森林资源来说是不相称的。只卖原木落后状况没有改变,木材综合利用率低,许多木材被大材小用或弃置浪费,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经济优势,可见有其巨大潜力。若向着多层次加工增值方向发展,短期内可望千万元、几千万元的增长。
  第三,德化山地面积为耕地面积的13.8倍,而果茶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3,近年来,经济作物虽发展了十多万亩,但仍有巨大潜力,尚有30多万亩宜果荒山,是发展多种经营的广阔天地。德化这种良好的环境,为多种经营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过合理种植、养殖多种生物,又给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了良好条件。实行长短结合,改变单一的林业生产结构,把大量剩余劳动力引导到多种层次经营上来,这又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治穷致富,振兴林业的重要途径。
  正确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普遍原理同本地区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根据德化林业与水电、陶瓷、多种经营等方面相互关系的特点。我认为,德化必须制定:“以林为主,以电促林瓷,林瓷协调。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增殖瓷源,永续利用。”的经济建设方针。使原米提出的:“充分发挥林、电、瓷三大优势,振兴德化经济”。的指导思想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这样,林、瓷、电三者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取得有机统一,并能顾到眼前经济效益,又顾到长远利益,切实做到开发利用和增殖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使森林蓄积量越来越多,越用越好,从而带动德化整个经济系统健康运转,永保活力,全面繁荣兴旺。
  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处理好开发利用和积极保护资源的关系。
  对德化森林资源必须大力开发利用,促其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样也有利于林业本身的发展,否则,反而会制约生态效益的改善,关键问题是必须对开发建设有个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今后农村出问题,很可能不在所有制方面,而在农业生态的破坏方面。”这几年中,全县成熟林减少一百多万立方米,有些地方公路通,林木光,不能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只偏重单一目标,只图眼前,采取“杀鸡取卵”的掠夺性做法,必定事与愿违,欲速则不达。正如恩格斯告诫的“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林业开发建设才能取得成功。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积极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资源消耗和再生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发挥森林资源优势,积极而有计划地开采,又要合理利用,珍惜和保护资源。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利用,防止浪费破坏;同时,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才能使开发建设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利条件,达到越用越多、越好,造福于子孙后代。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以林为主”几个宏观决策问题。
  1.对“林、电、瓷”发展规划要有个宏观指导。1990年前要全力以赴抓好龙门滩引水发电工程第一期电站的建设,不要盲目再上新的项目,同时抓好扩大联网,挖掘潜力,发挥效益,在1988年实现全县农村初级电气化任务。不以木柴为主要燃料的国营瓷厂,应进一步开展外引内联,加强技术改造,向高级瓷方向发展;而以木柴为主要燃料的乡镇瓷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必须在木材“一本账”所能允许的能力之内加以宏观控制,并创造条件向“以电代柴”和提高品种档次方向有计划地发展。如果只求数量,过于盲目发展以木柴为主要燃料的瓷厂,势必造成乱砍滥伐和大材化小材的严重情况,那就等于饮鸩止渴,破坏整体计划的实现。所以“林瓷协调”是宏观指导的关键,这并非束缚瓷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瓷业发展要有一个正确指导思想和方向,就是乡镇瓷厂要尽量减少木材消耗,向提高品种档次增加效益方向发展。维护“以林为主”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就是维护瓷业本身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这是德化所面临的一大课题,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研究探讨加以解决。
  2.林业生产要有一个稳定的合理布局,即对现有成熟林要有计划开采;中幼林普遍抚育,以提高林木生长量;速生丰产林与一般造林相结合逐年发展;大力推广封山育林,使这四方面相互衔接,构成长期稳定发展的合理布局,切实保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3.在林业建设资金、技术力量等方面要稳定、逐年增加投入。上级林业部门所投入的林业开发建设基金,要严格按照总体规划保证重点。地方财力应从林业收入中逐年增加返回到林业基地建设上,在使用上要实行有偿使用,权责挂钩,综合安排,讲求实效的管理办法,切实解决
  吃大锅饭、无人负责的问题。
  4.在林业“三定”的基础上,要稳定我县目前多种形式的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既要保护林农个体经营的积极性,又要鼓励支持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发展的积极性。对成熟林要加强现在以村集体管理的办法。对成片中幼林要以建立松脂基地为突破口给予联合承包。对自留山要限期种植绿化。当前,应在完善责任制基础上,把各种责任制形式的责权利用合同形式确定下来,通过法律来稳定和巩固多种贵任制成果。有的村落毁林严重,跟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有直接关系。这是发展林业生产的中心环节,要花大力气,在短期内分类指导解决好。
  5.要稳定目前我县林工商公司与林权所有者之间的原木产销关系,充分发挥县公司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这是德化在取消统购木材、开放市场以来,符合当地情况的成功经验。一、可以防止木材中间商从中渔利,保护林农的利益。二、能保证“一本账”的实施,防止新的乱砍滥伐。三、能保证林木税、费的征收。怎样进一步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还要针对所出现的新问题,通过深入改革加以解决。对于其他渠道问题,必须根据当地条件成熟与否,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辟进行,不可一哄而起否定主渠道的作用。
  6.粮食生产要保证稳定增长,满足全县对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稳定和发展农村局势的要求,是保证林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六五”期间,德化粮食总产达到1.5亿斤,年递增率达到13%,今后,这种大幅度增长的势头不大可能出现。德化耕地面积有限,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播种面积能基本保持在19^20万亩左右。到1990年粮食总产计划1.7亿斤,比1985年增长10.21%,年平均递增1.96%,是能实现的。应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责任制,增加农业投入,改造低产田,加强良种、植保、施肥等科技措施;鼓励粮田向种粮能手集中,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互惠基础上,向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经济发展。
  7.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全县经济建设方针指导下,全县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西部、北部地区:有10乡,93个村和一个林场,土地面积161.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8.16%,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90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农业生产指数低,冬闲田比例大,乡镇企业不发达,贫困面较大。应以林为主,大搞封山育林,提高粮食单产“种、养、加”结
  合,走“穷地方穷办法”早日脱贫致富的路子。
  第二类型,东部地区:4个乡,54个村,土地面积133.1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9.7%。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61人,森林资源丰富,人均林业用地,复盖率和人均蓄积量都居全县第一,乡镇企业处在起步阶段,并有94.2%尚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又是毛竹、李仔、松脂生产基地。应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加工,全面发展。走开发建设、综合利用、提高效益的致富路子。
  第三类型,南部地区:3个乡40个村,3个林场,土地面积40.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1%,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22人,靠近县城,交通发达,茶果发展快,乡镇企业尤其是陶瓷加工业是全县发达地区。应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使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健康地转移,走以山养田,种果补农,以工补农的共同富裕的路子。
  上述三种类型,只能是大体划分,各种类型内又有差异,不能强求一致,应根据各乡、各村情况灵活掌握。
  以上看法,仅是初步的,还要经多方面反馈,并在实践过程中去进一步认识。
  注:本文系郑来兴1987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时所作的毕业论文。
  四、历代著述书目
  作者姓名 籍贯 职称或职务 著作名称 成书年代
  (今地名)
  苏钦 雷峰石城 进士 《两汉提要》 宋宣和
  苏总龟 雷峰石城 衡州教授 《论语解》、《大学儒行篇》 宋绍兴
  黄龟朋 水口承泽 进士《周易解》 宋嘉泰
  徐雷闻 盖德凤山 进士《礼记解》 宋宝庆
  林枢 浔中 贡生 《骊歌集》 明万历
  林槟 浔中 庠生 《易经正解》 明万历
  林烧 浔中 贡生 《都荔山房诗集》 明万历
  林坟 浔中 廪生 《南再草》、《松鳞草》 明万历
  李道泰 浔中西敦 进士 《缨溪文集》 清顺治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来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