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55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民兵
分类号: E29
页数: 5
页码: 562-5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民兵组织建设、军事训练、政治教育、武器装备、重要活动的情况。
关键词: 民兵 德化县 军事

内容

第一节 组织建设
  1933年8月前后,中共在浔浔中组织农民赤卫队。1934年,三班、盖德、丁墘等地也相继建立农民赤卫队。
  1950年初,为组建和巩固人民政权,在人民解放军驻德(化)部队的帮助下,先后在一些基础较好的区、乡、村建立民兵组织。1950年底,全县民兵达1670人。1951年,为剿匪工作需要,各乡、村继续发展民兵。
  1952年1月,根据中央颁布的《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对民兵组织进行全面整顿,统一编制,是年全县有民兵2123人、人民自卫队3183人;70个乡建立民兵队部,乡队部下辖2~3个分队,配有乡级民兵干部143人、政治干部102人、文书65人。1953年,全县实行普遍民兵制,凡年满18~25岁、家庭出身好、身体强壮、军事素质较好的青年编为基于民兵,其他的编为普通民兵。
  1957年,民兵制度和预备役制度相结合,全县民兵达8345人。1958年,县擞区并乡,成立31个乡,民兵组织随乡建制,置31个民兵乡队部,配备乡民兵干部240名;8月,毛泽东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指示;10月,全县人民公社化,农村各生产大队及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都组建民兵营或连,各公社组建民兵团,共成立3个民兵师、18个民兵团、89个民兵营。其中基干民兵团11个、营56个。1959年,对民兵队伍进行全面整顿,精简民兵人数。
  1970年,县成立武装基干民兵团。1973年建立通讯连,1974年建立反坦克和爆破分队。
  1976年,全县17个公社、183个大队和42个社办企事业单位都组建武装基干民兵。有13个公社建立武装基干民兵营、4个公社建立武装基干连;12月底,全县有武装基干民兵13个营、37个连(包括1个通讯连),还组建反坦克爆破班。
  1981年,全县民兵组织进行全面整顿,缩小组建范围,仅镇、人民公社、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民兵组织,机关、学校和一些人数少而分散的单位一般不组建民兵;民兵年龄由原16~45岁改为18~35岁,基6干民兵则为18~28岁;简化组织层次,将普通、基干、武装基干三种民兵改为羞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女性仅编为基干民兵,取消县、公社、生产大队民兵师、团、营(连)组织。通过整蠖,1983年,民兵人数比1980年有较大精减。
  1985年、1987年二年,基干民兵总数再作精简压缩,发展专业技术兵。全县基干民兵年度训练缩减。1987年,重建民兵团,下设188个民兵营,其中基干民兵有14个营。
  第二节 军事训练
  20世纪50年代初期,德化县民兵军事训练限于县、区集训民兵分队长以上干部,每年冬季各乡都成立民兵冬训委员会,组织民兵集中训练10夭,训练内容为武器常识和保管保养、实弹射击、执勤站岗本战术等常识。1951年7月,县举办第一期乡级武装干部集训班,参加训练达104人。随后对民兵着重进行清剿散匪战术、武器操作、实弹射击、执勤放哨、防空防毒及歼灭敌伞兵等科目的训练。1951~1954年,全县训练民兵1万多人次,各区每年春节前还举行民兵检阅、小型比武等活动。
  1955~且960年,全县每年以区、公社(乡)为单位,组织民兵集中训练8~10天。1960年冬,受训民兵达2.45万人次。同年七月,县成立民兵军事野营指挥部,旋即组织德化一中、二中、五中的民兵1537人到三班、丁溪、丁墘、上涌、湖坂等5个大队进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野营训练活动。
  1961~1980年,民兵训练以公社(镇)、大厂矿、企事业单位进行,训练对象以武装基于民兵和民兵干部为主,训练课程军事占70%,政治占30%,同时,人武都有重点的分期分批集训民兵干部。1964年,县人武部采取“小群练兵”方法,使民兵掌握过硬的杀敌本领,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从9月20日起,先后集训61个大队的民兵尖子班教练员,推动了全县民兵大比武活动,全县参加比武的民兵有5560人。1965年,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到江河湖海苦练水上过硬本领的号召,县成立野营游泳指挥都,县人武部组织239个单位25445人参加学游泳和反空降、防暴乱演习。1970年后,县每年分期分批集训民兵营、连长及武装基千民兵排长以上干部,时间10天,重点突出战术训练;各公社(镇)以生产大队为单位集中训练武装基干民兵。至1970年底,全县共训练民兵干部4916人次,基干民兵6.94万人次。1974年,民兵军事训练按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民兵军事训练大纲》要求,县人武部重点训练武装基干民兵排以上干部及专业技术骨干,时间为20夭。1974~1980年,全县集训民兵营、连干部1591人次,武装基干民兵25307人次,参加实弹射击和手榴弹投掷等项目训练的有2.33万人。
  1981~1987年,民兵训练工作实行改革。1984年建立县民兵训练基地,在县人武部院内设训练中心,龙镇金锁形设射击场和战术场,训练中心有较完善的教学设备和生活设施,1986
  年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民兵训练基地建设检查评比二等奖.县人武部利用训练基地大力培养民兵营、连长以上干部和民兵教员.训练中由民兵营、连长和民兵教员充当各级民兵训练的军事、政治教员。在此期间,以公社(乡)镇、厂矿为单位每年集训武装基干民兵一次,训练时间为30天,训练项目军事占90%,政治占10%。
  第三节 政治教育
  教育内容:1950~1954年,以剿匪、镇反、土地改革、互助合作、保卫国家粮仓、桥梁、抗美援朝、建立巩固民主政权为内容.1955~1965年,以走集体化道路人民公社、保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大办民兵师、学雷锋、开展民兵“五好”单位和个人、战备工作、社会主义教育、民兵工作“三落实”为内容.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初期以“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学习王杰等先进入物,中后期以“斗、批、改”、“批林整风”、反空降、防暴乱等为内容.1976年底以后,以拨乱反正,揭、批、查江青反革命集团,继而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为内容.
  教育形式:德化对民兵教育主要形式有:民兵训练时把政治课作为一个主要内容,还以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民兵上政治课,并结合党、团活动,征兵、战备、执勤、比武、检阅等进行民兵性质、任务、时事、形势的教育.运用各种民兵刊物、报告会、演讲、读报、电影、幻灯、广播、黑板报、录像等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国防知识教育,还组织民兵学文化、学科学、不断提高民兵政治思想觉悟.
  为促进民兵政治学习制度化,1981年前,坚持一月一课的政治思想教育制度。1981年起,改为一季度一课。县人武部于1964年培训民兵政治干部256人,1965年培训244人。嗣后,对民兵政治干部通过多层次的选拔和培训,为加强民兵政治思想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第四节 武器装备
  解放初期,从国民党反动政权、恶霸、土匪手中夺来的以及上级发放的武器装备了民兵,1951年上半年,全县民兵有旧杂式武器460余件,分布全县各乡、村,后集中乡使用,主要是些旧杂式步枪,如:汉阳造七九、广东造七九、短步七九、日本造三八、美国造三〇等,还有木柄手榴弹、土炮、鸟枪、刀、矛等.以后逐步改装备为国产制式武器.至80年代,全部装备国产制式武器.
  1958年,对民兵武器进行调整,相对集中,加强重点地区。
  1963年,增加一部分武器装备民兵,统一调整,建立武器保管制度.
  1967年7月,根据晋江军分区指示,县人武部组织公社武装干事、民兵干部用七天时间把全县的武器装备全部收缴入库.1970年武器继续下发到民兵营。
  1975~1982年。全县民兵武器装备分布面扩大,县人武部对民兵武器装备进行调整、普查和储备工作.在调整中,保证反空降单位需要外,按三名基干民兵配发一件武器.农村武器集中到公社(乡)保管,城关由厂矿单位集中保管,多余的武器收回县人武部仓库储存。1957年前,民兵武器装备设专用仓库,1957年由县财政拨款,建~座石木结构的民兵装备仓库.1977年军分区拨款,在浔1中乡境内修建一座石木结构的装备仓库,1979年1月使用。
  1962年。县人武部培训两名兼职修枪工人。1964年在县农械厂建立民兵武器修理组。1976年,县培训军械员43名。1978年,再次培训军械员124名,各公社成立了民兵武器维修组。1980年,民兵武器装备集中到公社保管,1986年,县人武部移交地方后,除配有专职保管员外,还配备两名专职枪械修理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管理,使民兵武器装备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1986年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省军区民兵装备库规范化建设检查评比二等奖。
  第五节 重要活动
  一、民兵代衰会:
  1950年9月23日,在县城召开德化县第一届民兵代表大会,有97名代表出席,会上表彰毛厝、梨坑、风阳等村的民兵先进事迹和一批优秀民兵。会议总结了剿匪的成绩,并动员民兵继续为剿匪做出更大的贡献。
  1951年秋,召开德化县第二届民兵代表大会,评出模范民兵代表28人。
  1953年秋,召开德化县第三届民兵代表大会,评出民兵功臣200人。
  1955年8月10日,召开德化县第四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民兵功臣和模范代表296人。
  1956年6月10日,召开德化县第五届民兵代表会,出席代表74人,会上选举出席福建省军区民兵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代表4人。
  1958年10月29日,召开德化县第六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代表66人,获得民兵工作一等奖的20人、二等奖的18人、三等奖的28人,会上选出赴晋江军分区民兵代表会的代表21人。
  1959年11月17日,召开德化县第七届民兵代表会,出席代表113人,会上选出赴福建省军区民兵代表会代表9人。
  1962年11月20日,召开德化县第八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70人,选出赴省第三届民兵代表会的代表9人。
  1964年11月29日,召开德化县第九届民兵、革命残废、转业、复员、退伍军人积极分子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67人。
  1973年1月,召开德化县第十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代表98人;会上选出赴晋江军分区民兵代表会的代表13人;赴福建省军区民兵代表大会代表9人;赴福州军区民兵代表会代表2人。
  1977年8月,召开德化县第十一届民兵代表大会,出席代表253人。
  二、民兵工作“三落实”活动
  1962年贯彻民兵工作“三落实”,开展创造“三落实”先进单位和个人活动,仅1977~1984年,全县有民兵先进单位360个,先进个人1244人。
  1983年7月18日,县在杨梅乡召开民兵工作现场会,泉州军分区司令员余伯斌、政治部主任聂全林出席会议。
  三、开展“五好”单位“五好”个人活动
  1959年5月至1971年,德化县民兵开展创“五好”单位和“五好”个人活动,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和个人。1962年10月,民兵干部颜碧琴(女)赴北京出席全国民兵棋范代表会,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接见,并授予“五四”式自动步枪一支,子弹100发。
  四、比武演习
  1960年,德化一中、二中、五中的民兵共1537人分别到三班、丁墘、丁溪、上涌、湖坂等五个农村大队支援夏收夏种,进行为时17天的劳武结合的民兵野营活动。
  1964年11月21~23日,参加县民兵比武大会的民兵来自17个公社,125人。分别参加射击、投弹、刺杀、战术、队列、文艺会演等6大项目比赛。
  1965年5月,响应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到江河湖海苦练水上过硬本领的号召,县民兵野营指挥部、县人民武装部组织239个单位的民兵25445人进行游泳训练和反空降、防暴乱演习。
  1965年国庆节前夕,全县有15个公社举行民兵比武大会,参加入数达5560人。
  1966年4月11日,县人民防空指挥部举行城关军民4000余人参加的反空袭战斗演习。
  1973年11月18日凌晨5时至下午17时,晋江军分区独立营二、三连、德化县中队一排、赤水、上涌、雷峰三个公社武装民兵共2264人,在戴云山进行反空降军事演习。
  第五章 重大兵事
  第一节 农民起义
  宋绍定三年(1230年),汀州、邵武农民义军晏彪等攻打德化,被宋兵击退。
  宋咸淳十年至元至元十七年(1274^1280年),善均里石城(今雷峰乡长基村石城)苏十万组织农民义军拥宋抗元,在德化罗城寨、天平城、七台山彰武寨、三班天马山岭头寨等地与元兵相拒七年,后战败于故碧水府。在此期间,清泰里龙山(今南埕乡连山村)陈蔚组织农民义军拥宋抗元,后在永春县龟龙桥战场负伤,返县身亡。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沙县邓茂七义军遣部将陈敬德攻占德化县城,烧毁县署,并由德化分兵出击永春等县。
  明弘治五年(1492年),漳平农民义军温文进分兵袭击德化边境,遭官兵镇压。
  明正德元年(1506年),广东农民义军入闽,经安溪、永春进入德化。
  明嘉靖元年(1522年)秋,广东、汀、漳义军经南安、安溪,进德化后转攻永春。二年(1523年)再入德化,攻永春。
  明嘉靖三年(1523年)冬十月,广东、汀、漳义军再攻永春,威震闽南。二十二日,南安、德化、安溪、同安、永春、龙澳等知县合兵“围剿”。义军93人进入德化小尤中团,廿四日夜被涂洪三等伏兵所杀。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汀、漳义军自永春崎安进入德化小尤中团而去。
  同年五月下旬,永春吕尚四等农民军由仙游攻德化县城。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南安县义军林良顺率5千余人由永春攻入德化英山、后格等处,后又入屯草吉(今草村、吉山)占山湖寨,攻火烽寨。
  清顺治四年(1647年)二月,尤溪县农民义军王继忠夜袭德化县城。德化县署官吏俱逃匿,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