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住房建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3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村住房建造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1
页码: 4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农村住房建造历经演变,从木平屋到砖混结构,住房条件逐步改善,但利用率低,新建房屋多,弃旧居新现象存在。
关键词: 德化县 乡村建设 农村住房建造

内容

民国以前,德化农村住房以木平屋结构为主,由上下堂和部分后堂组成。上堂有厅、左右大房、六株、过水、护厝,下堂有左右下级间、下堂厅、下厅房等组成。有上堂而无下堂为不完整的“厝”,为避盗匪掳掠,明末清初有“寨”“堡”的建筑。“寨”建于山上而“堡”建于山下村中,“堡”垒石高7米左右,或用“三合土”(黄土、石灰、沙)打墙,有的墙掺入红糖、盐以增加凝固度,内有天井、粮仓等。水口祥光村厚德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有房二三百间。丁溪村“阳中堡”设有壕沟、吊桥。清嘉庆至清末(1796~1911年),城关、三班、永嘉等地,部分房屋用红砖饰前墙,石板沿廊台阶、厅堂、走廊为“三合土”,俗称“红砖厝”。
  民国初期,有一些土木结构的“洋楼”式建筑。民国30年(1941年)丁溪村蔡贵翰设计的“五间式”二层楼房,每层均有大厅、左右大房六楠组成。厨房、畜舍、厕所建于楼侧,式样简朴,结构合理,光线充足,起居方便,比平屋式省地、省工、省料,对长期以来的“矮、暗、脏”的住房,有明显的改进。但广大农村长期处于兵匪纷争之中,民国5~28年水口、上涌、雷峰、美湖、赤水等五乡共烧毁民房700余座,建房难,住房也难。1949年,后宅、西墘、安村、邱村等村落不少人家以竹木棚为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住房建设普遍改善,从城关到农村一部分采用“五间式”楼房。1951~1969年,城关附近农村大都为以土为主的土木结构,山区多为以木为主的土木结构。1970~1979年,有部分石、砖砌体和钢筋混凝土;1980~1989年,城关、各乡所在地和一些村落,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在新建房屋中占50%以上。如龙门滩引水工程开发公司为拆迁户在硕儒、万古、金锁形新村,新建的近百幢楼房均是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
  1984年,全县农村住房21604座,建筑面积7216172平方米,人均33.23平方米。1951年前与1951~1984年建房建筑面积的比例为3:7。居住面积3057382平方米,人均14.08平方米。但其利用率低,主要是建新房多,弃旧居新,桂阳乡住房人均63.67平方米,而居住面积仅9.28M2;水口乡共有住房1399座,新建房屋974座,有83.2%的农户建新房。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蔡贵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