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集市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37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集市建设
分类号: TU982.29
页数: 2
页码: 408-409
摘要: 本节介绍了德化县乡村集市建设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包括赤水街、后房街和上涌街等乡村集市的建设和演变。这些集市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德化县 乡村建设 集市建设

内容

康版《德化县志》载:清康熙十八年(1579年)设赤水格市,随后增设泗滨、后房、水口、虎跳、葛坑、后坪、南埕、云溪、桂林、双翰、溪南埕等市。
  民国10年(1921年)苏万邦兵焚虎跳市;民国13年移建杏仁坪(距虎跳约百米),称杏仁街。此后全县陆续形成集市的有奎斗、碧坑、大溪、隆泰、英山、三福、林地、盖德、格头、猛虎、绮阳(今阳山)、内春里、十八格、岭脚、瑞坂、蕉溪、雷峰等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区、乡(公社)、村机构的建立,公路的发展,厂矿的开办和适应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有的乡村逐渐形成集市。在乡的集市有后房、赤水、葛坑、国宝、上涌、水口、南煌、雷峰、盖德、春美(双翰)、霞碧、汤头、挂阳、杨梅、大铭、美湖。村由供销社分销处以及个体商业户、服务业而形成的集市有:浔中乡的隆泰、英山、仙境、高阳;三班乡的奎斗、桥内、泗滨、东山,盖德乡的三福、林地、有济、凤山;靛碧乡的碧坑、苏洋、霞山、大溪;水口乡的溪兜、久住、村场、丘坂、淳湖;南埕乡的高涤、西山、蟠龙、连山;雷峰乡的蕉溪、溪南埕、瑞坂、潘祠;国宝乡的格头、南斗;美湖乡的桥兜、后坪、阳山;赤水乡的猛虎:大铭乡的联春、琼山、春美乡的十八格、尤床、杉树格;上涌乡的下涌、曾坂、桂林(址在中洋);汤头乡的岭脚、吉山、格中;葛坑乡的大岭、李田、富地、龙漈;桂阳乡的梓溪、洪田以及杨梅乡的云溪、白叶等处。
  赤水街 赤水及其附近一带市场原设于赤水铺,在距今赤水街北面约2公里的相见岭与牛椆格之间。明隆庆年间(1568~1573年)移到今之赤水街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称赤水格市。清末,形成水巷至街头的小街,街道宽2米多,块石铺道。民国19年开辟县城至赤水公路,扩宽街道达5米,沙石路面,并陆续延建至米市场。23年,林青龙火烧赤水街后,重建的商店留存至今。1953年,街道扩宽为7米,19541967年,街道延建至三公格,全长900米,新建段宽9米。1986年,铺设街头至影剧院门口混凝土路面714米,5100平方米。1985年,在陈厝山建成赤水变电站和距街头800米处的蓄水净水池和管道,满足赤水街住户的供电供水。1954~1987年,街道两旁先后新建粮食加工厂、粮仓、区公所、车站、影剧院。(原名赤水会场)、木材站、农具厂、粮站、卫生院、供销社、赤水营业所、邮电支局、药材购销站、乡政府、税务所、信用社等,附近有中、小学和戴云自然保护区办公楼。
  赤水街在宋、元、明、清各朝,是通往尤溪、大田官道的要冲,清末至民国是德化县西半部商业繁荣的地方,为外来商品和本县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集散地、中转站,其成交额约占全县四分之一。1975年以来,这里是晋(江)永(安)线、德(化)尤(溪)线和往桂阳、岭脚、葛坑、桥兜和九仙山的必经之地;还有通往永嘉和经岭边至福全的村级公路。至今赤水街仍为西半片的主要集市,每旬逢一、六墟日。
  后房街 原名厚宏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原街处于今三班乡影剧院东北面溪畔,有10来间店铺,略呈弯曲,入街要上7级石阶,出街要下11级石阶。县志载为“后房市”。民国13年辟城南公路,通永春。民国16年徐飞龙拆旧商铺,改建于公路两旁,路东有2巷23间店面,路西设4巷38间店面,街道长约140米,宽8米,曾名“通德街”。1956~1987年,街道建设向南延伸,全长达580米。1975年铺设混凝土路面400米。沿街新建乡政府、电影院、供销社、粮站、卫生院、日杂门市部、兽医站、食品站、信用社、税务所、农贸市场,1986年,乡镇建筑面积共10793平方米。街头有传统的早市,附近有中小学、农科所,周围有集体、个体多家瓷厂,瓷器生产仅次于县城。
  上涌街 清为“虎跳市”,有店铺10余间。民国10年,苏万邦起兵焚市。民国13年移建杏仁坪,称“杏仁街”。街长200余米,呈曲尺状,宽2米多,块石铺道,依地势高低以台阶式建店。直街建木构平屋,曲街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直至1978年卫生院迁新址后,杏仁街便变成纯住家。1958年,赤水至上涌公路建成,杏仁街西北面的公路两侧逐渐建设成上涌街,街长300米,宽20~32米。1987年,上涌乡邮电所至影剧院铺设混凝土半边路面,长240米,宽12米,形成3000平方米的墟场。街道两侧建有供销社、粮站、税务所、邮电所、食品站、木材站、工商管理所、农业银行营业所、信用社、文化站、企业楼、影剧院、医药商店、乡政府等。附近有中小学、卫生院、交通管理站、种籽站。1987~1989年,于东侧建新街,称“东街”。街道长235米,宽18米,两旁集资建设11幢砖混大楼,底层为门市。二层以上为套房,是乡级唯一的规范街道。上涌街
  处于刘坑、黄井、云路、三村交接处,人口集中,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西半片仅次于赤水街的集市。
  水口街 清末,在今水口桥北端东侧50余米处,有店铺6间,称“水口市”。民国13年建水口关。关内拆原有店铺建新街,街呈三角状,横街长50米,宽2米多,直街状如犁头,长50米,宽处15米,狭处2米,均为河卵石砌道,店铺全为两层木结构。1966年,拆横街填高通水境公路。后来供销社迁往军营坂,直接皆为住房。1985~1989年,水口乡供销社至长远桥之间形成新街,长500米,宽八九米,沙石路面。沿街建有供销社、营业所、邮电所、食品站、税务所、工商所、林业站、木材站、企业楼、兽医站、粮站、交通管理站、信用社,还有湖坂卫生所。湖坂村部以及私人商店24问,公厕一座。街道附近有乡政府、中小学、车站等。水口街为县东部门户,是德化、永泰、仙游土特产品的贸易集市,每旬逢一、六墟日,人群拥挤,物品丰富。
  葛坑街 清末,寨头坪北面古道上有店12间,称“葛坑市”。民国35年移建于南面,38年,有店12间,1950年5月,解放军进剿陈伟彬,商店中火箭炮着火。随后复建二层木构店22间口1973~1978年先后建供销社、乡政府、农业银行营业所、税务所、邮电所。街长约、200米,宽8米。1989年铺设混凝土路面。葛坑街每逢四、九为墟日,是与尤溪县边境的主要贸易集市。
  杨梅街 位于杨安路与通尤溪公路的交接线上。街长180米,宽11米,沙土路。1975年以来相继建成供销社、农业银行营业所、税务所、木材站、卫生院和集资店铺19间。每旬逢一为墟日,是仅次于葛坑的德尤边境集市。街的东面100米处有乡政府、中学、小学,西面100米处有粮站。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苏万邦
相关人物
林青龙
相关人物
徐飞龙
相关人物
陈伟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