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城区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3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城区变迁
分类号: F293.3
页数: 2
页码: 399-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德化县城自后唐长兴四年建县以来,历经多次扩建和修缮。至1980s,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县城范围逐渐扩大,商业区也逐渐发展繁荣,主要商业区包括三角街、南门、西门和东门。
关键词: 德化县 县城建设 城区变迁

内容

德化县城自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经宋、元至明初县治所在地范围,东自宣化门(今云龙桥北侧东面)起经龙济桥(今印刷厂南面),西至觐宸门(今林委大楼附近),南傍沪溪,长约1公里。明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防倭寇而筑城池。城墙南临浐溪,东起龙浔山麓(今县供销联社大门处),环山而上,北绕大洋山(今称凤凰山),西抵大旗山巅(今石油库)下达沪溪,周长837丈(2536米)、高1.3丈(4.3米)。嘉靖三十九年因城大难守,截大洋、大旗山于城外,存城墙668丈(2023米)。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增高城墙3尺(0.9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县内上、下市毁于洪水。民国16年(1927年)永春民军尤赐福拆毁沿溪城垣上方入城。民国21年省防军陈国辉拆除西北城垣上方和东面的宾阳门以及西面的金成门。城内市场外移于南关、东关、西关。1953年,拆除西北残垣通公路,其余城墙陆续为基建取用,仅存北面遗址。1955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县城区范围逐渐扩大,至1984年,县城已有王。45平方公里。1985年以来,按照《德化县城总体规划》,东从宝美村后欧口至德化酒厂的东环城路,南自丁溪村军仔山麓,斜对丁墘村越德备下田格,经塔尖山南侧,下达德(化)五(永春五里街)公路,西过世科村大樟树,环大龙山(俗称唐寨)而上抵漏风格;北经黄龙山东麓的浔中柑桔场,绕浔中锦砖工艺厂、县农机培训班折剪刀墓工区仓库北侧,由此而下接东环城路,在此范围内进行规划建设,面积达3.83平方公里。其中己建总面积近2.7平方公里,规划用地1.13平方公里。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以前,宜化门至觐宸门门为民间交易场所。城池建设后,于县署西、东两边设上、下市。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城外设东关、西关、南关三市。民国13年和民国20年开辟东南(三班线)、西南(英山线)公路后,南关市处于二线公路交汇处,成为县城交易中心,逐渐扩展为塔雁、兴南、德新三街;东关、西关市场分别易名为富东街、西门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上下市地段称凤池街。1955年,兴南街由阔埕西延至陈统军庙(今屠宰场)。1980~1987年,建成屠宰场至交通监理所新街。至1983年以丁溪桥为界,西称龙鹏街,东属兴南街。1988年6月建东街于程田寺洋。而龙鹏、兴南街和塔雁街下新街一线处于浐溪南岸,则称南街。西门、风池、富东街一线处于浐溪北岸,则称北街。1987年,主要商业区有4处。
  (一)三角街商业区,即塔雁、兴南、德新三街交叉地带,为德化繁华市区之一。(二)南门商业区,工984~1987年,以鸣凤桥为中心的文化娱乐区和寨头、双鱼两个新村一带的建成,是新兴的闹市区。(三)西门商业区,因紧靠车站,以龙津桥两端旅社、饮食等服务行业的兴起而形成。
  (四)东门商业区,以醒龙桥南的东大路和桥北的富东街形成。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尤赐福
相关人物
陈国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德化县供销联社
相关机构
浔中锦砖工艺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