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德化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024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桥梁
分类号: U448
页数: 6
页码: 277-28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德化县的古桥、人行桥和公路桥。德化县的古桥最早建于唐代,现存较有名的古桥有暗桥、尖岭桥、上深桥、西城桥和谢公桥等。人行桥是为了方便行旅往来而铺设的,有简易的木桥、石拱桥、混凝土桥等。公路桥则是为了连接各个地方而修建的桥梁,包括钢筋混凝土桥、石拱桥和混凝土桥梁等。
关键词: 德化县 交通运输 桥梁

内容

第一节 古桥
  县内古桥最早建于唐代,此后历代都有修建,其中明、清最多,建造年代可考的唐10座、宋7座、元2座、明20座、清33座,无可考的47座。其中登龙桥、广济桥、支涧桥、宴林口桥和通驷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桥有木桥与石桥两类:木桥有浮桥、木架木板桥、石墩木板桥、木事桥、独木桥;石桥有石拱桥、石板桥。到1987年,如云龙桥、龙津桥、鸣凤桥等古桥已改建为公路桥和其他永久性桥梁。现存较有名的古桥有:
  暗桥 上涌乡西溪村,唐僖宗年间(875~888年)建,条石干砌,长10米,宽2.85米,高7米,今完好。
  尖岭桥 于赤水乡戴云村,南宋淳祜十年(1250年),戴云寺信士捐建,为石板桥,长21.8米,宽1.6米,高12米,今完好。
  上深桥 美湖乡上漈村,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前,清嘉庆丁卯年(1807年)重修,为屋廊式石木单拱结构,长16.1米,宽4.10米,高8米,至今基本完好。
  西城桥 于汤头乡岭脚村,明天启元年(1621年)始建,为木构桥亭。清顺治四年(1647年)兵乱焚毁,十六年重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洪水冲毁,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再建单孔石拱桥,长30米,宽4.2米,高10米,宋代剑州路驿道经此,今仍完好。
  谢公桥 于赤水乡猛虎村,明崇祯间(1628~1644年)谢启衷重建,故名,后毁,乡民依旧址重建。结构为石砌单拱,长10米,宽4.5米,拱跨10米,高7.5米,两旁有栏杆。
  长寿桥 名山茶桥,“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水革桥”,位于上涌乡山茶,乾隆十二年(1747年)建,民国37年(1948年),下涌郭振华募捐重建,长25.8米,宽4米,高6.5米,两端石台,以杉木横架成拱,木板桥面上盖屋亭,内设木凳,外有二层雨披,德化通尤溪古路经此,今仍完好。
  铭新桥 大铭乡大铭村,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民国27年复修,更名“铭新桥”,为廊屋式木质结构,桥墩石砌,长30.76米,宽4米。
  承泽桥 名济美桥,位于水口乡承泽村,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建,民国21年、民国37年、1955年和1962年先后多次维修,为廊屋式结构,长22.5米,宽3米,由40支木柱撑盖屋顶,桥面铺木板,四支木墩分两组由杂木支撑,别具一格。
  现存长15米以上的古桥还有17座。
  第二节 人行桥
  德化境内山峦起伏,涧壑交错。为便于行旅往来,自古以来群众就自发铺设人行桥,有简易的木桥,有的只用一二根木头架设而成,常遭水患。1964年起,由群众投工,乡村集资,县财政补助,全面修建,到1989年底,全县共有人行道桥梁265座,其中混凝土结构桥81座,石拱桥172座;还有木板桥、铁索桥、浮桥12座。
  五一桥 在浔中乡宝美村,原为霞坂桥,于1974年重建,为6墩7孔,混凝土结构,长71米,宽5.4米,高5米。西墩至宝美经此,可行驶拖拉机。
  白风桥 在水口乡丘坂村长港电站。1985年9月,县财政拨款2万元修建,为单孔石拱桥,长55米,宽3.5米,高7.5米,净跨35米,至1986年竣工,为上湖村白潭角落群众往水口的必经之桥。
  苏园桥 在美湖乡苏园,1975年由美湖乡建,为混凝土结构平板桥。长40米,宽1.5米,高5米,10墩9孔,系苏园通往斜山的必由之路。
  铁索桥 在县城西2公里处,横跨浐溪上游,南端为丁溪村,北端为世科村,长48.75米,宽1.8米,高5.米,1964年,由县水电局投资修建。桥两端砌桥墩,墩上各再筑一水泥墩,高1.2米,并押上4根15公分粗钢管,高3.6米,管顶用3.4公分钢丝绳拉紧两端埋入桥台,成下孤形飞架南北两岸,底梁用两条工字形钢轨架设,用角铁横结成框架,每1.8米按有14公分粗钢条,上扣钢索,下锁钢轨,桥面铺设木板,两边有桥栏,可通自行车。
  浮桥 在水口乡村场村石柱,原址为渡口。现有九节竹排联结浮在水面,每节以10多支毛竹编成,宽1.2~1.5米,上铺木板,全长69.6米,两端紧靠岸边。
  第三节 公路桥
  民国24年(1935年),始建钢筋混凝土龙津桥,其他公路桥均为木质结构,有的是木架木板桥,或石墩木板桥,常遭水毁。从1952年开始,逐步改建木架木板桥为石墩木板桥,20世纪60年代,全面改建为石拱或混凝土拱桥,70年代后修建的大多是混凝土桥梁。到1987年,全县有公路桥221座,结构式样为石拱桥172座,各式混凝土桥49座。总长4013.5米,跨20米或多孔总长30米以上的32座。
  云龙桥 位于县城龙浔山下,始建于五代,是沟通沪溪南北的主要桥梁。曾名通济桥、化龙桥、起龙桥。清顺治六年(1649年)定为今名。宋嘉定四年(1211年)由木桥改建为石墩木板桥,长32丈,宽2.6丈,桥中建“密符亭”,亭的两端盖屋19间,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为6墩5孔石拱桥,长32丈,宽1.5丈,高3.3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复建时,减去南端一孔,长28.4丈,宽1.5丈,高3.7丈。民国30年(1941年)5月,桥北东侧桥面崩塌过半,当年修复。1954年桥面铺设混凝土,两侧置石栏石椅,桥头两端各置一对石狮。1979年5月29日,桥北两侧崩塌,桥墩变形,同年10月动工翻建,次年5月竣工,桥长57米,宽12.6米,高9.7米。为净跨40米单孔和拱上两端6个小孔以及桥台空心孔组成的石拱桥。
  龙滓桥 俗称西门桥,是晋永公路通过城区的桥梁,曾名旌贤桥、李公桥,宋嘉熙二年(1238年)改为今名,初建时为木桥,宋嘉定间(1208~1224年)垒石基建桥;明弘治八年(1495年),建石墩木桥,桥上盖屋,清乾隆五十年(1885年)重建,长15.4丈,高2.4丈;六十年,桥上建桥亭,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山洪冲坏,重建时仅将桥修复,民国24年,王光张、郑玉冈等向海外葬捐,得华侨陈节侯、林书情、涂文终等资助,建成石墩4孔的钢筋混凝土桥,长54.4
  米、宽5.3米,高6.3米,1978年5月扩宽为12.6米,其中车行道9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加宽部分为4大孔和拱上9小孔的石拱桥。
  鸣凤桥 俗称南门桥,明代南北筑石坝,架简便木桥,屡遭水患,清乾隆六年(1743年)建木桥,宽6.6尺,两侧有扶栏。民国30年被洪水冲坏,复架便桥。1966年,桥址拦坝建电厂,坝上设置“石跳”供行人往来,1978年6月,拆坝建成3大孔(中孔净跨20米,边孔净跨13米)和拱上10小孔的石拱桥,长63米,宽12.6米,桥两端建岗亭,1984年建沿溪北路时桥北的岗亭拆除。
  丁溪桥 位于丁溪入沪溪约百米处,联接龙鹏、兴南二街,原为石墩木板桥。清咸丰三年(1853年)桥被焚,一墩毁,重建时以木架代墩,常修复。民国21年6月毁于洪水,当年修复。1955年重建。1969年,建单孔石拱桥,长30米宽7米。1988年扩宽为17.5米,其中行车道14.5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
  村场桥 位于水口乡村场村,1963年,由福建省闽江水电工程局承建。为混凝土桥,6墩5孔,净跨2孔12米,3孔20米,全长103米,宽8米,高11.7米,负荷汽车15吨,为县境内最长的公路桥。
  水口桥 位于水口乡湖坂村,1962年建成,为石墩两孔混凝土桥,长53.7米,宽6米,负荷汽车13吨,桥两端连结水口街,逢圩日,桥上作市场。

知识出处

德化县志

《德化县志》

出版者:新华出版社

本书以概述、大事记作为新志卷首,而后分三十六篇,全面记述德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翔实地记载德化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与现代中国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记载推动德化历史进程最重要、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事件;记载前仆后继、艰苦奋斗、辛勤创业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阅读

相关人物

郭振华
相关人物
王光张
相关人物
郑玉冈
相关人物
陈节侯
相关人物
林书情
相关人物
涂文终
相关人物
龙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德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