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社会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32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社会发展
分类号:
K295.73
页数:
15
页码:
1473-148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的社会发展,其中包括了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人口、计划生育、精神文明、人民生活等。
关键词:
社会发展
晋江县
内容
第一节 科技
1989年,晋江县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科技体制的改革,继续贯彻执行《关于放宽放活科技、管理人员政策的若干规定》。当年,有21位科技管理人员停薪留职,9人办理辞职手续,受聘、承包或兴办各种技术经济实体。加强对原有6个民办科研所和技术开发服务机构的管理,新办2个民办科技实体。有7位青年分别被省市评为“青年星火带头人”。乌骨白绒鸡本品种选育、鲈鱼网箱与拦网养殖及电焊排烟除尘器等3个科研项目研制实施进展良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土壤识别与优化施肥》推广16万亩稻田、增产粮食425.8万公斤。雄性罗非鱼高产优质养殖技术开发实施养殖60.2亩,平均亩产857.56公斤,平均每亩盈利1072.9元。XP星环式节油火花塞投入试产,创产值90万元、利税20万元。高阻燃防火涂料系列产品亦已试产,共生产210吨,产值286.5万元,创税利35.75万元,出口创汇12.5万美元。强化科技信息传递功能,广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县科技情报研究所坚持办好《科技信息》报,共发行1.06万多份。分别在内坑乡和金井镇联合办市、县、乡三级科技信息服务会,为农村提供80多种实用科技资料。有6个乡镇相继建立科技信息站,配备了科技信息员,使全县75%以上的乡镇进入科技信息网络。县科委结合“星火”、“燎原”、“丰收”等计划实施,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33期、参训1906人,举行各种短期技术讲座12场,听讲1300多人,县科协举办各种培训班100期,参训达3万多人次,培养了农村一大批专业技术能手。加强内坑、金井两个科技示范乡镇的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取得显著成果。先后组织有关单位参加在新加坡、厦门、杭州等地举办的技术交易会,高阻燃防火涂料还被省科委、省工商银行推荐为省的高新科技产品。粉末冶金中等强度异型结构件(粉末冶金制品厂)和GCGB型齿轮泵(水泵厂)、WFT—1无机防火涂料(华强防火涂料厂)分别获1988—1989年泉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
“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年),县科委推广试验项目计27项,资金46.47万元,“星火计划”项目13项,资金147.42万元,全县引进科技、管理人员1230人。自1989年10月下旬开始至1990年5月底,根据《亚热带东部五省坡地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规划》的课题任务,晋江完成的主要成果有《晋江县坡地资源农业开发利用综合研究报告》、《晋江县四万亩龙眼基地建设专题报告》、《坡资源类型图》等,9月30日在泉州召开县级《坡地课题》成果验收鉴定会,晋江《坡地课题》成果获总分第一。9月26日至28日,福建省海洋管理处在晋江主持召开建立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自然保护区报告论证会,评审由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和晋江科委提交的《论证报告》,并到现场考察(1992年10月2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县科协农学会在科技兴农中,组织会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同1100多个科技示范户、600多个专业户、370个村级科技员共同开展农业先进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工作,开辟大豆高产示范片1.3万亩、小麦高产示范片1.1万亩,推广杂交玉米1.05万亩,吨粮田2.5万亩,旱粮开发10万亩,水稻病虫综合防治示范片2万亩,水稻优化施肥13万亩等。县林学会推广的防风林蛀干虫防治技术、县畜牧禽兽医学会推广鸡传染性疾病在疫区的防治技术等等,都取得明显的成效。柑桔线虫病严重危害沿海沙滩柑桔,产量急剧下降,对此,县科协、科委从1990年开始和省农学院植保系共同协作引进克线丹新农药试用,同时进行抗病砧木研究,获得较好的效果,为有效防治线虫病找出新途径。县科协咨询中心引进稀、优、特水果油奈2000株,自育苗3万多株,推广10多个乡镇,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
1991年制定晋江县“八五”科技规划和措施,全县科技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一、科技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先后成立县科技领导组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导小组,陆续配备科技副县长和各镇科技副镇长,各镇场、县农委及有关部门也相继成立科技领导小组和镇科委。在镇科协换届的基础上,召开县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县科协委员。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会的科技活动更加活跃。二、“科技兴县”、“科技兴企”、“科技兴农”、“科技兴一切事业”开始成为各界的共同呼声和要求。有70多位企业家自费到厦门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培训。三、科技示范乡镇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内坑、金井两个科技示范镇通过了省、市组织的阶段性验收。四、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开展部分有全局意义的科学课题调查,主要是泉州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晋江高新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思路、部分地区污染控制和治理探讨等。完成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保护区的论证研究,通过国家级论证。通过柑桔线虫病防治研究和验收鉴定。高阻燃防火涂料和高效节能火花塞2项系列产品在1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获镀金牌奖和铜牌奖,在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又获金奖。五、科技投入有新增加,科技条件有所改善。全年科技事业费20万得到落实,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有较大增加,同时拨出基建专款50万元,补助科技楼基建,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的县科技大楼基本竣工。
1992年,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念,坚持“依靠、面向”战略,以推动侨乡新兴城市科技进步和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开创了科技工作新局面,建立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完成青阳一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征地、三通一平及其相应的配套工作。基本完成深沪湾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及首期的服务配套建设。内坑、金井科技示范镇第二阶段建设完成,同时,新建青阳、陈埭两个以企业科技为重点的科技示范镇。开始实施75个科技研究、新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项目和“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项目。已实际完成“星火计划”16项(省、泉州市级项目8项、晋江市级项目8项),其中仅7个项目年产值就达1.12亿元,创税利1946万元。全年科技资金总投入达1502.56万元,是历年最多的一年。先后新创办科技实体17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建立市科技信息处理中心,市科委与上海泉州智力支乡协会联合创办晋江市申达科技信息公司。完成15个镇科技协会换届,新成立2个村级科技协会。8月28日举办首届侨乡人才交流会,参加应聘的有各类科技人员1328人次,有120家企业与应聘人员签订757份有关技术、人才交流合同意向书。全市40多个单位先后与35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开发35个项目,取得25项成果,研制新产品、新技术21项。承办了1992年泉州市暨闽南经济开发区第三届技术交易会,有20个省市参加了大会,达成技术交易意向书202项。
第二节 教育
晋江市(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法》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坚持多渠道集资办学,增加教育投资,动员全社会为教育办好事、办实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989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3所,在校学生23208人,其中高中2147人、初中21061人,教职员工1732人。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1670人,占高中在校学生的51%,教职员工118人。普通小学361所,在校学生106887人,教职员工386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36%、巩固率97.5%、普及率95.13%、毕业率98.95%,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幼儿园259所,在园幼儿21045人,教职员工707人。是年,龙湖、金井、陈埭3乡镇宣布实施五年义务教育。全县各类成人技术学校毕业、结业8963人,完成扫盲2748人。全年财政预算内投入教育经费1967.4万元,比上年增加397.9万元,增长25.4%,占全县预算内财政总支出的22.9%,另有县机动财力投入教育经费85万元,征收教育费附加695万元,完成下达任务的109.6%,还有华侨捐资办学达1783万元、群众集资317.5万元,成立教育基金会158个、有基金2000万元。改造中学危房6584平方米。在加强基础教育、发展各类教育、深化和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展,有76人分别在全国、省、市学科比赛中获奖,为各类大中专输送学生762人,其中大专以上290名。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被国家教委列为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县之一。
1990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3所,在校学生27005人,其中高中2227人、初中24778人,教职员工1782人;职业中学5所,在校学生1998人,教职员工156人;普通小学367所,在校学生105878人,教职员工387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59%、巩固率98.51%、普及率96.51%、毕业率99.71%,继续保持省颁一类标准。又有6个乡镇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青阳镇率先在全县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初中流生率下降,达到泉州市考核标准,创历史最好水平。职业高中招生数和普通高中招生数比例已达6∶4,超过国家提出的5∶5要求。县各级领导把教育列为任期目标,县财政投入教育经费2111万元,比上年增长7.32%,另有县机动财力投入160万元,华侨捐资1565万元,群众集资424.69万元。当年省政府表彰全省188个捐资万元以上的办学先进个人,晋江县占88个,荣获“群众捐资办学先进县”称号。征收教育费附加824万元。全县继投资2686.9万元,完成小学“一无两有”工程后,又聚资1000多万元,投入中学危房改造和校舍扩建工程,全县新建和正在筹建的有平山、尚志、金山、南岳、上安、丰光、南湾等7所初级中学和重点完中季延中学。广泛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先后举办40期1295人次教师、校长培训班。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办法充实教师队伍,并设立“师资奖”,还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带动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当年全县中考及格率达79.5%,创历史最好纪录。还涌现一批学习尖子,输送大中专学生859名,其中大专283名,又有50名学生在全国和省、市各科竞赛中获奖。
1991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6所,在校学生31365人,其中高中生2646人、初中生28719人,教职员工2263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1939人,教职员工182人;普通小学366所,在校学生108134人,教职员工388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32%、巩固率99.53%,小学生升学率63.34%、体育达标率71.45%。深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广泛开展“迎督导、办实事”活动。全县15个镇全部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青阳、金井、龙湖、紫帽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新办季延、金山、南湾、丰光4所中学。中学校舍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共改建和扩建校舍5.06万平方米,实现中学无危房。是年共为各类大中专输送学生985名,其中大专322名。全县有幼儿园331所,在园幼儿28202人,教职员工966人。当年县财政拨出教育经费2579万元,比上年增加14.50%,教育附加费征收1059.10万元,完成任务的163.18%,群众集资1154.59万元,华侨捐资兴办教育2016.3万元。36所小学通过“十配套”(即校舍、校门、围墙、桌椅、操场、厕所、升旗设备、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劳动生产基地)验收,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有300多人次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
1992年,全县有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35679人,其中高中生3224人、初中生32455人,教职员工2407人;职业中学6所,在校学生2413人,教职员工228人。普通小学368所,在校学生11073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33%、巩固率99.02%、体育达标率78.7%、留级率3.57%。教职员工4018人。幼儿园364所,在园幼儿33517人,教职员工1081人。内坑成为第五个宣布实施初级中等义务教育的镇。是年录取初中学生12902人,比上年增加2400人,完成泉州市下达任务的113.2%,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率为71.83%,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是年,市拨款251.3万元,镇、村和群众集资524.1万元,共775.4万元投入初中校建设。在加快实施义务教育的同时,普高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也得到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各类大中专输送学生1332名,其中大专以上306名、中专534名、职业中专492名。职业学校毕业生690名,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晋江职校被国家教委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副市长郑建树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工作者。至年底,全市已有18所中学开展了“初三分流”工作,初中毕业后受训人数占85%。成人教育方面,全市有乡镇文化、技术学校14所,成人中学2所,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6所,全年成人职业技术培训结业9757人。自学考试设置大专20个专业、中专3个专业,有大专学员1343人、中专学员207人;又有17名学员获大中专毕业证书、294人获单科结业证。电大工作站招收3个专业的学历班60人、2个专业的非学历班120人。大专全科毕业10人,单科结业126人。全市共有农民夜校69所,扫除文盲6058人,已完成泉州市下达的扫盲任务。巩固班结业3423人,提高班毕业1709人。德育工作继续得到加强,专项督导再上台阶。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集资办学再出新成绩,财政对教育投入为3249万元,比上年增长29.5%,群众集资1155万元,“三胞”捐资2539万元。全市共有各类教育基金会200个,资金总额3095.5万元。教育费附加征收1459万元,完成任务的200%。有348所中小学建立勤工俭学基地379个(校办企业30个)。全年中小学校舍施工面积45854平方米,投资总额1719万元,中学危房已全部解决,小学危房率由0.4%降至0.1%。进行第二期中小学“十配套”验收,中学达标校10所、小学达标校66所,累计达102所,分别占全市中、小学的32.3%、27.6%。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稳定专任教师队伍。全市有小学专任教师3824人、初中专任教师347人、高中专任教师231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51人。教师节表彰69名优秀青年教师,又给从教满30年的136位教育工作者颁发荣誉证书。有13名教师评为泉州市级优秀青年教师,4名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内坑中学尤团员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又投入207万元,新建教工住宅6250平方米,使749户教师喜迁新居。是年,经省验收,评定晋江市实施义务教育“六项督导”达到优级水平。
第三节 文化、广播电视
一、文化
1989年,全县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12.068万册、图书流动4.5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3147件,乡镇文化站12个,电影放映单位37个、全年放映电影19709场、观众2526万人次,专业剧团3个、全年演出240场、观众8.48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16个。为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举办第二届戏剧展演,“国光杯”南音大奖赛,“雪香杯”书画大奖赛,“狄龙杯”文学大奖赛、中秋诗会、国庆文艺晚会等,城乡文化活动十分活跃。
1990年,全县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12.77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4212件,乡镇文化站13个,专业剧团3个、全年演出470场、观众达59.5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17个,电影放映单位37个、放映14441场,总收入156万元。先后举办福建省第十届灯谜会、青少年艺术节等,荣获国务院文化部授予“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称号。晋江图书馆受到文化部表扬。安海文化站长颜昌瑞获全国先进文化站长称号。中秋前夕成立晋江中华诗词学会。10月2日至4日在东石镇举办晋江县第四届侨乡谜会,县掌中木偶剧团参加第二届泉州国际木偶节,演出新编传统戏《大闹越州》受到国内外艺术家和广大观众的赞誉。县高甲戏《施琅将军》参加省第18届戏剧节荣获演出奖和剧本三等奖。农民画家蔡建昌的《拍胸舞》、吴达伟的《硕果盈盈》、王克锰的《宝宝周岁》、吴树林陈建国合作的《今夜喜盈门》等4幅作品入选大型画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在文化部与吉林省举办的全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美术作品展览会上,晋江县有6幅作品入选,其中蔡建昌的《踩街元宵夜》荣获三等奖。
1991年,全县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13.4万册、书刊外借3.92万册次,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4036件,乡镇文化站14个,农村集镇文化中心7个,文化俱乐部室46个,图书室25个,专业剧团3个、全年演出370场、观众46.5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17个,电影放映单位37个、全年放映15556场次、收入200.35万元。大型文艺活动有:庆祝建党七十周年文艺晚会,庆祝县侨联成立四十周年文艺系列活动,全省侨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期间举办“侨乡鱼水情”文艺晚会,尤其中秋之夜的大型文艺踩街,全县有16个镇(场)、3000多人72个精彩节目参加活动。还有《晋江县民间文学集成》115万字,分3卷陆续出版。
1992年,有市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14.38万册、图书流动量4.5万册,博物馆1个、文物藏品4051件,举办陈列和展览7次、参观者6.8万人次,乡镇文化站14个,电影放映单位37个、全年放映电影2.7万场次,专业剧团3个、全年演出400场、观众达53.4万人次,民间职业剧团18个。1月初晋江县第五届侨乡灯谜会在磁灶镇举行。10月间又在英林镇举办第六届灯谜竞猜活动。11月间,晋江木偶剧团受文化部委托应邀参加荷兰阿尔黑姆偶像艺术节,演出《大名府》、《武松打虎》等传统剧目。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市美术工作者协会创作现代民间绘画作品27幅参加省“5·23”现代民间绘画展览。市书法工作者协会在市总工会举办书法作品展览。市摄影工作者协会于7月1日正式成立,并举行撤县建市摄影比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十周年之际,10月间举办《文物法》宣传月,举办文物图书展览,全市文物保护单位已发展到70处,市博物馆属下有陈埭回族史馆、陈紫峰纪念馆、衙口施琅纪念馆、池店李五纪念馆、丁子亮中华火花馆等5个专题分馆,工作人员19人,先后接待10多个国家的来宾、游客参观。
晋江市文化市场迅速发展,1992年有歌舞厅27家、卡拉OK娱乐厅(包括广场卡拉OK)9家、旱冰场18处、综合娱乐场3处、文化企业办的录像带发行出租单位9个、录像放映点25个、书报摊63个、电子游戏室98个,开始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集镇为主线,不断向乡村辐射的新文化网络。同时,按照“立足繁荣、加强管理、稳步发展、有利提高”的原则,抓好建章立制,使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推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1989—1992年晋江市档案馆接收进馆档案6202卷,其中文书档案1388卷、地区档案1939卷、婚姻档案422卷、清房档案360卷、人口普查档案621卷、人事档案1472卷,其他文字资料、录音、录像、照片等572册(件)。修裱民国档案3163卷、抄制卡片2.41万多张。新中国成立后档案2644卷,全部抄制索引目录。至11992年共有馆藏档案37765卷、族谱档案252册、资料5777册。4年来到馆利用者1.05万人次,利用档案资料1.83万卷(册)。1989年7月1日,首次向社会开放民国时期地证档案322卷及民国时期的《泉州日报》。1990年市档案馆以满分成绩通过省一级馆验收。1992年市档案局被国家档案局、人事部授予“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广播电视
1989—1992年,晋江县(市)先后成立广播电视局、人民广播电台、有线电视中心,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中,晋江有线广播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重视。县(市)财政拨出的广播电视事业费逐年增多,1989年45万元,1990年70万元,1991年77万元,1992年增至81.5万元,全市有300个行政村集资购置了广播播音设备。建立专人负责的广播室,在各个角落安装5W至25W的低音喇叭,大大减轻了入户喇叭的大量维修压力,显著提高广播的音质指标。全市实现镇镇村村通广播,共拥有各种类型广播喇叭6739只。镇、村两级除转播市广播电台的节目以外,也能随时利用自己的有线广播系统播送文字材料和文艺节目。
在办好有线广播的同时,经省有关部门批准,晋江从1990年10月起试办调频无线电广播,配置100W发射机两台,使晋江及其周围可以利用收音机收听,晋江广播站也升格为晋江人民广播电台。
从1989年10月开始,在县城开办有线电视中心,利用几套高性能无线及两架卫星地面站,接收10个电视台节目,经调制放大传至用户。还用一个频道自办录像节目,每晚为群众播放两片电视剧,以及穿插一些歌舞、科学知识等短片,每年春节,县(市)长都在有线电视里向全县(市)人民致春节祝贺词。这个频道节目预告用闽南话广播,播放的录像带有一部分是高甲戏、梨园戏、芗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收视率高,用户亲切地称呼它是“咱市自己的电视台”。青阳市区的有线电视已发展到5000多户,安海、磁灶、陈埭、深沪也建成有线电视站。罗山的后洋,龙湖的烧灰及内坑镇的公用无线设施亦已投入使用。
第四节 卫生、体育
一、卫生
1989年,全县有卫生单位324个,其中公立卫生事业单位8个,工业及其他系统门诊部、所25个,乡镇卫生院14个,个体开业275个。医院床位总数1255张,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306人,其中医生463人,护师、护士209人。98.10%行政村设有医疗点,计685个,乡村医疗卫生人员2134人。
1990年,全县有卫生单位270个。其中公立卫生事业单位6个,工业及其它系统门诊部、所25个,乡镇卫生院14个,个体开业225个。医院床位总数1255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52人,其中医生467人,护师、护士210人。98.92%的行政村设置有医疗点,计616个,乡村医疗卫生人员2146人。
1991年,全县有卫生机构279个,其中公立卫生机构6个,工业系统及其它系统门诊部、所25个,乡镇卫生院14个,个体开业233个。医院床位总数1345张,有专业技术人员1269人,其中医生490人,护师、护士217人。99.24%行政村设有医疗点,计682个,有乡村医疗人员1831人。
1992年,全市有卫生机构299个,其中公立卫生机构6个,工业系统及其他系统门诊部、所25个,乡镇卫生院14个,个体开业255个。医院床位总数1396张,有专业技术人员1313人,其中医生493人,护师、护士223人。99.5%行政村设置有医疗点,计690个,有乡村医疗人员1831人。
市级医疗机构包括有市医院、市中医院和安海医院3所。共设有病床653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0人。除中医院属中医专科外,市医院和安海医院均为综合性医院,三院的临床和医技科室齐全,设备较先进,两院均配备有B型超声波、纤维胃镜、脑电图机、超声心电图机、心脏监护抢救仪、尿液全自动分析仪等先进医疗器械;市医院还设有电脑专家诊疗系统。3个医院担负全市医疗、医学临床实习、进修、培训、医学科研的主要任务,并对乡镇卫生院起着业务指导作用。1992年门诊23.47万人次,收住院近13.06万床日,抢救危重病人1817人次,抢救成功率达93%。两个综合性医院均能开展胸、腹及部分颅内手术,同时在对突发性集体性病例的抢救上也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取得较好的效果。1991年,安海医院抢救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14人全部转危为安,市医院抢救一起严重车祸事故10名重伤员无一人死亡或转院。
市级卫生机构包括防疫站和市妇幼所,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9人,是全市卫生防病及妇幼保健的中心,对乡镇卫生、防病工作起着指导作用。市卫生防疫站配备有机动车3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台、全套冷链设备装置等先进仪器,担负全市传染病的预防及各项法定卫生监督监测任务。该站认真抓好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的计划免疫、初级保健等工作,使各种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的发病率近几年来均控制在较低水平。1992年全面推行计划免疫保偿制,全市共投保9696人,投保率53.36%,全市卫生院接生数为6228人,办保5595人,办保率89.84%。市妇幼所配备胎儿监护仪、蓝光灯等先进器械,担负全市卫生保健任务,近几年来积极开展儿童系统管理和孕产妇管理,使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明显下降。1992年全市新法接生率达99%,住院分娩率为66.91%,婚前检查率72.90%,并开展优生系列保健5024对。
乡镇卫生院共有14所,其中中心卫生院2所,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73人,设有病床553张。各院均配备有X光机、心电图机、A型超声波机、洗胃机、综合手术床、产床及计划免疫冷链装置(冰箱)等必需器械,其中两个中心卫生院还配备有B型超声波,4个卫生院配备有救护车,各个卫生院均设有内、外、儿、妇、中医5个科室和卫生防疫组,并设有化验、放射、心电图、超声波等医技科室。各卫生院都能做好“三衰”的紧急处理、休克的诊治、急性中毒的抢救、外伤的清创缝合等急救处理工作,并能开展上下腹部手术、男女结扎手术。1992年各卫生院就诊人数约78.22万人次,住院10.82万床日,抢救危重病人881人次。还开展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及实施对村级卫生所和个体开业诊所有关业务技术、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遍布农村的村卫生所(室)及个体开业医生的业务用房平均每间30平方米,药品器械平均每所约5000元,个别村卫生所还配设有显微镜等诊疗器械。全市村卫生所经过全面整顿以及历年来的多次业务培训,基本达到“村村有医有药有机构,能防能治能管理”,均具有对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掌握对危重伤病员的急救和护送知识,每年约有300万人次的伤病例在卫生所就近诊治或初级处理,既方便农村居民,也为上级医疗单位对危重病人的抢救争取了时间。另外,还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及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指导村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方面的工作,对各种传染病的控制和预防起着积极作用。
开展药政工作,加强医药市场管理,多次开展药品质量大检查。1992年7月结合“打假打劣”活动,组织2个检查组深入到村级卫生所(室)和个体开业医点进行检查,受检所点295个,检查药品9.7万多种次,查出不合格187种次,金额3237元,经济处罚2.16万元。同时发动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建立健全药管规章制度。
经常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卫生城市、卫生乡镇的创建,改变城乡的卫生面貌。1992年首次参加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9月份经全国城市卫生检查团福建省第三分团现场考察,作了较好的评估。深沪镇创建卫生镇,投资32万元,建水冲式公厕6座;投资17万元,增添环卫车、拖拉机8辆、垃圾箱820个、建垃圾场1个,并扩建日产3万吨自来水厂。12月初经泉州市卫生镇考察组实地考核,达到“卫生乡镇”标准。全市农村水改、厕改也有新进展。
二、体育
1989—1992年,晋江体育事业生机蓬勃,城乡体育活动十分活跃。除县(市)体委,还有老人体育协会、信鸽协会、钓鱼协会、晋江少年体校、武术馆等。体育场地建设逐年增多,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1989年,有体育馆1个,灯光球场22个,400米田径场1个,篮球场17个;一级裁判员3名、二级裁判员2名、三级裁判员14名;二级运动员5名,三级运动员20名;向上输送体育人材12人。参加全国性比赛4人次,全省性比赛86人次,全市(泉州)性比赛123人次,全县性比赛1678人次。金井山海小学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全省小学生排球赛冠军,县少体校参加全省少体校男子排球赛获第二名,金井榕霞小学男篮获省、市小学生篮球赛第一名。国庆期间,晋江县举行第七届运动会,有1000多名运动员参加。
1990年,有体育馆2个,灯光球场42个,400米田径场1个,篮球场47个;一级裁判员3名,二级裁判员4名,三级裁判员15名;二级运动员2名,三级运动员18名;向上输送体育人材13人。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8人次,全省性比赛75人次,全市性比赛82人次,其中:参加全国农民篮球赛获冠军,参加省少体校男子篮球赛获第一名。副县长吴良良被省体委命名为“体育县长”称号。
1991年,有体育馆2个、灯光球场76个、400米田径场1个、篮球场21个;一级裁判员1名,二级裁判员8名,三级裁判员17名;二级运动员5名,三级运动员31名;向上输送体育人材21人。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12人次,全省性体育比赛41人次,全市性体育比赛234人次,全县性比赛1776人次。其中参加省农民男子篮球赛获冠军;参加省少年男子排球赛获第一名;参加泉州市第四届运动会获综合项目总分第三名(其中男排冠军、武术第二名、田径男子2组第二名);参加华东区钓鱼赛获第二名。
1992年,有体育馆2个,灯光球场134个,400米田径场6个,25米游泳池1个,篮球场423个;一级裁判员13名,二级裁判员48名,三级裁判员77名;一级运动员31名,二级运动员44名,三级运动员156名;向上输送体育人材16人。参加全国性体育比赛26人次,全省性体育比赛185人次,地级市体育比赛257人次,全市性体育比赛1158人次。其中市农民篮球队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摘取桂冠,省第十届运动会少年男排冠军,拳击51公斤、61公斤级冠军。市委副书记陈章进被省体委评为全省关心支持体育工作十佳书记。
第五节 人口、计划生育
1989年底,全县总人口为869142人,比上年增加22431人。人口出生率为18.56‰,死亡率为4.49‰,自然增长率14.07‰。计划生育率62.03%,比上年增加16.10%。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贯彻执行基本国策的实际行动,以“狠下决心,真干硬干,突破难关,实现翻身”的精神,集中县、乡(镇)、村的主要力量,搞了3次突击活动,全年落实节育3.79万例,完成泉州市考核指标的102.47%,比上年增加76.19%,其中结扎1.71万例,比上年增加77.33%。特别是“两女”结扎落实523例,征收超生子女费344万元,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县至年底累计落实节育总数13.35万例,节育率87.81%。其中男扎2475例,女扎9.46万例,放环2.66万例,历年“两女”结扎累计1178例。
1990年底全县总人口910352人,比上年末增加41210人,出生率为24.6‰,死亡率5.1‰,自然增长率19.5‰,计划生育率64.23%,比上年提高2.2%。从难入手,一步到位,重点抓“两女”结扎使计生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全县年底累计落实节育总数14.24万例,节育率84.53%,其中男扎2438例,女扎10.62万例,放环2.83万例,历年“两女”结扎累计3926例。
遵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1990年7月1日晋江县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1.全县总人口为931304人(这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晋江住的人)。2.全县有家庭户182047户,人口为90402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5人。3.全县总人口中,男性为474339人,占50.93%;女性为456965人,占49.07%。4.全县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910998人,占97.8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0268人,占2.18%;其中回族17063人,占少数民族的84.19%。全县有汉、回、满、畲、蒙古、维吾尔、苗、布依、朝鲜、黎、傣、瑶等29个民族。5.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大专以上3244人、占总人口的0.34%,中专4807人、占0.52%,高中32952人、占3.54%,初中144897人、占15.56%,小学444931人、占47.78%,文盲或半文盲157377人、占16.90%。6.全县1989年出生人口25641人,出生率为28.08‰;死亡人口4763人,死亡率为5.22‰。自然增长率为22.86‰。7.全县百岁老人11人,其中男2人,女9人,年龄最大的有104周岁。
1991年底总人口934109人,比上年末增加23757人。人口出生率为16.9‰,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11.8‰,计划生育率66.71%,比上年增加17.77%。全县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全年开展三次计划生育宣传服务活动,进一步强化人口观念,“五清理”工作扎实地开展,共清理3.52万人,征收超生子女费808.12万元,建立多层次的管理网络和服务网络,计划生育工作出现向“三为主”转化的势头,是执行人口计划最好的一年。全县期末累计落实节育14.39万例,节育率85.86%,其中男扎1773例,女扎10.97万例,放环2.81万例,历年“两女”结扎累计数5096例。
1992年底总人口94.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10人。人口出生率为14.8‰,死亡率为4.77‰,自然增长率为10.03‰。计划生育率为81.69%。是年,紧紧围绕计划生育工作创达标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抓基层、打基础,整台帐、建网络、查怀孕、上水平”的要求,认真落实“三不变”(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既定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各项措施,使生育总量得到控制,胎次结构趋向合理,组织网络初步形成,实现了基本达标。计划生育工作初步纳入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1992年完成各种节育手术4.25万例,完成泉州下达任务的129.38%。全市期末累计落实节育18.64万例,节育率达90.16%,二胎结扎率90.81%,查环率99.9%,查孕率98%,历年累计“两女”结扎5788例。实现基本达标。
第六节 精神文明
1989年,晋江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采取一些切实措施,狠抓精神文明建设:认真开展“两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把普及“两德”基本常识与开展文明单位、开展优质服务、评佳选优、建设“三优”(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示范街活动结合起来。4月间举办“两德”知识竞赛,下半年举办“两德”演讲会,促进两德教育的深入开展,使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观念逐步渗透到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去;继续开展以“六提倡、六反对”(提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赌博;提倡婚姻自由,反对买卖婚姻;提倡村邻和睦,反对宗族纠纷;提倡艰苦创业,反对铺张浪费;提倡优生优育,反对计划外生育)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各级政府充分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卓有成效地制止了“普渡”、“佛生日”等封建迷信活动。以青阳、安海为重点的殡葬改革和管理初见成效,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也有良好的开端。8月间,县政府认真组织“扫黄打丑”专项斗争,全县没收非法复制录音带1526盒,录像带3164盒,没收裸体扑克1045副,查封不健康书刊3395本。同时查获卖淫嫖娼案件132案276人,抓获赌徒1316人。使文化垃圾和精神毒品泛滥的势头得到控制。继续推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包卫生、包秩序、包美化绿化,室内、店外达到省级颁行业卫生标准)的环境卫生制度,逐步抓好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同时认真开展文明村镇活动。宣传表彰石圳、高霞等13个文明村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广泛开展军民、警民共建文明单位活动。驻军除完成本职工作外,积极支援地方建设和抢险救灾。同时经常组织“学雷锋为民服务队”,义务为群众修理器具、诊疾看病,进一步密切军民关系和军民团结。按照县委统一部署,从县直、乡镇机关抽调793名干部深入农村、街道、工厂、学校、医院及企事业单位,广泛宣传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从而进一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进一步稳定人心,进一步稳定社会,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1990年,晋江县委、县政府继续大抓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演讲会、定期评选“五好家庭”等活动,广泛开展“三优”竞赛,用社会主义公德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使“两德”教育落实到实处。县政府发布《通告》,制定《规定》,以制止“普渡”等封建迷信活动为突破口,全面倡导移风易俗。大力宣传推广青阳镇高霞村、磁灶镇岭畔村、安海镇复兴街3个先进党支部坚持“两手抓”的先进经验。各地老人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在破除封建陋习的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每逢节日,组织戏剧展演、南音会唱、灯谜会猜、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先后举办青少年艺术节、龙江吟社成立153周年纪念活动。承办全国性“第十九届翔宇杯”男女篮球赛,“88”国际体育援助计划越野赛跑,全国中学生女子篮球赛,举办南音、书画、文学大奖赛,举行县第七届运动大会。地方政府及时为部队排忧解难,部队支持地方抢险救灾。特别是在创建先进县城、创建福厦路晋江文明路段活动中,密切配合,成效显著,荣获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县城”的称号。县人武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圆满完成每年兵员征集任务,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先进人武部”和“双拥先进单位”称号。坚持把学习雷锋与实践雷锋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雷锋精神在晋江”的十项系列活动。全县有学雷锋小组3800多个,学雷锋送温暖服务队800多支,他们在各自岗位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为民、便民、利民活动。全县有19个单位和62名个人被县以上党委和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和先进个人,有11个省级文明单位经复查合格。
1991年,晋江县委、县政府以中共十三届七中、八中全会精神及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为指针,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同时用“诚信、谦恭、团结、拚搏”的晋江精神凝聚和激励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全县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发展。主要抓几项工作:抓住社教有利时机,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结合各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党在我心中”“社会主义在晋江”等系列活动,举办“讲党性、学先进、作奉献”巡回报告。同时把改进机关作风作为加强机关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开展“百日机关作风建设”活动,提出“刻苦学习,锐意改革,坚持原则,严明纪律,勤政廉洁,务实高效,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32字要求,各行各业普遍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共学共建共发扬”活动继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普遍开展“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全民学雷锋、社会树新风”等活动。进一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共建点已发展到100多个,并不断提高创建水平;狠抓文明细胞建设,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全面开展片区共建工作。县城青阳划分12个片区、7条主要共建街道,成立理事会,订立工作制度、文明公约。开办市民学校,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全县开办20多所文明市民学校,参加学习者近8000人。年初新评选15个文明单位、17个文明村。9月份又对历年来的文明镇、文明村进行全面复查考核;倡导文明新风,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继续抓好制止“普渡”、“佛生日”等封建迷信活动。加强殡葬管理,破除丧葬旧俗,推广高霞村坚持“火葬”的经验。又出现一个实行火葬的村——西滨跃进村。全县有279个村制定了移风易俗乡规民约,实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乔迁省办。继续抓好创建福厦文明路工作,加快创建福厦路沿线文明村镇步伐。县委于6月上旬在内坑白〓召开军民共建福厦文明路表彰会,对内坑镇政府等4个先进单位和28个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全力以赴,迎接省市竞赛检查和省精神文明会议在晋江召开。参加全省14个城市文明建设工作竞赛的初评,得了满分。此外,还继续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抓好文化设施和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1992年,晋江市委、市政府继续采取切实措施,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有新的发展,新的提高: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两德”教育。普遍建立健全一室(党建等活动室)、一校(文明学校)、一站(文化站)、一网(广播网)等精神文明建设载体,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扎实抓好五项系统工程。即1.创建文明细胞。把创建文明县城、文明单位、文明村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点和载体,同时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及“双文明户”、“遵纪守法户”评选活动。组织四个镇、八个村参加全省“百乡千村”竞赛。2.片区共建、军民共建工程。县城12大片区、7个共建街进一步强化机构和制度。通过军民共建党支部活动带动了军民共建活动向纵深发展。3.窗口服务行业优质服务工程。特别是基层所站,推动“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的深入开展。4.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的工程。继续抓好制止“普渡”、“佛生日”、“圣节日”以及“游香”、“割火”等封建迷信活动。继续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乔迁省办等新风尚。5.军民共建福厦路工程。晋江路段15个村全面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确保安全、顺畅、美化、有序、繁荣,培育城市意识。在城乡广泛开展“我为建市作贡献”系列活动,加强市区“著名侨乡、工贸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城市意识,逐步形成一个“管理严格,路架清楚,设施配套,建筑新颖,环境优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步伐,加强交通管理和卫生管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搞好环境保护和治理。继续开展“扫黄打丑”净化社会文化市场;狠抓监督检查和考核,总结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带动全面,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经过对全市省、市(泉州)、市三级文明单位进行全面复查考核,至年底,共有省级文明单位13个,泉州市级文明单位25个,晋江市级文明单位152个,共190个。
第七节 人民生活
1989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2.14万人,比上年减少765人,工资总额3772.94万元,人均工资175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98%、48.5%。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9532人,比上年减少3537人,工资总额1530.64万元,人均工资15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63%、56.71%。乡镇企业人员15.24万人(不包括外地劳力,下同),比上年减少1.57万人,工资总额2.13亿元,人均14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04%、40.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670元,比上年增长15%。据70户农民家庭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7元,比上年增长6.3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06元,比上年增长12.10%。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174辆、缝纫机123架、钟141只、手表304只、电风扇87台、洗衣机3台、摩托车7辆、大型家具383件、收音机20台、黑白电视机43台、彩色电视机23台、收录机34台、照相机3架。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宽裕程度,有23%农民达到小康水平,但尚有7%农民处于温饱阶段。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4.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29%。
1990年,全民所有制职工2.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4人,工资总额4139.28万元,人均工资192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71%、9.27%;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9642人,比上年末增加110人,工资总额1709.17万元,人均工资17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6%、12.5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1921元,比上年增长15%。乡镇企业人员17.91万人,比上年增加2.67万人,工资总额2.07亿元,人均1155元,分别比上年下降3.58%、22.02%。据70户农民家庭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012元,比上年增长14.0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73.3元,比上年下降3.8%。年末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149辆、缝纫机116架、钟100只、手表259只、电风扇121台、洗衣机1.4台、电冰箱4台、摩托车13辆、大型家具237件、收音机23台、黑台电视机43台、彩色电视机26台、收录机27台、照相机4架。农民拥有耐用消费品观念已由“旧三件”转变为“新三件”,自行车、缝纫机、钟表逐年减少,冰箱、彩电、摩托车及洗衣机、照相机已经跨入农家,且逐年增多。人均居住面积达20.5平方米,年末人均使用房屋价值1.55万元。农民在宽裕水平以上的户占97.14%,人均纯收入千元以上的占54.28%,但尚有占2.86%的农民处于求温饱的状态。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5.22%。
1991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3人,工资总额4503.23万元,人均工资208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79%、8.54%。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8454人,比上年减少1188人,工资总额1679.76万元,人均工资2059元,分别比上年减少1.72%、增长15.0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208元,比上年增长14.95%。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2.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95%,比上年增加4.26万人,工资总额3.28亿元,人均14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61%、28.23%。据70户农民家庭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14元,比上年增长19.96%,人均纯收入最低户为778元,已不存在求温饱的农户,全部处在宽裕水平以上,人均纯收入最高户达2702元,人均纯收入在千元以上的户占75.71%。但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50元,比上年减少2.6%。主要是建房等方面下降,年末每百户农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181辆、缝纫机131架、钟127只、手表316只、电风扇149台、洗衣机1台、电冰箱7台、摩托车14辆、大型家具344件、收音机31台、黑白电视机57台、彩色电视机33台、收录机40台、照相机4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消费意识也在不断转变,在满足温饱达到宽裕水平后,不再盲目消费,而是提高积累程度或存于手中,以便灵活运用于流通之中。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0.24亿元,比上年增长42.84%,全县人均储蓄超1000元。
1992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2.21万人,比上年增加135人,工资总额5100.63万元,人均工资239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9%、14.7%。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7928人,比上年减少526人,工资总额1761.76万元,人均工资228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03%、11.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540元,比上年增长15.04%。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3.16万人,比上年增加9993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8.29%,工资总额5.40亿元,人均2331.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5%、57.35%。据70户农民家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13元,比上年增长41.1%。其中已有三分之一以上农民达小康生活水平。是年人均纯收入全部在1000元以上,最低纯收入人均1015元,比上年增长30.5%;最高纯收入户人均为3248元,比上年增长20.2%。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级音响、“卡拉OK”、“大哥大”、“BP机”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当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25元,比上年增长32.2%。每百户农民拥有电冰箱10台、摩托车21辆、黑白电视机54台、彩色电视机47台,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46.46%。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