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市委重大领导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3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市委重大领导活动
分类号:
D675.7
页数:
8
页码:
1452-145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市委重大领导活动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重大决策和活动、党的建设和党务工作等。
关键词:
政治
晋江县
领导活动
内容
一、重大决策和活动
(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确保社会稳定。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中共晋江县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始终按照中央的部署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全县的安全和稳定。县委认真学习,坚决贯彻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三次重要讲话,用以统一思想,指导行动。县委把广泛、深入地学习四中全会文件作为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切实加强对学习和宣传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保证学习内容、人员、时间“三落实”;以县、乡(镇)党校为阵地,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教师学习和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广泛深入地对广大群众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做到联系实际,讲究实效,进一步明辨是非,澄清思想,提高认识,坚决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二)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1989年11月,中共晋江县委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和坚持改革开放,从晋江实际出发,采取五条措施,确保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继续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保持适当的经济发展速度,既克服“过热”,又防止“滑坡”;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用主要精力抓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制定“保基础(粮食),稳支柱(乡镇企业),抓重点(综合开发)”的方针;抓好乡镇企业,反复强调宣传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积极、慎重的态度妥善处理产业结构调整、税收和企业定性换证工作,制定“六条”措施稳定乡镇企业,为乡镇企业经营者消除思想疑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抓好外经工作,县委强调改革开放不仅要继续坚持,还要更大胆一些,把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把外经工作做得更好;深化国营、二轻企业改革,抓完善经营责任制,增加企业活力,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企业内部的革新挖潜,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由于以上决策措施体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证治理整顿的顺利进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1990年,中共晋江县委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先后作出《关于近期要做的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关于密切联系群众,改进领导作风的通知》,制订《干部参加集体劳动》的制度。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制订改进领导作风的具体措施。县领导成员实行“管一线、包一片、抓一点”的工作制度,每年至少有二三个月时间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帮助排忧解难。县直机关干部分期分批到基层去,抓中心,搞宣传,办实事,调查研究,参加劳动。各乡镇(场)也相应建立深入基层的工作制度。坚持和完善领导“接待日”,领导亲自约访群众、亲自批阅群众来信的做法。同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各级党组织把工青妇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充实和加强群团干部队伍,为群团组织改善工作条件。
(四)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领导。针对面临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的严峻形势,为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完成人口计划,保证经济建设顺利进行。1990年5月,中共晋江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计生工作,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决定》,主要内容是:切实加强领导,严肃组织纪律;层层建立人口目标责任制;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生育政策;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完善组织机构,加强队伍建设;计划生育必须齐抓共管;增加投入,加强管理,促进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抓好落实。
(五)中共晋江县第七次代表大会。1990年11月22日至24日,中共晋江县第七次代表大会在青阳召开。正式代表349人,列席128人,来宾18人(驻军、各民主党派和宗教界)。
大会听取和审查施永康代表中共晋江县第六届委员会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推进晋江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报告;审查中共晋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县第七届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大会通过《关于中共晋江县第六届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和《关于纪律检查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7人,候补委员3人;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人。
在中共晋江县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产生常务委员9人,书记施永康,副书记何锦龙、许龙烈、吴汉民。在中共晋江县第七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常务委员7人,书记杨逸蓉,副书记林默强、许加斗。
大会对第六届县委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提出今后3年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主要任务。总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执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文明建设进程;坚定不移地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扩大开放,努力把晋江建设成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生活小康的社会主义新侨乡。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治理整顿任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到1993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18.2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5亿元,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在精神文明方面,要逐步树立“诚信、谦恭、团结、拚搏”的晋江精神。到1993年,青阳要建成文明县城。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领导。中共晋江县委继1987年制定实施《晋江县“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后,1990年又制定《晋江县精神文明建设三、五年规划》,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按照福建省委提出的90年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定了“三年建成文明县城”以及建设“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精神文明、生活小康的社会主义新侨乡”的奋斗目标。经过1989—1992年4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县城青阳1990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县城”,1991年又取得全省14个城市和泉州市6县城精神文明建设竞赛初评的好成绩。1991年11月间,中共福建省委在晋江召开全省侨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交流会,对晋江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和经验给予充分肯定。
(七)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1990年11月间,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晋江县委专题研究教育工作,根据晋江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主要内容是: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全面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多渠道集资和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坚持开展督导评估,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坚持动员全社会为教育办实事办好事。
(八)制定《晋江县“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1年,中共晋江县委、县政府学习和贯彻中共十一届七中全会和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精神,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晋江县“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从晋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定“八五”时期的发展重点仍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加强“三基”(即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科技和教育)建设,建立轻型、外向、优质、高效的经济结构,不断提高整体经济素质,增强发展后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主要奋斗目标是: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23.5亿元(1990年现行价),工农业总产值34亿元(1980年不变价),粮豆总产量17万吨,乡镇企业总产值34亿元,出口总值8.5亿元,财政收入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
(九)加强科技工作领导。1991年8月,在中共晋江县七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县委书记施永康作题为《组织起来,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报告,会议专题研究科技工作,作出《关于促进科技进步的决定》,主要内容是:强化意识,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健全机构,加强和完善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改革体制,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机制;增加投入,增强科技发展后劲;建立基地,完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确定重点,明确科技进步的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发展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有较高素质的劳动技术大军。
(十)学习贯彻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了极为重要的谈话。中共晋江县委立即在全县广泛深入地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学习,认真领会“谈话”的精神实质。通过学习,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广泛开展“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强化改革开放意识,达到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伐再快一点,敢于突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框框,大胆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决策、新举措,从而在全县形成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浓厚气氛,有力地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十一)做好撤县建市工作。1992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建市。3月8日,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晋江建市筹建工作委员会,由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施永康任主任,何锦龙、许龙烈、陈章进、吴良良、王志泉、郭安为副主任,王恭庭等31人为委员,下设办公室及组织机构、宣传联络、政策调研、规划建设、项目展销5个工作组。3月12日,县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八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晋江县建立晋江市有关问题的决定》。4月1至2日,施永康主任召开晋江市筹建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听取了各工作组汇报,认真研究“五一”庆典活动的各项具体事项。4月19日,晋江市筹建工作委员会举行第三次会议。施永康在会上强调统一思想、满腔热情迎接庆典;献计献策、主动参与、当好主人;把握时机,广泛发动,推进各项工作,达到团结、稳定、鼓劲的目的。4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赋予晋江市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十五条政策措施,确定晋江市进行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并赋予相当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5月1日,来自海内外宾朋和晋江人民共3000多人,云集在晋江市华侨体育馆隆重举行晋江撤县建市庆典活动。民政部、福建省和泉州市的领导分别宣读晋江撤县建市的批文。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福建省省长贾庆林、中共泉州市委书记陈营官、亚洲晋江同乡会会长王为谦分别致祝词。中共晋江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施永康、市长何锦龙及市民代表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有41个大型建设项目举行剪彩开工仪式,并在科技大楼举行侨乡名优特产品展销会和外商投资项目洽谈会。晚上进行文艺踩街、放烟火、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发来贺电、贺词,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的“乘改革开放东风,创千秋万代伟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的“发扬侨乡优势,繁荣晋江经济”、全国侨联主席庄炎林的“福建侨乡新明珠,晋江建市放光芒”、民政部副部长陈虹的“晋江谱新篇”、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的“侨乡之光”、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的“晋江是侨乡,四海可通商,今朝建新市,奔向大市场”等。有130多个单位发来贺电贺信。撤县建市标志着晋江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十二)认真研究晋江市经济发展战略。1992年7月中旬,中共晋江市委召开七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重新修订“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提出晋江市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总的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弘扬“诚信、谦恭、团结、拚搏”的晋江精神,建设稳定、繁荣、文明、小康的侨乡新型城市。确定90年代晋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四年奔小康,九年翻两番,盯住广东“虎”,争当福建“龙”。“八五”期间经济建设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城市总体轮廓基本形成,国民经济跨上新台阶,接近广东“四小虎”现在的水平,提前五年进入小康;2000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1991年基础上再翻两番,成为福建的“小龙”、“小虎”。根据上述目标调整《国民经济“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争取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2400元,达到农村小康水平,4年后达到人均5000元的城市小康水平。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64亿元,国民收入5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财政收入3.2亿元。战略方针是:抓基础(农业和农村工作、基础设施),稳支柱(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保重点(第三产业),靠科教(超前发展科技和教育,实现经济振兴的转轨工作)。战略格局是:坚持三个层次(市、镇、村)、“一线三点”(沿海一线,青阳、安海、晋南三点)、辐射全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全面拉开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包括交通、电讯、电力、供水)的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深入开展改革开放综合试验。
(十三)学习和贯彻十四大精神。中共晋江市委书记施永康在中共福建省党员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共“十四大”代表,出席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22日,市委常委召开扩大会、10月24日召开干部大会,由施永康传达中共“十四大”盛况。会议决定从五个方面贯彻“十四大”精神: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带头抓好“十四大”精神的学习和落实。通过宣传,统一认识,把十四大精神变成人们的实际行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按照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坚持晋江模式,做好做足市场经济这篇文章;按照十四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精神,坚持晋江战略,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完成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按照十四大齐心协力办几件实事的精神,狠抓“卡脖子”重要环节,集中力量建设交通、通讯、电力、供水、市政五大网络和重点项目;按照十四大从严治党、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精神,搞好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带动全市生动活泼、政通人和局面的形成。10月26日,市委又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四大文件的通知》。11月18日市委七届八次全会上作出《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的决议》。在全市很快掀起学习宣传十四大精神的热潮,并成为推进全市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步伐、全面完成1992年各项任务的强大动力。
(十四)实施农村社教“115工程”。中共晋江市委按照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一年拉开,二年深化,三年巩固”的总体思路,从1991年开始,制定实施“115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一个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抓好五项工作(村级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农业生产和计划生育)。1991年全县先后派出三批由省、市、县和镇直机关于部3006人组成的工作队分赴139个行政村,开展第一期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1992年选派532名工作队员,分赴162个行政村,开展第二期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1992年11月,选派246名干部组成宣传队,分赴64个行政村,开展宣传十四大精神和继续实施“115工程”的第三期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通过全面贯彻落实“115工程”,有力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的大量事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观念。村级各种组织和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91年139个社教村,完善各种农业承包合同2.82万份,开展清资清财,收回欠款800万元,增加集体收入650万元。平均村财收入从1990年的5.47万元,增至10.78万元。兴办集体企业980家。经过检查验收合格村132个、基本合格村7个。1992年,以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为宣传教育重点,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邓小平的谈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并突出经济建设、组织建设和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进一步解放,开拓精神更足。162个社教村共新办集体企业828家,总投资3亿余元;三资企业129家,总投资2.8亿元;8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规划的工业小区254个;平均村财收入12.14万元,人均纯收入1582元,均比上年增长50%多。141个村新建村址,并投入1亿多元用于改造村容村貌。
二、党的建设和党务工作
中共晋江市委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不懈地抓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使全市(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新形势下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以开拓性的工作,推进全市(县)的两个文明建设。
(一)思想建设。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不断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教育,进行党史党建理论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进行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全市各乡镇和市直宣传、公安、财贸三口都建立党校,农村350个党支部建立党员活动室,形成以市(县)、乡(镇)党校为基地的党员教育网络,并有电化教育设备。1989—1992年共办各种培训班172期,培训7.31万人次。同时先后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组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讨论、开展“创先争优”、“忆传统、讲党性、学先进、作奉献”、“党在我心中”、“讲党性、作奉献,迎接十四大”等系列活动。积极慎重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并突出在生产和工作第一线吸收优秀分子入党。1989—1992年共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40多期、培训2767人次,发展新党员1101名。全市共产党员从1989年的17779名,增至1992年18466名。
(二)组织建设。县委制定《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和《村级党支部建设三年规划》。1991年6月7日福建省委书记陈光毅到青阳镇高霞村调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省、市、县、镇、村五级书记在高霞共议党建工作。县委召开了别开生面的“考三级、推典型、交任务”的全县党建工作现场会,提出“提高共识,实行共抓,瞄准目标,树立典型,明确任务”的党建工作要求,推广安海镇、青阳镇党委和高霞、江头、砌坑、灵水等村党支部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作出《开展向高霞党支部学习的决定》。县委采取“建、联、挂、靠”(建,在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并具备有适当支书人选的乡镇办企业中建立党组织,在乡镇企业办公室建立总支或支部,村级有条件的分设企业支部或党小组;联,在工业小区或企业群中联合成立党组织;挂,没有党员的乡镇企业,由乡镇企业办的党组织挂钩;靠,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的党员就地靠到企业所在地的村党支部)的办法,加强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党建工作。全市乡镇企业共有党员2754人,已建立党支部56个、党小组29个,有2008家企业的党员靠在村支部活动,在没有党员的企业中培养了242名积极分子。在三资企业中建立7个党支部和6个党小组。同时加强基层党支部班子的建设。1989年和1991年分别有420个支部和324个支部任期届满进行换届选举,调整201个村支部班子,新选拔127名支部书记。还选拔、培养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通过改选、调整、整顿,使之更加健全,政治素质、工作能力、精神面貌和在群众中的威信都有了提高。党员管理工作更加完善。至1991年底,全县有805个支部实行目标管理,有16939名党员制定了目标责任书。其中农村支部350个、党员10789名,分别占98.5%和98%。至1992年有108个村级组织达标,一类支部达到61%,基本消除三类支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按照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县委常委会遵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制定《常委会工作规则》、《议事制度》、《保密规定》等党内工作和生活制度。坚持星期一学习日制度。按规定召开常委民主生活会。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较好地发挥了县委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1992年按照干部“四化”标准,组织对各镇场领导班子及415名科(局)级领导干部进行全面考察,采取调整充实措施,搞好班子新老交替,优化班子结构,共提拔35人、平调7人。调整充实股级干部151人。同时对845名股级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发现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非党干部和妇女干部,并且采取抽调培训和下基层锻炼的形式重点培养和提拔使用。同时,注意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
(三)党风建设。坚决查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违纪建私房多占公房等案件;继续完善行之有效的“两公开一监督”制度,逐步形成一套拒腐防变的机制。1989—1992年,纪检系统共查处党内违纪案件185件、处分违纪党员178人。
市(县)委按照“多支持,少干预,常协调”的方针,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市(县)、镇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保证他们依法行使职权、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尊重和发挥他们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工青妇的领导,发挥他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调动广大职工、青年和妇女的积极性,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四)统一战线工作。办好华侨事务和对台事务,做到国内与国外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相结合、政府与社会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老一代与新一代相结合,广交朋友,加深友情,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经济建设服务。在长期努力的基础上,1990年成功地举办亚洲晋江社团联合会成立一周年和晋江县侨联成立四十周年庆典活动。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名侨胞和港澳台胞欢聚一堂,实现了亚洲晋江人的大团结,极大地激发广大“三胞”爱国爱乡、关心家乡建设事业的热情,对晋江扩大开放,吸引外资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2年5月,邀请旅居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乡亲前来参加建市庆典活动,扩大招商联谊,促进外商投资热潮迭起,使全市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