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31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25
页码:
1428-145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经济的概况,其中包括了农业、乡镇企业、工业、基本建设、交通、邮电、外向型经济、商业、财政、金融等。
关键词:
经济
晋江县
内容
第一节 农业
1989年,县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1058.1万元,比1988年增长1倍多。乡村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数额也有较多增加。供销部门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管理,农用物资供应总额比上年增加34.4%。科技服务系统认真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应用、优良品种推广和防治病虫害工作。县乡镇普遍设立农业发展基金,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实行以工补农。组织大批干部下农村,抓计划种植面积的落实,解决耕地抛荒、乱占耕地等问题,抓冬种、套种,提高复种指数,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全县冬春修水利工程1414处,投资440万元,投入69万个劳力日,完成土石方53.45万立方米,清理渠道76公里,恢复、改善、新增灌溉面积5.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97平方公里,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战胜夏旱、秋寒和6至9月特大洪水灾害,夺得较好收成。全县粮食总产、春粮、早稻单产三超历史,扭转了自1985年以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趋势。全县粮豆总产量达15.16万吨,比上年增长13.7%,花生总产量达1.3万吨,比上年增长83.9%;开发性农业和多种经营都有较大的发展,全年造林1.17万亩,比上年增长0.04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育苗0.03万亩;以龙眼为主的水果种植总面积达5.66万亩,比上年增长6361亩,水果总产量达1.1万吨,比上年增长24.2%;畜牧业生产出现大批专业村和专业户,全年肉类总产量1.83万吨,蛋品总产量2960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4%、6%;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21万吨,比上年增长20.3%。全年农业总产值达1.9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种植业产值8343万元,比上年增长16.9%,林业产值123万元,比上年下降11.8%,畜牧业产值4492万元,比上年下降1.2%,副业产值3153万元,比上年下降26.1%,渔业产值3828万元,比上年增长41.9%。
1990年,县财政农业投入资金1371.54万元,比上年增长29.62%。加强水利建设,按照“以灾设防”的原则,做到乡乡有重点,村村有项目,普遍开展“比效益、比质量、比速度、比投入、比管理”的“五比”活动。改变过去重建轻管、重灌轻排的现象,共兴修各种水利和水毁工程1520处,投入60.3万个劳力日,完成工程量53.2万立方米,恢复灌溉15.04万亩,恢复和保护面积12.8万亩,获得泉州市冬春修水利评比第一名。保护农业资源,全县清理违法占地盖房1985座,复耕413.5亩,围海造田900亩。同时对高产粮田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组织科技兴农,县政府拨专款续聘374名农技辅导员。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把更多的力量转向乡、镇、村级农业服务站建设,完善四级农村推广网络。推广普及杂交水稻、福薯26等良种,搞好配方施肥、甘薯“五改”、稻秆回田、丰产示范等增产措施。全县粮豆总产量达15.52万吨,比上年增长2.35%。同时,继续搞好农业开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突出“两水”(水果和水产品)。水果以龙眼为主,全县龙眼面积达5.4万多亩,有4个乡镇建立“十万株基地”,4个乡镇建立“五万株基地”,16个行政村建立“万株基地”;水产品方面,利用滩涂10多万亩,形成海洋捕捞、对虾、蛏苗、石斑鱼、淡水养殖等5个基地。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4万吨,比上年增长4.51%。肉类总产量达1.88万吨,蛋品3778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61%、27.64%。全年农业总产值达2.10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种植业产值7709万元,比上年下降7.6%,林业产值113万元,比上年减少8.1%,畜牧业产值4979万元,副业产值3867万元,渔业产值429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8%、22.6%、12.3%。
1991年,县财政农业投入1370万元。全面完成以治理“一堤、二沟、三槽(晋东海堤、湖漏沟、新安水库排洪沟,檀林、上宅、前林三大渡槽)”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年度计划,连续第五年获得泉州市冬春修水利工程评比第一名。全年共恢复、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47万亩,在抗击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中发挥很大效益。进一步健全四级科技网络,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技术。全县早杂优增加1万多亩,推广甘薯新品种5万多亩,改造低产田和建设吨粮田共2.97万亩,建立植保综合防治示范面积10万亩,围海造田1642亩。终于在大灾之年获得粮食丰收。全年粮豆总产量达16.64万吨,比上年增长7.19%。全县造林2385亩,提前实现“消灭荒山,绿化晋江”的任务,再次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和“治沙先进县”称号。同时新植和改造果树1.14万亩,水果总产量达1.41万吨,比上年增长183%。肉类总产量达2万吨,蛋品产量5736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51.8%。外海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品深加工都有新发展。全年水产品总产量首次突破5万吨,达5.25万吨,比上年增长19.3%。当年,农业总产值达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种植业产值2.1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林业产值256万元,比上年下降20.7%,畜牧业产值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副业产值4027万元,比上年下降1.5%,渔业产值1.5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全面完成1991年农业、林业生产责任制。
1992年,市财政农业投入达1542.87万元,比上年增长17.69%。全市共完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921处,总工程量274.09万立方米,总投资3038.96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88万元,华侨捐资510万元,总投入360.53万个劳力日,完成渠道清淤108.52公里,恢复当年水毁灌溉面积3.1万亩及历年减少的灌溉面积2.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8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山美灌区第一期工程已通过省级验收。围海造田1407亩。被泉州市评为年度冬春修水利第二名。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种子公司送种子下乡,农技干部技术服务到田头,农资部门组织充裕的农资供应,使农用物资货源足、品种多、价格稳中有降。农机部门及时进行农机具维修,组枳1413台拖拉机下田,机耕面积22.7万亩,获泉州市第一名。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全市聘用农技辅导员410人,并先后培训644人,提高了科学种田水平。大力推广各种适用技术,推广早杂优4.4万亩,比上年扩大1.06万亩,推广配方施肥面积27万亩,推广高产、优质、抗病良种面积66.8万亩,良种普及率达95.3%。还建立丰产示范片,发展良种示范田。各级领导亲自参加试验田、吨粮田建设,采用行政干部、农技干部、农民技术员“三位一体”相结合办法,抓好示范丰产田,以点带面,辐射千家万户,促进全面增产。当年,全市粮豆总产量达17.02万吨,比上年增长2.32%,花生总产量达1.59万吨,比上年增长41.76%,均再创1985年以来的新纪录。继续大力抓农业开发,全市工程造林3606亩、育苗90亩、种植果树8000多亩(其中龙眼5770亩、改造果园1025亩)。水土保持完成强化治理19个点,面积2160亩,封禁治理5000亩。肉类、蛋品总产量分别为2.13万吨、6126吨,均比上年增长6.8%。水产品总产量达5.57万吨,比上年增长6.10%。当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6.29亿元,比上年增长8.87%,其中种植业产值2.10亿元,比上年下降2.7%,林业产值166万元,比上年下降35.16%,畜牧业产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6.61%,副业产值7160万元,比上年增长77.8%,渔业产值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第二节 乡镇企业
1989年,全县乡镇企业投入技术改造资金2000多万元,“三胞”赠送小型生产工具702台(件),价值人民币369万元,其中相当部分是技术起点高、创汇能力强的80年代先进设备。使乡镇企业素质有了提高。全县乡镇企业总数13193个,从业人员15.24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力总数的44.14%,总产值达1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6%,其中工业产值1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84%,缴纳税收7236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1.72%,纯利润9262万元,比上年下降10.15%,工资总额2.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04%。乡镇企业中有出口创汇企业171个,出口交货总额1.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21%;有三资企业132个,总产值2.38亿元,比上年增长96.3%。乡镇企业总产值上亿元的乡镇6个,总产值上干万元的村22个,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4家。
1990年,贯彻“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方针,全县关、停、并、转企业133家,其中制鞋企业94家、罐头企业33家、建材企业6家。先后建立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一所三站”,开展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和监督。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其中,8个被评为部优、4个创省百花奖、11个在全国妇幼用品博览会上获奖。在全省乡镇企业服装质量评比中,有5个产品获一等奖、5个产品获设计奖。全县新办乡镇三资企业42家,总数增至174家,总产值4.52亿元,比上年增长89.67%。为扩大晋江产品在华东经济区的影响,树立晋江产品的声誉,9月间组织130多家企业、1200多种名优产品到上海豫园商场展销。同时通过厦门外商投资洽谈会,搞好对苏边境贸易。全县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厂家增至242个,出口交货总额3.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22%。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促进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县有乡镇企业16176家,比上年增加2863家。从业人员达17.91万人,比上年增加2.6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8.53%。总产值达16.9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2%。其中工业产值16.33亿元,比上年增长36.98%。税金8808万元,比上年增长21.72%。纯利润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工资总额2.1亿元。总产值上亿元的乡镇增至8个,其中陈埭、青阳、磁灶3个镇超过2亿元,总产值上千万元的村31个,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7个。
1991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在全省率先建立4个技术监督站,初步形成县、镇二级技术监督网络。全县鞋类、陶瓷、汽配、食品等行业质量抽检覆盖率均达80%以上。同时抓住科技兴企,投入资金2亿元,用于以企业技术、装备、工艺水平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新建、扩建、改造固定资产项目达800多项,增强鞋业冷粘生产流水线20条,引进电脑绣花机和电脑自动控制圆筒织布机各300多台。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0多期,培训各类工程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2000多人次,壮大科技、管理队伍。通过抓质量、抓产品创优评优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管理上等级、产品质量上档次。有25家企业分别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基础级企业、先进乡镇企业和市级先进企业。高阻燃防火系列涂料和新牌高效节油火花塞两项产品在1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会上获得镀金牌奖和铜牌奖,13个产品获部优、省优称号,还有一大批产品在全国、全省性行业评比中获奖。当年,全县乡镇企业18677家,比上年增加2501家,从业人员22.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7.95%,还接纳县外劳工约12万人。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36%,其中工业总产值25.63亿元,比上年增长56.92%。缴纳税金1.22亿元,比上年增长38.99%。纯利润1.73亿元,比上年增长53.46%。工资总额达3.28亿元,比上年增长58.61%。出口创汇企业270家,出口交货总额5.24亿元,比上年增长33.69%。乡镇三资企业228家,总产值6.27亿元,比上年增长60.1%。全县乡企总产值上亿元的乡镇增至11个,其中安海镇超2亿元,陈埭、青阳、磁灶3镇超3亿元。总产值上千万元的村61个,总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5个。
1992年,晋江乡镇企业出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速度。在经营规模上向扩大投资规模和集团化发展。全年新办乡镇企业1278家,投入注册资金8亿元,有1200家企业变更注册增资7.2亿元。两者平均每家企业注册资金达60万元,比去年提高30%以上。1991年成立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公司五星公司后,1992年又有鑫鑫、鸿裕两家成立集团公司筹备处,还有4家在组建中;在生产技术上向现代化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发展。全年投入技术改造资金3亿元(其中发行债券1.4亿元),已建成投产的有陶瓷辊道窑生产线120条,在建的60条。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制衣设备6000多台(套)、鞋业生产线和制鞋机械200多条(台);在生产质量上向标准化、高档次、创名牌发展。建立健全4个乡镇技术监督网络,开展工业标准化试验工作,举办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培训班,培训1000多人,使企业整体素质、产品质量都有新的提高。全市已有160家企业制标达标,有26家企业计量定级,还有11家通过TQC(全面质量管理)达标验收。有14个新产品经过省级鉴定,其中属国际水平项目6个、国内首创项目8个,并涌现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的产品,如晋江陶瓷编织工艺厂开发的工艺陶瓷垫在墨西哥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获金牌奖,陈埭洋埭服装鞋帽工艺厂生产的洋波绝缘运动鞋在墨西哥举办的“92中国实用产品展览会”上获金奖;充分运用乡镇企业灵活的市场机制,把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如在北京、大连等地举办8次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会,在全国各地设立2000多处销售网点,派出5万多供销员在全国各地推销产品、收集市场信息,组织335家企业生产出口创汇产品,开拓对俄、越、缅边贸等,使产品销售额成倍增长;在企业布局上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全市已创办市、镇级工业小区40个、村级工业小区20个,拥有标准厂房近千幢,建筑面积近百万平方米。仅陈埭镇就已建成标准厂房297幢,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青阳、池店、磁灶、安海、英林等镇及其村办工业小区均初具规模。全市乡镇企业总数2.16万个,从业人员26.5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8.29%,还吸纳市外劳工约18万人。乡镇企业总收入48.42亿元,比上年增长92.4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6.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8%,居全国第28位,福建省首位。其中工业产值55.30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52.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8%。缴纳税金1.94亿元,比上年增长58.23%。纯利润3.30亿元,比上年增长90.48%。工资总额5.4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出口创汇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96.94%。乡镇三资企业495家,总产值15.7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4%。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上亿元的镇增至14个,其中陈埭、磁灶、青阳、安海等镇超6亿元,龙湖、英林等镇超4亿元,罗山、金井等镇超3亿元,池店、内坑、东石、永和、深沪等镇超2亿元。总产值上亿元的村6个、上千万元的村101个,总产值上亿元企业1个(龙湖利瑶织造有限公司)、上千万元的企业46个、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4个。
第三节 工业
1989—1992年,晋江的工业继续保持迅速发展的势头。工业产值在全市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989年占57.63%、1990年占62.12%、1991年占69.21%、1992年占79.4%。
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89年占68.28%、1990年占72.35%、1991年占78.52%、1992年占89.65%。在工业总产值中,乡(镇)村工业企业的产值占80—85%。同时,形成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为辅的工业体系,拥有服装鞋帽、机械铸造、陶瓷建材、箱包革袋、电子玩具、食品罐头、纺织化工、日用百货、电脑机绣、汽车配件等10大行业。
1989年,晋江国营工业企业取得产值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特别是晋江纺织厂连续5年保持千万元产值、百万元利润,是全省色织行业的佼佼者。粉末冶金制品厂荣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3.04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9.1%。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7897万元,比上年增长3.5%,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他工业(三资企业)产值1.06亿元,比上年增长91.7%;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10.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9.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重工业产值4.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9%。24种主要工业产品,比上年增长的有饮料、工艺美术品、柴油机、工业泵、粉末冶金制品、发电量等8种。乡镇工业的服装产品达1475万件,比上年增长46.03%。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3个,其中盈利企业170个,实现利润1914万元,亏损企业33个,亏损总额1046万元,盈亏相抵后的利润868万元,利税总额2458万元。村办工业企业1203个,利润3990万元,上缴税金1707万元。城乡合作经营工业、个体工业3563个,上缴税金3873万元。
1990年,既扭转过热的发展势头,又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在第一轮(1988—1990)承包中取得很大成效。3年的利润承包基数675.89万元,实际完成1107.14万元,为承包基数的163.3%;3年工业产值分别增长13.29%、9.62%、7.4%;劳动生产率分别增长18.18%、11.52%、19.03%;职工人均收入分别增长19.19%、20.73%、20.5%,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增值、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多得的改革目标。当年全县投入2亿元,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加速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成立技术监督局和质量管理监督检测所,按行业建立橡塑、建材、食品、机械4个质量检测站,添置设备40多台,配备专职技术人员20多人。同时成立晋江县消费者协会及6个分会,形成社会监督网络,把监督与帮促、惩处与表彰、限劣与扶优结合起来。全县关停并转企业200多家,其中鞋类116家。吸收大中专毕业生100多人、外地技术工人1000多人到工业企业。派出400多人到大中专院校进修。举办财会、质量等培训班112期,培训5000多人次。经委系统还开展TQC活动,有8个企业750人取得全国TQC基础知识电视讲座统考合格证,基本消灭无标生产现象。并编制企业管理标准和产品内控标准50多项。荣获省级先进企业3家,部优、省优产品5项,优秀新产品10项。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8.06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8.6%。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5%;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1.1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集体所有制工业1.14亿元,比上年增长7.63%;其他工业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0.78%。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77%。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13.72亿元,比上年增长42.4%;重工业产值4.51亿元,比上年增长3.16%。20种主要工业产品,比上年增长的有糖、糖果、皮鞋、蜂鸣片、服装、铁基粉等7种,持平2种。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11个,盈利企业167个,实现利润1781万元,亏损企业4个,亏损金额808万元,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974万元,利税总额2812万元。村办工业企业1876个,利润5703万元,上缴税金4180万元。城乡合作经营工业、个体工业企业3776家,上缴税金3203万元。
1991年,国营工业围绕“转变机制、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高效益”这一中心,在完成第一轮承包的基础上,搞好第二轮承包,做到人员到位,指标到位,责权利到位;推行股份制,实行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从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扶持国营企业,县投入企业技术改造资金217.3万元,比上年增长37%;运用周转金、银行贷款308万元,比上年增长10%。经委口引进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03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593万元。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7.61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52.9%。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4.7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1%;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他工业产值2.30亿元,比上年增长42.8%。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22.92亿元,比上年增长61.9%。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值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57%;重工业产值6.34亿元,比上年增长40.6%。20种主要工业产品比上年增长的有糖、原盐、糖果、服装、皮鞋、日用陶瓷、蜂鸣片、柴油机、工业泵、粉末冶金制品、腐植酸等11项,持平1项。全部独立核算工业242个,盈利企业196个,盈利总额2430万元,亏损企业46个,亏损总额893万元,盈亏相抵后的利润总额1537万元,利润税金总额3666万元。村办工业企业总数2099个,上缴税金4680万元,利润总额7960万元。城乡合作经营工业、个体工业5192个,上缴税金4779万元。
1992年,把搞好国营企业作为重要战略措施来抓。认真落实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搞活企业的2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发展第二轮承包,计有12家国营工业企业正式签订新一轮(1991—1994)为期4年的承包合同。推行企业内部配套改革,投入资金1058万元,对水泵厂金工车间、制品厂粉末冶金制品生产线、冶炼厂蜂鸣片、磁性材料生产线等19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当年投产13项。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有4家投产,投资总额5390万元。投入资金556.1万元,新开发9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并投入批量生产,投放市场。全市国营企业取得了近几年的最好成效。经委口工业总产值达1.94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28.92%,销售值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6%。全员劳动生产率32568元/人,比上年提高28.4728.47%。乡(镇)村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54.45亿元,比上年增长97.21%。其中乡以上工业产值8.32亿元,比上年增长77.23%(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产值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34.56%,其他工业产值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46.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31%。20种主要工业产品,比上年增长的有饮料酒、铁基粉、工艺美术品、日用陶瓷器、粉末冶金制品、珠拖鞋、皮鞋、服装、糖、日用精铝制品等10项,持平2项。全部独立核算工业259个,盈利企业187个,盈利总额4066万元,亏损企业43个,亏损总额1163万元,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2093万元,利润税收总额5075万元。村办工业企业2573个,上缴税金7789万元,利润1.55亿元。城乡合作经营工业、个体工业3790个,上缴税金8171万元。
第四节 基本建设
1989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完成额2685万元,比上年增长49.33%;集体所有制投资完成额4318万元,比上年增长21.84%;城乡个人投资完成额9895万元,比上年下降10.83%。在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64万元,占21.01%,比上年下降33.4%;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912万元,占71.2%,比上年增长329.66%;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9万元,占7.78%,比上年下降58.7%。在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中,生产性建设完成2260万元,占84.17%,比上年增长96.86%;非生产性建设投资425万元,占15.83%,比上年下降34.62%。主要项目有110千伏输变电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51万元、龙湖输变电站完成投资147万元、磁灶变电站完成159万元、程控电话扩容完成投资1557万元、交通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94万元、青阳自来水厂完成投资80万元、东石自来水厂完成投资38万元、县燃料公司煤场完成投资33万元等。全民所有制住房竣工面积2.2万平方米,下降24%,城乡集体建房面积2.7万平方米,下降10%,私人建房35万平方米,下降7%。全民和城镇集体共新增固定资产1437万元。
199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9%。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完成额2700万元,比上年增长0.56%;集体所有制投资完成额522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5%;城乡个人投资完成额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40%。在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完成547万元,占20%,比上年下降3.0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958万元,占73%,比上年增长2.41%;全民其他投资195万元,占7%,比上年下降6.7%。主要项目有公路改造完成投资195万元、程控电话扩容完成投资1484万元、青阳自来水厂完成投资85万元、晋江糖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95万元、晋江水泵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70万元、晋江粉末冶金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60万元、晋江宾馆完成投资155万元、燃料公司煤场完成投资67万元等。城乡集体建房面积2.5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0.2万平方米,私人建房34万平方米,减少1万平方米。是年,全县基建项目共14个,比上年减少2个,新开工项目6个,比上年增加2个。全县新增固定资产2.05亿元,其中全民所有制新增4067万元,使用率达151%,其中,交通邮电系统新增2996万元,占74%
1991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完成额3477万元,比上年增长21%;城乡集体所有制投资完成额5138万元,比上年下降2%;城乡私人投资完成额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在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中,基本建设投资1365万元,占39%,比上年增长149%;更新改造投资1005万元,占29%,比上年减少48.7%;全民其他投资662万元,占19%,比上年增长2.4倍;全民零星投资25万元,占1%;商品房投资420万元,占12%。主要项目有龙湖110千伏输变电站完成投资131万元、程控电话扩容完成投资500万元、深沪码头完成投资307万元、青阳至双沟公路扩建完成投资570万元、其他公路改造113万元。工业更新改造项目完成投资有晋江盐场57万元、晋江粉末冶金厂32万元、粉末冶金制品厂115万元、水泵厂47万元、晋江陶瓷厂68万元、晋江糖厂95万元等。全民所有制房屋竣工面积3.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城乡集体建房1万平方米,较去年略有下降;城乡私人建房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通过投资建设新增固定资产2190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新增1847万元、城镇集体所有制新增343万元。
199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全民所有制投资完成额6161万元,比上年增长77%;城乡集体所有制投资完成额2.70亿元,比上年增长426.43%;城乡私人投资完成额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在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089万元,占50.14%,比上年增长126%;更新改造投资812万元,占16.77%,比上年下降19.2%;全民其他投资2039万元,占33.09%,比上年增长208.1%。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327万元。
在城镇建设中,晋江县政府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了全面调整,专门成立县城建设指挥部,抓紧实施一园(公园)两水(供水、排水)、三区(加工区、商业区、住宅区)、四点(四个入口点建筑)、五线(五条交通要道的铺砌)、六场(体育场、煤场、火葬场、停车场、小商品市场、垃圾场)等市政建设工程。敏月公园占地167.65亩,建设已初具规模,园内服务部、茶馆、亭阁等10个建筑小品正全面加紧施工;已完成扩容1万吨的自来水工程和高水位工程;市中心区320米的主排水沟业已竣工;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生活区及市区主要混凝土道路等建设全面展开;建立健全了城市监察中队,整治爱国楼、党校路、邮电局边3个卫生薄弱区,增设垃圾箱80个、果皮箱100个,改建水冲式的标准化公厕5座。被省政府命名为先进县城。撤县建市后,市区建设加快速度,6条主干道(总长24.52公里)拓宽和混凝土路面铺设全面开工,第一期工程投入1003万元。东干道主车道(长5.8公里、宽34米)已经完成;东环5.73公里、西环3.15公里、南环2公里、北环1.24公里、中干道3.5公里、西干道3.1公里以路基宽度34—40米的混凝土路铺设已完成计划的70%。此外,曾井小区挖填土方16.35万立方米,路网10月底布完,区内市政工程设计图纸已经完成;青少年宫已完成初步设计、土地征用,并筹集部分资金(80万港元、30万元人民币);艺都大厦已通过会审;市区日供水3.5万吨扩容一期工程(总投资4200万元),正抓紧施工;曾井小区供水工程外管道业已铺设,区内管道铺设60%;市区环卫设施和街景布置均在实施中。陈埭、磁灶、安海、东石、金井、英林、深沪等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第五节 交通、邮电
一、交通运输
1989年,全县筹资351万元,开通池店至紫帽、龙湖至英林、东石至金井3条公路,做好福埔至安海公路路基拓宽的前期准备;集资192万元,铺砌县城7条主干道路面。公路通车达553.74公里。各乡镇及83%的行政村通了公路。拥有各种机动车辆3.02万辆,其中各种汽车2166辆,拖拉机9918部,摩托车1.78万辆。运输船舶62艘、8339吨位。全年汽车客运量269.02万人,比上年增长15.49%,货运量44.71万吨,比上年增长10.45%。独立核算交通运输总产值488.46万元,其中公路158.46万元,水运330万元,实现利润38.14万元。
1990年,投资104.4万元,对东石至金井等5条(23公里)列入养护的公路进行等级路的改造和提高,同时拨出26.7万元对水毁公路进行抢修加固;完成安海至福埔13.7公里主干线路基拓宽工程,总投资270万元。全县境内公路通车里程553.74公里,以每百平方公里面积90公里的通车里程密度居全省、全国前列。深沪5000—7500吨级散装杂货兼集装箱码头于9月8日破土动工,投资总额5300万元,是晋江投资规模前所未有的一项工程。全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3.90万辆,其中各种汽车2574辆,拖拉机1.05万部,摩托车2.41万辆。运输船舶75艘,1.22万吨位。全年汽车客运量310.62万人,比上年增长15%,货运量47.52万吨,比上年增长6%。独立核算交通运输总产值516.58万元,其中公路183.4万元,水运333.18万元,实现利润30.20万元。翌年1月,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原县长施永康被评为“路县长”。
1991年,公路建设重点放在扩建和提高线路技术等级。泉(州)安(海)公路县城路段5.8公里拓宽工程于8月1日动工,并完成年度计划。龙(湖)英(林)、金(井)围(头)及东(石)金(井)等公路的柏油路面铺设竣工,全县已有柏油路面148.25公里、混凝土路面24.65公里。福埔至安海公路完成9米主车道的油稳定层。深沪码头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福建省及泉州市有关部门组成考查组,对青阳机场现状各要素进行考查论证,为机场扩建打下基础。至年底,全县验收列养的公路有579.64公里(不含国道福厦线17公里),有91.9%的行政村通公路。拥有各种机动车辆4.7万辆,其中各种汽车2923辆,拖拉机1.13万部,摩托车3.20万辆。运输船舶62艘(10多艘钢质船),1.11万吨位。有50家公铁联运公司(站),可通过福州、厦门火车站办理到全国各地的客、货联运业务。全年汽车客运量达383.24万人,比上年增长23%;货运量达53.54万吨,比上年增长13%。
1992年,全市投入用于新建、改善、养护和抢修乡村公路的资金达1067.58万元。新建公路7条,长24.5公里(尚未验收),新建桥梁4座,长135.2米;改造公路12条、长26公里。基本完成泉安公路晋江城区路段(东干道)主车道5.8公里拓宽至34米土路基及铺设主车道混凝土路面。社店至沪坑路段8月间开始施工,至年底完成80%。福埔至安海公路全幅式工程基本完成。双沟至内坑公路完成40%。金井至东石路段基本完成柏油化、混凝土化。至年底,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579.64公里(不含国道福厦线17公里),其中乡村公路86条,419.1公里,有94%行政村通公路。副市长王志泉被泉州市评为“路县长”。深沪码头工程完成投资772.98万元,其中土建工程514万元。围头码头完成地质钻探、工程设计。东石码头改善条件,提高效益。至年底,全市共有各种机动车辆6.28万辆,其中各种汽车4010辆,拖拉机1.25万部,摩托车4.55万辆,运输船55艘、载重9805吨位。全年汽车客运量458.81万人,比上年增长19.72%;货运量63.08万吨,比上年增长17.82%。征收公路管理费185.74万元、养路费565.4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9%8.16%。还征收车辆购置费600万元,代征交通建设基金120万元。
二、由电
继1987年引进日本富士通程控电话4000门开通后,1990年又扩容1.5万门,4月22日开通。全县程控电话总容量达到1.92万门,平均每百人拥有2.2门,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县农村电话自动化。1991年12月,再次与日本富士通公司签订引进5.3万门程控电话协议书,总金额为480.87万美元。至1992年,全市拥有程控电话母局1个、模块局6个,程控电话总容量2.4万门。安装电话户逐年增多,1989年4138户,1990年7588户,1991年1.16万户,1992年1.80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82部,其中市内电话每百人8部。可以直拨世界182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400多个城市的长途电话、用户三类传真、无线寻呼(5000户)移动电话(917户)等各种业务相继开通。邮政网络遍及全市乡村,全市拥有农村局所16个,邮政代办所81个,信报投递站198个,邮路27条,总长度818公里。开通市内自办汽车邮路,邮政特快、快件、邮政储蓄、集邮业务迅速发展。邮电业务总量,1989年717.61万元,1990年1380.91万元,比上年增长92.43%,1991年6687.67万元,比上年增长384.1%。1992年邮电业务总量8424.79万元,比上年增长25.97%,通讯总量7700万元,比上年增长88.9%,业务收入8350万元,比上年增长11.38%,全员劳动生产率16.5万元/人,比去年提高83.8%。邮政储蓄年末余额2600万元,完成年计划123.8%。
第六节 外向型经济
晋江外向型经济经历了一条“乡镇企业铺路,三来一补过渡,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的独特发展道路。
1989年,全年新批准三资企业68家,总投资1.19亿元,其中外资9227万元外汇人民币。全县三资企业累计批准数达249家,总投资3.89亿元,其中外资3.03亿元外汇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27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90%;已投产123家,实现产值2.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1%;出口值3288万美元,利润348万元,税金670万元。继续签订来料加工装配合同709份,实收工缴费152万美元。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现代化群体出口商品基地,全年出口交货总值达2.08亿元,比上年增长99.65%。其中县外贸公司2208万元,比上年下降44.28%。在获得自营出口权后县外贸公司全年自营出口70.12万美元,收汇65.4万美元。全年接待洽谈投资贸易和旅游探亲的“三胞”及外商等2.3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29万元外汇券。是年,“三胞”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达4254万元,比上年增长23.95%,创历史纪录,还赠送国内亲属小型生产工具760台(件),价值363.83万元。
1990年,从县情出发,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规划,遵循“统一规划,项目引路,分步实施,渐成规模”的原则,组织力量开展安平、晋南、福埔3个“三资企业区”连片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注意把引进的重点放在生产性的项目方面,除轻纺工业外,引导机械、农牧、食品等行业同步发展。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增强配套能力,引进深度加工、综合加工的系列化生产项目,加快技术改造,既提高产品质量,又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全年新批准三资企业131家,总投资2.62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13亿元外汇人民币。全县三资企业累计批准数380家,总投资6.50亿元,其中外资5.16亿元外汇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534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4.54%;已投产219家,总产值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97%;出口值7615万美元,利润921万元,税金1037万元。继续签订来料加工装配合同890份,实收工缴费2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82%。继续扩大外贸出口,全年出口交货总值3.87亿元,比上年增长85.8%。其中外贸公司1823万元,比上年下降17.44%。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7份,输出劳务人员340人,实收劳务费20.29万美元。接待到晋江洽谈经贸和旅游探亲的“三胞”1.57万人,旅游外汇收入1072万元外汇券,比上年增加225.84%。“三胞”捐献款、物总额5041万元,比上年增长18.5%,赠送小型生产工具550台(件),价值人民币738.5万元。
1991年,继续贯彻落实外经工作方针政策,利用各种渠道招商“引凤”。以亚洲晋江联合会成立1周年和县侨联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为契机,积极宣传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晋江的项目投向及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贸易。在福建省举办的“九八”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与外商签订投资项目119项,合同投资总额7.9亿元,其中外资7.3亿元外汇人民币。全年新批准三资企业138家,总投资7.30亿元,其中外资6.58亿元。全县历年累计批准三资企业518家,总投资13.54亿元,其中外资11.5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7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89%;已投产262家,据234家统计,实现产值8.68亿元,比上年增长67.31%,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6.31%;出口值1.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92%,利润2589万元,上缴税金1820万元;三资企业中有台资企业52家,总投资1.98亿元,其中台资1.68亿元外汇人民币,实现产值5838万元。是年,引进的外资投资项目规模扩大,每家企业平均投资455万元,比上年增加53%;投资地域延伸,首次引进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南朝鲜等国家投资6000多万美元;投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向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发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66家企业被海关授予信得过或信誉较好的企业,盈利企业面达91.4%,增加扩大再生产投资1.4亿元;土地成片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6853万美元,总开发面积4880亩的安平、福埔、东海〓3大片开发区破土动工。晋南开发区也渐成规模,投建10个项目,占地63亩,注册资金5000多万元。此外,总投资2亿多元、总规划2000多亩、规模不一的镇、村级29个工业小区开始起步,建成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全年来料加工装配共签订合同1039份,实收工缴费28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6%。合同履行率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增强,出口商品交货总值6.66亿元,比上年增长72.38%。其中县外贸公司出口值3301万元,比上年增长52.89%。自营出口值1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7.5%。新签、续签劳务合作合同各1份,派出人员55人,至年底累计提供劳务出口人员274人,为国家创汇121.26万美元。全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达7万人次,比上年猛增3.45倍。其中接待有代表性外宾和海外有代表性团(组)82个、2335人次。收入旅游外汇309万元外汇券。“三胞”捐办公益事业达5450万元,比上年增长8.1%,赠送进口小型生产工具1102台(件),价值人民币854万元。
1992年,学习宣传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利用撤县建市的大好时机,扩大对外招商联谊,进一步优化服务,外商投资热潮迭起。全年新批准三资企业385家,总投资34.88亿元。其中外资29.98亿元外汇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倍、3.88倍、3.56倍。至年底,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903家,总投资48.4亿元,其中外资41.55亿元。扣除报批吊销及停产企业后实有750家,已试产投产409家,实际投资总额13.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43%,实现产值1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58%,出口交货值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77.6%,实现利润7648万元,上缴税金369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5.4%、102.8%。是年,外商投资规模继续增大,项目平均投资额906万元,是历年平均的3.5倍。投资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2项;外资来源进一步拓宽,从以港澳台为主扩展至东南亚、日本、韩国、欧美等13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项目涉及农业、机械、建材、电子、轻工、食品、纺织、商贸、房地产、旅游等10个产业。其中第三产业14家,总投资12.37亿元,其中外资11.12亿元外汇人民币;高新科技项目的引进有新的进展,如合资经营椰子油深加工、恒安新型妇幼用品、人造金刚石等;外商独资项目比重增大,新批独资项目达182家,总投资21.58亿元,分别为新批项目的26%、72%;综合开发区进入全面启动阶段,东海〓开发区有6个项目“落户”,安平开发区的人造金刚石项目投产,并有10个项目“落户”。是年新签订来料加工装配合同371份,实收工缴费152万美元。全市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出口交货总值达12.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54%,其中市外贸公司出口值3460万元,比上年增长5%,自营出口值210.03万元,比上年增长36%。签订劳务合作合同1份,提供劳务出口人员51人,为国家创汇57.52万美元。加快发展旅游业,4月间正式成立市旅游局,开始对全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全面规划,组建晋江旅游公司和晋江市旅行社,积极组织国内公民境外游,兴建旅游服务设施。当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达6.05万人次,收入旅游外汇69万元外汇券。“三胞”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达6010万元,赠送进口小型工具1384台(件),价值233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第七节 商业
1989年,全县共有商业企业机构6964家,人员1.67万人。其中全民所有制商业192家,人员2383人;集体所有制商业593家,人员2120人;合营商业7家,人员35人;个体商业6172家,人员1.22万人。共有商业零售网点6814家,人员1.50万人。全民商业和供销社商品纯购进总值1.77亿元,比上年下降7.52%,其中农副产品3241万元,下降26.91%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8%。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7.5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3%,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5387万元,比上年增长16.07%。按经济类型分:全民所有制1.22亿元,比上年增长3.36%;集体所有制2.98亿元,比上年增长8.11%,其中供销社7367万元,比上年增长11.52%;个体经济3.05亿元,比上年增长40.54%;农民对非农业居民售额8230万元,比上年增长26.62%。另外,农村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19亿元。市场物价涨幅比上年明显回落,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18.4%,比上年回落13.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回落19.7个百分点、衣着类上升2.1个百分点、日用品类回落4.7个百分点、文化用品类回落16.9个百分点、书报杂志类上升89.6个百分点、医药类回落34个百分点、建材类回落15.8个百分点、燃料类上升0.6个百分点。粮食部门超额完成粮油合同定购任务,做好城乡粮油市场供应。同时积极搞好议价粮食经营工作,从省外采购议价粮3.28万吨,参与市场调节。商业部门实现利润185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24.62%
1990年,全县有商业机构8020家,人员1.85万人,其中国营商业190家,2294人,集体所有制商业554家,2085人,合营商业7家,34人,个体有证商业7275家,1.41万人。全县有商业零售网点7887家,人员1.69万人。全民商业和供销社商品纯购进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47%。为搞活流通,克服市场疲软,在组织大规模推销活动的同时,荟萃全县8大类1000多种名优产品,在上海豫园商场举办展销会,为晋江产品扩大影响,对占据上海市场起了很大作用。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消费品零售额7.6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5100万元,比上年下降5.33%。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全民所有制商业零售额1.17亿元,比上年下降4.07%,集体所有制商业零售额2.76亿元,比上年增长7.10%,个体商业零售额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8670万元,比上年增长5.35%。加强物价管理,严格控制物价。是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为99.4%,其中食品、日用品、文化娱乐用品、医药和建材类价格分别下降1.2%、1.5%、7.3%、1.4%和12.6%,衣着类、书报杂志类和燃料则各上涨4.5%、4.9%和24.5%。群众消费紧张心理趋向平缓。
1991年,商品流通更加活跃,市场更加繁荣。全县有商业企业机构8511家,人员19343人。其中国营商业192家,2316人,集体所有制商业539家,1896人,合营商业7家,29人,个体有证商业7773家,15097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9.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79%,其中消费品零售额8.4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2%,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7877万元,比上年增长54.45%。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所有制商品零售额1.24亿元,比上年增长6.1%;集体所有制商品零售额2.88亿元,比上年增长4.2%;个体商业零售额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2.7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9559万元,比上年增长10.25%。全民和供销社商品纯购进总额1.99亿元,比上年增长9.06%,总销售4.12亿元,比上年增长4.77%,实现利润395万元。供销部门坚持深化改革,挖掘潜力,保障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实现利润135万元,成为全省供销系统的先进单位。粮食部门认真组织城乡粮油供应,顺利实行粮食价格改革政策。认真实施“六〇控价工程”(控制60种商品价格),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4.3%,其中食品类指数为101.6%、衣着类指数为102.0%、日用品类指数为104.6%、文化娱乐用品指数为96%、书报杂志类指数为99.3%、医药用品类指数为107.6%、建材类指数为106.4%、燃料类指数为232.0%。
1992年,以撤县建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市国营合作商业企业普遍推行经营、价格、分配、用工“四放开”,搞活分配,实行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双挂钩办法。粮食系统顺利完成粮价改革和粮食商业企业承包方案出台,并开办多种营业12家。市供销社双喜临门:年创利润156万元,比上年增长8%,连续7年居全省县级供销社第一;转换经营机制、机关内部改革一步到位,又率先在全省供销系统把原来的9个科室全部撤销,原来的19个基层公司和供销社以参股、控股的新形式参加成立中联集团。集团的固定资产1亿多元,注册资金1288万元。是年特别注重市场建设。11月15日占地168亩的晋江市区商业城、风竹商品贸易城、生产资料市场、工业品贸易城、青华鞋服家私城等5个专业市场首期简易工程搭盖破土动工(于翌年元旦开业),12月8日两座综合性大商场——物资贸易中心和新兴大厦奠基兴建。同时,各镇也抓紧规划,建设各类市场。主要有磁灶镇的花园式陶瓷城、“牡丹花园”综合市场、大宅服装小商品市场、张林果蔬贸易市场、内坑粮食商品城、龙湖商业街和衙口综合市场、英林服装市场等。全市性的金融、技术、劳务等要素市场正在积极培育,7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批准成立,各家公司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主动积极拓展房地产业。是年,全市有商业企业机构9416家,人员21388人。其中国营商业192家,2200人,集体所有制商业545家,1809人,合营商业7家,35人,个体有证商业8672家,17344人。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7.87亿元,比上年增长93.62%。其中消费品零售额1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54%,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6872万元,比上年减少12.76%。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全民所有制商品零售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集体所有制商业零售额3.7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1%;个体商业零售额1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8.14%;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9992万元,比上年增长4.53%。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7.6%,其中:食品类指数为113.9%、衣着类指数为100.8%、日用品类指数为103.2%、文化用品类指数为90.6%、书报杂志类指数为121.3%、医药用品类指数为133.5%、建材类指数为124.9%、燃料类指数为105.5%。
第八节 财政、金融
一、财政
1989—1992年,晋江按照国务院关于“紧缩财政、强化管理、深化改革、促产增收、集中财力、实现平衡”的要求,大力扶持生产开拓财源,切实加强管征,积极组织收入。
1989年,财政工作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在生财上,把支持乡镇企业放到重要位置,从政策、资金、工作上给予扶持,乡镇企业税收比上年增加516万元;县财政拨出358.6万元,作为农业发展基金。使用以电养电、以水养水资金401.87万元,全年农业资金直接总投入1058.1万元,比上年增加115.5%;为适应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县财政局设立外经财务管理机构,作为拓宽新领域的窗口,利用财政“支、帮、促、管”职能,促进三资企业健康发展,利用财政信用借给800万元,解决部分三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并举办外经财会培训班,帮助三资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三资企业税收比上年增加216.9万元,增长74%;在治理整顿中,税收部门实行全面目标管理考核制度,抓好重点税和纳税大户,加强对个体户纳税管理和建帐,调整纳税金额等工作。开展财务、税收、物价三大检查,共查出财务违纪金额173万元,应上缴145万元,上缴141万元。查出偷漏税金并罚款1331万元,入库1065万元,同时清收欠税335万元。财政部门对税收实行超收奖励办法,从而保证了各项收入的增长和超额完成。在财政支出上,把控制支出作为平衡预算的关键,实行预算包干责任制和分月拨款办法,并制定控制人员超编、节约公务费、医疗经费、差旅费、会议费、接待费等措施,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基本上停止对非生产性专控商品的审批。是年,全县财政收入1.17亿元,完成预算的112.13%,完成与省签订的财政收入目标的131.71%,比上年增收4132.2万元,增长54.44%。其中工商税收9974.6万元,比上年增长48.18%;财政支出为8584.8万元,完成预算的95.1%,比上年增支2301.5万元,增长35.7%,上解上级3646.3万元,比上年增长22.89%。年终净结余38.7万元;还推销国库券337.13万元,完成任务102.8%。征收教育费附加695万元,完成任务的109.3%
1990年,坚持运用财政宏观控制职能,对农业、教育和基础设施实行倾斜政策,县财政用于支农资金1371.5万元,比上年增长29.62%。运用省、市、县三级周转金1017.7万元,帮助受灾地区乡镇企业和一些重点企业克服资金困难,多方筹措外经周转金620万元,支持三资企业发展。同时,县财政安排205万元的技术改造资金及向省争取150万元周转金,帮助国营企业克服资金困难。根据收入状况,量入为出,适时调整支出安排和进度。同时,加强审计工作,全县共审计171个单位和项目,查出违纪金额225万元,其中应上缴财政等部门210万元,实上缴164万元。是年,财政收入1.5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加3327.7万元,增长28.39%。其中工商税收1.1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20%,比上年增长24.87%;财政支出1.1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3.34%,比上年增长30.28%。上解上级4240万元,比上年增长16.30%。年终净结余330万元。推销国库券333.3万元,完成任务的102.31%。征收教育费附加824万元。
1991年,县财政部门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支持发展生产上。对农业投入1311万元,重点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综合开发和科技服务,其中水利建设支出452万元,比上年增长38%。对国营工贸企业实行倾斜政策,全县52家应签合同的国营企业已签43家,占82.7%。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429.61万元帮助工业企业发展生产和进行技术改造,筹措资金469万元,扶持商粮企业开展多种经营,筹措资金250万元支持晋江宾馆提高客房档次,又多方面筹措周转资金1193万元,支持帮助那些经济效益好、创税利大的骨干企业克服资金困难,并支持外贸企业发展联营企业,增强竞争力。在财务大检查中查出违纪应入库金额79.42万元,及时全部收缴入库。做好国库券推销工作,实现入库439.7万元,完成任务的125.7%。是年,全县财政收入1.7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1.33%,比上年增长13.49%。其中工商税收1.4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47%,比上年增长14.07%,财政总支出1.31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86%,比上年增长16.01%。上解上级5368万元,比上年增长26.61%。年终净结余476.8万元。
1992年市财政工作继续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迅速增长。全民基本建设支出500万元,比上年增长66.7%,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支援农村生产支出1542.87万元,比上年增长17.69%,城市维护费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是年财政收入达2.20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15.86%,比上年增长28.94%,其中工商税收1.97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4.4%,比上年增长38.87%;财政支出1.63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97%,比上年增长24.16%,上解上级6510.3万元,比上年增长21.27%。当年收支平衡。
二、金融
1989年,全县银行存款大幅度增长。至年底银行现金总收入达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47.91%。投放1.61亿元,比上年减少51.59%。其中储蓄存款收入12.36亿元,比上年增长69.0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6.9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3.43%。银行现金总支出26.70亿元,比上年增长29.43%,回笼6980万元,比上年增长489.53%,银行贷款总额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8.58%,其中工业贷款5210万元,商业贷款1.54亿元,个体工商业贷款25万元,乡镇企业贷款4426万元,农业贷款951万元,技术改造贷款559万元。除个体工商业贷款外,其他贷款都比上年有所增长。同时清收逾期贷款8703.87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5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9%。解付侨汇95万元,比上年减少27万元。保险业务有一定发展,国内保险总金额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18%,收入保险费566万元,比上年增长42.80%,赔款总额269万元,比上年增长70.20%
1990年,全县银行现金收入总额达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储蓄存款收入16.55亿元,比上年增长33.90%。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0.0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4.86%。现金支出总额32.8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1%,回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9.03%。银行各项贷款3.84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工业贷款9267万元、商业贷款1.88亿元、个体工商户贷款54万元、乡镇企业贷款5998万元、建筑企业贷款1528万元、农业贷款1445万元、技术改造贷款770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3.45%。解付侨汇186.1万元,比上年增加91.1万元。保险总金额6.10亿元,比上年增长53.73%;保险费收入828.9万元,比上年增长46.55%;赔款742.3万元,比上年增长175.95%。涉外保险4257万美元,保险费收入20.7万美元,赔款41.5万美元。
1991年,全县银行现金收入总额达49.01亿元,比上年增长42.37%,其中储蓄存款收入22.80亿元,比上年增长37.75%,投放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23%,现金总支出达50.73亿元,比上年增长54.39%,回笼1.17亿元,比上年减少55.76%,各项存款余额14.3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2.38%。各项贷款5.59亿元,比上年增长45.54%,其中工业贷款2.42亿元、商业贷款1.73亿元、建筑企业贷款828万元、个体工商业贷款69万元、乡镇企业贷款7864万元、农业贷款1666万元、技术改造贷款905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6.9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06%。解付侨汇313万元,比上年增加127万元。国内各种保险金额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0.03%;收保险费1059万元,比上年增长27.74%;各项赔款579万元,比上年减少21.97%。涉外保险金额2427万美元,收保险费34万美元,赔款9万美元。
1992年,全市银行现金总收入达77.67亿元,比上年增长58.48%,其中各项储蓄收入32.25亿元,比上年增长71.25%,投放10.25亿元,比上年增加520%。年末存款余额22.09亿元,比上年增长54.12%。银行现金总支出87.92亿元,比上年增长73.30%,各项贷款8.35亿元,比上年增长19.45%,其中工业贷款4.88亿元、商业贷款1.32亿元、建筑企业贷款1928万元、乡镇企业贷款8149万元、农业贷款2079万元、技术改造贷款1261万元、个体工商业贷款41万元。年末贷款余额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59.13%。解付侨汇33.6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7.04%。国内各种保险金额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1.73%,收保险费1542万元,比上年增长45.6%,各种赔款848万元,比上年增长45.5%。涉外保险金额1.20亿美元,收保险费74万美元,赔款34万美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