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船民异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9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船民异风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2
页码: 1359-13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船民异风习俗的社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乡土殊俗 船民异风

内容

一、船上贴春联
  新春佳节,晋江沿海一带渔村艟艚船只,张贴春联的格式千篇一律,但别具一格。
  大主桅:“八面威风”;头桅:“开路先锋”或“一见大吉”;舵上:“万军主帅”;龟壳即舵屋:“满载而归”;上枰即顶帆横轴:“锦帆捷至”;寿面即前舱:“木龙光彩”;龙面:“龙头生金角,尾口出银牙”;妈祖神龛:“海国安澜”、“顺风顺水顺人意;得财得水得天时”或“身居湄洲真显赫,神在船中保平安”;船尾:“海不扬波”“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二、祭祀“好兄弟”、“放洋”和插“黑旗”
  “行船走马无三分性命”是沿海一带流传已久的俗谚,船民迷信历来异常突出。譬如,货船满载启航之前,务先酬谢“天公”和“妈祖”,后取若干供品倒入海中祭祀海难的“好兄弟”,事毕方在“满载、顺风”的呐喊声中扬帆启程。民国前后,大货船远航,复又增加“放洋”仪俗。其形式是仿制1只长丈余、且船体一样,舱里设备近似的布船,于出港时,罗盘定位,把布船顺流放入海中,意作“替身”,仪式进行十分肃穆。沿海渔船,尤其是乌槽渔船出外海捕捞,船头都要插上一把黑旗,以告示海神,渔船将开“杀生”之戒,祈以包涵保佑。
  三、船上的“生”与“死”
  海上船只,若逢孕妇在船上分娩,视为吉兆,要礼以“红包”,放鞭炮热烈庆贺。因为海上行船历来风险大,船员有减无增,而今船上“添丁”,自然是件祥兆吉事。
  海上,如遇船上人员不幸死亡,则习惯就近沉尸水葬;而海上遇有浮尸,却要焚烧金纸冥钱,捞尸回港土葬,并祀奉于渔村“海头宫”里。
  四、做“海醮”
  晋江沿海各地渔村,每隔若干年必做一次“海醮”,敬奉海中的孤魂野鬼,仪式十分隆重。
  做“海醮”之前,应择黄道吉日,事前糊制1只大纸船,船上备柴米油盐,碗筷餐具,纸衣纸袍、以及金银纸钱等。纸船雅称“彩舟”,俗叫“王爷船”。并在当地“海头宫”或佛宫殿观之中,立置数尊青面獠牙、形象高大的“纸王爷”。随即由道士以所谓张天师名号出榜,呼请各路神明及众“好兄弟”到时齐来受飨。
  做“海醮”一般1至3日,届时全村要演戏酬神,热闹非凡。渔村家家户户又是“犒兵”又是备筵设敬。尤其是纸王爷上船之日,“王爷船”出巡,沿途渔户人家,要在门外设香案顶礼膜拜。是时,更有腰扎红肚裙的神棍,俗称“僮子”,赤膊登在王爷船上,或执剑持斧,或手甩刺球,口念喃喃咒语,往自己脊背乱砍乱打,如果执护板者遮挡不及,“僮子”也要落得浑身鲜血淋漓。特别是,出现“倒僮”贯穿“钎刀”,(即用尺余或近丈的细圆铁钎,穿贯于双颊),装神弄鬼的场面,气氛十分阴森恐怖。因而,在做海醮送“王爷船”时,渔家均要叫儿童回避,避免灵魂被掠走之灾。
  民国后期,各渔村做“海醮”仍十分盛行,唯金井塔头,明末以后就废除。据说是当时有个做官的蔡道宪在“王爷船”上写了“准出不准入”之故。新中国成立后,“海醮”仪俗消废,但做“水普”(与内地普渡仪同)祭敬海上“好兄弟”仍然存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