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农耕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耕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2
页码:
1358-13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农耕习俗的社会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乡土殊俗
农耕习俗
内容
一、搭草寮“看山”
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风气日下,晋江农村一带,特别是农业地区,每逢作物收获时节临近,为避免损失,往往在山边田畔搭草寮,通宵达旦守更防盗。为此,农村各户事前统一举行“放兵”做敬仪俗,呼请所谓“代天巡狩的七大巡”,集结阴兵协助,并于田间地里立插神符令箭,以神助人威,祈庇五谷无损,守更人无恙。
守更期间,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均有“犒兵”时俗,直到农作物全部收获完成,全村再举行“收兵”仪俗。届时,村落摆筵演戏,酬谢“七大巡”功告回殿。这一愚昧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虽有时出现寥寥无几的“看山”草寮,但酬神敬鬼的仪俗基本废除。
二、乞雨
新中国成立以前,晋江农村,每逢天旱地枯,即有聚众祈雨之迷信习俗,俗称“乞雨”。
有的地方乞雨之时,以桌垒高台作“天坛”,由当地耆老绅士主持,抬“真人”或“当境”等显赫神明。参与祈雨民众,尽皆斋戒沐浴,头扎白巾,身着素服,手执炷香,如丧考妣地跪拜于“天坛”底下,祈天降雨。嗣后,以神轿带路列成队伍,沿途三步一跪一叩头,口中念念有词曰:“乞雨乞雨,烂肠烂肚,皇天不顾,百姓无路”。直至江海湖畔,众人齐跪,神轿直奔入水。其时,若能捞上水母、螃蟹之类水族,便认为天将作情,普降甘霖在望;若是捞到小虾,则示为无雨之兆,务必反复以求苍天降恩。
有的地方,求雨时常抬神轿佛辇显灵“坐井”,以祈赐泉水长流,润灌庄稼五谷,虽形式不同,但目的一样。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破金鸡、灌晋南”,大兴水利,特别是80年代科技进步,遇大旱,打催雨炮降雨。故乞雨民俗业已终止。
三、“扎草人”和“打簸箕鼓”
古习遗留,晋江水田与农地区一带,凡谷物将熟的地里田间,常见插稻草人。草人手足俱全,穿衣戴帽,脸部头发拟人,头上挂扎一串金冥纸(敬神祭鬼的金纸),其态狰狞可怕,旨在吓鸟驱鼠,防止庄稼被损。但天长日久,竟发展到被崇奉似神如鬼。有的农村人家,凡遇到鸡、鸭、猪、牛失窃,便一会儿举起火把,一会儿擂簸箕,对草人哭诉骂贼,俗称“打簸箕鼓”骂人。如此做法,旧俗说是草人闻声,会惩贼治恶。60年代以后,“扎草人”与“打簸箕鼓”的农耕习俗,已很少见。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晋江县搭草寮“看山”...
相关专题
晋江县乞雨乡土风俗
相关专题
晋江县“扎草人”和“...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