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教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教徒
分类号:
B94
页数:
7
页码:
1312-13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佛教的教徒历史发展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佛教
教徒
内容
佛教徒向有“四众弟子”之称。四众即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若把落发前在寺院修持苦行的“行者”加进去,则合称为出家“五众”。晋江县另有一种全国仅见的女众出家形式,称为“菜(斋)姑”。她们不按佛制拜尼僧为其削发剃度出家,却拜僧人为皈依师,按僧人收度在家居士的规仪,授以“三皈五戒”或“菩萨戒”,即带发出家住寺独身修持。清末民初以来,晋江县僧人收度菜姑出家之风盛行。据民国30年(1941)的资料统计,全县70—80%的寺庙都有菜姑住褡,总人数超过僧人七八倍。
在家学佛的男女二众,梵语男称“优婆塞”(清信男),女称“优婆夷”(清信女),俗称男女居士,即居家奉佛之士的简称。佛教居士一定要拜僧尼为皈依师父,由其正式履行“三皈五戒”规仪,并按规戒在家持修学佛。民国初年,晋江佛教界开展佛化运动,有许多知识界人士皈依佛门,晋江开始出现居士佛教。明清和近代,晋江县有不少佛教僧人、菜姑和居士,他们在本地组织佛教社团,弘扬佛法。
一、僧尼
(一)出家。唐宋时期,要求出家得先投拜一位依照师父,在寺中披发服杂役,称“行者”。经三年一次度僧期限到来,再报请官府甄别、批准,并通过僧试合格,登记入籍,发给度牒,然后正式剃度出家。最后,到官府指定的传戒禅寺接受比丘或比丘尼戒,领取戒牒,取得合法僧尼资格。宋末与明初,官府曾一度滥发空白度牒,因而出现寺僧滥收僧徒现象。迨至乾隆十七年(1752),取消官府“试僧”、“给牒”的度僧制度,放任寺僧自由度众。晋江县两派僧团,为蕃衍本派弟子,竞争度僧,以致出现佛门泛滥现象。
近代以后,晋江本地出家人越来越少,现有寺僧大半来自外县或外省。这些寺僧的出家成分和动机较复杂,除一部分出身佛教家庭,或生后多病,或父母许愿从小将其送入佛门,或半路出家(包括破产农民、商人、游民、失意文人和政客)。他们出家手续简便,只要教徒介绍,投拜一位寺僧作为依照师,便可剃度出家。再由依照师按本宗派的辈份字序赐给法名,便可住寺随众学习佛事经忏和佛门规仪。清末以降,晋江未见女众削发出家的尼僧,偶有所见,也是客籍过往住褡的。要求出家的女众,则拜寺僧为师,受“三皈五戒”,即可带发出家,称“菜姑”,她们不在僧尼之列。近代闽南开坛传戒的禅寺有开元寺、承天寺和南安雪峰寺。最近一次是民国37年,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受戒僧尼要在头顶炙灼十二点香疤,称为“蘸顶香”,作为受戒标志。
1980年后,地方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允许信徒出家自由,但要求按原来的佛教规制,对出家资格和条件审察,还补充规定要年满18岁,出于自愿,并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还规定可以自由还俗。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扩大会上通过决议,废除汉僧受戒烧香疤的旧习。
(二)宗派。晋江县佛教僧团,长期存在着临济、曹洞两大派系。两派都属南禅支脉。南禅于唐末分为南岳(又分为临济、沩仰两宗)、青原(又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两系。宋初,两派的嗣法宗师大都为福建人。如南岳的怀海为长乐人,其嗣法弟子黄檗为福清人,青原法系宗师义存为南安人。南宋淳祐间(1241—1252),义存裔孙樗拙和尚,在南安建小雪峰寺,培养许多高僧。元末明初,临、曹两宗在闽南一度衰沉。明崇祯间(1628—1644),临济一脉再度兴起,泉州大开元寺传承临济黄檗法系,重振法门。清初,开元寺僧木庵,追随隐元和尚,从安海出发,东渡日本传教。曹洞一系,亦于明末清初,由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开山元来、元贤等法师大力阐扬,得以传至今日。
近代至今,晋江佛教的临、曹两宗,参修法门早已互相渗透,但门户分立之见仍很严重。他们竞相收度出家、在家、菜姑等弟子,都以本系偏列辈份的字序命名。如晋江县近代临济派系有“转、瑞、广、传、道、法”诸字序,传至现在,以“广、传、道”辈份居多;曹洞派现有两支脉,一支以妙月的“妙”字为字首,有“妙、福、元、常、理”等字辈,现在以“福、元、常”诸字辈居多,另有一支以“性愿”的“性”字辈为首,有“性、觉、妙、真、如”诸字辈。让人们一听法名,就知道其所属宗派和辈份。
临、曹两派都有自己派下所属的寺庙,如崇福寺作为曹派的祖堂,地方小寺庙大都成为传承派系弟子的地方。不同派系寺院,除祖堂有不同敷设外,法堂敲打各种法器,也有不同节奏和规仪。
(三)生活。大禅寺是僧团集居修道的处所,又称十方丛林,即各地游方的僧人都可以挂单住褡。原晋江县城的大开元寺,在全盛时期常住僧人以千计。此外,承天寺、崇福寺,虽不属十方丛林,但也是本宗派僧团常住寺僧集居修持的大禅寺。闽南各地丛林禅寺,一直沿袭宋代怀海和尚制定的《丛林清规》(或称《百丈清规》)。《清规》对僧人的组织、管理和生活礼轨都有严格的规定。如规定住寺僧人,每日要上殿(早晚课诵)、坐堂(法堂参禅)、诵戒、拜忏等,又强调“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守则。清初,僧官对寺僧的服饰也有严格的规定,如僧众只能穿鼠灰色的布衣,住持穿褐色的布衣,举行法会时穿绯红色的袈裟。近代以来,晋江县寺院已不再谨守《清规》,除早晚课诵和偶尔举行的“打佛七”修持活动外,其他生活规仪都已废弛。
晋江县乡镇有许多小寺庙,通常住僧3—5人,大都为本家师徒或师兄弟,他们没有《清规》的约束,日常礼佛课诵修持,随个人自我德行道心安排。他们的生活来源各异,有的靠寺田自耕自食;香火旺盛的寺庙则靠卖香烛、供果,或卜签、添油及施主斋供香资;有的则由乡里董事聘请出家人住寺照看香火。此外,许多小寺庙住僧还参加民间佛事活动,以增加收入。
民国初年,晋江县推行佛化运动,圆瑛、转道等大师,率先整顿开元寺规仪,恢复法堂规矩。此后,崇福寺、承天寺及城外一些大寺也都恢复法堂修持。抗日战争期间,佛化运动已近尾声,民间佛事活动有所发展。特别战后侨汇恢复,民间祈福酬愿的佛事盛极一时,大部分寺僧都卷入佛事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佛事活动一度自行消失,有些僧人参加社会工作。如开元寺的僧元露,1950年还俗在永宁梅港中心小学任教;释修闻、瑞苗于1952年先后到大田、德化行医;瑞苗的弟子广翰,还俗为地方干部。有的与南洋有宗派关系的寺僧则设法出国。因此,晋江县寺僧锐减,据1956年统计,只有56人。1958年,地方政府又动员寺僧还俗,余下的僧人集中到几座寺院,创办制药厂。“文化大革命”期间,全部被迫还俗。1980年之后,还俗的寺僧回归佛门者不足10人,且年龄大都老化;新收度和外地来的中青年僧人为数不多,他们又大都散居地方小寺庙,日常持行修道自便。
二、菜(斋)姑
在家奉佛持长斋的人,晋江县俗称“吃菜”(闽南方语“菜”与“斋”同音)。男众称“菜叔”,女众称“菜姑”。此类“吃菜”教徒,家里有净修佛堂,富裕人家则离家独建清净佛堂,称“斋堂”。如清初王元真在安海建复兴堂,为离家净修居处;康熙年间(1662—1722),洪窟村洪姓贞女建妙德堂净修;乾隆间(1736—1795)三吴上慕村吴姓节妇洪鸳娘,矢志长斋奉佛,其子吴绳生为其建世斋堂;光绪间(1875—1908)安海镇信女杨妲,独建慎斋堂。清末以后,出家当菜姑之风大盛。民国4年,营边村吴乃姑舍宅建清居堂,并延请其他菜姑与她共住净修;民国5年,清末举人曾振仲为安海曾笑姑建香莲堂奉佛。此后逐渐出现由斋堂专修,发展到出家住寺。据1952年统计,全县有斋堂18所,且都由私人斋堂转变为外来菜姑常住的佛教寺庙,全县80%以上的寺庙,都由菜姑住持。据1952年晋江县佛教联合会调查资料,海印寺、朵莲寺、宿燕寺和庆莲寺等4座寺院的菜姑103人,其中出身农户的60人,小商和小手工业者26人,侨属9人,其他8人。就出家情况看,自幼家贫失养,或随母及其他亲属出家的32人;未婚青年受佛教家庭影响或拒婚出家的18人;中年妇女因丧夫或夫虐、姑恶等家庭变故而出家者40人;老年发心奉佛养静的5人;寡老和残废无依收养入寺8人。从文化素质看,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19人,其他都是文盲或半文盲。
因菜姑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佛学意识淡薄,导致佛教与民间杂神信仰进一步的混杂不清。民国37年,晋江旅菲侨僧性愿曾捐资委托在家女居士陈珍珍创办觉华佛学苑,让菜姑学习文化知识和佛学基础理论。
三、居士
佛教居士,须投拜一位僧人为皈依师,履行“三皈五戒”仪式。晋江县的佛教居士,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有居家设佛堂、长斋奉佛的居士,俗称男众为“菜(斋)叔”。后来,“菜姑”成为女众带发出家住寺的专称。而把在家妇女投师受皈戒的女居士,通称为“菜友”。
长斋奉佛的菜叔,也有自建斋堂净修或住寺奉佛的。如嘉庆间(1796—1820),菜叔黄温记建慎斋堂,后由在家居士苏鸿藻住持。清末郑维叔建大本堂,蔡善德建方圆堂,郑广根建乐山堂。民国时期,林生花建紫竹林,杨谋举重建并主持深沪慎德堂等。
民国以后,晋江县有一批文化界人士,受佛化运动的影响,在弘一法师弘法的感化下,皈依佛教,成为新型的佛教居士,著名的有叶青眼、王振邦、周伯遒、龚念平、周子秀等人。叶青眼早年参加同盟会,后皈依佛教为居士,任职开元慈儿院,民国18年创妇女养老院,民国23年建温陵养老院,翌年开办平民救济院等。居士龚念平,北京大学毕业,在泉中中学(今泉州六中)校长任内,曾当卖家产,资助学校经费,后皈依佛教。
有些知识界女青年,受佛化运动影响,皈依佛教,成为女界中新一代的佛教居士。如陈珍珍居士,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基督教会学校,后研究佛学,发心奉佛,投拜性愿和尚为皈依师父,居家奉佛。1948年和1987年,两度创办佛学苑,提高闽南一带“菜姑”的佛学素养。1988年,安海在家奉佛的女居士吴仁仁,组织安海佛教居士林,吸收在家奉佛的男女信徒入林,学习佛教规仪和佛学理论。
四、社团
(一)法社。法社是在家和出家佛教徒的宗教信仰联合团体,有严密组织,又有基金。近代以降,晋江县城乡有类似法社的组织,如净莲社、养莲社、念佛会和助念团等,它们自建社、堂活动。如磁灶乡在家居士吴杰自建养莲社,安海黄衍姑结社于慎斋堂。有的则依附佛寺,定期举行念佛会或斋会,如民国时期开元寺的念佛会。
(二)佛教会。民国11年,在新加坡弘法的晋江僧人转道、转逢,邀请天童寺方丈圆瑛到晋江弘法。翌年,圆瑛到泉州,重兴开元寺,弘扬佛学。民国13年,中华佛教联合会成立,出版《海潮音》和《佛化新青年》杂志,这两种书刊在晋江广泛传播,对晋江县佛教界和知识界有一定影响,晋江开始出现“居士佛教”的活动。
在20年代的晋江县佛化运动中,太虚和尚的皈依弟子宁达蕴、张宗载两居士到晋江讲学弘法,他们讲演佛教与现代革命诸问题,影响颇大。继居士叶青眼等人之后,又有蔡吉堂、苏慧纯、陈文通、周伯遒、周子秀、黄谦六等一批人成为新的佛教居士。民国18年,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成立,推举转尘为理事长,广义、常凯为常务理事,妙月为监事长。中国佛教会会长太虚和弘一法师连袂到晋江弘法讲学,把佛化运动推向高潮。据民国30年会员名册统计,晋江分会有会员793人,其中僧人242人,菜姑452人,居士99人。
1952年,晋江佛教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妙莲为主任,会址设开元寺。下设晋江、泉州两组,晋江县所属寺院104座,会员418人。蒋润泽居士组织人员对全县各寺庙进行普查登记,协助宗教领导部门做好教徒工作。1958年实行并寺集中,佛教联合会停止活动。1985年成立晋江县佛教协会,会址设安海龙山寺,静心、宝心等4人为正副会长。
五、人物
(一)古代名僧
匡护开元寺世祖,律行良谨。
文〓仙游人,咸通间住持泉州开元寺,于寺东造塔五层,赐名镇国,乾符三年(876)坐化。
叔端仙游人,出游吴越。乾符中,归隐10年,州守王延彬虔礼之。号明教大师。著书数十卷。
道昭晋江人,号惟识大师,居开元寺罗汉阁。南唐保大八年(950),诏征不赴。注《唯识论》80卷。
省权仙游人,王延彬创千佛院于开元寺居之。后主招庆寺。留从效延主承天寺。宋初赐号真觉禅师。
文超赐号弘教大师。王延彬以超能诗,为建清吟居于开元寺。
行通晋江人,博洽经论。州刺史陈洪进以旱请雨,奏赐命服,名法慧大师。
义英晋江人,出家开元寺浴宝院,王审知造金银二藏经,征之缮写。厚施以奖劳,英买田30亩,归粥院。
法超晋江人,建塔其乡,曰镇海塔。乡有水为海支港,募造石桥,长800尺,凡130间,名曰悲济桥。有《辨邪正论》2卷、《修进录》1卷行世。
定诸晋江人,精心内典,兼通儒书。造塔笋江石盘上,因置院以石塔名。
了性安溪人,绍兴中(1131—1162)开元东西两塔灾,至淳熙(1174—1189)而了性两建之。又建弥陀殿、安溪龙津桥、晋江安济桥。
妙恩元朝赐谥广明通慧喜济禅师。注《上生经》、《语录》行世。
如照尝典客雪峰寺,刺血书《法华经》和《杂华经》。元廷赐佛果弘觉大师之号。
大圭博究群书,兼精青鸟学。筑室开元寺西,名梵观堂。为文似柳宗元,作诗如陶潜。著《梦观集》、《紫云开士传》。
正映抚州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住持开元寺,首竖法堂,次建甘露戒坛。有《古镜三昧》留世。
(二)近现代名僧
弘一原名李成蹊,字叔同。民国17年开始在闽南弘法。佛门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民国19年到承天寺,为所藏古版藏经编纂目录。民国22年,居开元寺尊胜院讲律,并圈点《南山钞记》。民国24年,在开元寺讲《一梦漫言》,住温陵养老院。又到承天寺讲《律学要略》。是岁卧病草庵。次年,由草庵赴厦。民国27年,在草庵讲《华严普贤行愿品》,继至泉州承天寺、梅石书院、开元寺、清尘堂及惠安讲经,还到安海水心亭讲《佛法十疑略释》,集为《安海法音录》1卷。次年,居清源洞。民国30年,到晋江檀林乡福林寺结夏安居,撰修《律钞宗要随讲别录》、《晚晴集》及《药师经析疑》诸书,讲授《律钞宗要》。次年,在泉州百源寺、温陵养老院居住,郭沫若驰书求书法,为写《寒山诗》,诗末署款曰:“沫若居山澄览”。郭氏回诗一首称之为澄览大师。7月,在泉州朱子过化亭教演出家剃度仪式。8月,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9月初,书“悲欣交集”为绝笔,遗骨分葬泉州清源山弥陀岩和杭州虎跑定慧寺。
云果惠安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入泉州承天寺圆常院,云游四明天童寺。光绪三十二年,在泉州倡办万缘水陆胜会。宣统二年(1910),泛星洲、泗水、吕宋,募修承天寺、光孝寺,办僧校。
转道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1943年圆寂(事迹详见新加坡南渡晋僧)。
转解(1885—1960年)南安(大盈)人,云游新、马。在星洲创普济、香莲二寺,任佛教总会监察主任、弥陀学校副董事长。历雪峰和承天寺执事。
转博南安(水头)人,为晋江县灵秀山金相院住持,本世纪20年代率僧众辟荒田、制茶饼、炼秋石丹,畅销南洋。又济贫困,修桥铺路。
妙月(1883—1944)晋江安海人,落发于厦门朝天宫,后返晋江紫帽山普照寺,躬耕不息,好拳术,太虚称他是“双拳铁罗汉,十亩老农禅”。主持泉州崇福寺,后渡菲国,募修泉州崇福寺。
元镇(1897—1977)惠安人,于晋江紫帽山普照寺,依妙月大师剃度,历任晋江南岳寺住持、兼主泰享寺。民国33年入主泉州崇福寺丈席。弟子常凯,弘化南洋,按月汇款供养,法师抱定宗旨,不享受,广布施。
徐宏智姑(1874—1968)1917—1925年,建朵莲寺,置寺田,导引菜姑自耕自给。又创农工养老院和开办书塾。该寺有“女众丛林”之称誉。
广空(1887—1970)晋江小沿塘人,早年在青阳石鼓斋堂受戒,后又远游九华、五台、普陀名胜。宣统元年,住持灵鹫寺。民国13年,与瑞意和尚兴复草庵,置斋田,植菜果,躬身自给。1952年,主持南安小雪峰寺。建四众海会塔于石刀山和许巷,解决寺众身后藏骨处所。于草庵卓锡历30余秋。
常凯(1916—1990)(详见第一节 “海外传教”)。
(三)日本黄檗宗晋江籍人物
木庵(1611—1684)晋江人,云游江、浙诸名山,拜广慧寺隐元和尚为师。后追随隐元回福清县黄檗山,任万福寺西堂。顺治十一年,从安海送本师隐元东渡日本。次年,奉师命率慈岳、喝禅赴日本,住持长崎福济寺。在江户建瑞圣寺,辟关东黄檗宗门,继隐元为日本黄檗宗第二代祖师。康熙二十年,明治天皇追封为“慧明国师”。善诗文书画,其书法与其师隐元和师弟即非,合称“黄檗三笔”。
喝浪(1663—1706)晋江安海人,康熙三十三年东渡日本长崎,居福济寺,为第四代住持。捐资建安海金墩大宗祠。善水墨图,有《芦叶达摩图》传世,为日本常滑黄檗堂文库珍宝。
此外,东渡日本的僧人还有蕴谦、大眉、悦山、雪机、慈岳、喝禅、大鹏和忍仙。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匡护
相关人物
文〓
相关人物
叔端
相关人物
道昭
相关人物
省权
相关人物
文超
相关人物
行通
相关人物
义英
相关人物
法超
相关人物
定诸
相关人物
了性
相关人物
妙恩
相关人物
如照
相关人物
大圭
相关人物
正映
相关人物
弘一
相关人物
云果
相关人物
转道
相关人物
转解
相关人物
转博
相关人物
妙月
相关人物
元镇
相关人物
徐宏智姑
相关人物
广空
相关人物
常凯
相关人物
木庵
相关人物
喝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晋江县佛教僧尼
相关专题
晋江县佛教菜(斋)姑
相关专题
晋江县佛教居士
相关专题
晋江县佛教社团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