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馆藏文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41
颗粒名称: 第六章 馆藏文物
分类号: G262
页数: 6
页码: 1285-129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馆藏文物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石器、陶瓷器等。
关键词: 文物 晋江县 馆藏文物

内容

1966年以来,由于政府对文物工作的重视,业务人员的积极征集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晋江县博物馆的文物收藏量大幅度增加,现有藏品达4000余件,兹选择一些能反映晋江历史的重要藏品加以介绍。
  第一节 石器
  一、石锛
  (一)粉青岩石锛。1973年11月采集于青阳八仙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长9.2厘米、宽7.7厘米、厚1.6厘米。器身扁平,顶部微残,打磨兼施,刃微凹。
  (二)粉石岩石锛。1975年6月采集于青阳岭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长14.8厘米、宽5.5厘米、厚2.2厘米。器身略呈梯形,打磨兼施,刃为弧形。
  (三)辉绿岩石锛。1976年6月采集于青阳岭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长24.8厘米、宽5.1厘米、厚3.1厘米。器身椭圆形,打制,弧刃。
  (四)辉绿岩石锛。1975年6月采集于青阳岭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长20.1厘米、宽5.5厘米、厚3.1厘米。器身椭圆形,打制。
  二、石戈
  粉石岩石戈。1973年11月采集于青阳八仙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长18.5厘米、顶宽6厘米、厚0.9厘米。器身扁薄,双面刃,尾尖微损,磨制而成。器身上钻两孔,径分别为0.7厘米、0.9厘米。
  第二节 陶瓷器
  一、陶器
  (一)东晋方格纹陶盆。1988年征集。高6.5厘米,直腹敞口平底。口径18.3厘米,底径12.5厘米。口沿微残。腹上半部印斜方格纹,下半部印阳文隶书“升平元年丁巳食禄万钟”,字径2.2厘米。胎质松,浅赭色。此件系东晋升平元年(357)烧制,专供和尚化缘之食具。
  (二)晋青釉陶僻邪水盂。1988年征集。僻邪头高8.8厘米,身高6.4厘米。作昂首裂嘴状,两耳高竖,目视前方,身雕卷毛,尾作蕉叶形,四足五爪;背驮一盂,高2厘米,口径2.6厘米,口沿刻弦纹二道。胎灰色,质松,全施青釉,有部分剥落。造型生动典雅,既是用具,又是观赏品。可惜僻邪腹部为断裂后粘接。
  (三)唐三彩陶水盂。1988年9月征集。高5.4厘米,小平底,底径3.2厘米。底沿微缺。器身下小往上渐扩,平肩,肩径9.8厘米。口沿刻弦纹一道。胎浅红色,质松,上半部施三彩釉。
  (四)宋陶谷仓2件。1977年在永和公社上宅村征集。一件高25.2厘米,口径7.8厘米,腹径13厘米,敛口、广腹、平底微凹。器身横雕圆圈一道。颈上堆塑三道绳纹接圆形盖,上塑一人盘坐为钮,作看仓状,手已残。胎质坚硬,无施釉;一件高22.9厘米,口径7.9厘米,腹径12.2厘米。敛口、广腹、平底微凹,器身横雕圆圈,颈上堆塑3道绳纹。圆形盖,上塑单檐硬山顶陶屋1座,出檐及屋脊均作虎状长翘首。胎质坚硬,赭色,无施釉。
  二、瓷器
  (一)东晋青釉印花三铺首耳小盆。1988年征集。高4.7厘米,口微敛。外径9.8厘米、内径9.4厘米、腹径10.7厘米、底径6.6厘米。平底微凹。腹部印有小花,上贴衔环三铺首。口沿划弦纹二道。胎质坚硬,施青釉,釉色莹润。底部留有支垫痕6个,工艺颇佳。
  (二)晋青釉斜格纹水盂。1988年征集。高3.2厘米,口径4.7厘米、腹径7.5厘米、底径4.3厘米。敛口、平肩、广腹、平底。腹中部划一弦纹,上半部印双层斜形格,口沿也划弦纹二道。胎灰色,质坚,施青釉,釉色莹润。
  (三)晋青釉四系方格纹水盂。1988年征集。高5厘米,口径4.4厘米、腹径10.6厘米、底径1厘米。敛口、平肩、广腹、平底内凹。腹之上半部印方格纹,肩部划弦纹二道,有四系。胎灰色,质坚,施青釉。
  (四)南朝青釉虎子。1956年青阳岭山南朝墓葬出土。长16.2厘米、高11.8厘米、胸宽9.4厘米、臀宽6.6厘米。阔腰缩腹,作卧伏昂首状,竖耳张口,尾弯至头部为提梁。胎质坚,浅灰色,施青釉,胸腹下部多垂釉。此系明器,地方窑产品。
  (五)南朝青釉褐彩小盂。1988年征集。高9厘米,口径3.3厘米、腹径7.2厘米、底径3.8厘米。敛口,口沿划弦纹3道。圈足,平底。胎灰色,质坚,施青釉。口及肩部有铁斑。
  (六)唐青釉划花盆。1988年征集。高9.4厘米,口外径16.4厘米、内径15.4厘米。平底,子母口。盖和底部均划牡丹云纹,胎浅灰色,质坚细,施青釉,青中泛黄,莹润光洁,底沿釉已稍微剥落。具有唐代早期风格,工艺精美。
  (七)五代青釉盒。1988年征集。高6.4厘米,口外径8.4厘米、内径1.5厘米。子母口。胎浅灰色,质坚细,施浅青色釉。口沿留有铁器支烧点11个,底部6个。
  (八)北宋青釉碗。1977年征集于永和公社上宅村。高6.5厘米,口外径15.5厘米、内径15厘米、底径2厘米。散口、斜腹、矮圈足。腰部划旋纹6道,碗内作锅底状。胎薄而松,浅灰色,旋青釉,有冰裂痕。底部留有金属器刈痕迹,为北宋初期风格。
  (九)宋十二生肖皈依瓶。1979年征集于永和公社上宅村。高49.4厘米,口外径7.9厘米、内径6.7厘米。圈足、广腹、口微敛。腹上半部粘贴十二生肖,下半部划莲瓣纹,肩部粘贴“四神”。盖作塔式。胎浅黄色,质薄而坚,外露胎,内施白釉。
  (十)宋酱色釉皈依瓶。1974年征集于永和公社上宅村。高39.1厘米,口外径8.2厘米、内径7厘米。敛口、溜肩、圈足、塔式盖。腹部划斜格纹,肩部堆贴23尊人俑,分两层,并贴有“四神”。盖也贴有俑及“四神”,尾部作文笔状。胎浅灰色,质坚,施酱色釉,有部分脱落。
  (十一)宋青釉堆贴龙虎皈依瓶一对。1981年征集于永和乡上宅村。高47.5厘米,足径1.2厘米。圈足,小广腹,平肩,长颈。颈下半部堆贴俑11尊,上半部堆贴云月、青龙、白虎。口为鼓形,盖作尖状,上塑天鹅钮。胎浅灰色。薄且坚,施青釉,呈青灰色。其中一件缺盖。
  (十二)北宋影青釉划花碗。景德镇湖田窑产品,1978年征集于永和公社上宅村。高7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5.5厘米。圈足,斜腹,口沿外翻,已微损。胎薄而松,施影青釉。碗内划有花蕊。
  (十三)宋“明教会”黑釉碗。晋江磁灶窑产品。1980年10月19日出土于草庵寺前的龙泉书院遗址。高6.5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5.9厘米。圈足、斜腹。胎浅灰色,施黑釉。碗内壁阴刻楷书“明教会”3字。为宋代草庵摩尼教徒的生活用具。
  (十四)元龙泉窑大盘。高9.8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17.4厘米。侈口,斜腹,圈足,盘中微凸。胎厚重,盘内划竖条纹。施青釉,呈青绿色,晶莹明亮。
  (十五)明青花三足盘。安溪窑产品。高5.2厘米,口径15.8厘米、底径6.3厘米。敛口,斜腹,平底,三兽首足。胎质坚,施白釉,外壁绘青花草花一圈。造型具有元代风格,系明代早期产品。
  (十六)明青花“福”字碗。安溪窑产品。高6.9厘米,口径17.9厘米,斜腹,足径1厘米,胎质厚重,施乳白釉,碗底部积釉甚厚。碗内写有青花草书“福”字,碗外壁绘青花花卉。系明代早期产品。
  (十七)明青釉竹节三足炉。高7.5厘米,口外径9厘米、内径7厘米、底径5厘米。平口,平底,直腹,作竹节状,有兽首足三个。胎厚,施青釉,呈青绿色开片。
  (十八)明乳白釉圈足炉。德化窑产品。高7.1厘米,口径12.1厘米、腹径13厘米、底径10.4厘米。口沿外翻,广腹,肩部有一对狮头耳。胎白色,施乳白釉,甜净温润。底部有方形篆字印款,字迹不清。
  (十九)明青花麒麟三足炉。明末景德镇窑产品。高8.1厘米,口径16.2厘米、腹径21.5厘米。敛口、鼓腹,平底,下有三足。内外施白釉,上绘青花麒麟三只,间以山水、火焰和云纹。绘工精致。
  (二十)明青花麒麟双耳1。景德镇产品。高18.3厘米,口外径19厘米、内径17.1厘米、底径16厘米。盘形,圈足,底内凹,下腹大上渐收,腰间有一对象头耳,通过施白釉,腹部绘有青花麒麟、花卉、山石、松竹,口和足外部均绘青花花卉;底书青花隶书“鹤台珍玩”四字,其纹饰具有明代万历间风格。
  (二十一)明万历青花双狮戏球大缸。高36.5厘米,口外径48.8厘米、内径43厘米、底径30厘米。胎厚重,通体施白釉。口沿作圆形唇,唇口有青花楷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款。平底,中间窑裂。腹下小上渐扩。腹壁绘青花双狮戏球及如意火龙作伴舞状,线条流畅粗犷,青花色彩深厚。
  (二十二)明龙泉窑大盘。高8.8厘米,口径36.2厘米、底径14.6厘米。侈口,平底,矮圈足,盘中部微凸,盘内划斜形格纹。胎厚重,施青釉,呈浅绿色,有开片,釉晶莹润泽。
  (二十三)明青花三足炉。明末景德镇产品。高6.3厘米,口径12.7厘米、底径16.7厘米。敛口,鼓腹,平底,三足。胎质细白,施白釉。腹部绘青花花鸟纹饰。
  (二十四)清青花花鸟瓶。康熙间景德镇窑产品。高17.6厘米,口径7.7厘米、底径7.4厘米。直口,溜肩、圈足,施白釉。腹部绘有青花花鸟纹饰,颈部绘青花蕉叶纹饰。
  (二十五)清青花圈足炉。康熙间景德镇窑产品。高9.7厘米,口径16.9厘米、腹径17厘米、足径9.1厘米。翻口、鼓腹、圈足。胎质坚细,施白釉。腹部绘青花山水、人物,颈部绘青花祥云。
  (二十六)清康熙仿哥双圈足炉。高7.8厘米,口外径16.5厘米、内径4.4厘米、腹径16.8厘米、足径12.1厘米。口沿外翻,鼓形腹,双圈足。施米黄釉,细开片,釉质肥润,平整光亮。
  (二十七)清青花博古炉,康熙间景德窑产品。高13.5厘米,腹径23.2厘米。圈足,鼓形腹。腹部绘有青花琴、棋、书、画和“如意吉祥”,颈部绘八宝。从造型和画风可以看出是清康熙早期的作品。
  (二十八)清青花山水纹茶盘。雍正乾隆期间德化窑产品。高3.5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17厘米。口沿外侈,平底,施白釉。盘中绘青花山水纹,鲜艳清晰,技法细腻。
  (二十九)清青花荷花纹大盘。1988年征集。高5.8厘米,口径26.8厘米、底径16.3厘米。口微敛,圈足,施白釉。盘中绘青花荷花纹,边绘牡丹纹。
  (三十)清青花山水纹三足炉。雍正乾隆期间德化窑产品。高11.3厘米,口内径23.2厘米、外径28.1厘米,平沿口,鼓形腹,底有三足。施白釉,温润明亮。腹壁绘有青花山水、云日纹。
  (三十一)清青花绣墩。雍正间景德镇窑产品。高23.5厘米,面径19.6厘米,鼓形腹,腹径24.5厘米。器身上下端饰青花鼓钉纹二道,腹中部及墩面均镂孔,饰以团鹤、蝙蝠,技艺精致。
  (三十二)清青花山水纹长腹瓶。雍正乾隆期间德化窑产品。高53.2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15厘米。胎厚重,质坚,施白釉。腹壁绘青花山水纹,颈部饰青花折枝花纹;底部有窑裂。
  (三十三)清青花缠枝菊花纹绣墩。雍正乾隆期间景德镇产品。高45.5厘米,面径24.5厘米、腹径36厘米。腹中堆贴狮首耳一对。通身施白釉,绘青花缠枝菊花纹。墩面中心镂钱纹孔,孔周围饰青花缠枝牡丹纹,工艺精美。
  (上述(十四)—(三十三)所列之文物,系1979年由晋江县文化馆移交县博物馆)
  第三节其他
  一、金属器
  (一)明银雕花提梁壶。1975年出土于安海镇后库村陈佑泄家。方形壶身,高7.7厘米、宽7.4厘米。腹部四面浮雕人物、山水、花鸟,上半部作为方形流上翘,方形口盖上四方形钮,盖面雕梅花、鹿竹。提梁也作方形,高8.1厘米。雕工精美,秀丽典雅。
  (二)清嘉庆盐司皎准钧铁砣。1985年出土于永宁镇西岑村清代盐司遗址。高36厘米,拱形耳,平底。正面宽23厘米,铸楷书“盐字第九号”,背面铸“□□皎准钧砣钢”,“□□道遵□”,侧面宽21厘米,一面铸“嘉庆拾柒年肆月”。
  二、玉器
  明镂雕螭龙带钩。1988年省文物处调拨县博物馆。长9.6厘米、宽1.5厘米,浅青色。镂雕蟠螭一只,头为钩,身作扣,雕工精美。
  三、字画
  清康熙于寿伯设色牡丹中堂。1979年晋江县文化馆移交县博物馆。
  于寿伯,字海屋,江苏常熟人,善画花鸟。这幅中堂作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整幅高1.63米、宽0.91米。绢质。绘工笔设色牡丹。画面左上角题“富贵长春”和七绝一首:“既含国色并天香,底用人家紫与黄。却喜骚人称第一,至今都唤百花王。”落款“壬申荷月摹宋人笔法为健世学兄,海屋于寿伯”,篆刻“寿伯印”、“海屋”。
  四、铜佛像
  清雍正铜观音坐像。1979年晋江县文化馆移交县博物馆。观音作结趺坐姿态。高46.3厘米、宽35厘米。背部分别刻有铭文183字,内容有二:(一)记述清雍正十一年(1733),江西南昌丰城县信士杨景锦为祈保其母顺度寿限而铸此像供奉于南海普陀山之事;(二)记述民国33年(1944),晋江深沪东埯吴春晖从邻居处购买此像供奉于春晖别墅之事。
  五、墓志铭
  明俞大猷暨陈氏墓志铭。一方,1976年征集于磁灶镇苏埯村。黑页岩,高1.15米、宽0.60米、厚0.05米,圆首。正面竖书阴刻楷书41行,计2585字,记述俞大猷生平业绩;背面横书阴刻篆字“皇明”,竖书阴刻篆字3行:“明光禄大夫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赠左都督俞公暨慈肃陈氏墓志铭”。系刑部尚书蔡峰、南京刑部尚书黄光升合撰,广东按察使何元述篆盖,江西按察司佥事王徽猷书丹。现两面均有磨损,左下角已经断后粘接。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