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摩崖造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3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摩崖造像
分类号: K879.3
页数: 3
页码: 1280-128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的摩崖造像,其中包括了西资岩摩崖造像、南天寺摩崖造像、铁灶山摩崖造像、草庵摩崖造像等。
关键词: 摩崖造像 晋江县 石刻石雕

内容

一、西资岩摩崖造像
  位于金井镇卓望山西资岩内,1985年10月11日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资岩,又名大石佛寺。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卓望大石佛寺,在十五都西资岩,初建年代莫考。宋绍兴十八年(1148)、明天顺三年(1459)修,后废。国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间,里人陈起鸣、起彬以父遗命重建。”而《重修西资岩纪德碑》却载:“相传创始于隋唐间,岁莫可考。而石壁所镌者曰,有宋绍兴戊辰年,王圆、蔡婆养合七十千文助筑宝殿。”(宋绍兴戊辰为公元1148年)《西山杂志》亦载:“隋开皇九年开发夷州,委工部尚书蔡祖德造卓望山马嘶塔,遂凿三世尊佛,造寺曰大石佛寺。”(隋开皇九年为公元589年。夷州今台湾。)民国24年(1935)华侨捐资重修,1982年再修。
  寺依山崖而建,崖壁雕凿立佛5尊。中弥陀,高4.15米;左观音、右势至,各高4米;两侧护法神将,各高2.86米。寺两旁30米处的岩石上,左雕踏龟玄武,右雕坐鲤观音,20多年前被损毁,后经华侨捐资重修。三世尊佛,身披佛衣,姿态微俯,两足立于下刻水波纹的莲台上,雕工古朴,形态庄严,线条流畅。寺傍有“泉南胜㮣”、“佛国”等崖刻。
  二、南天寺摩崖造像
  位于东石镇许西坑村岱峰山的南天寺内,宋代雕凿。1985年10月11日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寺,亦名大石佛寺,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大石佛寺在安海城外东十里许,未岩时,石夜有光三道,僧守净异之,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像,高六丈余,旁有大石刻泉南佛国四大字,王梅溪笔也。”《西山杂志》又载:“石佛寺,宋嘉祐元年(1056)始镌石佛未竟,乾道四年(1168)成之。嘉定丙子年(1216)寺扩建。明洪熙、万历时重修,清兵、明兵交战时毁。清康熙十年(1671)水师提督吴英捐俸重修,更名南天禅寺。”寺依山崖而建,崖壁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龛内凿有石佛3尊,通高6.9米。中为弥陀,螺发,披衣露乳,胸有卍字佛号;东观音,戴花冠,持净瓶;西势至,戴花冠,执经书。石佛身高均4.6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体型高大,丰腴莹润,神态严慈,是宋代泉州石雕艺术的瑰宝。寺内外还保存重修碑记4方,摩崖石刻4处。
  三、铁灶山摩崖造像
  铁灶山位于紫帽乡浯潭村南,山麓有摩崖造像3尊、摩崖石刻10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尊佛像分镌于3块巨岩,身披佛衣,立于莲花或浮云之上,高2.1米。摩崖石刻分布于佛像周围,刻有佛经、咒语及“佛国”、“攀龙鳞,附凤翼”等字,为楷书、行书二体。
  四、草庵摩崖造像
  草庵位于罗山乡华表山麓,系宋代摩尼教寺遗址,内有摩尼光佛摩崖造像,元后至元五年(1339)改为石构。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杂志》载:“草庵寺,宋绍兴十八年宋室赵紫阳在石刀山之麓筑龙泉书院,夜中常见院后石壁五彩光华,于是僧人吉祥募资琢佛容而建之寺,曰摩尼寺。元大德时,邱明瑜航海至湖格,登摩尼寺,捐修石亭,称曰草庵寺。”而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华表山,在五都,双峰角立如华表然。麓有草庵,元时建,祀摩尼佛。”草庵于明正统十年(144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12年三度重修,其前的龙泉书院被清兵所毁,直至近年华侨始捐资重建,改称大华严寺。
  草庵依山崖而建,石构,单檐歇山项。崖壁上凿一圆形佛龛,内浮雕摩尼光佛。高1.5米、宽0.8米,结跏坐于莲花座上,散发披肩,面庞圆润,眉弯隆起,顎下两条长髯,背后饰以毫光四射,风格与佛教迥异;更奇妙的是脸呈草绿色,手显粉红色,身为灰白色,系利用岩石中不同颜色精心构设,巧夺天工。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雕像。
  草庵周围原有摩尼教咒语的崖刻,20多年前被毁,现仅存“万石梅峰”、“梧涧”崖刻2方;庵内存有弘一法师撰书的《重兴草庵石记》碑1方、柱联4对以及一些题刻。
  五、洞内摩崖造像
  金井镇福全村南有二巨石构成一洞,内有摩崖造像1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广4.2米,佛像雕凿于崖壁上。垂耳,身披佛衣,胸有卍字佛号,两手插于袖中,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形象古朴,具有宋代风格。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