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摩崖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3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摩崖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3
页码: 1277-127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的摩崖石刻,其中包括了紫帽山崖刻、灵源山崖刻、灵秀山崖刻、石壁山崖刻等。
关键词: 摩崖石刻 晋江县 石刻石雕

内容

一、紫帽山崖刻
  紫帽山位于紫帽乡。清道光《晋江县志》载:“紫帽山在三十三都,距郡城西南五里,常有紫云覆顶,故名。”上有凌霄塔、金粟洞、金粟崇真观、古玄寺、灵应岩、天湖岩、古元室、盘古洞、妙峰堂、金地院、保福寺、安福寺等寺庙,尚有石鼓、丹炉、试剑、棋局、仙掌诸胜迹,以及何炯、何乔远、林欲栋、林欲揖等名人墓葬。周围尚存摩崖石刻10余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霄塔的基座下有摩崖石刻1方,中刻“凌霄塔”3字,上款刻“乾隆丙午年重建”7字,下款刻“里人庄文进书”6字,楷书,字径0.26米。附近有摩崖石刻2方,一刻“秀供山群”一刻“宇水朝宗”,均为楷书,字径0.26米。北面有摩崖石刻4方:一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三方刻“心”字,下还刻一偈:“心”字一点在下者刻“提起万般生,放下全无事。”另二个“心”下分别刻“三点如星现,一勾侣月斜,披衣从此出,作佛也由它。”“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已。”
  金粟洞有摩崖石刻1方,上刻“淳祐癸卯暮春之望,郡守颜颐仲约宗正赵师恕登紫帽峰,别驾访庐同父幕椽林希逸俱”。系行书,字高0.12米。半山间还有1方,上刻“淳祐戊申重九,右汴赵师耕登高,子莆田卓涣偕子希逸速传”。均为宋刻。
  金粟崇真观左右墙上刻有清朝诸葛璐诗,僧觉津刻石。诗曰:“紫峰虚洞云影昏,石塔凌霄更出云。御书金粟字仍存,千载仙踪不复闻。天高地迥云根老,花落洞前浑不扫。夜深天宇绝纤埃,清风浩月披襟好。一枕洞中仙梦赊,洞天清晓鸦声早。文叔住山几多时,户外无人余荒草。神仙亦自有良朋,传说书来洛阳道。”下款刻:“宣统庚戊端午里人黄搏扶”。南面半山有“洞门”2字,字径0.42米,山涧中有“听泉”、“枕漱”、“化鲤潭”等崖刻,字径均0.20米左右。
  二、灵源山崖刻
  灵源山,一名吴山,又名吴朋山,其顶高大而平,亦名大平山,上有灵源寺。位于安海镇灵水村北。四周有摩崖石刻6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源山南麓一巨石依山而立,镌刻楷书“灵壶天”3字。字径0.25米,上款为“主人吴淳夫偕弟华京偶题”,下款为“乙未笋江周继京仝□□□”。半山间还有1方,镌刻“云岫”2字,篆书,字径0.55米。
  灵源寺旁有宋建“师姑井”,并侧崖壁上镌“灵泉井”3字,楷书,字径0.18米,落款“宋壬戊年”。寺后有双岩,巨石壁立,左壁上镌“步云关”3字,楷书,字径0.30米,距此关150米处还有一盘石,顶如平台,镌“望江石”3字,亦为楷书。均系明万历间吴可承题。
  山绝顶一石面平似镜,高3米余,上镌楷书“石镜道人之塔”,两侧所镌之文已漫漶不清。石镜道人为宋代处士林知的别号,卒后葬于此。
  三、灵秀山崖刻
  灵秀山位于石狮南郊3公里处,有宋和明清摩崖石刻4方。此山原有空相院、海潮庵、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透龙泉、青莲池、濯足池、待月楼、君子石、盘陀石、灵蛇洞诸胜迹,现仅存空相院、方外亭和海潮庵。在方外亭下的崖石上刻有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七绝一首:“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蕴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闻只片时。”楷书,字径0.12米。其旁还有明、清题刻3方。
  四、福全城崖刻
  福全城位于金井镇福全村南,附近有明代摩崖石刻5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距城南150米处的元龙山南向的崖石上镌楷书“天子万”3字,字径0.40米,其东侧镌楷书“元龙山”和“山海大观”,字径0.50米。城东200米临海的崖石上镌楷书“海山深处”和“桃源洞”,前者字径0.12米,后者0.10米。
  五、石壁山崖刻
  石壁山,又名狮山,位于深沪镇港阜村,上有摩崖石刻6方(包括碑记2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壁山因有巨石临海高如石壁而得名。有崖刻“壁山”2字,楷书,字径0.60米,年代莫考;“扫地澄清”4字,楷书,长0.80米,宽0.20米,无名氏题。还有明正德六年(1511)“大明封赠大理寺左评事王公暨太孺人郑氏杨氏墓道”崖刻1方、清乾隆十九年(1754)儒林郎修石门路“功德碑”崖刻1方、乾隆三十年监察御史占肯构“深沪即事五言排”崖刻1方,嘉庆二十四年(1819)“公禁”崖刻一方。据明何乔远《闽书》载,此山原有石刻“深沪”2字,相传为罗隐书,可惜早已湮没。
  六、正统崖刻
  位于罗山乡罗裳村北的玉髻峰,明正统十二年(1447)刻,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长2.12米、宽1.36米,正文10行,111字,楷书,竖排,记载当时该都年灾、无征秋禾,先贷完纳一事,为研究明代社会典章制度提供实物佐证。
  七、永宁卫崖刻
  永宁镇鳌山上有一巨石,形似圆球,上镌“镇海石”3字,楷书,字径0.82米,传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题。其旁还镌有“穿云迳”,“浸月池”,均为行书。距鳌山2000米处的青山上镌有“海天一色”4字,行书,字径0.98米。
  八、虎岫岩崖刻
  位于永宁镇塔石村虎岫寺后的崖石上,原有46方,多为历代名人题咏。字体行、草、楷、篆均有,字径大小不一,最大者为楷书“虎啸”2字,字径2.12米,其次是行书“林海苍生”,字径0.98米,可惜大多毁于采石者之手,仅存民国13年(1924)“孙大总统褒赠杨元勋修洛阳桥和办学”题刻(楷书,149字)及行书“好行其德”、“里党观型”。
  九、画马石
  位于罗山乡罗裳村北玉髻峰下正统崖刻之旁,传为唐末著名诗人罗隐所画,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闽书》载:“唐末罗隐乞食山下,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马复入石,山下人乃改礼焉。隐为画椿系马,马不复出,今其迹犹潦然云。”画面长4.02米、高2.35米,为简笔写意之作。其下前侧有一石,中凹如槽,外刻篆书“马槽”二字。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