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石刻石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33
颗粒名称:
第四章 石刻石雕
分类号:
K877.4
页数:
6
页码:
1277-1282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文物石刻石雕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摩崖石刻、历代碑刻、摩崖造像等。
关键词:
文物
晋江县
石刻石雕
内容
第一节 摩崖石刻
一、紫帽山崖刻
紫帽山位于紫帽乡。清道光《晋江县志》载:“紫帽山在三十三都,距郡城西南五里,常有紫云覆顶,故名。”上有凌霄塔、金粟洞、金粟崇真观、古玄寺、灵应岩、天湖岩、古元室、盘古洞、妙峰堂、金地院、保福寺、安福寺等寺庙,尚有石鼓、丹炉、试剑、棋局、仙掌诸胜迹,以及何炯、何乔远、林欲栋、林欲揖等名人墓葬。周围尚存摩崖石刻10余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凌霄塔的基座下有摩崖石刻1方,中刻“凌霄塔”3字,上款刻“乾隆丙午年重建”7字,下款刻“里人庄文进书”6字,楷书,字径0.26米。附近有摩崖石刻2方,一刻“秀供山群”一刻“宇水朝宗”,均为楷书,字径0.26米。北面有摩崖石刻4方:一刻“南无阿弥陀佛”6字,三方刻“心”字,下还刻一偈:“心”字一点在下者刻“提起万般生,放下全无事。”另二个“心”下分别刻“三点如星现,一勾侣月斜,披衣从此出,作佛也由它。”“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我已。”
金粟洞有摩崖石刻1方,上刻“淳祐癸卯暮春之望,郡守颜颐仲约宗正赵师恕登紫帽峰,别驾访庐同父幕椽林希逸俱”。系行书,字高0.12米。半山间还有1方,上刻“淳祐戊申重九,右汴赵师耕登高,子莆田卓涣偕子希逸速传”。均为宋刻。
金粟崇真观左右墙上刻有清朝诸葛璐诗,僧觉津刻石。诗曰:“紫峰虚洞云影昏,石塔凌霄更出云。御书金粟字仍存,千载仙踪不复闻。天高地迥云根老,花落洞前浑不扫。夜深天宇绝纤埃,清风浩月披襟好。一枕洞中仙梦赊,洞天清晓鸦声早。文叔住山几多时,户外无人余荒草。神仙亦自有良朋,传说书来洛阳道。”下款刻:“宣统庚戊端午里人黄搏扶”。南面半山有“洞门”2字,字径0.42米,山涧中有“听泉”、“枕漱”、“化鲤潭”等崖刻,字径均0.20米左右。
二、灵源山崖刻
灵源山,一名吴山,又名吴朋山,其顶高大而平,亦名大平山,上有灵源寺。位于安海镇灵水村北。四周有摩崖石刻6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源山南麓一巨石依山而立,镌刻楷书“灵壶天”3字。字径0.25米,上款为“主人吴淳夫偕弟华京偶题”,下款为“乙未笋江周继京仝□□□”。半山间还有1方,镌刻“云岫”2字,篆书,字径0.55米。
灵源寺旁有宋建“师姑井”,并侧崖壁上镌“灵泉井”3字,楷书,字径0.18米,落款“宋壬戊年”。寺后有双岩,巨石壁立,左壁上镌“步云关”3字,楷书,字径0.30米,距此关150米处还有一盘石,顶如平台,镌“望江石”3字,亦为楷书。均系明万历间吴可承题。
山绝顶一石面平似镜,高3米余,上镌楷书“石镜道人之塔”,两侧所镌之文已漫漶不清。石镜道人为宋代处士林知的别号,卒后葬于此。
三、灵秀山崖刻
灵秀山位于石狮南郊3公里处,有宋和明清摩崖石刻4方。此山原有空相院、海潮庵、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透龙泉、青莲池、濯足池、待月楼、君子石、盘陀石、灵蛇洞诸胜迹,现仅存空相院、方外亭和海潮庵。在方外亭下的崖石上刻有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七绝一首:“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蕴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闻只片时。”楷书,字径0.12米。其旁还有明、清题刻3方。
四、福全城崖刻
福全城位于金井镇福全村南,附近有明代摩崖石刻5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距城南150米处的元龙山南向的崖石上镌楷书“天子万”3字,字径0.40米,其东侧镌楷书“元龙山”和“山海大观”,字径0.50米。城东200米临海的崖石上镌楷书“海山深处”和“桃源洞”,前者字径0.12米,后者0.10米。
五、石壁山崖刻
石壁山,又名狮山,位于深沪镇港阜村,上有摩崖石刻6方(包括碑记2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壁山因有巨石临海高如石壁而得名。有崖刻“壁山”2字,楷书,字径0.60米,年代莫考;“扫地澄清”4字,楷书,长0.80米,宽0.20米,无名氏题。还有明正德六年(1511)“大明封赠大理寺左评事王公暨太孺人郑氏杨氏墓道”崖刻1方、清乾隆十九年(1754)儒林郎修石门路“功德碑”崖刻1方、乾隆三十年监察御史占肯构“深沪即事五言排”崖刻1方,嘉庆二十四年(1819)“公禁”崖刻一方。据明何乔远《闽书》载,此山原有石刻“深沪”2字,相传为罗隐书,可惜早已湮没。
六、正统崖刻
位于罗山乡罗裳村北的玉髻峰,明正统十二年(1447)刻,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长2.12米、宽1.36米,正文10行,111字,楷书,竖排,记载当时该都年灾、无征秋禾,先贷完纳一事,为研究明代社会典章制度提供实物佐证。
七、永宁卫崖刻
永宁镇鳌山上有一巨石,形似圆球,上镌“镇海石”3字,楷书,字径0.82米,传为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所题。其旁还镌有“穿云迳”,“浸月池”,均为行书。距鳌山2000米处的青山上镌有“海天一色”4字,行书,字径0.98米。
八、虎岫岩崖刻
位于永宁镇塔石村虎岫寺后的崖石上,原有46方,多为历代名人题咏。字体行、草、楷、篆均有,字径大小不一,最大者为楷书“虎啸”2字,字径2.12米,其次是行书“林海苍生”,字径0.98米,可惜大多毁于采石者之手,仅存民国13年(1924)“孙大总统褒赠杨元勋修洛阳桥和办学”题刻(楷书,149字)及行书“好行其德”、“里党观型”。
九、画马石
位于罗山乡罗裳村北玉髻峰下正统崖刻之旁,传为唐末著名诗人罗隐所画,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闽书》载:“唐末罗隐乞食山下,山下人侮之,隐乃画马于石。每夜出食人禾,追之则马复入石,山下人乃改礼焉。隐为画椿系马,马不复出,今其迹犹潦然云。”画面长4.02米、高2.35米,为简笔写意之作。其下前侧有一石,中凹如槽,外刻篆书“马槽”二字。
第二节 历代碑刻
一、大沙塘碑记
位于罗山乡沙塘村,南宋嘉定二年(1209)立,系花岗岩石碑,长方形圭首,高1.20米、宽0.63米,碑额阴刻篆书“大砂塘”,碑文阴刻楷书“属晋江县聚仁里二十六都。周围一千八百余丈、深九尺,灌田六百九十二石。嘉定二年五月□日立”。
二、重修清洋陂沿江斗门碑
位于青阳镇王厝村北古陡门旁,明永乐十五年(1417)立。系花岗岩石碑,长方形,圭首,高1.4米、宽0.70米。碑文记载沿江斗门为云庵祖师始建于宋嘉定二年,迨明永乐十五年冬,梅屿洪克正与宗弟绐文等人募缘重新砌筑。系斡缘谢秉佳、洪则中、林永淑、洪绐中所立。
三、青阳乡约记碑
位于青阳镇梅山乡贤祠内,明万历十六年(1588)立,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花岗岩石碑,高2.62米,宽0.91米,长方形,篆额《青阳乡约记》,字径0.11米;正文阴刻楷书965字,字径0.04米。为张瑞图等18人共撰。
四、再借亭碑记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再借亭内,明崇祯年间立。再借亭20多年前被毁,碑尚存。花岗岩石雕成,高2.71米,宽0.93米、厚0.16米,圆首。中阴刻楷书“再借亭”3个大字,字径0.40×0.50米,两旁阴刻正文,计179字。记载兴泉沿海军民感戴分巡兴泉道曾樱之抗倭等功绩,求得崇祯皇帝诏令“再借”他守御兴泉之事,张瑞图撰书,都指挥黄浮阳率哨捕队兵立。
五、龙湖祈雨颂德碑记
位于龙湖乡龙湖畔的龙王庙前,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立,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花岗岩石碑,高2米、宽1.02米,长方形,圭首。篆额《龙湖祈雨颂德碑记》正文楷书,18行,720字,记载泉州知府于龙湖祈雨事。还有雍正三年(1725)的《宫湖碑记》1方,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元年(1862)立的《重修龙王庙碑记》2方。
六、府宪
位于东石镇塔头村刘厝宗祠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立。花岗岩石碑,高1.86米、宽0.82米,长方形,圭首。碑额阴刻楷书“府宪”2字,正文记载泉州府调解塔头村民械斗之事,并以示禁。
七、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
位于蚶江镇清海防分府内院,碑为抹角首,高2.82米、宽0.86米、厚0.18米。1967年“破四旧”时被打成两截。1974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下半截用于蚶江旧街厕所墙上,1976年再次普查时发现上半截,用于距蚶江1公里处的水利设施上,县文管部门收集再立于原址。碑额篆书《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正文楷书,计518字。碑记后题:“嘉庆十一年岁次丙寅秋九月吉旦署理泉州府蚶江海防通判事长垣郑奎谨撰,侯选教谕同安许温其书”。该碑记载清代海防设置及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一事,是研究清代海防及闽台关系之十分珍贵的实物依据。
第三节 摩崖造像
一、西资岩摩崖造像
位于金井镇卓望山西资岩内,1985年10月11日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资岩,又名大石佛寺。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卓望大石佛寺,在十五都西资岩,初建年代莫考。宋绍兴十八年(1148)、明天顺三年(1459)修,后废。国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间,里人陈起鸣、起彬以父遗命重建。”而《重修西资岩纪德碑》却载:“相传创始于隋唐间,岁莫可考。而石壁所镌者曰,有宋绍兴戊辰年,王圆、蔡婆养合七十千文助筑宝殿。”(宋绍兴戊辰为公元1148年)《西山杂志》亦载:“隋开皇九年开发夷州,委工部尚书蔡祖德造卓望山马嘶塔,遂凿三世尊佛,造寺曰大石佛寺。”(隋开皇九年为公元589年。夷州今台湾。)民国24年(1935)华侨捐资重修,1982年再修。
寺依山崖而建,崖壁雕凿立佛5尊。中弥陀,高4.15米;左观音、右势至,各高4米;两侧护法神将,各高2.86米。寺两旁30米处的岩石上,左雕踏龟玄武,右雕坐鲤观音,20多年前被损毁,后经华侨捐资重修。三世尊佛,身披佛衣,姿态微俯,两足立于下刻水波纹的莲台上,雕工古朴,形态庄严,线条流畅。寺傍有“泉南胜㮣”、“佛国”等崖刻。
二、南天寺摩崖造像
位于东石镇许西坑村岱峰山的南天寺内,宋代雕凿。1985年10月11日列为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南天寺,亦名大石佛寺,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大石佛寺在安海城外东十里许,未岩时,石夜有光三道,僧守净异之,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像,高六丈余,旁有大石刻泉南佛国四大字,王梅溪笔也。”《西山杂志》又载:“石佛寺,宋嘉祐元年(1056)始镌石佛未竟,乾道四年(1168)成之。嘉定丙子年(1216)寺扩建。明洪熙、万历时重修,清兵、明兵交战时毁。清康熙十年(1671)水师提督吴英捐俸重修,更名南天禅寺。”寺依山崖而建,崖壁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龛内凿有石佛3尊,通高6.9米。中为弥陀,螺发,披衣露乳,胸有卍字佛号;东观音,戴花冠,持净瓶;西势至,戴花冠,执经书。石佛身高均4.6米,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体型高大,丰腴莹润,神态严慈,是宋代泉州石雕艺术的瑰宝。寺内外还保存重修碑记4方,摩崖石刻4处。
三、铁灶山摩崖造像
铁灶山位于紫帽乡浯潭村南,山麓有摩崖造像3尊、摩崖石刻10方,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尊佛像分镌于3块巨岩,身披佛衣,立于莲花或浮云之上,高2.1米。摩崖石刻分布于佛像周围,刻有佛经、咒语及“佛国”、“攀龙鳞,附凤翼”等字,为楷书、行书二体。
四、草庵摩崖造像
草庵位于罗山乡华表山麓,系宋代摩尼教寺遗址,内有摩尼光佛摩崖造像,元后至元五年(1339)改为石构。1961年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西山杂志》载:“草庵寺,宋绍兴十八年宋室赵紫阳在石刀山之麓筑龙泉书院,夜中常见院后石壁五彩光华,于是僧人吉祥募资琢佛容而建之寺,曰摩尼寺。元大德时,邱明瑜航海至湖格,登摩尼寺,捐修石亭,称曰草庵寺。”而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华表山,在五都,双峰角立如华表然。麓有草庵,元时建,祀摩尼佛。”草庵于明正统十年(144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民国12年三度重修,其前的龙泉书院被清兵所毁,直至近年华侨始捐资重建,改称大华严寺。
草庵依山崖而建,石构,单檐歇山项。崖壁上凿一圆形佛龛,内浮雕摩尼光佛。高1.5米、宽0.8米,结跏坐于莲花座上,散发披肩,面庞圆润,眉弯隆起,顎下两条长髯,背后饰以毫光四射,风格与佛教迥异;更奇妙的是脸呈草绿色,手显粉红色,身为灰白色,系利用岩石中不同颜色精心构设,巧夺天工。现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摩尼雕像。
草庵周围原有摩尼教咒语的崖刻,20多年前被毁,现仅存“万石梅峰”、“梧涧”崖刻2方;庵内存有弘一法师撰书的《重兴草庵石记》碑1方、柱联4对以及一些题刻。
五、洞内摩崖造像
金井镇福全村南有二巨石构成一洞,内有摩崖造像1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广4.2米,佛像雕凿于崖壁上。垂耳,身披佛衣,胸有卍字佛号,两手插于袖中,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形象古朴,具有宋代风格。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