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古桥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3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古桥梁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1274-127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著名建筑的古桥梁,其中包括了陈翁桥、小桥、大桥、吟啸桥等。
关键词: 古桥梁 晋江县 著名建筑

内容

一、陈翁桥
  位于陈埭镇茅板村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晋江县志》载:“陈翁桥,在二十九都茅坂里、前头里交界处,结砖桥之水经此入海,宋建隆间建。旧传陈洪进筑陈埭并造此桥,故名。明崇祯壬午(1642)重修,国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修。”该桥为梁式石桥,东西走向,全长170米,宽2.90米,酾水23道,筑方形墩24座,上架石板5或6条,桥中四间还砌有护栏。桥两头存石将军4尊,高1.3米,座上镌刻“晋江茅坂堡卢村石神福利绍熙正月”。桥中石板上镌刻“崇祯壬午年重修”及“康熙甲戍年再重修”。此桥保存尚好。
  二、小桥
  位于磁灶镇小桥村东,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历代均有修葺。清乾隆《晋江县志》载:“三十一都有小桥,白石九十九溪之水顺流经此,至沿江斗门出,与大桥之水会。”该桥为梁式石桥。东西走向,全长12米,酾水4道,有5墩,每间架石板6至7条不等,桥上建观音宫、功德亭,桥头存有功德碑1方。
  三、大桥
  位于池店乡营边村南,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历代均有修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梁式石桥,南北走向,中间高而首尾低,远望似拱桥。全长45.6米,宽4.5米。酾水12道,方形石墩13座,每间架巨大石板5至6条,两侧立有望柱并卧扣大石板作护栏。桥头建廊亭1座,旁有寺,尚存维修碑记2方、石塔1座。
  四、吟啸桥
  位于陈埭镇加沙村北,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初为木桥,唐代日辉(一作日映)禅师建。《图经》曰:“唐欧阳詹曾吟啸于此,故名。”五代,刺史王延彬、余廷英相继重修。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里人王养及僧行珍始为石桥。梁式,南北走向,中高,首尾低,全长42.6米。酾水16道,17个桥墩,中间净跨6.2米,每间架石板6或7条不等,两侧有护栏。现存有2尊石将军、1方清乾隆重修碑记。1989年县政府拨款再修,恢复原貌。
  五、安平桥
  又名安平西桥,俗称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1961年公布为国家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安平西桥在八都安海港晋江、南安之界。旧以舟渡,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守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六尺,东西袤延四里余,故名曰‘五里西桥’。”又载:“明永乐甲申年(1404)里人黄韦修,天顺三年(1459)民安固募修,成化乙酉(1465)里人蔡守辉、刘耿修。国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邑人施琅修,五十年施韬修,雍正四年(1726)知府张无咎、乾隆五十八年(1793)施开泰、黄世瑶等修,嘉庆十二年(1807)黄元浚倡修。”该桥东西走向,全长2255米。卧木为桩,筑有方形,半船形和船形墩362座,上架1300余条石板,每间5—8条不等,净跨最大达8.6米。左右两侧设有护栏,并立有浮雕狮子、蟾蜍望柱。桥东建超然亭(现名水心亭)、望高楼;桥西建海潮庵、牌楼;桥中建泗洲亭(曾名水心亭,现名中亭);其东西两旁还各建一路亭。桥头和中亭尚存石将军4尊,并有历代重修碑记14方。桥左右两边的水中建方形石塔4座,中亭前建球形石塔1座,桥之入口处还屹立高20.55米的砖塔1座,名瑞光塔,俗称白塔。尤引人注目者为中亭石柱上清同治五年(1866)镌刻“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
  安平桥绳直砥平,宛如千尺玉虹,雄伟壮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80—1985年又全面整修,恢复原貌。
  六、东洋桥
  又名安平东桥,位于安海镇东畔,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绍兴二十三年,守赵令衿偕进士史进建。长六百六十余丈,广一丈二尺余,酾水二百四十二道。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卢仲佃拆桥石造安平城,桥遂废。国朝康熙五十一年,施韬重建,后又废。道光元年(1821),周仕鼎、蔡时绍、萧元迪等重建。”光绪五年(1879)《重修东桥碑记》又载,光绪三年,林瑞佑,林瑞岗重修,桥为梁式石桥,全长1324米,有方形,半船形墩243个,上架4—6米长石板,每间4—6条不等,深水处筑护栏,桥上还建东、西、中三亭。1968年兴修水利时桥被拆毁,现仅存48米,酾水19道,桥墩20座。桥头立有重修碑记6方、公禁碑记2方。
  七、结砖福利桥
  俗称吉珍桥,位于陈埭镇苏厝村西北,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吟啸桥之水经此入海。元大德五年(1301),僧法助建。国朝康熙间,施韬修。”系梁式石桥,南北走向,全长60米,宽3.3米,酾水11道,方形墩12座,中间净跨4.4米,每间上架石板5或6条不等,两侧用条石与望柱榫铆搭连为栏。
  八、御赐桥
  又称下辇桥,俗呼牛屎桥,位于池店乡下辇村中,原为泉、漳古道要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隆庆《泉州府志》载:“宋幼主自万岁山南行,经此下辇,故名。元至正间,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间,明洪武间,桥南沿江一带陷于江,二十九年,参议李庸、知府金孟浩命道士林正宗、里人黄胜生募资徙入田中。”系梁式石桥,东西走向。现存长22米,宽3.85米,船形墩5座,每间架大石板4条,净跨4.2米,两侧筑护栏。有一墩上镌刻“元至治元年”铭文,疑系此石桥的始建时间,至正间可能是重建。原桥头建有石塔1座,两端各置石将军2尊,已废。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