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古塔经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2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古塔经幢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1270-127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著名建筑的古塔经幢,其中包括了六胜塔、关锁塔、瑞光塔、潘湖塔等。
关键词: 古塔经幢 晋江县 著名建筑

内容

一、六胜塔
  又名日湖塔,俗称石湖塔,位于蚶江镇石湖村东北的金钗山坳,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晋江县志》载:“金钗山在二十二都,距城东南三十里,以地名石湖,山上有六胜塔。”明陈懋仁《泉南杂志》云,“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建。”又清蔡永兼《西山杂志》载:“日
  湖塔,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枟樾薛公素、僧祖慧、宗什募资兴建。景炎二年(1277)被元兵所毁大半。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重修,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锦江凌恢甫鸠资重建。”600多年来,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海风侵蚀,破损严重。1984年省政府拨款修葺,恢复原貌。
  塔坐北朝南,石构,八角五层空心,楼阁式,往上逐层缩小。通高36.06米、单边长4.6米,占地425平方米。塔身每层开四门、四龛,并各浮雕金刚、菩萨立像。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各竖一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作双跳拱斗40套;翠翘角,各个翘脊上雕一尊小坐佛。层层作护栏,供人登临凭眺。塔内用条石筑八角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3只、古钱币3枚。底坐作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塔顶置略似球形塔式为刹,较为别致。
  六胜塔历史悠久,造型壮观,雕工精细,屹立于泉州湾古刺桐港口,宋元以来均被作为舟船航标。
  二、关锁塔
  又名万寿塔,俗称姑嫂塔,位于石狮镇东南的宝盖山巅,建于宋代,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宝盖山,俗名大孤山,绝顶有石塔,名关锁塔,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宋绍兴中僧介殊建。”清代进行过多次重修,塔坐东朝西,石构八角空心楼阁式,外望五层,实是四层。逐层收分甚大,下大上小,通高为22.86米,占地388平方米。
  此塔无作须弥座,而建环廊代之,廊墙外挑檐拱1道,盖以扇形石板,八角雕螺尾翘脊,塔门前建方形石亭1座,亭内尚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记1方。穿亭过廊门直通塔之拱门。每层都作一拱形门。塔墙宽达3.8米,中有旋梯可绕上。环廊内开方形佛龛7个,塔腹内开佛龛1个,各置坐佛1尊,朝八个方向,塔身每层作挑檐拱二道,上置扇形石为檐,八角雕尖角翘脊,脊上各有坐佛1尊。层层均设围栏,可环塔眺望四周。塔顶置葫芦刹。三层塔腹内有一方形龛,内雕立佛3尊。塔墙上刻有清代重修记事三则。二层塔门上刻“唵、哑、吽”3字,为佛教咒语。
  关锁塔古朴粗犷,巍峨壮观,历经沧桑,至今800余载。历代均为航海标志,也是晋江人登高望远盼望海外亲人的了望台。《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而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姑嫂望夫的民间传说,脍炙人口,故群众称之为姑嫂塔,乃关锁塔的谐音。
  三、瑞光塔
  又名文明塔,俗称西塔,位于安海镇安平桥入口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附属建筑。
  清柯琮《西塔记》载:“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里人以造桥余资造砖塔于西桥头,曰瑞光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礼部尚书黄汝良重修,易名“文明塔”。清嘉庆十二年(1807)州同知黄元礼又重修。1988年国家拨款再修。塔为五层六角空心楼阁式,葫芦刹,通高22.55米,占地96平方米。塔座由圭脚至地袱为石构,六角浮雕力士承托。塔身砖构,层层留一拱门,均西向。每层都以砖迭濯出檐,上置瓦为檐。塔腹筑六角形塔心柱,上竖大木以托塔盖;塔心柱与外墙之间还作台阶可绕上。整座塔粉刷白灰,洁白似玉,故俗称“白塔”。
  《西塔记》又载,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拆葫芦刹,发现内书“曾生、李五娘祈求子孙安宁。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一日立。”并安放在铜观音、长剑、花簪、银钩耳等7件,尔后又增置玉观音、金达摩、琥珀戒指、镀金瑞象等14件以镇塔。
  四、潘湖塔
  位于池店乡潘湖村,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形塔,通高1.5米。底座由条石纵横相间而筑。边长3.4米,层层收分。第三层四面各浮雕佛首,塔顶装相轮刹。
  五、塘园塔
  位于石狮镇塘园村北,建于宋,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形塔。高3.76米,单边长2米。第三层的四面各雕佛像,塔顶置相轮刹。
  六、水尾塔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南,建于宋,近年重修,为球形塔,通高3.5米。底座六角形,由条石砌成,上依次置覆莲瓣石、浮雕蟠螭圆形石,仰莲瓣石和瓜形石。八角形塔盖与葫芦刹为1975年重修时新置。
  七、江上塔
  俗称溜石塔,位于池店乡溜石村的晋江南岸,建于明万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江上,以锁内堂水口。”后毁。清咸丰、同治年间,观察庄俊元将泉州西门定应宫内宋代石塔构件移建于此,1988年拆修时发现大量宋代石构件。
  该塔石构实心12层,无设塔门,通高12.6米,底作须弥座,西向设台阶。底层六面各浮雕金刚力神,二三层六面浮雕坐佛像各1尊。每层有拱石1道,上盖板石出檐,六角雕尖状翘脊。往上各层为八角形,每面雕佛像1尊,层层缩小,并以圆形莲瓣石相间。最上两层为方形,每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顶装葫芦形塔刹,整座塔结构严谨,造型别致。
  江上塔濒晋江下游与泉州南门隔江斜对,明代以来均为晋江口岸的航标。
  八、无尾塔
  又称牛尾塔,位于金井镇福全村西南,建于明万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方形,石构实心三层,筑于条石砌成的方形平台上。塔身底层用条石纵横相间砌筑,边长3.4米,往上逐层收分。二层四角雕方柱,中置堵石;三层四方合石,中雕一圆洞,径0.2米,外小腹大,洞口朝向东南,塔顶尚存一圆形鼓石,塔刹已圮,残高8.6米。此塔距海岸350米,每当有适量风力通过圆洞,便会发出低沉嗡鸣声,附近渔民可闻之,于是成为大风警报台,此塔可作为研究明代石塔结构及沿海气象设施之实物佐证。
  九、刘埯塔
  位于磁灶镇吴厝村东南的奎碧山麓,传为明万历三十四年龙海县知县为镇风而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方形三层石塔,通高3.84米,基座由条石纵横相间砌筑,边长1.44米,往上层层收分。第三层迭一方形石,南北向各雕一佛头像;西面阴刻楷书“明万历丙午年六月建”。塔刹作相轮式。
  十、星塔
  位于安海镇东北星塔村南,建于明崇祯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安海志》载:“崇祯二年己巳(1629)间,太师郑香君筑圃于其处,衣服每常蛀烂,识者谓其巽方稍旷,因造砖塔五层四角以镇之。……崇祯十六年癸未,因塔颓废,郑芝鹏鸠众集资重建之。”系方形五层实心楼阁式砖塔。单边长2.4米,通高16.6米,层层收分,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门。第三层西面嵌有明崇祯十六年郑芝鹏撰书的《重建星塔小引》碑记1方,第四层嵌有“星塔之塔”石刻,塔刹作葫芦形。
  《重建星塔小引》载:“夫塔以星名者,言其高接星辰,文明炳星日。”民族英雄郑成功少年时曾读书于此。
  十一、凌霄塔
  位于紫帽乡的紫帽山右峰绝顶,明嘉靖间晋江县知县钱便建,清乾隆五十一年里人庄文进重建。1958年被拆毁,仅存基座,1990年华侨捐资复建。系五层八角实心石塔,高约6米多。
  十二、陈埭石经幢
  位于陈埭镇四境前社桥头,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明万历三年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幢原立于陈埭旧街,1987年移至今址。石构,7层,平面呈八角形,通高9.25米。底作须弥座,八角雕力士承托,上置八角形、圆形、方形盖石,分别浮雕海浪、莲瓣、菱角花纹饰。往上各层垒叠雕龙圆形石及雕佛像八角形石,刹为相轮式。幢身镌刻经文,已严重风化,唯存“宋天圣三年建”,“明万历乙亥年埕上陈氏募缘重修”等字。为晋江有明确记载修建年代的石经幢。
  十三、蚶江石经幢
  位于蚶江镇后埯村,建于宋代,石构、五层、通高6.20米。整座风化严重,经文无存,雕刻模糊,但尚可辨出刻有海浪、力士、蟠螭、莲瓣、坐佛等。
  十四、池店石经幢
  位于池店乡池店村,南宋建,1959年拆除,近年华侨捐资重修。原构件保留完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构,七层,通高6.46米,雕工精巧。除圆鼓石浮雕双龙抢珠外,其余构件的雕刻与陈埭石经幢略同。
  十五、新店石经幢
  位于池店乡新店村中,宋建,1965年拆除,近年华侨捐资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构,通高6.2米。底座和一件雕佛像八角形石、二件雕莲瓣圆形石和幢刹为新置,其余保留原构件,幢身经文已严重风化。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