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著名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2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著名建筑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15
页码:
1263-127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的著名建筑,其中包括了寺庙宫观、文祠书院、祠堂名宅、古塔经幢、古桥梁、古牌坊、古水利设施等。
关键词:
文物
晋江县
著名建筑
内容
第一节 寺庙宫观
一、龙江禅寺
位于东石镇凉下村前,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传,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58—75),初名天竺寺,晋代改为西山寺,唐代称景福寺,五代时易为今名。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民国重修。寺坐北朝南,由前殿、钟鼓楼、拜亭、正殿、后殿、厢房所组成,占地面积3312平方米。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七间,单檐歇山顶。钟鼓楼建于正殿两侧,双层,重檐歇山顶。寺前有一半月形放生池。寺内存有民国18年(1929)重修碑记1方。
明末,郑成功抗清时曾驻军于此,今尚存“军门界”碑刻1方。
二、龙山寺
古称普现殿,又名天竺寺,俗呼观音店,位于安海镇型厝村,相传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明清多次重修,列为福建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寺坐北朝南,由山门,钟鼓楼、前殿、拜亭、正殿和后殿组成,占地面积4250平方米。正殿重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殿前透雕辉绿岩石龙柱1对,为清代重修时所置,雕工精细,造型优美,龙爪抓珠敲之锵然,左若钟声,右如鱼鼓。殿中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传系寺内一巨樟雕成,通高4.2米、宽2.5米。观音头戴花冠,身披佛服,立于莲花座上;冠正中雕一坐佛,周围雕众多小佛首叠作帽状;额中雕一眼,竖于两眉之中;主手合十,傍支1008手,或空手,或持物,形态各异,例如团扇,雕工精致,造型优美,为古代闽南木雕之佳作,名噪海内外。
据说,台湾有龙山寺440余座,系由安海龙山寺分香。
三、紫竹寺
位于罗山乡石刀山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始建于隋,唐时迁建于半山腰,明洪武间又迁今址。寺坐北朝南,由拜亭、正殿和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35平方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寺内存有唐代石炉2个、明宣德铜佛1尊,印度汉白玉佛1尊,还有宋代石柱础1个和石塔、石经幢构件各1件。
四、崇真殿
位于深沪镇港阜村后石壁山麓,始建于唐末,历代均有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殿坐东朝西,依山而筑,面宽五间,由门楼、大殿和厢房组成,占地面积1172平方米。门楼双层楼阁式,重檐歇山顶。大殿近年已改建为花岗岩石仿木结构。殿内存有宋代石雕玄武1尊,高2.26米,粗犷古朴。
五、宝泉庵
位于深沪镇南村,始建于唐,宋祀保生大帝,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庵二殿一山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毁于倭寇,后重建。近年华侨捐资改建为花岗岩石仿木结构,面宽17.1米、进深16.1米。庵内有保生大帝木雕像1尊,高0.76米,原供奉于台湾慈济宫,清咸丰十年(1860)由深沪商船带来,供奉于庵内。
六、霁云殿
古称佑圣宫,又称真武殿,位于安海镇安海街东北,始建于五代南唐,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历代有修葺,明、清均有重建。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永乐间,海上一片浮槎随潮往来,里人取雕真武上帝像,而金其身,额曰‘江南第一灵坛’。嘉靖十四年,倭寇庙毁。隆庆间,柯实卿作募疏,化蔡经地为檀樾,砌三层台,构真武殿,匾曰‘武当行宫殿’。……国朝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庙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复界,二十六年仍旧地重建。”后又多次重修。殿坐北朝南,筑于高台之上,单进、五开间,建筑面积376平方米。现存建筑尚保留清代木构架、宋代石柱及石雕构件。殿内墙上嵌有乾隆十六年(1751)、嘉庆六年(1801)、同治十一年(1872)的重修碑记各1方,四周石柱上有重修记事铭文。
七、南岳庙
又称南海庙,位于池店乡溜石村中,始建于宋,祀节度使陈洪进。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近年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坐东朝西,由山门、前殿、拜亭、中殿、后殿组成,占地2250平方米。山门、前殿已圮。中殿五开间,重檐歇山式,尚存有宋代覆盆式柱础、梭形柱、轮鼓石及清代石龙柱1对。庙内还有乾隆重修碑记1方。
八、适南亭
位于陈埭镇沟头村,南宋绍兴间司户王元造桥时建,历代均有重修,现尚保留清代木构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亭为四柱八角重檐,叠斗为檩,层层缩小如蜘蛛结网,斗拱疏密匀称,结构严谨。适南亭前为双化桥,古称适南桥,东侧有净慧寺,均系宋绍兴间建。寺内供奉的观音菩萨为明代张瑞图从南京迎来,尚存记载张迎奉观音碑记1方。
九、安海古庙
位于安海镇养正中学校园前,始建于宋,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坐北朝南,单进五开间,重檐歇山式,占地面积376平方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福海堂
位于罗山乡塘市村,始建于宋,明永乐八年(1410)、清乾隆五十六年和民国初都有重修,为“古朔望讲约之所”。堂坐南朝北,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面积468平方米。内存有宋代覆盆式柱础和覆莲式柱础各2件,还有明洪武十七年(1384)《修塘功德碑》、清乾隆五十八年《会龙塘功德碑》各1方。
十一、洑田宫
位于罗山乡塘市村南,始建于宋,现存宫宇为清末重修。宫坐东朝西,由门楼、正殿组成,占地面积386平方米。正殿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宫内存有修塘碑记6方:明嘉靖《颂德碑》、《南恒碑记》(时间不明)、清雍正十年(1732)《勒石永示》碑、嘉庆十五年《更新洑田陡门记》碑和同治七年《遗碑载道》、《筑塘碑记》。
十二、三翁宫
位于东石镇沙屈村,初建年代莫考,现存为清代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内祀四神,一衣青、一衣黄、一衣黑、傍一人衣红。相传宋末时有三老随少帝至此,少帝遇害,俱触石而死,里人捡其遗骸收葬之。其傍衣红者,里人也。”宫坐北朝南,有前殿、后殿,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后殿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宫内存1石香炉,高1.48米,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雕制。墙上还嵌一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碑记。
十三、永宁城隍庙
位于永宁镇永宁乡,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晋江县建筑规制较完整的城隍庙。庙坐东北朝西南,由门楼、前殿、拜亭、后殿和厢房组成,庙重檐歇山式,占地面积2809平方米。庙内存有清道光二十三年重修碑记1方以及黑页岩石碑记4方;庙旁有民国8年、民国12年的崖刻3方。
十四、白毫庵
位于青阳镇下行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曾为张端图隐居之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庵坐南朝北,单进三开间,硬山式,占地196平方米。殿前建有拜亭,右侧建厢房。匾额“白毫庵”及庵内墙上“崇德”石刻,均为张瑞图所题。
十五、天妃宫
位于东石镇西尾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初建年代无考,现存为清和民国间重修。宫坐北朝南,正殿三开间,硬山式。庭院内原有石坊3座,上有朱熹题“帆樯织锦”、蔡新书“光万里月”及相传乾隆皇帝御笔“贯一江风”,近代拆毁,现存有部分构件及字迹。宫内还保存有清道光六年、光绪二年(1876)及民国13年的重修碑记3方。
十六、庆莲寺
俗称高山亭,位于池店乡浯潭村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初建年代无考。清道光二十一年僧行勤重修,民国12年复修。1984年,世界佛教协会主席宏船法师捐资全面整修,增建厢房、围墙、放生池。寺坐南朝北,正殿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面积801平方米。现存有清道光的记事石刻和民国年间的重修碑记各1方。
十七、福林禅寺
位于龙湖乡檀林村南溪边。初建年代无考。清同治间移溪重建。寺坐东朝西,由放生池、门楼、正殿、后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544平方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七间,单檐硬山式。存有清同治五年重建碑记1方,民国24年《憨山大师醒世歌》碑刻1方。弘一法师曾来此闭门修炼。
十八、七宝堂
位于永和乡■内村。初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十五年重修。堂坐北朝南,由门楼、正殿、后殿组成,占地面积308平方米,为三开间,单檐歇山式。正殿及后殿近年重修时已改木构架为石构架。大门石柱上有阴刻楹联:“真谛通灵尊北极,武当显化耀南闽”,上额“位镇北方”。堂内存清光绪十五年重修碑记1方,堂外有岐山桥及清道光六年永宁卫陈佩兰重修桥亭碑记1方。
十九、竺世庵
又名西山寺,位于东石镇侨星中学东北。初建年代无考。民国年间毁于兵燹,近年华侨捐资重建。庵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而北有门楼、前殿、大殿、后殿,两侧为厢房。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存有宋代石柱4根、旧碑座3件。
二十、朵莲寺
位于池店乡华洲村。初建年代无考。清代及近代重修,近年华侨捐资再修。寺坐东朝西,由门楼、正殿、两厢组成,占地599平方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
二十一、金井基督教堂
位于金井镇,建于民国15年,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钢筋混凝土砖瓦结构。中轴线由南而北为钟楼、教堂及左右厢房组成。钟楼为四层西洋楼台式,层层收缩,六角攒尖顶,上置十字架。
第二节 文祠书院
一、朱文公祠
位于东石镇鳌头村中。建于明初,清光绪十年(1884)重修,是晋江县保存较完整的文祠,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坐北朝南,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面积190平方米。内祀南宋大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现尚存木制牌位1方,高0.72米、宽0.18米,上刻阳文行书“宋徽国公朱夫子神位”。
二、石井书院
位于安海镇,始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曰:“石井书院,在府城西南安平镇,名鳌头精舍。宋绍兴初,吏部郎朱松尝为镇官与士人讲学,后其子朱熹官同安,至镇访父,时与父客耆士论说经义,镇人益勤于学。嘉定四年,镇官游绛白郡守邹应龙,建书院于镇西,如州、县学之制,命通判朱在(在,文公子)董其事。建大成殿、尊德堂,立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绘二先生像于尊德堂,异室而祀焉。”后岁久倾圮,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明末再次倾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又重建。书院坐北朝南,由进门、大成殿、尊德堂及两侧厢房所组成,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现尊德堂已毁,仅存大成殿,系五开间,重檐歇山式。
第三节 祠堂名宅
一、蔡氏宗祠
位于青阳镇梅山,始建于宋,历代重修。民国间被日本飞机炸毁,1988年华侨捐资重建,木构架,按清代晚期规格复原。祠坐南朝北,由照墙、门楼、厅堂组成,占地面积944平方米,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
二、丁氏宗祠
位于陈埭镇岸兜村,始建于明初,是晋江县仅存的回民祀祖之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系四世祖丁善遵父命而营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毁于兵燹,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并加以扩大,清代进行过4次大修,1984年又全面整修。祠坐北朝南,由门楼、厅堂、后堂和左右厢房组成,占地面积765平方米。门楼与后堂五开间,而厅堂则三开间,单独建于中央平台上,由门楼、后堂和两侧廊庑环护,构成汉字“回”字形,并在后堂的东北部削去一角,形似汉字楷书之右折笔法,以示意后裔不可忘本。整座建筑形制奇特,具有回族特色。
1985年,宗祠辟为晋江县博物馆陈埭回族史馆。
三、丁毅斋宗祠
位于陈埭镇鹏头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清乾隆十一年(1746)修厅堂,嘉庆十七年(1812)大修。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厢房组成,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460平方米。祠内存有清嘉庆重修碑记1方,大门上匾额“汾江毅斋丁公宗祠”,行书,为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所书。
四、施氏宗祠
位于龙湖乡衙口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04),清顺治十八年(1661)迁界时毁,康熙二十六年(1687)靖海侯施琅重建,现保存完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坐北朝南,由门楼、厅堂、后堂和厢房组成,占地1004平方米。内存康熙二十八年施琅亲撰《为念丁卯年冬复建是祠》碑记1方,还有为施世伦而立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1块。
1986年,宗祠辟为晋江县博物馆施琅纪念馆。
五、林氏宗祠
位于陈埭镇西滨村,建于明,修于清。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后堂、两侧厢房组成,占地面积864平方米。系五开间单檐硬山式,木构架为抬梁式、穿斗式混合结构,大部分尚保留明代风格。厅堂梢间还作通道直通后堂,具有明代建筑特色。
六、李氏宗祠
位于池店乡池店村,建于明,清重修。由门楼、厅堂、拜亭、后堂组成,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556平方米。其特点是门楼、厅堂、后堂的坐向各异。祠内墙上嵌有重修碑记2方及李英《修洛阳桥碑记》1方。1988年华侨捐资整修,现辟为晋江县博物馆李英纪念馆。
七、蔡道宪祠
位于东石镇塔头村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重建于乾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蔡道宪,字元白,号江门。明崇祯十年进士,初授大理推官,后补长沙推官,著有《诲后诗集》。崇祯十六年八月廿六日,在湖南岳州(今岳阳市)因顽抗农民起义军,被捕后为张献忠刺死,时年29岁。明王朝赠为太仆少卿,后加赠太仆寺卿,谥忠毅,祀于本里学宫。
祠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组成,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456平方米。门楼前轩廊木构架以三层三跳接檐檩,跳首雕龙,斗座雕卧狮。斗作八角、圆形、莲瓣、荷花四式,檐下雕花篮吊筒8个,工艺精细,结构严谨。祠内庭院中立1石碑,高1.91米、宽0.97米,碑额雕双龙,中刻篆书“御制”。正面镌清乾隆皇帝所题挽诗,楷书,56字,背面刻大学士蔡新撰书的蔡道宪事迹,楷书,356字。
八、檗谷黄氏大宗祠
位于东石镇檗谷村中。始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历代均有修葺,现存为民国6年(1917)重修。祠坐北朝南,由门楼、厅堂所组成。面宽21米、进深44米。高13.74米,整座为抬梁式木构架。祠前有七阶大埕,名曰七星埕。埕宽24米,深221米。祠共有柱72支,匾额36块。匾均为该村黄姓历代职官所立。它是泉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宗祠。
九、丁氏祖宅
位于陈埭镇花厅口村凤山尾,始建于元末,历代均有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埭丁氏系回族,其祖先为阿拉伯人后裔,三世祖丁夔,四世祖丁善于元至正末徙居陈埭建此宅。宅坐东朝西,单进单间,长4.3米、宽3.2米,砖石混筑墙,架檩木置瓦,卷棚顶。
十、李英故居
位于池店乡池店村,建于明代。李英,字俊育,因排行第五,俗称李五,明代巨商,为人随和,乐善好施,曾出资增高洛阳桥而垂名后世。其故居为三座五开间建筑并列,由进门、厅堂、后堂及厢房组成,面宽63米、进深43.4米。三座均为单檐硬山式,砖石混筑墙,内分九院,而出水归一院,属明代建筑风貌。由于年久失修,已部分破损。
十一、庄用宾故居
俗称庄宅,位于青阳镇大井口,建于明中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庄宅坐南朝北,进门则向东,主要建筑有门楼、厅堂、后堂,系五开间单檐硬山式,木构架为抬梁式、穿斗式混合结构,属明代建筑风格。埕前建有回廊,东侧建马房和伙夫间。厅堂前的庭院内开井2口,号称“龙目”。进口大门,门楼和厅堂上分别悬挂“一门忠孝”、“忠孝一门”,“万古纲常”、“乡会魁选”、“会元”等匾额5块。
十二、状元衙
位于青阳镇大井口,系明万历状元庄际昌府第,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际昌,字景说,号羹若,用宾曾孙,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会试、殿试皆第一。天启元年(1621)补授翰林院修撰,召修国史。崇祯间,晋升为春坊、左庶子兼翰林侍读,授记注。52岁卒,赠詹事府詹事。著有《羹若文集》、《霞栖藏稿》等。
该府第坐南朝北,进门向西,三进。衙堂建于前院,坐东朝西,面宽五间,进深七间,单檐硬山式,面积378平方米,大门及后衙堂各存有“状元”匾额1方。
十三、张瑞图故居
位于青阳镇下行村,建于明。坐南朝北,由进门、厅堂、后堂组成,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800余平方米。现仅存后堂。
十四、丁拱辰故居
位于陈埭镇岸兜村,清末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丁拱辰,又名君轸,字淑原,号南星,是中国近代著名军火学家,著有《演炮图说》、《演炮图说后编》、《增补则克录》、《西洋军火图编》等,受到魏源、林则徐、邓廷桢的推重;还撰有小说《荔镜西厢》。其故居坐东朝西,由门楼、厅堂、厢堂组成,进门向北,为三开间单檐硬山式,占地258平方米。
十五、陈紫峰故居
位于陈埭镇涵口村中,建于明,清末华侨陈淑锦重建,改为六座五开间、单檐硬山式东西相向的建筑群,占地2150平方米。每座均由门楼、厅堂、厢房组成。其石雕、木雕、泥塑工艺颇为精美,大门上悬挂着清末状元吴鲁题“紫峰陈先生故宅”匾额。
十六、涵口古建筑群
位于陈埭镇涵口村,由明建的陈紫峰祠、石埕祖厝,容斋宗祠、正通官衙及清建的陈氏宗祠和民国建的陈烟德厝组成,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六座并排,坐南朝北,均为五开间单檐硬山式。1989年,陈紫峰祠由华侨捐资修建,辟为晋江县博物馆陈紫峰纪念馆。
十七、古檗山庄
位于东石镇檗谷村北,建于清末民初,占地1.7万平方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庄园围墙成四方圆角形,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依次为进门、坊门、半月池及黄秀烺家族墓10座,四周建“景行”、“瞻远山居”、“景庵”、“荫楼”、“息庐”5座中西混合式建筑形成群体。进门匾额外楷书“黄氏檗庄”,内篆书“终为史庄”,分别为名家张謇、陈宝琛笔迹。坊门及5座建筑墙上刻有名人题咏190余方,题咏者有孙文、张謇、黄炎培、王大欣、郑孝胥、陈宝琛、康有为、梁启超、蔡楮仁、章炳麟、唐绍仪、吴昌硕、林纾、芸英、汪兆铭、梅兰芳、董荣光、王善全、李厚基、吴增、吕景端、黄仲训、日本侯爵大隈重信等;其书法有行、草、楷、篆、隶,堪称近代书法大全。
第四节 古塔经幢
一、六胜塔
又名日湖塔,俗称石湖塔,位于蚶江镇石湖村东北的金钗山坳,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晋江县志》载:“金钗山在二十二都,距城东南三十里,以地名石湖,山上有六胜塔。”明陈懋仁《泉南杂志》云,“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建。”又清蔡永兼《西山杂志》载:“日
湖塔,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枟樾薛公素、僧祖慧、宗什募资兴建。景炎二年(1277)被元兵所毁大半。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重修,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锦江凌恢甫鸠资重建。”600多年来,由于年久失修,加之海风侵蚀,破损严重。1984年省政府拨款修葺,恢复原貌。
塔坐北朝南,石构,八角五层空心,楼阁式,往上逐层缩小。通高36.06米、单边长4.6米,占地425平方米。塔身每层开四门、四龛,并各浮雕金刚、菩萨立像。各层的八个转角处各竖一大圆柱,上置莲花栌斗;两旁雕雀替,补间铺作均作双跳拱斗40套;翠翘角,各个翘脊上雕一尊小坐佛。层层作护栏,供人登临凭眺。塔内用条石筑八角塔心柱,上端留有八角井,深2.5米,内安放宋代瓷碗3只、古钱币3枚。底坐作双层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力士承托。塔顶置略似球形塔式为刹,较为别致。
六胜塔历史悠久,造型壮观,雕工精细,屹立于泉州湾古刺桐港口,宋元以来均被作为舟船航标。
二、关锁塔
又名万寿塔,俗称姑嫂塔,位于石狮镇东南的宝盖山巅,建于宋代,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宝盖山,俗名大孤山,绝顶有石塔,名关锁塔,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宋绍兴中僧介殊建。”清代进行过多次重修,塔坐东朝西,石构八角空心楼阁式,外望五层,实是四层。逐层收分甚大,下大上小,通高为22.86米,占地388平方米。
此塔无作须弥座,而建环廊代之,廊墙外挑檐拱1道,盖以扇形石板,八角雕螺尾翘脊,塔门前建方形石亭1座,亭内尚存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碑记1方。穿亭过廊门直通塔之拱门。每层都作一拱形门。塔墙宽达3.8米,中有旋梯可绕上。环廊内开方形佛龛7个,塔腹内开佛龛1个,各置坐佛1尊,朝八个方向,塔身每层作挑檐拱二道,上置扇形石为檐,八角雕尖角翘脊,脊上各有坐佛1尊。层层均设围栏,可环塔眺望四周。塔顶置葫芦刹。三层塔腹内有一方形龛,内雕立佛3尊。塔墙上刻有清代重修记事三则。二层塔门上刻“唵、哑、吽”3字,为佛教咒语。
关锁塔古朴粗犷,巍峨壮观,历经沧桑,至今800余载。历代均为航海标志,也是晋江人登高望远盼望海外亲人的了望台。《闽书》载:“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而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姑嫂望夫的民间传说,脍炙人口,故群众称之为姑嫂塔,乃关锁塔的谐音。
三、瑞光塔
又名文明塔,俗称西塔,位于安海镇安平桥入口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的附属建筑。
清柯琮《西塔记》载:“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里人以造桥余资造砖塔于西桥头,曰瑞光塔。”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礼部尚书黄汝良重修,易名“文明塔”。清嘉庆十二年(1807)州同知黄元礼又重修。1988年国家拨款再修。塔为五层六角空心楼阁式,葫芦刹,通高22.55米,占地96平方米。塔座由圭脚至地袱为石构,六角浮雕力士承托。塔身砖构,层层留一拱门,均西向。每层都以砖迭濯出檐,上置瓦为檐。塔腹筑六角形塔心柱,上竖大木以托塔盖;塔心柱与外墙之间还作台阶可绕上。整座塔粉刷白灰,洁白似玉,故俗称“白塔”。
《西塔记》又载,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十三日拆葫芦刹,发现内书“曾生、李五娘祈求子孙安宁。绍兴二十二年九月十一日立。”并安放在铜观音、长剑、花簪、银钩耳等7件,尔后又增置玉观音、金达摩、琥珀戒指、镀金瑞象等14件以镇塔。
四、潘湖塔
位于池店乡潘湖村,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形塔,通高1.5米。底座由条石纵横相间而筑。边长3.4米,层层收分。第三层四面各浮雕佛首,塔顶装相轮刹。
五、塘园塔
位于石狮镇塘园村北,建于宋,为石构三层实心方形塔。高3.76米,单边长2米。第三层的四面各雕佛像,塔顶置相轮刹。
六、水尾塔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南,建于宋,近年重修,为球形塔,通高3.5米。底座六角形,由条石砌成,上依次置覆莲瓣石、浮雕蟠螭圆形石,仰莲瓣石和瓜形石。八角形塔盖与葫芦刹为1975年重修时新置。
七、江上塔
俗称溜石塔,位于池店乡溜石村的晋江南岸,建于明万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明万历间,郡守蔡善继建塔江上,以锁内堂水口。”后毁。清咸丰、同治年间,观察庄俊元将泉州西门定应宫内宋代石塔构件移建于此,1988年拆修时发现大量宋代石构件。
该塔石构实心12层,无设塔门,通高12.6米,底作须弥座,西向设台阶。底层六面各浮雕金刚力神,二三层六面浮雕坐佛像各1尊。每层有拱石1道,上盖板石出檐,六角雕尖状翘脊。往上各层为八角形,每面雕佛像1尊,层层缩小,并以圆形莲瓣石相间。最上两层为方形,每面分别阴刻楷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顶装葫芦形塔刹,整座塔结构严谨,造型别致。
江上塔濒晋江下游与泉州南门隔江斜对,明代以来均为晋江口岸的航标。
八、无尾塔
又称牛尾塔,位于金井镇福全村西南,建于明万历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方形,石构实心三层,筑于条石砌成的方形平台上。塔身底层用条石纵横相间砌筑,边长3.4米,往上逐层收分。二层四角雕方柱,中置堵石;三层四方合石,中雕一圆洞,径0.2米,外小腹大,洞口朝向东南,塔顶尚存一圆形鼓石,塔刹已圮,残高8.6米。此塔距海岸350米,每当有适量风力通过圆洞,便会发出低沉嗡鸣声,附近渔民可闻之,于是成为大风警报台,此塔可作为研究明代石塔结构及沿海气象设施之实物佐证。
九、刘埯塔
位于磁灶镇吴厝村东南的奎碧山麓,传为明万历三十四年龙海县知县为镇风而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系方形三层石塔,通高3.84米,基座由条石纵横相间砌筑,边长1.44米,往上层层收分。第三层迭一方形石,南北向各雕一佛头像;西面阴刻楷书“明万历丙午年六月建”。塔刹作相轮式。
十、星塔
位于安海镇东北星塔村南,建于明崇祯年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安海志》载:“崇祯二年己巳(1629)间,太师郑香君筑圃于其处,衣服每常蛀烂,识者谓其巽方稍旷,因造砖塔五层四角以镇之。……崇祯十六年癸未,因塔颓废,郑芝鹏鸠众集资重建之。”系方形五层实心楼阁式砖塔。单边长2.4米,通高16.6米,层层收分,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门。第三层西面嵌有明崇祯十六年郑芝鹏撰书的《重建星塔小引》碑记1方,第四层嵌有“星塔之塔”石刻,塔刹作葫芦形。
《重建星塔小引》载:“夫塔以星名者,言其高接星辰,文明炳星日。”民族英雄郑成功少年时曾读书于此。
十一、凌霄塔
位于紫帽乡的紫帽山右峰绝顶,明嘉靖间晋江县知县钱便建,清乾隆五十一年里人庄文进重建。1958年被拆毁,仅存基座,1990年华侨捐资复建。系五层八角实心石塔,高约6米多。
十二、陈埭石经幢
位于陈埭镇四境前社桥头,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明万历三年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幢原立于陈埭旧街,1987年移至今址。石构,7层,平面呈八角形,通高9.25米。底作须弥座,八角雕力士承托,上置八角形、圆形、方形盖石,分别浮雕海浪、莲瓣、菱角花纹饰。往上各层垒叠雕龙圆形石及雕佛像八角形石,刹为相轮式。幢身镌刻经文,已严重风化,唯存“宋天圣三年建”,“明万历乙亥年埕上陈氏募缘重修”等字。为晋江有明确记载修建年代的石经幢。
十三、蚶江石经幢
位于蚶江镇后埯村,建于宋代,石构、五层、通高6.20米。整座风化严重,经文无存,雕刻模糊,但尚可辨出刻有海浪、力士、蟠螭、莲瓣、坐佛等。
十四、池店石经幢
位于池店乡池店村,南宋建,1959年拆除,近年华侨捐资重修。原构件保留完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构,七层,通高6.46米,雕工精巧。除圆鼓石浮雕双龙抢珠外,其余构件的雕刻与陈埭石经幢略同。
十五、新店石经幢
位于池店乡新店村中,宋建,1965年拆除,近年华侨捐资重修,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构,通高6.2米。底座和一件雕佛像八角形石、二件雕莲瓣圆形石和幢刹为新置,其余保留原构件,幢身经文已严重风化。
第五节古桥梁
一、陈翁桥
位于陈埭镇茅板村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晋江县志》载:“陈翁桥,在二十九都茅坂里、前头里交界处,结砖桥之水经此入海,宋建隆间建。旧传陈洪进筑陈埭并造此桥,故名。明崇祯壬午(1642)重修,国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修。”该桥为梁式石桥,东西走向,全长170米,宽2.90米,酾水23道,筑方形墩24座,上架石板5或6条,桥中四间还砌有护栏。桥两头存石将军4尊,高1.3米,座上镌刻“晋江茅坂堡卢村石神福利绍熙正月”。桥中石板上镌刻“崇祯壬午年重修”及“康熙甲戍年再重修”。此桥保存尚好。
二、小桥
位于磁灶镇小桥村东,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历代均有修葺。清乾隆《晋江县志》载:“三十一都有小桥,白石九十九溪之水顺流经此,至沿江斗门出,与大桥之水会。”该桥为梁式石桥。东西走向,全长12米,酾水4道,有5墩,每间架石板6至7条不等,桥上建观音宫、功德亭,桥头存有功德碑1方。
三、大桥
位于池店乡营边村南,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历代均有修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桥为梁式石桥,南北走向,中间高而首尾低,远望似拱桥。全长45.6米,宽4.5米。酾水12道,方形石墩13座,每间架巨大石板5至6条,两侧立有望柱并卧扣大石板作护栏。桥头建廊亭1座,旁有寺,尚存维修碑记2方、石塔1座。
四、吟啸桥
位于陈埭镇加沙村北,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初为木桥,唐代日辉(一作日映)禅师建。《图经》曰:“唐欧阳詹曾吟啸于此,故名。”五代,刺史王延彬、余廷英相继重修。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里人王养及僧行珍始为石桥。梁式,南北走向,中高,首尾低,全长42.6米。酾水16道,17个桥墩,中间净跨6.2米,每间架石板6或7条不等,两侧有护栏。现存有2尊石将军、1方清乾隆重修碑记。1989年县政府拨款再修,恢复原貌。
五、安平桥
又名安平西桥,俗称五里桥,位于安海镇西畔,是中世纪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1961年公布为国家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安平西桥在八都安海港晋江、南安之界。旧以舟渡,宋绍兴八年(1138),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守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六尺,东西袤延四里余,故名曰‘五里西桥’。”又载:“明永乐甲申年(1404)里人黄韦修,天顺三年(1459)民安固募修,成化乙酉(1465)里人蔡守辉、刘耿修。国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邑人施琅修,五十年施韬修,雍正四年(1726)知府张无咎、乾隆五十八年(1793)施开泰、黄世瑶等修,嘉庆十二年(1807)黄元浚倡修。”该桥东西走向,全长2255米。卧木为桩,筑有方形,半船形和船形墩362座,上架1300余条石板,每间5—8条不等,净跨最大达8.6米。左右两侧设有护栏,并立有浮雕狮子、蟾蜍望柱。桥东建超然亭(现名水心亭)、望高楼;桥西建海潮庵、牌楼;桥中建泗洲亭(曾名水心亭,现名中亭);其东西两旁还各建一路亭。桥头和中亭尚存石将军4尊,并有历代重修碑记14方。桥左右两边的水中建方形石塔4座,中亭前建球形石塔1座,桥之入口处还屹立高20.55米的砖塔1座,名瑞光塔,俗称白塔。尤引人注目者为中亭石柱上清同治五年(1866)镌刻“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
安平桥绳直砥平,宛如千尺玉虹,雄伟壮观,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1980—1985年又全面整修,恢复原貌。
六、东洋桥
又名安平东桥,位于安海镇东畔,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宋绍兴二十三年,守赵令衿偕进士史进建。长六百六十余丈,广一丈二尺余,酾水二百四十二道。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卢仲佃拆桥石造安平城,桥遂废。国朝康熙五十一年,施韬重建,后又废。道光元年(1821),周仕鼎、蔡时绍、萧元迪等重建。”光绪五年(1879)《重修东桥碑记》又载,光绪三年,林瑞佑,林瑞岗重修,桥为梁式石桥,全长1324米,有方形,半船形墩243个,上架4—6米长石板,每间4—6条不等,深水处筑护栏,桥上还建东、西、中三亭。1968年兴修水利时桥被拆毁,现仅存48米,酾水19道,桥墩20座。桥头立有重修碑记6方、公禁碑记2方。
七、结砖福利桥
俗称吉珍桥,位于陈埭镇苏厝村西北,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晋江县志》载:“吟啸桥之水经此入海。元大德五年(1301),僧法助建。国朝康熙间,施韬修。”系梁式石桥,南北走向,全长60米,宽3.3米,酾水11道,方形墩12座,中间净跨4.4米,每间上架石板5或6条不等,两侧用条石与望柱榫铆搭连为栏。
八、御赐桥
又称下辇桥,俗呼牛屎桥,位于池店乡下辇村中,原为泉、漳古道要津。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隆庆《泉州府志》载:“宋幼主自万岁山南行,经此下辇,故名。元至正间,僧法助建,凡六百二十间,明洪武间,桥南沿江一带陷于江,二十九年,参议李庸、知府金孟浩命道士林正宗、里人黄胜生募资徙入田中。”系梁式石桥,东西走向。现存长22米,宽3.85米,船形墩5座,每间架大石板4条,净跨4.2米,两侧筑护栏。有一墩上镌刻“元至治元年”铭文,疑系此石桥的始建时间,至正间可能是重建。原桥头建有石塔1座,两端各置石将军2尊,已废。
第六节 古牌坊
一、节孝流芳坊
位于深沪镇港阜街,系清乾隆间为蔡立泉妻林氏立。保存完好,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构,三间四柱,面宽5.6米,高4.8米,歇山顶,花岗岩石柱,辉绿岩石堵,雕龙凤、麒麟、人物,上置辉绿岩石狮4只。柱上楹联一对:“天成人功五月遗腹可恃,妇代子职七十老姑得将。”
二、天朝奖锡坊
全称天朝褒锡恩褒节孝坊,位于罗山乡林口村北,系清乾隆间为晋江县儒士柯士鳌妻洪氏立。石构,三间四柱,面宽4.65米、高4.46米,花岗岩石柱,辉绿岩石堵,雕双龙、花鸟、人物,保存完好。
第七节 古水利设施
一、西陡门
位于陈埭岸兜村南150米处,五代南唐交泰元年(958)陈洪进围海时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陡门东西走向,石构2间,高3.68米、宽9.42米,为条石纵横相间筑砌成单边船形墩。墩有高翘,墩中凿闸板道,以作启闭之用;北闸孔道宽2.7米,南闸孔道宽2.95米。每间架石板6条与堤岸相接,是晋江县保存较完好的古代水利设施。
二、石湖古井
位于蚶江镇石湖村东北,建于宋,清乾隆《晋江县志》载:“石湖三井,在石湖东湾。三井鼎分,其一井围四丈余,深不可测。”井为石构圆形,上置外八角内圆形井围,高0.65米,外径2.35米,内径1.8米,系整块花岗岩凿成。朝北向外雕1坐佛,两手合十,旁有1塔,塔中置坐佛1尊。塔近代废,仅存构件。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