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窑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2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古窑址
分类号: K878.5
页数: 2
页码: 1256-125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古窑址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溪口山窑址、虎子山窑址、金交椅山窑址、磁灶窑址等。
关键词: 古窑址 晋江县

内容

清乾隆《晋江县志》载:“瓷器出晋江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清蔡永兼《西山杂志》也载:“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便由江南人来业于陶。至南朝、隋唐以后施加工艺,釉彩青绿、青瓷各色。宋、元、明原陶。故磁灶以陶瓷而得名。”磁灶烧制陶瓷历史悠久,窑地重叠,迄今发现南朝至明清的古窑址共19处,分布于梅溪两岸,有的堆积层厚达24米。其产品丰富,釉彩多样。宋元以来外销亚非许多国家,为泉州古代外销陶瓷的主要产地之一。
  一、溪口山窑址
  位于磁灶镇下官路村西双溪口处的溪口山西坡,长240米、宽140米,系南朝晚期延续至初唐的窑址,为泉州市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古窑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表虽已被垦为农田,窑址遭受严重破坏,但在田埂上及水沟边还散布着零碎瓷片和窑具,岸边尚可见到1米左右的堆积层。产品以罐、钵、盆为主,碗、盏次之,还有盘、瓮和盘口壶等。器物胎质坚硬,浅灰色,施青釉,大多粗而重,有的内壁留有手工制作的痕迹。
  二、虎子山窑址
  位于下灶村东北虎子山南坡,长300米、宽150米,系唐宋叠窑,整座山已垦为农田,窑址破坏严重,田埂上尚散布成堆瓷片及窑具。产品以罐、瓮为主,碗,盘次之,还有缸、钵、壶等。胎质坚细,胎浅灰色或灰白色,釉色有青釉、黄釉和褐釉。
  三、金交椅山窑址
  位于磁灶镇沟边村西的金交椅山西坡,长220米、宽205米,堆积层厚3.4米,纯系宋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产品以碗、罐、军持、瓶为主,盏、注子、碟、盒次之。器形精巧,胎质薄,釉色光亮,以青、黑为主,多为外销产品。
  四、磁灶窑址
  主要有土尾庵窑、蜘蛛山窑和童子山一窑、二窑,为宋元时期重要的外销陶瓷窑口,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土尾庵窑位于磁灶镇岭畔村北的土尾庵,长60米,宽50米,堆积层厚约3.5米。蜂蛛山窑在土尾庵窑之南,相距约100米,长50米,宽40米,堆积层厚4.6米。童子山一窑、二窑在土尾庵窑对面的梅溪北岸童子山,长260米,宽140米,堆积层厚1.3米。主要产品有碗、盏、匙、杯、盘、盒、军持、瓮、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黄、绿、青、青黄、青绿、青灰、黑和酱色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花和绘花,花纹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其产品大量外销,居各窑之首。其中黄釉铁绘花纹大盘、军持、青釉碟等专供外销。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