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古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1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遗址
分类号:
K878
页数:
6
页码:
1254-125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文物的古遗址,其中包括了古文化遗址、古窑址、古军事遗址等。
关键词:
文物
晋江县
古遗址
内容
第一节 古文化遗址
晋江县先后发现的古文化遗址有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遗址4处:内坑乡思母山1处,县城附近相距500米左右的范围内3处;还有深沪湾的古森林遗址。
一、思母山遗址
位于内坑乡砌坑村西北的思母山南麓,1970年,该村兴修水利时发现。采集有磨制石锛,方格形印纹陶片和网坠。今遗址被垦为农田并修筑水渠。
二、下行遗址
位于青阳镇下行村南,1958年建酒厂时在地层3.2米深处发现磨制石锛、石斧及火烧土。石锛、石斧由晋江县博物馆收藏。今遗址处已建上厂房、民房和修筑水渠。
三、八仙山遗址
位于青阳镇西1.5公里处的八仙山西麓,面积约50平方米,1972年调查发现。地表有火烧土,采集到磨制、打制的石锛、石戈以及网坠,方格形印纹陶罐。遗物收藏于晋江县博物馆。遗址因建抽水机站而破坏殆尽。
四、岭山遗址
位于青阳镇西1公里处,面积约1500平方米。1974年平整土地开荒时被破坏。1975年农民开大井时在1.5米深处发现磨制的石锛12件,打制的石锛1件,由县博物馆收藏。现地表已垦为农田。
五、深沪湾古森林遗址
位于深沪湾距海岸150米的海湾中,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水深3至4米处发现直径35至55厘米古树干16根。干高15至20米,竖立埋于海底,经广东地质队碳测定,这些树干为7000至7500年前的古森林遗存物。属油杉,松科,常绿乔木,叶两列式线形,扁平,上面中脉隆起,下面有多数平行气带,雌雄同株,球果直立,圆柱形,长8至18厘米,直径4.5至6.5厘米,种鳞近圆形或椭圆形。
第二节 古窑址
清乾隆《晋江县志》载:“瓷器出晋江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清蔡永兼《西山杂志》也载:“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便由江南人来业于陶。至南朝、隋唐以后施加工艺,釉彩青绿、青瓷各色。宋、元、明原陶。故磁灶以陶瓷而得名。”磁灶烧制陶瓷历史悠久,窑地重叠,迄今发现南朝至明清的古窑址共19处,分布于梅溪两岸,有的堆积层厚达24米。其产品丰富,釉彩多样。宋元以来外销亚非许多国家,为泉州古代外销陶瓷的主要产地之一。
一、溪口山窑址
位于磁灶镇下官路村西双溪口处的溪口山西坡,长240米、宽140米,系南朝晚期延续至初唐的窑址,为泉州市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古窑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表虽已被垦为农田,窑址遭受严重破坏,但在田埂上及水沟边还散布着零碎瓷片和窑具,岸边尚可见到1米左右的堆积层。产品以罐、钵、盆为主,碗、盏次之,还有盘、瓮和盘口壶等。器物胎质坚硬,浅灰色,施青釉,大多粗而重,有的内壁留有手工制作的痕迹。
二、虎子山窑址
位于下灶村东北虎子山南坡,长300米、宽150米,系唐宋叠窑,整座山已垦为农田,窑址破坏严重,田埂上尚散布成堆瓷片及窑具。产品以罐、瓮为主,碗,盘次之,还有缸、钵、壶等。胎质坚细,胎浅灰色或灰白色,釉色有青釉、黄釉和褐釉。
三、金交椅山窑址
位于磁灶镇沟边村西的金交椅山西坡,长220米、宽205米,堆积层厚3.4米,纯系宋窑,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产品以碗、罐、军持、瓶为主,盏、注子、碟、盒次之。器形精巧,胎质薄,釉色光亮,以青、黑为主,多为外销产品。
四、磁灶窑址
主要有土尾庵窑、蜘蛛山窑和童子山一窑、二窑,为宋元时期重要的外销陶瓷窑口,列为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土尾庵窑位于磁灶镇岭畔村北的土尾庵,长60米,宽50米,堆积层厚约3.5米。蜂蛛山窑在土尾庵窑之南,相距约100米,长50米,宽40米,堆积层厚4.6米。童子山一窑、二窑在土尾庵窑对面的梅溪北岸童子山,长260米,宽140米,堆积层厚1.3米。主要产品有碗、盏、匙、杯、盘、盒、军持、瓮、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黄、绿、青、青黄、青绿、青灰、黑和酱色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花和绘花,花纹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其产品大量外销,居各窑之首。其中黄釉铁绘花纹大盘、军持、青釉碟等专供外销。
第三节 古军事遗址
一、永宁卫城
位于永宁镇永宁村,东滨大海,北界祥芝,南连深沪、福全,西接龙湖,为海防要塞。清道光《晋江县志》载:“永宁城,在三十都。宋为水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江夏侯周德兴改为卫,遣指挥童鼎筑城。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窝铺三十有二。为门五:南曰金鳌,北曰玉泉,东曰海宁,曰东瀛,西曰永清,各建楼其上,城外濠广一丈六尺,间以大石,深浅不同,永乐十五年(1417年),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三尺,门各增筑月城。正统八年(1443),都指挥刘亮、指挥同知钱辂于各门增置敌台。成化六年(1470),门楼圮,指挥使杨戢重建。国朝康熙间,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宾修,令移驻提标左营游击于此。”永宁卫城墙壁内外系花岗岩条石纵横间砌,中填以沙土,上铺条石,置城垛。1956年城被拆毁,尚存残墙162米,留有石碑记2方,崖刻3处。
二、福全城
位于金井镇福全村,北接深沪,南连围头。宋、元、明间,为蕃舶出入之门户,并为海防要地。洪武年间,为永宁卫所辖五个守御千户所之一。清道光《晋江县志》载:“福全城,在十五都。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造为所城。周六百五十丈,基广一丈三尺,高二丈一尺,窝铺十有六,为门四,建楼其上。永乐十五年,都指挥谷祥增高城垣四尺,并筑东、西、北三月城。正统八年都指挥刘亮、千户蒋勇增筑四门敌楼。国朝康熙十六年(1677),总督觉罗满保、巡抚陈宾修。”其城墙砌筑与永宁城基本相同。1958年被拆毁,现尚存残墙基85米,石碑记2方,崖刻4处。
三、白沙古战场
位于东石镇白沙村西的白沙滩,面积约2.5万平方米,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抗清时,以东石寨为指挥所,白沙滩为主要屯兵基地。清顺治十二年(1655),郑军与清兵曾在这一带打过一场拉锯战,白沙滩头是两军争夺之要地,故世称“三日清,五日明”。现尚存有郑氏电兵城残墙、国姓井和饮马槽,并屡有刀、戟、炮诸兵器出土(大多存于南安县石井郑成功纪念馆)。
四、狮峰山烽火台
位于深沪镇西头村东的狮峰山(俗称烟墩山)上,洪武二十年建,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基台、主座、烽火灶、烟口组成。基台为两层,长16米、宽8米,底层系花岗岩条石砌筑而成,上层为三合土筑墙,内填土作平台,高1.4米。主座筑于平台东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高9.4米。座上筑烽火灶3个,灶顶各砌烟口1个,高约3.6米。1962年烟口被拆除,其余保存完好。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