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两岸隔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1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两岸隔离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
页码:
1248-12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台两岸隔离的情况,历史上第一次两岸对峙,发生在荷兰占领澎台期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韦麻郎率领的荷兰舰队,一度占据澎湖,在那里建营筑寨。万历四十一年,任日本平户商馆长勃罗挨建议夺取台湾,作为中日贸易的中转地。天启四年(1624),荷兰占领台湾,一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
关键词:
两岸隔离
晋台
内容
历史上第一次两岸对峙,发生在荷兰占领澎台期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韦麻郎率领的荷兰舰队,一度占据澎湖,在那里建营筑寨。万历四十一年,任日本平户商馆长勃罗挨建议夺取台湾,作为中日贸易的中转地。天启四年(1624),荷兰占领台湾,一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不但对台湾人民横征暴敛,而且凭借武装力量,向福建沿海渔民强行征收三种重税,即人头税、鱼税和鲨鱼出口税。据统计,仅鲨鱼出口税一项,荷兰人每年就从中获得1万盾的收入。
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之前,中国和日本、南洋群岛之间的贸易,主要是掌握在中国海商手中。明朝后期,台湾发展成为对日通商的中途转运站。许多日本商人习惯来台湾与中国商人进行直接贸易。这种贸易一直延续到荷兰占领台湾时,从未中断过,而且贸易的数量也很可观。然而荷兰殖民者霸占台湾之后,禁止中国人与日本直接贸易,“违者处罚”。若发现“有船载货从中国来时,荷兰人即可没收”。
在这期间,荷兰殖民者足迹所到,奸淫虏掠,无恶不作。据侵略者威廉·庞德古《难忘的东印度旅行记》一书提供的数字统计,单从明天启二年10月18日至天启三年10月的1年时间,侵略者就洗劫焚毁福建沿海的村庄9个,焚毁中国民船81只,劫走19只,有1000多人被绑架,多数被折磨致死,剩下365名强劳力被押送到巴达维亚卖作奴隶。至于被杀戮的沿海居民和被抢走的财物,更是无法统计。晋江与台湾隔海相望,遭受厄运,首当其冲。沈铁在《上南抚台书》中指出:“泉、漳二郡商民贩东西两洋,代农贾之利,比比然也。自红夷肆掠,洋船不通,海禁日严,民生憔悴。”
第二次两岸对峙是在清郑对抗期间。清廷为了对付郑成功的反抗,竟屡下“海禁”之令,甚至实行“迁界”。迁界规定:沿海30里至50里限期内迁,界外城郭全部堕毁,尽烧民居和船只,不准寸板入海,越界者不论远近均立斩。迁界自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开始,声势迅猛,沿海同时进行,设兵置守,如星罗棋布。
福建,北抵与浙江省交界之沙埕,南达粤界之分水关,计全省边界910公里,均筑寨固守,禁民外出。入海诸水皆截流以守;界外从前所置之寨、游、冲、所大率皆弃置。福州、兴化、泉州、漳州4府及福宁一州濒海19州县,荒置田地共25940顷;盐场废置7所:福州海口场、牛田场、泉州惠安场、浔美场、〓洲场、浯州场和兴化里场。泉州府因迁界荒弃田地计5474顷。晋江县自大盈历龙源山、鷓鸪寨、后渚澳至洛阳桥,边界以外至海25公里福全所、15公里永宁所、10公里祥芝澳、5公里东石澳具移。共豁田地1252顷有奇。
迁界不单造成田园荒芜,更严重的是造成大量人民无家可归,无粮可食,饥寒交迫,逃亡他乡。闽督范承谈《疏陈海禁边民困苦情况题编》云:“闽人生计,非耕则渔,一自迁界以来,民田废业二万余顷,……而沿海之庐舍畎亩弃为荒地,老弱妇子辗转沟壑、逃亡四方者不计其数,所余孑遗,无业可安,无生可求,颠沛流离,至此已极。”晋民受害不堪言状。
第三次两岸对峙是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光绪二十一年(1895)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腐败的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同日本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全岛、澎湖列岛等及附属的诸岛屿,包括该地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割让与日本。从此,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之久。
日本占台期间,经常对晋江沿海进行骚扰,单在抗日战争期间,晋江遭受日本蹂躏的就有永宁、梅林、港边、沙美、岑兜、外高、浯沙、金埭,西厝厝、沙堤、郭坑、下宅、后杆柄等13个村庄,大小渔船、商船舢山板、货船被烧毁将近300只。破坏商行店铺仓库栈房40多间、校舍3所、楼房平屋50多座,被杀害的平民80多人。
第四次两岸对峙,是在1949年国民党当局溃退台湾,1950年6月,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省。从此两岸对峙延续几十年,晋江县与台湾的往来随之断绝。
在对峙严重的紧张阶段,晋江成为海防最前线。台湾国民党当局派遣的小股武装骚扰沿海居民的事件时有发生,炮战甚烈,空袭频繁。1950—1978年,晋江受小股武装骚扰就有32起之多。在炮战与空袭中,一个小小的围头村,就被投下12颗炸弹,并遭受到5000多发炮弹的轰击,夺去无辜人民的65条生命,村落几乎被夷为平地。海上,晋江渔船被台湾国民党军舰劫持达百艘次,渔民被抓2658人次,抓去的渔民被迫当兵的有300多人。
两岸的阻隔与对峙,给两地人民均带来了莫大的不幸,但却割不断晋江与台湾源远流长的历史关系,阻挡不住两岸血肉同胞的相互交往。阻隔与对峙都是暂时的,并将被历史的发展所冲决。自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之后,晋台的关系已开始出现新的转机,两地渔民在海上已有较多的民间接触,尤其是1972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美国终止与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海峡两岸恢复“三通”。嗣后,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也始有所松动。晋台两岸民间往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诸如:去台人员邱某,1984年随渔船回家探亲,向乡亲们介绍了台湾新式的灯诱鱿鱼的方法和网具,并征得船长的同意,让家乡渔民上船参观、绘图。台湾渔船曾救护梧沙大队小机船,赠送船上所缺机器零件,以及台湾高产水稻种。
同年8月,深沪镇“南春机3号”和“后山机20号”灯捕船在东淀岛以南20海里处抢救急速下沉的台湾渔船“龙宝发号”。7名台湾渔民得救,渔船幸免覆没。
永宁梅林港定为台湾渔船临时停靠点。4年中停靠台湾渔船63艘,上岸渔民、商人419人次。梅林当地干部群众热情帮助修网修船。
台轮“晋海春号”与“财福胜国号”,船籍属澎湖县马公港,吨位均为24.75吨,马力125匹,两船共8人。1986年6月15日从马公港签出,时限10日。因从收音机中得知有9—10级大风,于16日8时30分驶靠永宁梅林港,要求避风探亲,受到热情接待。船员陈先生是深沪镇科任村人,经接送与亲人团聚。18日上午10时,两船离开梅林港。
1985年6月,台轮“泰兴号”抽水机出故障,来祥芝乡东埔澳停靠检修。
1987年,台湾报刊连续报道台湾当局将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开放台胞返回大陆探亲。其主要内容是,凡年龄在55岁以上,在大陆有三亲(直系亲属、侄子、外甥、女婿、亲家父母),允许申请返回大陆探亲。同时,也适当放宽大陆往台湾探亲的年龄限制,由原先75岁以上降为65岁以上。于是,在台湾掀起一股“寻根热”。台湾高雄的《民众日报》发表题为《何人不起故乡情》的长篇评论说:“在人类所有的情感之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就是乡情”。“实际上,这正是我国文化之根的所生——此即饮水思源,不忘本的起点。”这种思想感情代表了台胞思念大陆的共同乡情,代表了祖籍在晋江的台湾同胞的共同心声。仅1987年1—2月份,台湾同胞经香港回晋江的人数就有77人。
同年7月,台湾当局公开宣布,允许台湾民众赴港澳观光旅游。申请条件放宽,凡符合观光资格,均可获准;团体观光,毋需护照,并免去担保手续。其有效期亦从3个月延长至6个月。办理出入境手续的,过去需20多天,现5天内即可核准。申请手续费由过去每份台币4000元减为2000元。台湾的报纸,每天都登有代寻亲友的讯息。各种与探亲有关的座谈会、演讲会,次次爆满。台湾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探亲登记,登记者成千上万,时常挤得水泄不通。气象局也专设查询大陆气候的专线。往返信件,每天均在1万件左右。同年9月14日,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允许通邮公开化、合法化。台湾当局长期坚持的“三不”政策,有所解冻。
10月,继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来大陆之后,台湾《人间》杂志社摄影采访记者锺俊升,特约记者陈庆源、林瑞含(女)来到泉州,并到晋江蚶江、西滨,专题采访“关于唐山过台湾”的历史。
台湾当局也决定开放729种农工产品的自由进口,并解除原有采购地区或申请资格的限制。晋江的合资企业迅速发展。晋台民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两岸的阻隔与对峙,在与日俱增的接触中逐步缓解。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