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文化交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20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文化交融
分类号:
G127.57
页数:
4
页码:
1241-124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台文化交融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文化教育、名胜古迹等。
关键词:
文化交融
晋台
关系
内容
第一节 文化教育
早在新石器时代,泉州(含晋江县)与台湾的文化已有所联系。宋、元时期便有汉族居民到台湾定居和贸易,明代的移民垦荒,郑成功的建制、开发,都广泛地将大陆的文化传播到台湾。
一、学校教育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陆的一些著名文人学士,如晋江的许吉燝、诸葛倬等,先后入台,对台湾的文风教化产生过重大影响。郑经时,开始建圣庙、立学校、招聘大陆名士往台任教,并按制开科取士。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先后在台湾建立13所府、县学。晋江人施世榜捐金200两修凤山县学宫。台湾的书院,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建的西定坊书院为首创。1704—1893年,又相继在台南、台中、彰化、台北、宜兰、凤山、嘉义、基隆、苗栗、新竹、澎湖等地建书院30余所,其中不少为晋江人所创建。光绪十一年(1885)台湾置省后,开始兴办新学堂,读书风气盛行。
晋江人有担任府学教授、县学教谕的,有主办地方义学的,有设书房授徒的,对台湾的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清代单在台湾府任教授在48人中,闽南人占21人,任训导的35人中闽南人占14人。台湾县学中,闽南教谕占47人中的17人,训导占24人中的7人。
当时地方豪富或平民百姓要成为社会名流或进入仕途,科举是主要的道路。为此,许多大家族总是全力栽培子弟,书院、义学、私塾因之相继创办。如鹿港文开书院,建于道光四年(1824),该院藏有经书30余万册。有清一代,台湾登进士5名、举人16名、秀才上百名。进士丁寿泉,即晋江陈埭人。对台湾开垦做出巨大贡献的晋江人张士箱,素以“耕读传家”著称于世。他与四个儿子方高、方升、方远、方大都是贡生。乾隆二十五—三十五年(1760—1770)间,张士箱的孙子和曾孙有6人中举,“科第之盛,冠绝全台”。又据清代施钰《石房樵唱·续修房谱序》载,晋江衙口人施世榜,康熙三十六年在台湾凤山县拔贡;施世榜的后裔施士膺,乾隆五年在台湾拔贡生;又一后裔施钰,道光四年拔台湾贡生。
对台湾教育事业有突出影响的晋江人物有:
傅人伟,道光二十年主持台北士林芝山岩的文昌义学,学风蔚起,一度盛冠台北。
施士洁,入台后居台南米街,进士出身。主持白沙书院、崇文书院和海东书院,培养大批人才。光绪二十一年(1895),日本侵占台湾,施氏家族返回大陆,择居厦门。
乾隆元年至二十年,晋江县有10名举人是台湾的秀才回籍考中的。乾隆二十二年,祖籍晋江的台湾诸罗人王克捷(必昌),乾隆三十年,祖籍晋江县的台湾凤山人庄文进,就是台湾汉人中最早的开科进士。
二医药卫生
随郑成功队伍入台的医生中,有不少是晋江人。他们的后代如名医黄玉阶,居台中,热心为台胞治病。光绪十年和二十一年,台北二次发生流行性霍乱,他多方奔走,精选良方,配制新药,救活患者一二千人。光绪二十二年,台湾流行鼠疫和斑痧症,他在台北开诊所,救治病人。著有《霍乱吊脚痧医书》和《黑死病疮瘩治法新编》。
见于《闽台医林》的晋江籍人物有:
黄福元,光绪元年进漳化县学。热心送药济人。民国5年(1916)卒。
蔡清溪,世业医,居澎湖马公镇。系行营军医,获奖五品顶戴。民国10年卒。
丁宝鋆,日本占领台湾时回籍,入晋江县学,不久东渡,研究医学,药方多见奇效。宣统三年(1911)卒。
30年代,许多台民中西医,也先后立足晋江行医(详见第二章第二节两岸移民分布)。
三、音乐戏曲
晋江人大量移居台湾,家乡流行的音乐、戏曲也随之传入台湾。
南音,亦称南曲。乾隆四十九年开放鹿港与蚶江对渡后,南音传入台湾。台湾龙山寺内的聚英社,是台湾最早的南音社,后来遍及台湾各地。所使用的乐器(上四管:洞箫、琵琶、二弦、三弦;下四管:响盏、叫锣、四块、双钟)和演奏的方式(执拍者坐中央、琵琶、三弦在右前方、洞箫、二弦在左前方)与晋江完全相同。
传入台湾的戏曲有大梨园(老戏)、小梨园(七子班)、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布袋戏最著名的艺师是晋江移居台湾艋胛的童全。台北“小西园”木偶剧团,创建于民国2年,多次获得台湾全省戏剧比赛首奖。梨园、高甲与台湾民间小调,漳州锦歌,融合形成为台湾地方流行的歌仔戏。
四、少林武术
晋江一带武术,以泉州南少林拳为正宗。郑成功部下将领和士兵,许多是少林高手。郑氏政权归清后,部分将领和士兵,迁移山东一带。康熙时,曾命永春人林兴珠组织藤牌兵打败沙俄侵略者,其中许多是晋江人。
吴锡麟,晋江县石狮人。其父吴浩,出身国立大学商学士。他师承夫长虹大师,习南、北少林拳、太极拳、道家气功、密宗气功,任“天禅(天斩)气功科学健康中心馆”馆长,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开馆授业。
纪传政,晋江县蚶江人,光绪间在鹿港经营小菜铺,以武功武德服人。曾制止漳州帮和泉州帮为争夺码头的大规模械斗。
此外,两地的出版物、地方文献和艺术的多方交流,从未间断。在两地阻隔时期,也常从第三国(或地区)转送。如晋江县编印的《晋江乡讯》、《晋江县志》(道光版)、台湾出版的《晋江县志》(乾隆版)及有关晋江刊物曾由菲律宾、港澳等地易地交流。80年代末,台北大学教授王源带领专家一行18人到晋江考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还到金井镇的石圳、洋下、坑口等地考察地质地貌。
第二节 名胜古迹
晋江移民台湾很多,所以在台湾开发建设初期,建筑景物,也遵循家乡传统的美学观点。名胜古迹是纪录这一密切关系的物证。最古老的台湾八景,根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分巡台湾道高拱乾修的《台湾府志》所记载为:安平夕照、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斐亭听涛、澄台观海。
安平晋江县安海镇的别名。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纪念其少时读书和举义起师之地,即把台湾一鲲身改名安平,把赤嵌城改名王城。沦海桑田,安平古堡已失去旧时景观。然而登高西望,海峡波涛汹涌,不禁使人发抚今思古之幽情。夕阳西下,晚霞绚烂,海天通红。多少游人,“倚剑来寻旧战场”。
沙鲲在安平城西,俗称“安平炮台”,素有“抗日名城”之称。城门外额刻沈葆桢手书“亿载金城”,内刻“万流砥柱”。日本侵占台湾时,晋江籍人民和闽省同胞,在此与日军奋战达4个月之久,因炮火焚毁后成废堡。1975年修复,海滨辟为游览区。
西屿指澎湖列岛,它是晋江先民开发台湾的第一站,曾经是晋江县辖地。有100个大小岛屿,其中21个岛屿有居民,列岛以马公、白沙、渔翁3岛最重要。渔翁岛在西翼,故又名西屿。
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古迹,星罗棋布。其中有的直接以晋江的古建筑为模式,有的为晋江籍人所创建。在台湾、澎湖的8685座寺庙中,约有2000座与晋江县有关连。如建于明代的澎湖马公天后宫,清代扩建为三开间四进的闽南传统古庙样式。它的正对面立有施琅庙。
安平妈祖庙称为开台天后宫,相传建于康熙七年。
开元寺原为郑成功妃子晋江董飏先之女所建的北园别馆,后改为寺,取当时晋江县城泉州开元寺为名。
龙山寺鹿港龙山寺是明永历七年(1653),由晋江龙山寺肇善禅师创建。寺门一对石狮是聘请泉州著名石雕匠师雕刻的。庙宇整体建筑式样,都仿效晋江安海龙山寺。列为台湾一级古迹。
台北龙山寺乾隆三年(1738),由晋江、南安、同安3县人,分奉安海龙山寺观音佛祖之灵,建寺于此。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