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建设家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设家乡
分类号:
D634
页数:
7
页码:
1209-12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的华侨的华侨与家乡的建设家乡的兴办实业、兴办文化教育及其他事业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晋江县
华侨
家乡
建设家乡
内容
一、兴办实业
(一)交通运输业
民国2年(1913),旅日华侨陈清机于家乡安海创办闽南摩托车路股份有限公司。民国8年又集资创办泉安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在民国11年建成由安海经灵水、青阳至泉州的全省第一条侨办汽车路,长达27公里。后来又先后增筑青阳至石狮、水头至小盈岭、安海至东石、安海至八尺岭、石狮至浦内、双沟至窑内、灵水至石狮等7条支线,总长达109公里。民国12年,旅菲华侨李清泉、吴达三、王汉昌、李文炳、吴果来、李文秀等人集资创办泉围汽车公司,建成石狮至围头、金井至深沪、围头至科任3条总长达47公里的公路,接通围头、塘东两码头,连接通往厦门的水陆运输。民国14年,旅菲华侨王伟航发动菲律宾华侨建立石永蚶汽车公司,修筑石(狮)永(宁)、石(狮)蚶(江)公路,全程20公里。民国16年,印尼华侨林清机(内坑人)、许经权(安海人)集资建筑溪(尾)安(海)公路,全程34公里。民国17年,旅菲华侨蔡孝忍(大仑人)建筑石(狮)东(石)公路,通车22公里。民国18年,旅菲华侨许以俊、许国伟、许以珠(后花人)等建筑石(石狮后花)浦(内)公路,通车4公里。自陈清机修建泉安公路至民国20年,全县计修建16条公路,通车里程336公里,使晋江初步形成公路交通网络。
民国21—22年,陈清机还邀集华侨合资修建长达60公尺的东石码头。民国35年,旅菲马尼拉金井围江同乡会发起集资购置江南小火轮,恢复战前川走厦门航线,华侨吴道盛投资半数资金。
抗战期间,上述公路奉命自毁。战后,华侨积极参与修复工作。从民国35—37年,泉安公司修复5条线路,59公里;石永蚶公司修复3条,42公里;泉围公司修复石狮至金井段26公里。
80年代以后,晋江侨乡的公路建设迅速发展。海外乡亲改变过去单纯投资建设公路、自营汽车公司为捐建乡村公路。1980—1988年,新兴建的乡村公路计92条,425.5公里。金井镇海外华侨、华人在7年中捐资156万元兴建乡村公路12.8公里,其中洋下村施先生单独捐献26万元,修建1条由该村通向泉围公路的5.1公里公路。石狮容卿村菲律宾华侨、华人集资120万元,修筑1条4.5公里的环村混凝土路和通往灵秀山的碎石路面公路。陈埭高坑村海外乡亲集资10多万元,修建高坑公路大桥。龙湖乡菲律宾华侨、华人从1980—1988年投资修建道路及桥梁的总金额达433万多元,其中衙口村施先生独资60余万元,修建1条由衙口通往中山街的混凝土公路。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1987年,163个自然村的海外华侨、华人捐资修桥造路的款项达1711万元。仅1987—1988年1年多时间,全县各乡镇海外华侨、华人捐资修建的乡村公路共有21公里及3座公路桥,投资总额达288万多元。
(二)商业
清光绪十五年(1889),菲律宾归侨蔡汀在安海开设联美布庄。光绪三十四年,东石旅菲华侨黄秀烺投资5万银元,在厦门开设炳记行银行,兼营出口业务。民国6年,树兜村印尼华侨蒋以艺投资4万银元,在厦门开办合荣行出口商行。20年代以后,晋江华侨在家乡经商的逐渐增多,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庄金土的泉州晋大行、庄梓才的肥料行、王德安的协美行(经营棉布)、蔡祥井的仙桔祥记(经营烟丝)等。此外,还有在泉州开办的泉州泰行、友农行、鸿大行、集友行、侨兴行等。
抗日战争期间,华侨经商一度中衰,战后有所复苏。菲律宾归侨蔡永琴在石狮开办万国百货商店。自民国35—38年,仅石狮一地由侨资开设的布行就有锦华、福桥、友联、绵泰、复成、经纶、华昌、新昌、启泰等17家。至1956年公私合营前,侨资商业有120多家,总金额达160万元。
(三)工矿企业
20年代,晋江华侨郑德坤捐资创办厦门淘化大同工厂,民国21年又在香港设立分厂。民国16年,安海菲律宾归侨蔡子钦与其父蔡德远发动旅日、旅菲华侨集资3万银元,在安海创办电灯公司。民国17年,永宁华侨投资4万银元,创办永宁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民国26年停办)。同年,还投资3万银元创办永宁永丰面粉厂。民国18年,菲律宾华侨李清泉、陈希庆(南安人)等人发起集资万股共100万元,在福州创建造纸厂。民国20年,旅日华侨陈清机、周起抟及菲律宾归侨蔡子钦等人集资承顶泉州电灯公司,投资总额10万银元,分1000股,股东39人,大部分为旅菲、旅日华侨和归侨,其股本占87%,为当年华侨在晋江地区投资较大的一家企业。同年,永春旅菲华侨黄振焕投资15万元在东石创办民生织布厂。民国21年,印尼华侨张逊琛投资12万元在东石创办利群织布厂。继后至民国24年,新、马华侨又在东石开办振东、化光、东安3家电机染布厂。民国25年,旅菲华侨庄经投资2万美元,开办晋江进化酱油厂。从民国16—26年,晋江侨办企业还涉及碾米、制酒、烧碗、铸鼎、皂烛、制烟、锯木等行业。
(四)农垦业
民国16年,陈清机于晋江大宅创办陶倚畜牧场。民国18年,他又投资10万元,在南安康店创办泉州安海桥西垦植公司,引进不少日本桑苗、果树、鸡、兔良种以及先进农械。民国22年,金井旅菲华侨李文炳、李汉昌等集资在同安南尾创办裕民农场,有水旱田300多亩,并盖有办公楼和宿舍。1954年12月,缅甸归侨、金井侨联主席王昭备组织归侨6人,在南安坂桥乡投资创办新侨农牧场,开办后不久因故停办。自1960—1962年,晋江华侨、侨眷还从国外及港澳地区进口11433吨化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五)房地产业
民国16年,金井石圳旅菲华侨李昭北投资190万银元,在厦门创办李民兴公司,建造楼房23幢。民国18年,其侄李清泉又于厦门建造8幢四层楼房。继后,龙湖乡旅菲华侨许志水在泉州建造楼房12座。30年代中期,安海旅菲华侨桂华山与杨孔莺邀约杨悌姜、杨仲兴等人集资100万比索(先集50万比索),组织华侨兴业公司,拟于厦门南普陀山下建筑4座华侨新村,后因日本侵略军占领厦门,资金殆尽而未果。据调查,石狮镇1949以前的房屋十之七八为华侨所建或购置。
二、兴办文化教育及其他事业
(一)兴教办学
晋江华侨捐资兴学历史悠久。早在光绪五年(1879),就资助安海教会创办铸英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印尼华侨蒋报企等3人在树兜村创办明新小学。同年,华侨陈清机、高标勋、周起抟与地方人士蔡德远等人在安海筹办养正小学,光绪三十三年正式开学。
辛亥革命后,在陈嘉庚捐资兴学的影响下,晋江华侨兴起捐资办学热潮。永和巴厝村旅菲华侨林景书独资创办启蒙小学;金井石圳旅菲华侨李清泉独资创办成美小学。此外,还有龟湖的鹏南等7所学校也为华侨捐资创办的。从民国1—8年,晋江华侨在家乡兴办数十所学校。民国17年,蔡德远又与华侨陈清机、桂华山等人在安海创办养正中学。至民国22年,全县已有120所小学、8所中学,其中私立学校占63.5%,而侨办学校又占私立学校的70%。据民国24年县政府统计,当年全县的47.4万元教育经费中,除政府拨款3万元外,余者均为华侨所捐赠。
抗日战争期间,侨汇中断,大部分侨校被迫停办、压缩或合并。抗战胜利后,侨办学校逐步得以恢复和发展。民国35年9月,旅菲华侨施性水、施家罗与地方人士施缉亭等人集资在衙口创办南侨中学。民国36年9月,菲律宾华侨杨厚翠独资创办凌霄中学。11月,旅菲华侨蔡功南、吴道盛、施家罗在地方人士吴慕农等人配合下,集资在石狮创办石光中学。民国37年,旅菲华侨庄材鳅独资在青阳创办大道中学。同年,金井毓英小学在华侨资助下扩办了毓英中学。至1949年,全县(不含鲤城区)已有201所小学、4所中学。其中大部分为私立学校,而私立学校中有90%是由华侨兴办或资助的。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侨胞又分别创建东石侨声中学、石狮华侨中学、龙湖南侨二中、金井侨中、安海侨中、青阳侨中、灵水中学及实验小学等30余所中、小学。至1959年,在10年左右时间内,晋江华侨捐献家乡教育事业的款项达206万元,新建、扩建校舍(包括部分国家投资)1064间,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
1979年后,晋江县再次出现华侨捐资办学的新高潮。1980年,祖籍金井的菲律宾华人吴先生捐资40万元兴建围江小学教学大楼、办公楼及教师宿舍等。1985年,其子又捐资60万元增建礼堂、校园、运动场及水电设施等。其后,又捐资100万港元,在菲律宾建立围江学校教育基金会。80年代初,祖籍龙湖亭的菲律宾华人许先生发动乡侨集资160万元,创建一所新型的农业机械学校。石狮彭田的海外华侨、华人集资367万元创建了鹏山师范学校。1988年,罗山梧〓村海外乡亲郭先生单独捐资1596万元动工兴建季延中学。很多海外华侨、华人也捐资为中、小学建造新校舍。龙湖乡共有47所中、小学,华侨、华人捐资新建校舍者达45所,占该乡学校总数的95%
据统计,从1950—1987年,海外华侨、华人捐资兴办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款项分别为948万元、5437多万元和113万余元。全县的侨办侨助中学(包括中等专业学校)共22所、侨建幼儿园26所。436所小学除完全侨办者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侨汇资助。许多侨办学校还分别设有奖学金、奖教金。全县共有教育基金468万元。金井镇的29所小学中有16所由于得到华侨资助而实行学生免费入学。1985年,晋江县召开华侨捐资办学授奖大会,获省金质奖章和荣誉奖状者8人,12个团体;获省银质奖章和荣誉奖状者3人,工1个团体;获晋江地区表彰者77人,47个团体。
(二)医疗卫生
在本世纪初,每逢家乡疫症流行,不少地方的侨胞便购买药品寄回村中施赠。民国27年,龙湖旅菲华侨吴起顺捐赠两辆汽车,以作救护之用。
民国29年,晋江流行疟疾,印尼泗水埠海产公会会长张庆重发起募捐购买金鸡纳霜8万粒,寄回晋江赈济疟区,其中2万粒为该会秘书长蔡友玉捐寄家乡东石镇施赠患者。民国34年,围头旅菲华侨吴道盛捐献巨款购买大批医药和粮食运回家乡,救济贫病乡亲。民国35年,龙湖霞坡鼠疫流行,旅菲钱江联合会和许氏宗亲总会联合向该乡华侨筹集大批药品,由中吕宋华侨施教促运回分赠。同年,青阳菲律宾华侨先后募集2批价值10万余元的医药寄回家乡,施赠患者。
1954年,安海印尼归侨倪端仪(女)捐资17万元创办安海医院,并亲自择址绘图,先后5次到南洋各地筹募医疗设备和资金60多万元。该院于1957年落成并正式开诊。1979年,青阳侨胞蔡琼霞(女)独捐70多万元,为县医院兴建1座门诊大楼——爱国楼。同年,海外英林总会也集资在家乡创办英林医院。
自1979—1986年,接受海外华侨、华人捐助者还有石狮医院、子英医院,以及金井、围头、龙湖、蚶江、深沪、安海、东石、磁灶、永和等卫生院或分院、捐资总额达1153万元、建筑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1987年,金井溜江村菲律宾华人陈先生捐资100万元,在金井镇创建明玉医院。
(三)文化体育
民国8年,由晋江旅菲华侨李连朝等人倡议、李清泉予以大力支持的圳山阅书报社在金井石圳村创建。抗日战争时期,书报社逐渐荒废。抗战胜利后,乡侨李汉昌捐资加以修葺。后因社会动荡,管理乏人,书报社名存实亡。1978年,菲律宾乡侨李先生独资重建圳山阅书报社。该社现有藏书5000多册,报刊近百种,还设有电视室、广播室、康乐室、余热斋、义诊室和邮电代办所,成为全村文化活动中心。
民国20年,安海华侨投资创办鸿江戏院。50年代,印尼归侨陈启紫发动华侨、侨眷捐资在泉州和石狮建造侨光、石狮2座华侨戏院。继后,金井、龙湖等地华侨、侨眷又集资创建金井戏院和龙湖戏院。1982年,全县有21家影剧院(其中国营2家),大多数得到海外华侨、华人资助。1987年,石狮菲律宾华人蔡先生捐资兴建石狮文化中心大楼,内设图书馆、南音社、国术馆、体协、老人协会、离退休干部活动室等。同年,金井溜江村海外华人王先生、陈先生合资兴建溜江文化中心楼;石狮海外华人郑先生捐资兴建石狮文化中心展览馆;龙湖浯坑村海外华人许先生等人捐资兴建浯坑文化中心楼。此外,海外乡亲还捐赠大批电视机、电子游戏机、摄影机、幻灯机、扩音机等文化娱乐用具。据不完全统计,至1987年,共捐赠电视机191台,录音机157台。
在50年代末,全县705个篮球场有76%是由华侨捐建的。60年代初,又捐建灯光球场。1979年以来,海外侨胞又捐建许多体育馆和运动场,至1985年,新捐建的田径场5个、篮球场73个、排球场55个、体育馆和游泳池各1个。1988年,全县已经竣工或正在兴建的还有青阳体育馆和灵水、南侨、侨声、伍鸿、罗山等华侨中学运动场。
(四)慈善公益
晋江华侨关心家乡慈善事业。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侨属倪人俊(字子范)倡议并亲往南洋各埠募集资金,创建安海养生堂(后改名育婴堂,今称红婴院)。该堂创建以来,屡受海外侨胞捐助。1957年,侨胞再次集资兴建新堂屋4000平方米。据统计,该堂从清道光二十四年到民国38年共收养女婴21504人,平均每年204人。1950—1981年共894人,平均每年29人。1963年,该堂附设养老院,收容20多名孤寡老人,做到幼有所养,老有所终。
民国28年,海外交通濒临断绝,侨区人民生活困苦,陈清机从菲律宾汇款3万元,赈济安海、泉州贫民。民国29年,李清泉因病弥留之际,嘱将10万美元遗产捐献祖国,作为抚养难童之用。后其亲友又筹集40万美元汇回祖国,资助难童。
从50年代中期至1987年,晋江华侨、华人共捐资1416万元,使304个村庄实现供电照明。青阳、深沪、祥芝、石狮4个乡镇的海外乡亲捐资81.7万元,分别在各乡镇创建自来水厂。此外,70年代以来,华侨捐赠给全县各乡镇的汽车达177部。
晋江华侨、华人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善举到80年代形成高潮,捐献于各项公益事业的数额也逐年增加。1985年总数为1200万元,1986年2046万元,1987年增为3207万元,1988年则为3400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