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从事文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8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从事文化教育
分类号: D634
页数: 4
页码: 1197-120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旅居海外的晋江华侨在侨居地兴教办学,传授中华艺术、出版华文报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晋江县 华侨 侨居地 文化教育

内容

旅居海外的晋江华侨在侨居地兴教办学,传授中华艺术、出版华文报刊,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一、兴办华文学校
  1899年,中国驻菲律宾首任总领事陈纲在领事馆内创办小吕宋华侨中西学校,校长是前清举人龚绍庭。这是世界上第一所新式华侨学校。中西学校第二任校长系龙湖乡衙口村华侨施健庵(又名至华)。他在职期间,为使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和商场之用,开始加授英文。不久,中西学校成立董事会,由晋江亭店村华侨杨嘉种任董事总理,开始向马尼拉、怡朗、宿务等地募捐经费,促进学校发展。石狮钞坑村华侨颜文初于1914年到中西学校任教,1918年接任第六任校长。他锐意改革,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进一步发展。
  继中西学校创办之后,菲律宾华侨大兴办学之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全菲有华文学校60多所。菲律宾独立以后,华侨人口增加,华文教育也随之进展。最盛时期共有学校150多所,学生6万余人。这些学校多数系由晋江华侨倡办或参与创办。
  印尼晋江华侨也倡办或参与创办不少华文学校。晋江华侨有妫堂主席陈启紫创办同善学堂;泗水的振文中学则由晋江、南安、同安3县华侨合办;棉兰晋江会馆创办晋江学校,至1963年有教师20多人、学生860多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新加坡各地曾先后创办华文、崇福、道南、爱同、养正、启蒙等小学。其中不少学校有晋江华侨参与创办及进行教学活动。此外,晋江华侨洪肇闪、庄丕唐分别创办培群小学、联华小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加坡晋江会馆又创办晋江小学。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晋江华人刘维明在马来西亚槟城参与筹办钟灵中学、福建女子学校、丽泽小学等华文学校。
  越南晋江华侨杨朝坤于50年代创办并亲任董事长的福德学校,共有学生8600多人,其中3000名贫苦学生免费入学。该校还兼办夜校,招收3000余名学员,是越南规模最大的华文学校。
  由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晋江华侨、华裔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来,华侨、华人子弟中获得学位者较之战前为多。祖籍晋江的新加坡华人李开通1家有8人、颜呈亮1家有6人获学士学位。祖籍金井的菲律宾华人陈本显由菲律宾赴美国留学,获化学博士学位。同时,一些科技、学术界的著名人士也陆续出现。祖籍内坑的美籍华人曾焕添系电机博士、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高级研究员、不相连双孔激光资料信息传播发明者,多次获科学奖及各种荣誉称号。祖籍罗山的美籍华人王婷婷年仅30多岁,身兼物理化学博士、哲学搏士、贝尔实验室化学部高级研究员,被誉为美国科技界新星。祖籍英林的美籍华人洪尚志系医学博士,曾被列入世界十大著名医学专家之一。祖籍晋江的新加坡华人张天泽博士曾出任南洋大学校长兼文学院院长,后又任职联合国总部,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此外,仅美籍华人中较著名的专家学者还有祖籍金并的蔡少堂,祖籍深沪的吕友山,祖籍英林的洪长泰、洪我太,祖籍罗山的王思德,祖籍金井的吴萌生等人。
  二、传播文化艺术
  晋江傀儡戏在明末清初即随华侨传入印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高甲戏也深受东南亚各地晋江侨胞欢迎。民国4年(1915),名艺人洪金乞随福庆兴班往新、马、印尼、安南等地演出达6年之久,20年代又多次应邀出国演出。民国24年,闽南名丑柯贤溪应邀往菲律宾各地演出,名噪菲岛。
  1918年,晋江华侨桂华山、颜文初等人在菲律宾组织话剧团,先后公演过《波兰亡国恨》、《高丽亡国恨》、《万里寻夫》、《三英刺伊藤》等剧目。
  1925年,桂华山在上海购买《孤儿救祖》等影片带往新、马、印尼各地上映,开新、马一带国产电影业之先河。嗣后,他又创办南洋影片公司,并于东南亚各地设立分公司。
  南音为晋江华侨之乡音。凡有晋江华侨聚居的地方,均有南音组织,成为晋江华侨社会的一大特色。菲律宾马尼拉在1817年就成立金兰郎君社、1820年成立长和郎君社、1930年成立南乐崇德社。此外,还有丝竹社、桑林社等20多个南音组织。菲律宾大学则将南曲列为音乐课程之一,特聘晋江县刘鸿沟任东方古曲音乐教授。新加坡有湘灵音乐社、泉声音乐社等南音社团。印尼也有寄傲社、东方音乐社、东爪哇南音社等南音社团。马来西亚吉兰丹的仁和音乐社中有音乐组和戏剧组,音乐组除南音锦曲外,尚有五音、十音,戏剧组有高甲戏、梨园戏等。
  三、创办华文报刊
  旅居海外的晋江华侨、华人在侨居地创办报馆,出版华文报刊,对弘扬中华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1908年,菲律宾马尼拉中华商务局招股创办《警铎新闻》,总编辑是龙湖乡衙口村华侨、前清举人、时任中西学校校长的施健庵。1911年,中国同盟会菲律宾支会创办《公理报》。1913年,邀请石狮钞坑村华侨颜文初担任该报编辑,主编《说林艺苑》,后升任该报主笔。1914年创办《中华日报》,施健庵又任主编。1919年,金井石圳村华侨、马尼拉中华商会会长李清泉创办《华侨商报》,聘于以周任总编辑。同年创刊的《平民日报》,由泉州华侨傅无闷任主编。1925年李清泉和磁灶华侨吴重生创办《新闽日报》,吴重生亲任主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菲律宾又有一大批进步侨报应运而生,其中不少是由晋江华侨所创办,或有晋江华侨参与其事。1937年,龙湖乡石龟许厝村华侨、菲律宾华侨劳工联合顾问许敬诚(即许立)等人在马尼拉创办《救国导报》。永宁镇岭兜村华侨李秀峰于1938年主办《群声壁报》,1946年又担任《华侨导报》广告部主任。1940年,许敬诚担任《建国报》报社社长。1943年,龙湖乡石龟许厝村华侨许志猛领导的洪门复兴委员会创办地下油印报《华侨公报》。此外,还有由蚶江水头村华侨王汉杰任总队长的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主办的《华侨之光》、《南岛导报》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出现一些新的报刊,其中晋江华侨创办者不乏其例。如1945年,许志猛办了《华侨商报》。进入70年代以后,又有新的报刊继续出现,晋江华侨、华人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祖籍金井〓洲的王芳盾曾任《东方日报》社副董事长。后来,《东方日报》易主改为《世界日报》,由陈永栽任董事长,陈华岳、吴永源任社长,施天津任总经理。除陈华岳外,其余均为祖籍晋江华人。
  在新加坡,晋江华侨也创办或参与创办或主编一些报刊。1929年,傅无闷担任《星洲日报》总编辑,1937年又转任《南洋商报》经理兼总编辑。1946年创办《中南日报》,1952年9月,又和李西浪等人创办《新报》(双日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郑梦周曾任《南洋商报》文艺编辑,陈振复、彭松涛曾主编《商余》。郑梦周还曾与蔡晃生一起担任1967年创刊的《新明日报》编辑。50年代,龚延龄先后创办过《星期六周刊》、《南洋广播周刊》、《南洋月报》。
  马来西亚也有不少晋江籍华侨、华人从事华文报刊工作。本世纪20年代末,傅无闷曾在槟城《光华日报》社主持编务,撰写社论述评。1936年,庄明理在槟城参与创办《现代日报》,任总经理。1968年10月,祖籍晋江的黄文彬在古晋创办《国际日报》,并自任社长;1975年又出版《国际晚报》、《国际日报》,迄今仍在出版。
  晋江华侨陈允洛曾任缅甸《觉民日报》主笔,1921年与傅无闷创办《仰光日报》,1938年又与许麾力等人创办《中国新报》。
  四、承传宗教、习俗
  晋江华侨把传统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带到海外,世代相传,即使当代华人社会也仍然保持相当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在风俗习惯上,晋江华侨、华人基本上沿袭家乡的传统,如元宵舞狮、清明扫墓、端午龙舟竞渡等。
  晋江的民间传统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有的还信奉“妈祖”、“关帝”、“大伯公”等其他被认为灵应的地方神祗。
  菲律宾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晋江籍的华侨、华人大多信奉佛教。不少晋江籍的佛门人士也先后到菲律宾弘法传经或主持佛事。本世纪初泉州崇福寺的云果、妙月等曾先后赴菲传经,并主持兴建宝藏寺和宿燕寺。由晋江人吴江流带头捐建的马尼拉信愿寺聘请瑞今法师(东石人)为第二任住持。
  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住持、世界僧伽协会副会长、新加坡佛教总会会长宏船法师俗家为晋江池店;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会长、伽陀精舍住持常凯法师俗家也在晋江。
  信仰天主教的菲律宾华侨、华人约有10万人,有的很早就皈依天主教。菲律宾国父黎刹的高祖父柯南戈(晋江上郭村人)在1697年就接受天主教洗礼,后来一家几代都成为天主教徒。
  1909年许声炎牧师(安海前坡人)由金井到菲律宾布道,建立旅菲中华基督教布道团,至1937年许声英等人在菲设立9所基督教教会和一些闽南话礼拜堂。
  信仰伊斯兰教的晋江华侨、华人较多集中在印尼和马来西亚。1417年郑和第5次下西洋途经泉州,随其出洋的晋江人中的回教徒,有些人留居印尼,世代繁衍,参加当地的回教活动。1950年,菲律宾马尼拉成立的清真五姓联宗总会则全是回教徒。近些年来,皈依伊斯兰教的晋江华侨、华人明显增多。
  晋江华侨、华人还奉祀其他神祗。不少人对“关帝”甚为信奉。印尼和菲律宾建有不少关帝庙。1984年,菲律宾马尼拉成立菲华通淮庙关圣夫子董事会。青阳地区在菲律宾马尼拉的华侨、华人祀奉“顺正府大王公”,成立了董事会。80年代中期,还建造1座9层大楼祀奉,并作为宗亲会办公之所。龙湖、金井、深沪等地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也在马尼拉的大千寺、沙寺祀奉“广泽尊王”,并各有董事会组织。
  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晋江华侨、华人多数崇拜土地神,称“大伯公”,在各大中城市都建有“大伯公”庙。另外还有崇拜“三保公”的,在印尼的三宝垄、马来西亚的马六甲都建有三保公庙。
  早年晋江华侨乘船渡洋,多祈求海神“妈祖”保祐,因而在日本、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缅甸等地都有天后宫、妈祖庙、妈祖堂,或在其他寺庙中供奉“妈祖”神像。每到农历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香火旺盛。
  这些宗教和习俗的传播,起了文化交流的作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