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社会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5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社会体育
分类号:
G812.757
页数:
5
页码:
1160-1164
摘要:
本章记述晋江县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多样,主要项目有武术、舞龙、舞狮、划龙舟等。农民体育活动有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两大类,以篮球和排球为主。
关键词:
晋江县
体育
社会体育
内容
第一节 传统体育
晋江县民间传统体育,形式多样,主要项目有武术、舞龙、舞狮、划龙舟等。
一、武术
早在明代,抗倭名将晋江人俞大猷就以棍术著称,并有武术专著《剑经》传世。安海很早就建有“拳头”馆,经常与北方江湖人物、永春拳帮比武较量。清乾隆年间(1736—1795),武魁蔡还在安海小宗埔开设武馆,请教练教习拳术、兵器。咸丰年间(1851—1861),梧垵帮尾村武秀才蔡玉鸣吸取其他拳派的优点,在理论和技艺上丰富发展了五祖拳(即融白鹤拳、猴拳、罗汉拳、达尊拳之精华于太祖拳之中)。这时期,晋泉一带武林高手辈出,如林九如、魏阮南、尤祝三、沈扬德、陈京铭等。此后,五祖拳在福建、广东、台湾影响日广,并传播到日本与东南亚各国。民国以后,兵器刀枪渐易为枪炮,习武始陷入低潮。直到20世纪30年代,林九如的传人吕鹏琦、林天恩、黄锡禧、陈隧、释妙月、邱志竹等发起成立晋江县国术馆,吕鹏琦为馆长。馆设城关(今鲤城区)庄府巷内。随后,邱志竹也在南门创办富美国术馆,释妙月住持崇福寺也传艺于僧人。从此,五祖拳代代相传,成为晋江县最主要的拳种。
现稍具规模的石狮侨乡国术馆和新湖武术馆,均以传授五祖拳为主要内容。
新湖武术馆创办于1967年。1976—1986年,该馆有14人次参加省武术比赛,获单项第一名2次,第二名3次,第三名5次,第四名4次,并培养1名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馆长吴彦全,于1983年增补为福建省武协委员。同年被评为群众体育先进工作者。1984年荣获“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并代表福建省去北京领奖。
石狮侨乡国术馆定名于1986年。馆长周志强(系晋江县国术馆首期学员),自民国25年(1936)起,在石狮开馆授徒,曾于民国24年、1957年、1958年、1983年、1984年先后5次代表福建省武术队参加全国武术观摩比赛。现任福建省少林五祖拳研究会会长,省武术协会副主席。1986年,周志强与其子周明渊合著《南少林五祖拳》,获国家体委颁发的“雄狮奖”二等奖。周明渊曾获1983年“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1986年又获省及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先进个人奖。1978—1985年,该馆3次派人参加省武术比赛,获得1个一等奖,2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1984年以后,该馆还与新加坡玉明研究社、新加坡明星体育武术学院、印尼卢万定国术馆、菲华光汉国术馆、菲华鸣谦国术社以及日本武术界往返交流建立友好关系。
二、舞龙、舞狮
晋江县舞龙、舞狮活动自唐开始。舞龙,古称“舞龙灯”。道具由龙珠和龙组成。龙体长20—30米,分7节、9节、12节不等。舞龙时,1人举1节。龙头随龙珠起舞,龙身节节相随,龙尾相随时,还须急速摇摆,与龙头相呼应。
舞狮,俗称“刣狮”。道具除双狮外,还有部分器械。器械分大七名和小七名两类。舞狮的套路也不相同,大七名的器械有龙虎旗2面、官刀2把、藤版2面、三股叉(钯)2把、钩镰2把、刀2把、铁鞭1把。套路有龙虎旗、官刀套、藤牌套、钯套、钩镰套、踢刀套、铁鞭套等。小七名的器械有扁担1支、锄头1把、双锏1副、双剑1副、扭光拐1副、雨伞1把、斧头1支、短棍8支、长板槌8支、七尺槌4支,短棒8支。套路有长槌套、空拳套、对练套等。新中国建立以前,由于风俗节日,迎神赛会需要,不少乡村闾里均组织这类活动,仅安海一带就经常保持舞龙队和“狮阵”十来队。民国3年,安海型厝村还开设同盟堂狮馆,请教师演练狮阵。民国25年,养正中学、养正小学举办暑期训练营,特地聘请教练教学生舞狮,还到福州、南京等地表演。新中国成立后,舞龙舞狮一度衰落,队伍逐渐减少。至80年代,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的引导和支持,舞龙舞狮活动再度兴起。1987年,泉州市举办舞龙舞狮大赛,青阳许塘舞龙队和蚶江青年溪前舞狮队双双获得第一名。同年,许塘舞龙队又获省舞龙大赛特等奖。
三、划龙舟
一千多年前,晋江县民间在端午节前后就盛行龙舟竞渡活动。据《八闽通志》载:“(龙舟)竞渡楚人以吊屈原,后四方相承,遂为故事,闽俗尤重之。”明代,福建7府(福州、建宁、泉州、漳州、汀州、邵武、兴化)每年端午节皆有此举。泉州、安海、蚶江等地因滨海,此项活动尤盛。陈埭镇鹏头村备有“龙公”、“龙母”两船,船身雕饰精致,每逢竞赛,摇旗擂鼓,吸引附近一带数以万计的观众。民国31年端午节,晋江县于新桥溪举行全县性的龙舟竞赛活动。“紫江”、“南薰”、“云梯”、“富美”、“胃特灵”等队参加比赛,紫江队获得第一名。新中国成立后此项活动以安海镇最为活跃,只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中止,此外几乎每年开展活动。
第二节 农民体育
晋江县农民体育活动有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两大类,以篮球和排球为主。
20世纪30年代初,篮球活动从学校传向农村。30、40年代,晋江男子篮球队曾出访上海、汕头、香港和台湾等地,每次都载誉而归。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华侨回乡探亲,华侨篮球队来访,带来国外较为先进的篮球技术,如虚晃动作、腾空跳投、8字交叉、重叠掩护等,促使农村篮球活动更为普及,水平也有明显提高。当时,全县几乎村村有篮球场和篮球队。每逢节假日多举行篮球比赛。水平较高的球队有清濛村队、亭店五星队、下辇三省队、王宫陶友队、涵口紫峰队、石狮和平鸽队、商学侨队、大仑队、永宁荣星队、金井塘东队、青联队、安海队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篮球比赛仍经常举行。农业合作化后,有组织的农村篮球活动明显加强,农闲时活动更为频繁。县人民政府布置春节活动都把篮球比赛作为一项主要内容。由于活动频繁,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1956年,县农民篮球队参加省首届农民篮球赛,荣获冠军。1957年,金井东明(现塘东下寮)农业社代表队获省基层农业社篮球赛冠军。人民公社化以后,篮球活动普及到农村每一角落,往往一村有数支篮球队,开展在大队范围内以生产队为单位的篮球比赛。“文化大革命”期间,其他行业体育活动减少,农村篮球活动却更活跃。几乎所有的人民公社都举行过篮球邀请赛。不仅有大队级、公社级,而且有县级、地区级、省级。1974年、1975年举行的省农村人民公社篮球赛,石狮公社男队获冠军,永宁公社女队获亚军。“文化大革命”后,篮球活动仍保持原来的势头。1978年,石狮港塘大队由于体育活动普及,大队有70%以上的青年参加篮球活动,为部队、地区级队输送10多名运动员,被评为全国体育先进集体。80年代,农村篮球运动的水平又有新的提高。石狮农民男子篮球队曾于1984年、1986年、1988年3次参加省丰收杯篮球赛,3次都夺得冠军;两次参加全国丰收杯篮球赛,1次获亚军,1次获冠军;在1988年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获第三名。永宁农民女子篮球队曾于1984年、1986年两次参加省丰收杯篮球赛,均夺得冠军;参加全国丰收杯篮球赛,均得第三名。
晋江县排球活动,开展较好的有英林、金井及早先的石狮、安海等乡(镇)。其中以英林乡伍堡村的成绩最为显著。伍堡村的排球活动始于民国17年。至民国20年,该村已有4支排球队,5个排球场,曾两次获晋江县运动会男子排球冠军。民国29年、31年两次代表晋江县参加第四行政督察区运动会,分获亚军、冠军。一次代表晋江县参加省选拔赛,获亚军。民国36年,该村伍中排球队到漳州、厦门参加比赛,战胜驰名全省的漳州龙师队,在厦门所向无敌,《厦门日报》曾为此发表《龙师屈膝,鹭岛无敌》的报道。1951年,该村排球代表队曾代表晋江县参加福建省排球赛,获冠军。1956年参加全国11县农民排球赛,获亚军。同年,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视察伍堡村。
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向省和部队输送30多名优秀排球运动员和教练员。1973年,该村派代表出席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随后,该村排球活动被拍成电视发行国内外,曾一度被誉为全国著名的排球之乡。80年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该村群众精力转向集资办厂,排球活动逐渐减少。
第三节 职工体育
民国时期,晋江县职工体育队伍主要有安海培青社的业余排球队,泉安汽车公司职工的泉安业余足球队,店员工人的晨星男子篮球队。民国32年(1943),晋江男子篮球队参加在仙游县举行的“闽纵杯”篮球赛,获冠军。同年以“闽纵杯”名义参加在江西上饶举行的“祝同杯”篮球赛。民国36年该队还访问台湾,民国37年代表福建省参加第七届全运会。1949年以“晋光”篮球队为名远征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职工体育活动日益活跃,方面更广。50年代中后期,为贯彻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制定的《关于开展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和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活动的通知》,县体协组织各工厂、企业推广广播操、工间操,加强劳卫制锻炼,并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羽毛球、射击、中国象棋、游泳、举重、拔河等。1960年,晋江县职工男女篮球队到莆田、仙游、惠安、永春、南安、泉州等地进行友谊比赛,大获全胜。在其他方面,特别是射击、游泳等项目,也有一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县举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职工体育比赛:1957年5月18—19日,县第一届职工运动会在安海举行,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举重;1959年9月,县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在石狮举行,比赛项目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射击;1963年国庆期间,县职工篮球赛在青阳举行,有教育、商业、邮电、工业、农林水、盐业、水电、交通、税务、供销10个队参加。
“文化大革命”期间,晋江县有组织的职工体育活动基本停止。
“文化大革命”后,职工体育活动逐渐恢复,开始大多由基层工会组织,逢节假日举行。1978年,晋江县农机修造厂由于篮球活动普及,在县内外比赛成绩突出,被评为省体育先进单位。80年代,由电、银行、供销、商业、妇联、武装部等系统和单位,经常利用节假日举行小型比赛。全县性大规模体育比赛共有4次:1980年基层工会男女篮球赛,有45个基层工会52支球队参加,其中女队10支;1983年教工男子篮球赛,有47个队参加,分两阶段进行;1984年4月,县第三届职工运动会在青阳举行,比赛项目设田径、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国象棋,有13个单位,408人参赛;1985年县职工男子篮球赛在青阳举行,6个单位参赛。
此外,在1972年以后,晋江县职工还参加过7次省、地级比赛。
第四节 老年人、伤残人体育
一、老年人体育
老年人体育兴起于80年代。1985年,晋江县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青阳、安海、石狮、东石、永宁等乡镇相继成立分会。至1987年底,全县有会员924人。经常开展的体育项目有太极拳、气功、门球、乒乓球、中国象棋等。1986年,晋江县举办首届老年人运动会,青阳、安海、石狮、龙湖、永宁、东石、祥芝7个乡镇组队参加,比赛项目有门球、部分田径项目、万步走、中国象棋。1987年,晋江县组队参加泉州市首届老年人运动会,有8名运动员进入各项比赛的前三名。1988年举行县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有9个乡镇组队参赛,比赛项目有乒乓球、中国象棋、跳棋、放风筝、万步走及门球表演赛。
二、伤残人体育
1987年元旦,县第二福利厂举办残疾人运动会,23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项目有乒乓球、中国象棋、侏儒50米跑、拔河、6×50米接力跑、男子定点投篮、女子投环等。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