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西药
分类号: R197.64
页数: 1
页码: 11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西药与西医一起传入,开始仅在惠世医院使用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晋江县 医药卫生 西药

内容

西药与西医一起传入,开始仅在惠世医院使用。光绪十三年(1887),石狮开设首家“辟安堂”西药房,县城有打锡巷口的“辟仁堂”,南鼓楼下的“辟生堂”,皆行医兼售西药。随后西药使用日广。
  民国时期,西药均由私人经营,西药房多数集中在城内,药源主要来自上海、香港和厦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中断。抗战胜利后,美军把大量剩余药品借援助之名倾销市场,西药业开始兴盛,倒闭者重新开张,新药店增加不少,西药品种多达数百,磺胺类、抗菌素类、维他命类逐渐成为常见药品。1949年向政府登记的西药房有泉水、天记、大华、寿人、健生、东南、大众、纯仁、西康、利民、新亚、神农等。
  1954年,私营药房接受公私合营,县中国百货公司开设药品经营部。1956年成立中国医药公司晋江县分公司。
  使用西药,开始多以粉剂原料药为主,常用的如醋柳酸、非那昔丁、健胃散、碳酸氢钠、杜氏散、次硝酸铋、甘汞、炭末、硫酸奎宁等。医生处方如中医开方,药剂员发药要用天平秤称出各药剂量,用纸包好分发。40年代逐渐趋向片、丸剂。常用药如三溴片、大黄苏打片、奎宁丸、山道年片、鲁米那片、扑疟母星、白乐君等,王牌西药有大健凰(693)、消发灭定、百浪多息等。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出现盘尼西林(青霉素)、肺针(链霉素)、磺胺类药品。到50年代,综合性医院推广使用协定处方,预先配制好各种合剂,方便医生开药和药剂员发药。60年代后,各种粉剂原料药以及协定处方逐渐被淘汰,代之以各种片剂与成药。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