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4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97.64
页数:
5
页码:
1145-1149
摘要:
本章分述了晋江县妇幼保健工作,新法接生,接生员培训、卫生所接生员管理制度、妇婴保健工作,劳动保护、妇科病查治、儿童保健、婴儿健康检查、计划生育宣传与指导、外科和妇产科医士、助产士技术培训工作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晋江县
医药卫生
妇幼保健
内容
第一节 新法接生
一、接生员培训
新中国成立前,妇女分娩大多由有经验的妇女或接生婆接生,有的自产自接。新生儿断脐多用家庭裁衣剪刀或者破碗片,致新生儿破伤风、脐炎、产妇产褥热等屡屡发生。有民谣:“产妇临盆,一脚在桶边,一脚在棺材边。”
民国28年(1939),省卫生处令各县卫生院训练接生婆,不入班受训不准接生。县卫生事务所举办6个月训练班,由助产士指导实习,接生10个婴儿以上即可毕业,由省卫生处发给证书及接生箱。这期训练班培训15人。新中国成立后,1951—1959年,卫生部门先后举办接生员训练班、改造旧产婆训练班、接生员复训班共30多期,合计培训1077人次。1960—1965年,培训493人。1971—1978年,培训751人。1979—1987年,培训391人次。据统计,1988年新法接生率达99.9%,新生儿无一例发生破伤风。
二、管理
例会制度 从1951年起,区卫生所(未设卫生所的区,由县指定有助产士的联合诊所负责)每月定期召开一次该区内接生员例会,汇报本月的接生数,交流疑难事例的处理方法,由助产士作业务辅导,布置下个月工作。1958年后,例会由保健院妇幼干部或助产士主持。
接生包统一消毒 规定每次例会,接生员把用过的接生包带到会上掉换消毒过的新包。至1988年仍坚持这一规定。
技术考核 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接生员技术分级标准,进行技术考核,按照成绩给予技术定级。1960年、1964年、1965年、1978年先后4次考核,合计考核1375人次。至1988年全县获一级接生员称号449人次,获二级接生员称号626人次,获三级接生员称号300人次。
工作检查 1958年县政府规定,自当年8月25日起,持有按新接生法接生证明的新生儿始给予报户口,发给口粮。新法接生证由县妇幼保健站统一印制,各医疗单位和农村接生员填发。1962年对全县接生员进行评比,评选出模范接生员51人,积极分子72人。1978年地区、县、公社、大队四级妇幼保健人员访问、验收普及新法接生情况,观察接生员的接生模型操作表演,检查接生包和接生箱等药械装备。计有1069人参加此次活动,为历年来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久的一次普及新法接生的大检查。当年全县新生儿25984人,采用新法接生25959人,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1982年,对233个接生箱进行检查,完备的166个。此后,新法接生检查成为卫生部门一项经常工作。
三、保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妇婴保健工作。针对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加强有关卫生宣传指导,进行预防注射。特别重视产前检查,一经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治疗措施。对产妇死亡问题,每例都大力组织抢救,抢救无效者,都组织调查,分析死因,以取得经验教训。由于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婴儿和新生儿死亡率有所控制,产妇死亡率大为减少。为加强妇婴保健,1978年,对全县进行1976—1977年儿童和产妇死亡情况回顾性调查,两年中15周岁以下儿童平均死亡率2.97‰,其中婴儿死亡率24.29‰,新生儿死亡率14.69‰,主要死因依次为肺炎、新生儿窒息、早产、意外窒息、先天性心脏病等。两年中产妇死亡30人,死亡率为0.54‰,主要死因依次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娠中毒症、子宫破裂、胎盘滞留及妊娠合并心脏病等。
1986年由县妇幼保健所及各基层医务卫生人员组成调查组,对1985年出生全部活产、孕满28周以上活产、死胎、死产以及0~6周岁儿童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抽样调查,抽取47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调查结果:
被抽查地区人口总数105771人,占全县人口总数10.15%;
围产期调查总数2530人,基数1781人,补漏749人,补漏率29.60%;
围产期死亡总数57人,其中死胎13人、死产10人、新生儿死亡34人,死亡率22.53‰;
活产儿总数2507人,出生率23.70‰;
婴儿死亡总数55人,死亡率21.94‰;
0—6周岁儿童死亡总数70人,基数23人,补漏47人,补漏率67.14%,死亡率3.18‰;
新生儿死亡总数44人,死亡率17.55‰;
婴儿死亡率占儿童死亡率78.57%;
新生儿死亡率占婴儿死亡率的80%;
死因不明2人,占死亡率总数的2.81%;
产妇总数2510人,住院分娩1069人,住院率42.59%;
产前检查总数1977人(包括住院检查),检查率78.76%;
产后访视(接生员接生)对象1428人,访视数1346人,访视率94.26%,3次以上516人,占36.13%;
旧法接生总数13人,旧法率0.51%;
一躺四消毒总数2187人,占接生总数86.44%;
先产儿总数268人,占接生总数10.59%;
新生儿破伤风1人,发生率0.40‰;
死因排位:
儿童死亡70例,其中早产16例,肺炎9例,新生儿窒息8例,败血症5例,硬肿症3例,其他29例。
婴儿死亡55例,其中早产16例,肺炎9例,新生儿窒息8例,硬肿症3例。
新生儿死亡44例,其中早产16例,窒息8例,肺炎6例,硬肿症3例。
第二节 妇女保健
一、劳动保护
1950年,在东涂乡水漈村对187位妇女进行发育期、婚龄、更年期等多项调查,提供给有关部门作研究农村妇女劳动保护工作参考之用。此后,卫生部门经常开展妇女劳动保护宣传,一般采用图片展览结合口头讲解的形式,内容主要是妇女四期保健;经期妇女应视其所从事体力劳动的轻重给予1—2天例假;孕期满7个月的女工不上夜班,并调换较轻工种。1958年农村全面实行“三调三不调”,即经期调干不调湿(指不下水田),孕期调轻不调重(指不干重活),哺乳期调近不调远(指不到远处干活)。有部分生产队采用“六色挂牌”的办法,分别用红、棕、绿、蓝、白、黄6种颜色表示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患病和正常,由生产队的女队长根据情况合理排工。女工产期住院分娩享受公费或劳保医疗,国家规定可有产假56天,难产、双胎产者70天;哺乳期每天两次哺乳1小时(计算在工作时间内),6个月内可不上夜班。1980年开始实行晚婚晚育,凡领取独生子女证者,产假延长到4个半月,工资照发。
二、妇科病查治
1959年,全县普查已婚妇女130437人,发现子宫脱垂1613人,全面实行分片包干治疗。
1960年,对子宫脱垂患者1536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同时对1万多例闭经和乱经患者采用蒸气疗法施治。
1964—1966年,对Ⅲ度子宫脱垂患者手术49例,上托环248例。
1974年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夏美琼带队到池店公社普查妇科病,在2687名妇女中发现患有宫颈癌、宫颈糜烂、子宫脱垂、滴虫、宫颈息肉及其他妇科病患者833人。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施治。
1976年在内坑公社检查6002人,其中患有各类妇科疾病1587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边查边治。
1977年,省妇幼保健院主任陈文桢带领医疗队在县医院设点,为内坑、磁灶等公社38例子宫脱垂患者施行改良式阴道壁修补加悬吊手术。1年后随访,全愈。
1978年在蚶江进行妇科病普查,受查2458人,刮片2115人,发现各类妇科病患者712人,实施治疗690人。1979—1981年,复查1734例,随访687例。省妇科病查治验收组认为晋江县自1979年以来,子宫脱垂、尿漏两病未发现新病例,防治工作已达到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1982—1986年,在安海、青阳、石狮、东石开展以防瘤为重点的妇科病普查,被查1167例,刮片928例,查出各种妇科病患者545例,未发现有异常脱落细胞病例。
第三节 儿童保健
一、保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儿童的医疗保健工作十分重视。除经常性地宣传教育之外,还在预防及医疗保健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1971年开始,每年均组织卫生院的妇幼、防疫人员以及农村赤脚医生、接生员等,给15周岁以下儿童接种卡介苗。1979年对石狮宽仁、新华2所小学的917名学生进行阳转率试验,在复查的723人中,阳转率达92.67%,卡介苗接种成功。1979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对全县学龄前儿童实施免费驱蛔。1979—1987年,由卫生部门和妇联、教育局配合,利用每年暑假对全县幼儿园、托儿所的专职或兼职保育员、保健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参加人数达918人次。1982年儿童节,还为重点幼儿园和托儿所配备47个保健箱。
二、健康检查
民国28年4月4日“儿童节”,县卫生院举办婴儿健康比赛,参赛对象是6—10月龄婴幼儿,经体检评优排列名次,予以奖励。以后每年均有举办,参赛人数大多在500名左右。从1950年起,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这项活动仍由县卫生院或区卫生所和联合诊所举办。1951—1958年,儿童健康检查达70819人次。80年代儿童健康检查重点对象为独生子女,发现缺点或疾病,及时予以矫治。县妇幼保健所在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后,均进行儿童健康检查。1980—1988年共体检62873人次,发现缺点和疾病20687例。由于发现早,矫治及时,儿童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
第四节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一、宣传与指导
1957年,县卫生部门先后在青阳、安海、石狮3镇举办避孕节育展览,参观人数近4万人次。展览会还销售各类避孕药具,举办计划生育讲座,听众达1.4万人次。永宁镇小贩陈某,有5个子女,闻讯步行20多里赶来参观,经避孕询问处介绍后,立即到石狮医院结扎。一些农村妇女也先后到医院避孕指导处询问避孕方法。
1963年,县卫生部门在青阳居委会与源和堂食品厂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活动,以模型实具指导避孕。随后又到青阳、安海、石狮、金井、深沪、龙湖、永宁、祥芝、东石等地巡回展出,同时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受教育者达5万多人次。同年召开的县三级扩大干部会上还专门讲解有关计划生育的常识,县医院组织节育手术队为到会干部做275例男性结扎手术。同年6月,县医院设立节育避孕技术指导站,开展节育门诊。各医院、公社保健院也先后设立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站,共计22处。12月,县委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卫生科科长、妇联主任分别任办公室正副主任,配备专职干部。随后从县医院和安海医院等单位抽调外科、妇产科医师、助产士组成节育手术队,下乡巡回,协助基层开展节育手术。1964年,建立计划生育手术网点。县医院、安海、石狮、子英医院和金井、马甲保健院均能做节育手术,另外组织4支巡回节育手术队,分片包干。1965年手术队增至6队,1978年又增至15队。全县各保健院均能做上环、人流手术,有10个医疗单位具备施行4种计划生育手术的能力。1979年3月,县成立节育技术指导组,负责全县计划生育的技术指导。
二、技术培训
1965年,县卫生部门选送一批外科和妇产科医士、助产士到专区第二医院学习男性输精管结扎、女性输卵管结扎及人工流产技术。县里也举办放置子宫帽技术训练班,参训人员48人。1966年培训男性输精管结扎手术人员10人。1977年,安海医院自行培训节育手术人员8人,分成4队常年负责安海、内坑、东石、永和等公社的节育手术任务。1982年,县卫生局和计划生育办公室联合举办两期培训班,有55人受训。
由于抓紧技术培训工作,计划生育手术的水平逐步提高,至1983年,晋江县医务工作者中有10人结扎手术千例无事故。其中安海医院的崔太甫,从1976—1983年结扎13190例无事故。他培养的25名医务人员均能熟练进行计划生育手术。崔太甫先后被评为全国和省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