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技术
分类号: R197.8
页数: 4
页码: 1142-11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医疗技术,临床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晋江县 医药卫生 医疗技术

内容

一、临床
  1952年以前,县卫生院和各医疗单位,私人开业医生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均以门诊为主。
  1953年5月,县卫生院开设住院部,收容住院病人。同时设立检验室,开展粪、尿、血三项常规检验。
  1955年设立手术室。同年,开展包皮环切术、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鞘膜积液外翻术等类手术58例,妇产科开展刮宫术。
  1956年秋,设立放射科,开展胸部透视和拍片;外科首例胃次全切除术;妇产科首例剖腹产。1957年首例肠梗阻肠切除术。
  1958年,妇产科作剖腹产3例以及子宫破裂修补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和输卵管结扎术;检验科开展生化检验;病房进行尸体解剖3例。
  1961年,首次开展胆囊穿孔修补术和胆囊切除术。
  同年,赵正山搜集民间推拿手法和治疗经验,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编写《简易推拿疗法》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由日本医学博士间中喜雄译成日文并在日本出版发行。
  1962年,内科开展心包膜穿刺术;放射科开展胆道、胆囊造影;外科开展胆道切除术。
  1963年,内科开展肝脏穿刺术;放射科开展颅骨、脊柱拍片;检验科开展细菌培养;儿科开展骨髓输液。
  1965年,外科抢救二度烧伤面达70%以上的患儿2例,植皮成功率达95%以上;手指全断离再植成功2例,耳轮全断离再植一例愈合;肝脏、肾脏破裂1例修补成功。
  1968年,搜集全县地产中草药、海洋药用生物标本1000多种,编印《晋江中草药手册》。县医院门诊设立中草药科,推广使用中草药。
  1972年在地区第二医院指导下,首次开展胸腔外科。对食道癌患者进行癌肿切除术。1982年,外科开展脾脏切除术、肝脏修补术。1983年,开胸切除食道下段食管癌1例。
  1984年,开颅抢救脑外伤患儿成功;泌尿科开展前列腺摘除术3例;眼科开展白内障摘除术、抗青光眼、球内异物取出等眼科手术。
  1985年,眼科治愈急性视神经炎突然失明患者1例。同年,辅助科室开展B超、超声心动图、脑拍片、副鼻窦拍片。
  此外,中医妇科应用中药治疗不育症,骨伤科采用移轮接骨术,痔疮科施用枯痔丁疗法,中草药外科治疗疗疮,儿科治疗痘、疹以及瘰疬科治疗瘰疬等中医疗法都取得突出疗效。
  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疗水平也得到迅速提高。以子英医院为例,1972年开展胸腔外科手术,对食道癌患者施行癌瘤切除术。197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〇医院的协助下,掌握了中药麻醉、针灸麻醉、硬膜外麻醉、气管插管麻醉等麻醉方法,开展直肠癌、甲状腺癌、舌癌、胃癌、甲状腺、肝、胆切除术、乳腺癌根治术,肺、食道癌切除术,胸、腰椎病灶清除术和各种骨折固定、内固定术,白内障针拨摘除术、青光眼的虹膜开窗术,泪管炎的鼻、泪囊吻合术等。此外,开展泌尿系统结石摘除术、肾切除、尿道下裂矫正修补术、膀胱镜检查,以及开脑探查术等。1978年,子英医院施行以上手术670例。
  二、中西医结合
  1951年,各区联合诊所及后来的保健院、卫生院大多配备中西医医务人员。1954年县中医学会和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合并,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病。1956年,县医院派出西医吕俊烈医师到省中医学院两年制中医班学习。到1988年,先后有9名西医去省中医学院或省医学院进修中医,3人参加晋江地区卫生学校举办的中医学习班。
  1957年,朱龙泉采用胡桃仁糖浆治疗尿道结石;1960年,周明福、杜安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45例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大出血。黄英才对安海镇乙型脑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新疗法。中医王荣墀和西医骆碧合作,针灸治疗阑尾炎;与西医施秀纯合作,用黄连素液治疗骨盆腔脓肿合并脓毒血症;又与西医吴世锷合作,治疗传染性肝炎。1973年县医科所在开展高血压普查普治中,以海带根制成降压灵,用于临床治疗。1975年周明福用中西医结合冶愈绒毛膜上皮细胞癌1例。1979年张英灿等应用复方龙葵降压片治疗高血压症,获县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8年,吕俊烈、颜呈发取得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的职称。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