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共卫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4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共卫生
分类号: R184
页数: 4
页码: 1133-113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公共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晋江县 卫生防疫 公共卫生

内容

一、环境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县环境卫生恶劣,造成瘟疫肆虐。民国30年(1941),全县清洁队有清道夫55人,大部分在泉州城区。青阳镇的环境卫生由乡义勇警察兼管。县政府规定每月检查卫生一次,城镇各商号住户不得随便倾倒垃圾。但收效甚微,环境卫生每况愈下。
  1950年后,人民政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发动群众治理环境卫生,开展除害灭病运动,大张旗鼓宣传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意义,组织各基层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卫生大扫除。1953年2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月活动,涌现出省、地、县各级卫生模范73人。从此,县卫生部门每年均抽调大批人员,深入群众进行卫生宣传,加强群众主动搞好环境卫生的意识,发动群众进行卫生大扫除,喷撒消毒药品。1958年,开展消灭“四害”运动,对改善环境卫生起重要作用。同年9月10日至12日,全县组织42万人收听“除四害、讲卫生”广播动员大会,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抽出3个半天的时间,学校停课2天,农村出动50%的劳动力,投入全县性的卫生大扫除活动。1960年4月,县除害灭病领导小组组织千人卫生工作检查团,检查各公社的卫生工作。“文化大革命”初,环境卫生工作因缺乏管理而出现脏乱现象。1975年深沪镇发动5000多人次,突击一周,疏通所有水沟,清理卫生死角垃圾,维修部分水井,使环境卫生大为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各镇相继设立环境卫生处。1984年起,青阳、安海、石镇的环卫处转为县办集体事业单位。同年,青阳镇环卫处有职工42人,抽粪车、洒水车、拖拉机等各种机械车辆7辆;安海环卫处有职工49人,各类环卫车辆7辆。全镇分成8个卫生管理区,各有2名清洁员负责本区环卫工作;石狮环卫处有职工30人,各类车辆16辆。1985年12月,全市6县环境卫生竞赛,青阳镇得分最高,荣获“优美环境奖”。1987年金井镇石圳村华侨捐资252万元,兴建公益事业,其中卫生设施投资102万元,用于铺设混凝土、石砖路面改建公厕等,1988年被泉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文明卫生村”并拍成电视片“侨乡文明之花”。1988年,各乡镇新建大型公厕14座,新建岭山垃圾场占地达9亩,铺路近7.5万平方米,修建水沟2.2万米。
  二、饮水卫生
  1966年以前,晋江县饮用河沟水的有陈埭、池店、罗山等3个公社和石狮镇的40个自然村,共1万多户、7万多人。其中陈埭公社12790户、63875人。陈埭地处晋江下游,是金鸡南渠水的出海口,该渠流域的污水,经此入海。长期以来,陈埭人饮用渠水,严重影响健康,肠道病、肝炎发病率达30%,历年征兵体检因肝肿大而不合格者达2/3。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饮用水污染更加严重。
  1981年冬,省政府拨给水改经费20万元,县政府和陈埭公社出资30万元,投建陈埭自来水厂。1985年省民委及县、镇政府并各村集资100多万元,引接青阳自来水厂。到1986年,陈埭26个行政村除高坑村饮用井水外,其余全部用上自来水。
  1988年,全县的自来水厂有青阳自来水厂、石狮自来水厂、安海自来水厂等。此外深沪、梅林、祥芝、大堡也都建自来水厂。全县有21%的群众饮用自来水,77%的群众饮用地下水,饮用地面水的不足2%。
  三、食品卫生
  30年代,县政府制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卫生院配备有卫生稽查员,对食品饮食行业进行卫生管理。但因执法不严,未能达到要求。每年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1953年,县人民政府制定饮食店管理暂行办法15条,卫生防疫部门也依法对食品饮食行业进行管理,有效地控制因食品不合卫生要求而产生的疫病发生和蔓延。1961年7月,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卫生管理实施暂行办法18条。同年县卫生局成立代食品卫生鉴定研究小组,编印《瓜菜代问题解答100题》,分发全县医务人员,向群众宣传介绍辨别和预防误食有毒植物的办法。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颁发《晋江县饮食行业卫生管理暂行办法》72条。1972年发现一些酒厂产品不合卫生标准,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饮料厂、店进行抽检,并处理一批不合格的产品。地区防疫站也对晋江县11家酒厂的产品进行类似的检验和处理。1983年7月,国家《食品卫生法》公布实施后,县卫生防疫站配备食品卫生监督员5人,各公社卫生院配备食品卫生检查员共28人,加强检查和监督。1985年11月,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销陈埭保健饮料厂等29家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厂家的营业执照。1987年对一些未获卫生许可证的食品饮料厂、店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考核,合格的发给卫生许可证。
  四、劳动卫生
  尘肺1972年对县内425名粉尘作业的工人进行体检,发现矽肺6人,死亡1人。磁灶陶瓷车间118个作业点,仅有19个符合国家标准,对1880名工人进行胸透,发现矽肺患病率达5.1%。通过体检调查,有关单位加强劳动保护,在粉尘作业区安装吸尘器或湿式作业,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1979年,对全县70多家接触粉尘作业的1574名工人进行体检,矽肺患者仅11人,可疑4人;煤尘作业179人无一人患矽肺病。
  铅中毒1972年,青阳、安海、石狮3所印刷厂作业点16个,接触铅工人119人,经测定有9个作业点符合国家标准。体检116人,铅超常量1人,尿棕色4人,曾有1例连续急性铅中毒2次。
  苯中毒1983年后,陈埭乡成为晋江县的制鞋中心。由于生产条件差,手工操作接触纯苯粘合剂,苯作业工人大部分主诉中毒症状,少数人经医院检查发现全血细胞显著减少、脊髓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1984年4月,地、县卫生防疫站对陈埭102个工厂的4248名工人进行职业性体检,发现苯慢性中毒74人,观察对象143人;对厂房车间进行空气苯浓度测定,都大大超过40毫克/立方米的国家卫生标准。国家司法部办公厅《司法和信息》第37期及《法律与生活》第5期先后报道陈埭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消息,引起各级行政部门和各企业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污染问题:厂房向正规化过渡,建立专业化的制鞋工业区,增设通风排毒设备,推广使用低毒粘胶,有的安装苯作业密闭柜。1985年11月,对111家工厂进行调查,大部分均有改善。
  五、学校卫生
  学生健康教育民国28年,县政府举办学校卫生教师讲习班,并在学生中开展卫生宣传和评优活动。
  1959年10月,县举办1期各中心小学、各中学保健指导员培训班,1960年3月又举办2期训练班。
  健康检查从1981年11月起,县卫生防疫站对10所中小学的学生,连续6年进行视力监测。监测结果:学生视力减退和近视患病率,城镇高于农村,并随学习阶段同步升高,女生更甚。视力减退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接受检查的学生中,龋齿人数占36%。砂眼患者达8.5%,其中小学生的比率高于中学生。
  教室监测1984—1985年对中小学各4所共16个教室进行面积、容积、学生比例监测:人均面积符合标准的10个,容积符合标准的5个。其中重点中、小学不符合标准者占多数。对10所中小学的68个教室的采光系数测定,合格的30个;对10所中、小学18个教室88个点的人工照明进行测量,仅13个点合格。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