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84
页数: 7
页码: 1133-1139
摘要: 本章分述了晋江县的卫生防疫工作,环境、饮水、食品、劳动、学校等公共卫生,以及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疫病防治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晋江县 医药卫生 卫生防疫

内容

第一节 公共卫生
  一、环境卫生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县环境卫生恶劣,造成瘟疫肆虐。民国30年(1941),全县清洁队有清道夫55人,大部分在泉州城区。青阳镇的环境卫生由乡义勇警察兼管。县政府规定每月检查卫生一次,城镇各商号住户不得随便倾倒垃圾。但收效甚微,环境卫生每况愈下。
  1950年后,人民政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发动群众治理环境卫生,开展除害灭病运动,大张旗鼓宣传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意义,组织各基层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卫生大扫除。1953年2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突击月活动,涌现出省、地、县各级卫生模范73人。从此,县卫生部门每年均抽调大批人员,深入群众进行卫生宣传,加强群众主动搞好环境卫生的意识,发动群众进行卫生大扫除,喷撒消毒药品。1958年,开展消灭“四害”运动,对改善环境卫生起重要作用。同年9月10日至12日,全县组织42万人收听“除四害、讲卫生”广播动员大会,要求机关、企事业单位抽出3个半天的时间,学校停课2天,农村出动50%的劳动力,投入全县性的卫生大扫除活动。1960年4月,县除害灭病领导小组组织千人卫生工作检查团,检查各公社的卫生工作。“文化大革命”初,环境卫生工作因缺乏管理而出现脏乱现象。1975年深沪镇发动5000多人次,突击一周,疏通所有水沟,清理卫生死角垃圾,维修部分水井,使环境卫生大为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各镇相继设立环境卫生处。1984年起,青阳、安海、石镇的环卫处转为县办集体事业单位。同年,青阳镇环卫处有职工42人,抽粪车、洒水车、拖拉机等各种机械车辆7辆;安海环卫处有职工49人,各类环卫车辆7辆。全镇分成8个卫生管理区,各有2名清洁员负责本区环卫工作;石狮环卫处有职工30人,各类车辆16辆。1985年12月,全市6县环境卫生竞赛,青阳镇得分最高,荣获“优美环境奖”。1987年金井镇石圳村华侨捐资252万元,兴建公益事业,其中卫生设施投资102万元,用于铺设混凝土、石砖路面改建公厕等,1988年被泉州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文明卫生村”并拍成电视片“侨乡文明之花”。1988年,各乡镇新建大型公厕14座,新建岭山垃圾场占地达9亩,铺路近7.5万平方米,修建水沟2.2万米。
  二、饮水卫生
  1966年以前,晋江县饮用河沟水的有陈埭、池店、罗山等3个公社和石狮镇的40个自然村,共1万多户、7万多人。其中陈埭公社12790户、63875人。陈埭地处晋江下游,是金鸡南渠水的出海口,该渠流域的污水,经此入海。长期以来,陈埭人饮用渠水,严重影响健康,肠道病、肝炎发病率达30%,历年征兵体检因肝肿大而不合格者达2/3。80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饮用水污染更加严重。
  1981年冬,省政府拨给水改经费20万元,县政府和陈埭公社出资30万元,投建陈埭自来水厂。1985年省民委及县、镇政府并各村集资100多万元,引接青阳自来水厂。到1986年,陈埭26个行政村除高坑村饮用井水外,其余全部用上自来水。
  1988年,全县的自来水厂有青阳自来水厂、石狮自来水厂、安海自来水厂等。此外深沪、梅林、祥芝、大堡也都建自来水厂。全县有21%的群众饮用自来水,77%的群众饮用地下水,饮用地面水的不足2%。
  三、食品卫生
  30年代,县政府制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卫生院配备有卫生稽查员,对食品饮食行业进行卫生管理。但因执法不严,未能达到要求。每年食品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1953年,县人民政府制定饮食店管理暂行办法15条,卫生防疫部门也依法对食品饮食行业进行管理,有效地控制因食品不合卫生要求而产生的疫病发生和蔓延。1961年7月,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卫生管理实施暂行办法18条。同年县卫生局成立代食品卫生鉴定研究小组,编印《瓜菜代问题解答100题》,分发全县医务人员,向群众宣传介绍辨别和预防误食有毒植物的办法。1964年,县人民委员会颁发《晋江县饮食行业卫生管理暂行办法》72条。1972年发现一些酒厂产品不合卫生标准,严重危害群众健康。县卫生防疫站对全县饮料厂、店进行抽检,并处理一批不合格的产品。地区防疫站也对晋江县11家酒厂的产品进行类似的检验和处理。1983年7月,国家《食品卫生法》公布实施后,县卫生防疫站配备食品卫生监督员5人,各公社卫生院配备食品卫生检查员共28人,加强检查和监督。1985年11月,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吊销陈埭保健饮料厂等29家违反《食品卫生法》的厂家的营业执照。1987年对一些未获卫生许可证的食品饮料厂、店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登记和考核,合格的发给卫生许可证。
  四、劳动卫生
  尘肺 1972年对县内425名粉尘作业的工人进行体检,发现矽肺6人,死亡1人。磁灶陶瓷车间118个作业点,仅有19个符合国家标准,对1880名工人进行胸透,发现矽肺患病率达5.1%。通过体检调查,有关单位加强劳动保护,在粉尘作业区安装吸尘器或湿式作业,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1979年,对全县70多家接触粉尘作业的1574名工人进行体检,矽肺患者仅11人,可疑4人;煤尘作业179人无一人患矽肺病。
  铅中毒 1972年,青阳、安海、石狮3所印刷厂作业点16个,接触铅工人119人,经测定有9个作业点符合国家标准。体检116人,铅超常量1人,尿棕色4人,曾有1例连续急性铅中毒2次。
  苯中毒 1983年后,陈埭乡成为晋江县的制鞋中心。由于生产条件差,手工操作接触纯苯粘合剂,苯作业工人大部分主诉中毒症状,少数人经医院检查发现全血细胞显著减少、脊髓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1984年4月,地、县卫生防疫站对陈埭102个工厂的4248名工人进行职业性体检,发现苯慢性中毒74人,观察对象143人;对厂房车间进行空气苯浓度测定,都大大超过40毫克/立方米的国家卫生标准。国家司法部办公厅《司法和信息》第37期及《法律与生活》第5期先后报道陈埭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消息,引起各级行政部门和各企业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污染问题:厂房向正规化过渡,建立专业化的制鞋工业区,增设通风排毒设备,推广使用低毒粘胶,有的安装苯作业密闭柜。1985年11月,对111家工厂进行调查,大部分均有改善。
  五、学校卫生
  学生健康教育 民国28年,县政府举办学校卫生教师讲习班,并在学生中开展卫生宣传和评优活动。
  1959年10月,县举办1期各中心小学、各中学保健指导员培训班,1960年3月又举办2期训练班。
  健康检查 从1981年11月起,县卫生防疫站对10所中小学的学生,连续6年进行视力监测。监测结果:学生视力减退和近视患病率,城镇高于农村,并随学习阶段同步升高,女生更甚。视力减退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接受检查的学生中,龋齿人数占36%。砂眼患者达8.5%,其中小学生的比率高于中学生。
  教室监测 1984—1985年对中小学各4所共16个教室进行面积、容积、学生比例监测:人均面积符合标准的10个,容积符合标准的5个。其中重点中、小学不符合标准者占多数。对10所中小学的68个教室的采光系数测定,合格的30个;对10所中、小学18个教室88个点的人工照明进行测量,仅13个点合格。
  第二节 疫病防治
  一、急性传染病
  鼠疫 清光绪十五年(1889),藉商业船舶来往,鼠疫从厦门传入晋江。从此连续流行63年,疫区分布全县774个村,发病近16万人,死亡超过14.5万人。鼠疫发病急,死亡快。光绪三十年,永宁竹篙厝村,全村80多户,因鼠疫大流行,全村毁灭。民国年间,常见一人染疫,全家相染;一家染疫,遍传街巷,数日之内疫死者相继。民国35年(1946),大同乡后田村庄某,回青阳娘家染肺鼠疫,未及24小时告殁;20天中传染4代21人,死亡17人。1950年,人民政府开展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治理环境,灭鼠灭蚤;注射防疫菌苗,及时抢救患者并采取防止疫情扩散等措施。1952年,全县消灭鼠疫。
  霍乱 光绪二十一年,英林村霍乱流行,两年间死亡500多人,有17户死绝。霍乱流行不断,疫区遍及乡村。新中国成立以后,环境卫生和医疗条件都有较大的改善,从根本上消除霍乱流行的条件,加上50年代海陆交通因局势紧张而被封锁,切断海外传入的途径。1950年后晋江就不曾发生霍乱。
  天花 民国27年5月,永宁4日间天花患者达100多人,死亡80多人;民国38年2月,四维乡亭店、苏■两村天花患者120多人,死亡30多人。1950年县卫生部门先后培训农村种痘员156人,连续两年开展全县性普种牛痘,嗣后每年春、秋两季对出生6个月的婴儿进行初种,届满6、12、18岁时复种。1951年5月,全县消灭天花。
  白喉 1950—1988年,全县白喉患者3486例,死亡243例。其中50年代1431例,60年代1755例,70年代266例,1980—1988年34例。1965年起连续2年流行,发病率最高的西滨农场和安海镇分别达230.5/10万和98.12/10万。同年10月,在青阳、石狮、安海、金井4个车站对旅客进行药物喷喉;对7岁以下儿童每天用杜米芬喷喉一次。对患者用卤地菊常规治疗。1968年后开始给6月龄至7周岁易感儿童实行预防注射。1984年以后,白喉病基本消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1950—1988年,全县共发生流脑12122例,死亡439例。1966年检查1722例,带菌率17.42%。1967年暴发流行,5158例,死亡122例。安海、深沪为高发地区。流行期间,卫生部门开展宣传活动,发动群众“三开”(开门、窗、蚊帐),“三晒”(晒被褥、衣服、人晒太阳),“三不”(不去病家、疫点疫区、公共场所)、“四早”(早发现病人、报告疫情、隔离治疗、处理疫点),“五要”(要防寒保暖、多在户外活动、戴口罩、湿性扫除、滴鼻嗽口)。1983年开始预防注射A群脑脊髓膜炎多糖菌苗后,发病率控制在8.91—1.00/10万。
  百日咳 1953年开始把百日咳列入传染病报告,至1988年共发现5208例。1980年推行计划免疫,1985年后发病率明显下降。至1988年,发病率控制在1.82—0.74/10万之间。
  猩红热 1955—1988年全县共发现猩红热患者4例,经鉴定均视为传入性。
  麻疹 1951—1988年共发生麻疹病例93658例,死亡528例。一般多视为常见病,患者多用中草药治疗。1970年起,开始对易感儿童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注射。1980年起列入计划免疫。1981—1988年发病率控制在0.64—0.20/10万之间。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1958年始将流感列入疫情报告。1958年、1974年、1975年、1977年4次流行,以1974年发病率最高,达10981.32/10万。经鉴定,流感病毒逐年都有变异。
  痢疾 1950—1988年,全县痢疾患者15806例,70年代发病率58.58/10万,1980年发病率高达211.12/10万。在健康人群查源和市场食品采检中,均发现带菌实例。
  伤寒副伤寒 1950—1988年共发现1068例。1955年发病率较高,达27.11/10万。60年代平均3.62/10万,1980—1988年平均0.69/10万。在加强饮食卫生管理和改善饮水卫生后,1962年来已得到控制。
  病毒性肝炎 1958年始将此病列入传染病报告。1980年发病率高达178.44/10万。同年3月,全国乙型肝炎感染情况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安海镇和安海公社定为抽查点。经1900人血清学调查,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17.26%,其中以0—9岁为最高,达41.67—16.27%。1987年开始使用乙肝疫苗,仅作用于阻断母婴传播。1988年发病率为37.61/10万。
  脊髓灰质炎 1955年首次在衙口发现两例,也是全省最先发现的病例。1962年,首次给6个月龄至7周岁易感儿童口服脊髓灰质炎液体活疫苗。1965—1968年停服疫苗,发病率升高到18.85/10万。1969年起恢复口服疫苗,发病率再度下降。
  流行性乙型脑炎 1952年始有病例报告,至1988年总计发现5146例,死亡484例。发病率以1967年最高,达87.97/10万。同年陈埭、青阳、池店的发病率在220—244/10万之间。该病流行季节与钩端螺旋体病相吻合,临床诊断时或有混淆。1955年起,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乙脑,在开展灭蚊、普服清凉解毒青草药、保护易感人群、查治苗头病人以及预防注射后,1977年起已基本得到控制。
  斑疹伤寒 1951—1955年共报告25例;1961年又发现1例。1962年后绝迹。
  恙虫病 1954年池店村发现首例病人。经调查在田间草地上发现恙螨。至1958年共发现病例64例。1959年至1987年3例,1988年8例。
  钩端螺旋体病 1958年7—8月间陈埭、池店等乡村暴雨成灾后出现大批病人,经省卫生防疫站血清学检查,诊断为钩端螺旋体病。1959年列入传染病报告。实践经验表明,兴修水利、改造疫源地,可消除流行因素;圈猪积肥和灭鼠可控制传染扩散。对易感人群进行钩端螺旋体乙种疫苗预防接种,可提高免疫力。1977年后本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布鲁氏杆菌病 无此病例报告,仅在牲畜及与之接触较多的人中进行血清学调查时发现可疑阳性。
  狂犬病 1955年后始有狂犬病统计资料,发病率为0.10/10万,后逐渐上升,1982年达2.89/10万。1981年开始使用地鼠肾组织培养人用狂犬病佐剂疫苗。1983年接受疫苗注射达4085人,均未发病。
  二、寄生虫病
  疟疾 民国时期,疟疾甚为猖獗。民国26年安海附近居民比户皆有患者。永绥联保所属37保草田乡,全乡600多人,染疾者竟达100多人,在1个多月中死亡57人。据县卫生院调查,民国27年下半年,全县累计发病6.68万例。新中国成立后,疟疾逐渐得到控制,至60年代发病率已显著下降。1959年,组织13个疟疾查治队,查出2年内有疟疾史3706人,予以免费治疗。1960、1961、1975年进行3次全县性抗复发治疗。1982—1988年,发病率控制在0.09—0.91/10万之间。
  丝虫病 民国28年,首次发现病例。每次壮丁体检,均查出大批阴囊水肿患者。1957年于监犯中血检97人,呈阳性8例,同年全县血检2636人,阳性241人。1958年后,开展全民
  查治丝虫病工作。至1987年,共血检373万人次,感染率为3.84%,治疗11.6万人次。同年12月,省、市、县卫生防疫站联合组成工作组,抽样调查考核。采血10728份,为考核人口的91.3%。血片合格率98%,阳性率0.37%,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省卫生厅宣布:晋江县自1987年12月21日起,为基本消灭丝虫病的县。
  钩虫 1957年内坑区潭头村粪检43人,阳性39人。1958年开展全县性普查普治,镜检57192人,用四氯乙烯普治37314人次。1959年4月,第二次普查普治,受检492443人。阳性50290人,阳性率10.21%。治疗142268人次。1960—1964年,每年都组织集体查治。经调查发现,晋江县为两种钩虫感染的混合流行区,其中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蛔虫 1958年,全县普查434116人,阳性10618人,用山道年普治;1961—1963年连续查治3年。1979年国务院拨专款为学龄前儿童免费驱蛔,全县有17.56万人服驱虫净。
  三、慢性病
  麻风 宋嘉定十一年(1218),晋江县设居养院,明代设养济院,收容麻风病人。后代慈善业多有此举,但条件有限,效果不大。1955年,县卫生院设立麻风门诊,1958年成立麻风病防治站,专门负责查治收容麻风病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至1988年全县累计发现病人1953人,治愈1264人,死亡363人,外迁97人,不明79人,误诊4人,尚有现症病人75人,巩固治疗71人。
  结核病 50年代开始,对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感染率为:1952—1962年33.3%,1971—1972年14.95%,1985年10.41%。1962年首次开展卡介苗接种。至1988年,累计接种77万人次。1973—1975年死因调查结果,肺结核死亡列第七位。
  性病 民国时期,县内娼妓业兴盛,诱发性病相当严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取缔卖淫,医疗部门大力查治性病。至1962年性病基本消灭。1980年以来,嫖娼卖淫活动死灰复燃,禁而不止,性病有所回升。
  肿瘤 1976年对1973—1975年恶性肿瘤死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全县共查13043例,其中恶性肿瘤死亡率依次为:肝癌、食道癌、胃癌、其他恶性肿瘤、肺癌、白血病、鼻咽癌、宫颈癌、肠癌、直肠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脑癌、膀胱癌、绒癌。
  心血管病 1973、1978、1983年先后在永宁、陈埭、永和、深沪、东石等公社开展高血压病调查,发现患者4418人,患病率在2.73—3.89%之间。1977年在蚶江开展心血管病调查。1979—1985年3次在深沪进行脑卒中回顾性调查和防治管理,使该病例死亡率由首位下降到第六位。
  四、地方病
  1982年11月,抽样磁灶公社的钱坡、五龙2个大队和紫帽山农场7个生产队,总人口5271人,受检4870人,发现生理性甲状腺Ⅰ度肿大9人,其他14人。同年检查25所中学和8所小学,受检学生19539人,均未发现氟中毒病例。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