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3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7
页数:
7
页码:
1125-113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医疗机构,惠世医院、公立中医院、安海医院、皮肤病防治院、驻军医院、私人开业诊所等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晋江县
医疗机构
内容
一、惠世医院
清光绪六年(1880),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颜大辟来泉州,在南街新花山(今中山中路礼拜堂)设立施医布道处。翌年在连理巷创办惠世医院。光绪二十七年,长老会又在裴巷另设惠世女医院。民国22年(1933)两院合并,仍称惠世医院。1950年中华基督教会闽南分会接管该院。
惠世医院的历届院长大多由教会指定英国人担任,经费大部分来自门诊收入,少量来自长老会年捐和国际救济。医院的附属单位有:惠世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隔离病院、永春医院和惠安仁世医院。
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该院,改称晋江专区第二医院。“文化大革命”中改称反帝医院。1983年起称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二、永惠妇孺医院
民国5年底,何大年、苏德安夫妇在永春创办永惠妇孺医院。民国7年,迁至晋江县城内打锡巷口。医院虽各科略备,而侧重于发展产科。至30年代,设住院部,有产床80张。抗日战争中曾一度停办。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重新开办,设立董事会,并接受社会各界、华侨和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捐助。1955年经人民政府批准,改为民办公助。1958年8月,并入泉州市人民医院。
三、公立中医院
民国8年,中医界自发组织的医学研究会在玉犀巷创办公立中医院。患者就诊只收挂号费,出诊只收车费,诊金药费概不收。医院经费初期由董事会向地方各界筹募,并由县政府从屠宰税项中拨充一部分。民国19年,向南洋华侨募捐银元1.45万元为基金,开设普济人力车公司,以收入充作医院经费。民国25年因经费不继而一度停业。翌年复业,址迁承天巷内。民国28年停办。
四、平民医院
民国21年夏,十九路军六十一师毛维寿部进驻泉州,在镇抚司(现泉州六中)创办平民医院,组织医院董事会。同时在安海大草埔陈厝祠堂和石狮新华路分别设立民众医院。民国26年,董事会奉令停办平民医院。民国31年,晋江县卫生事务所派员接收平民医院财产。
五、县医院
民国25年5月,省政府医疗巡回队第四队第一分队在晋江县成立。民国26年1月,奉命改组为晋江县卫生院,隶属县政府。院址设在泮宫明伦堂,后移庄府巷,民国27年初又迁至钟楼下东街南侧(现工商银行开元办事处),3月再迁至新门街南华小学。7月奉令改为县卫生事务所。所内设总务、医政防疫、环境卫生、妇婴卫生、卫生教育等5组。并负责办理华侨出国签发预防接种证书及国境检疫、壮丁体格检查。事务所还在东石、青阳设卫生所。民国28年,奉令创办县立医院,人员由事务所职员兼任。附属机构有设在涂门街的诊疗所和设在东街的戒烟所。民国31年,事务所复称县卫生院,在法石、张林、内坑增设卫生所,并在龙头山许氏家庙设隔离房,收容鼠疫、流脑、霍乱患者。民国33年县卫生院迁至花巷天主教堂,民国35年再迁南俊巷王氏祠堂(现泉州市广播站)。民国36年,县政府指拨新府口玄妙观为卫生院永久院址。
1949年9月,军管会派员接管卫生院,改称晋江县人民政府卫生院,仅有人员22人,全部留用。1951年4月,卫生院随县政府迁至青阳,先后借用下行张村和田洋村的民房暂作院址。1952年10月,由省卫生厅拨款在下行张村征地建造门诊部及病房600多平方米。翌年5月,院舍落成,交付使用并开始收容病人。1954—1956年间,又先后建造院舍550多平方米,增设麻风门诊部和放射科。1956年9月,卫生院改称晋江县医院,有医职人员61人,病床50张,分内儿科、外科、妇产科、放射科、检验科、中医科、针灸室等。1958年又增设牙科。1961年,省卫生厅又拨款新建1座500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1966年8月,县医院成立革命委员会。同年11月,组织医疗队到马甲保健院建立后方医院。1969年3月,改称县人民卫生防治院。1972年5月,复称县医院。1979年旅居东南亚华侨蔡女士捐资72万元,建门诊大楼“爱国楼”五层3500多平方米;省、县拨款建综合楼和病房大楼6000多平方米。1988年3月,“爱国楼”落成,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叶飞为“晋江县医院”和“爱国楼”题字。
1984年医院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口腔科、骨科、家庭病床、急诊室、手术室;医技科室有检验、放射、药剂、供应、脑电图、心超;1988年新设B超、超声心动图、X光脑拍片、副鼻窦拍片。行政科室有办公室、医务、院务、财务、保健等。
县医院的医疗设备比较完善、精良、高级,除常用设备外,还拥有纤维胃镜、IBM微电脑、SD6—32型超声波诊断仪、脑电图机、超声心动图机等。
六、区卫生所
民国26年县卫生院成立后,先后在河市、石狮、安海设立卫生分院,在东石、青阳、法石、内坑、碧山、大同先后设立卫生所,均属县卫生院的派出机构。民国36年2月,统称卫生所。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设立罗溪、英林、马甲、前埔、新店卫生所。1952年改称区卫生所。所址大多利用当地宗祠或借用民房,人员一般1—4人。1958年9月,卫生所撤销,人员安排到各卫生医疗单位。
七、省立晋江医院
民国36年2月,省立龙岩医院迁至泉州,院址设在花巷天主堂,改称省立晋江医院,民国38年2月,改称省立泉州医院。同年8月31日,泉州解放,由军管会派员接管。1950年7月,改称泉州中心卫生院,1951年改称晋江中心卫生院。县市分治后名称屡有变动,现称泉州市第一医院。
八、联合诊所 1951年8月,个体医务人员自愿组合在梅港成立晋江县第一个联合诊所。至1958年4月,全县各区共组织57个联合诊所。1958年9月,撤销联合诊所,人员统一安排分配到各乡人民医院。
九、乡镇卫生院
1958年9月,各乡成立人民医院。1959年11月,改称乡保健院。村一级设保健站(室)。实现乡乡有医院,村村有保健站。全县乡保健院、分院28所,保健站(室)162个。1962年改称公社保健院,并实行院站分开核算,自负盈亏的制度。1972年5月,改称公社卫生院;1985年1月,改称乡(镇)卫生院。1988年,各乡镇卫生院均拥有X光诊断机、高压消毒设备、心电图机、超声波机。多数卫生院有综合手术台、无影灯、甲乙丙3种手术包、骨科手术箱、电冰箱、721分光光度计、恒温箱、干燥箱、培养箱、分析天平、水浴箱、腹部手术刀包、检眼镜箱、牙科综合治疗椅或油泵牙科椅、特定电磁治疗器、微波针灸仪,经络磁疗仪、洗胃机、电动按摩机、电动吸引机等医疗设备。
十、安海医院
1954年5月,归侨倪端仪倡议并发动港、澳同胞和菲律宾、新加坡华侨集资,在安海寨埔创建安海医院。1957年6月落成开诊,设有住院病床50张。建院初期属侨办公助集体所有制单位。1986年改为全民所有制,按县级卫生事业单位进行管理。1988年与福建医学院附属二院协作,设立联合医疗中心。医务人员187人,有住院病床203张。
十一、子英医院
1954年,永宁乡的个体开业医生组合成立洋沙联合诊所。1958年改称石狮医院永宁分院子英保健室。1959年11月,乡侨委发动华侨捐资8万元,于1962年2月创办子英医院。1969年改称永宁公社保健院,1974年1月称永宁公社中心卫生院。8月,复称子英医院,仍负责公社中心卫生院的工作。1988年全院有医务人员46人,设病床72张。
十二、石狮医院
1956年10月,石狮联合诊所、联合妇幼保健站、中医联合诊所等单位合并组建石狮联合医院。院址在石狮镇民生路。1958年9月,石狮中医第二、三、四联合诊所、牙科联合诊所并入,改称石狮医院。下设永宁、龟湖分院和龙星、新星、促进、海鹰、龙塘等保健站。1961年,永宁、龟湖分院分别划归永宁、石狮公社管理。1974年,改称石狮中心卫生院。1984年5月,院址迁到新大街。1988年全院人员170人,设病床160张。
十三、皮肤病防治院
1955年县卫生院开设麻风门诊部,对传染性大的病人,集中送外地住院治疗。1958年9月,县成立麻风病防治站;11月在河市的昔仔前、笏石村建立麻风病康复村,首批收容麻风患者92人。村行政领导属河市乡跃进农业社朝阳生产队。1959年县组织“三病”(麻风、性病、头癣)普查工作队,普查面近47万人,查出“三病”患者5076人,收容麻风病患者149人进康复村。1960年康复村设有工业、农业、畜牧、多种经济4股,总管村内的生产、生活各项工作。1961年康复村迁至双阳新尾村东面新村址。1973年4月,县麻风病防治站改称县皮肤病防治院。从1959—1976年,在全县范围内共进行3次麻风病普查,发现患者1779人,临床治愈1330人。1979年7月,县皮肤病防治院与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合并,改称晋江地区皮肤病防治院,继续负责晋江县的麻风病防治、收容任务。
十四、精神病防治院
1959年3月,创办县精神病医院,院址设在双阳的青阳室(陈三书轩)。同年与县教养院互换院址,迁至陈埭湖中村新湖张氏祠堂,改为精神病疗养院。1971年12月,改称精神病防治院。
十五、县中医院
1984年12月,成立县中医院门诊部,1986年10月,改称县中医院,院址设在青阳新大街南路33号。1988年3月和省中医学院骨伤科合作开设骨伤科诊疗中心,4月,开设病床40张。临床科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痔疮科、骨伤科等;医技科室有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超声波室、骨质增生治疗室、手术室、气功推拿按摩室等。
十六、驻军医院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沟头山设立第135野战医院,主要面向军内伤病人员。初期只有门诊部向群众开放,后期住院部也接受军外患者。1969年该院奉调外地。
十七、各系统、单位医疗室
工业系统:1960年磁灶陶瓷厂、安海通用厂、石狮农械厂、金井铁厂等单位设立医疗室。此后逐年都有一些工厂设立医疗室。1988年,全县设立医疗室的工厂有:粉末冶金制品厂、柴油机厂、水泵厂、糖厂、晋江盐场、陶瓷厂、粉末冶炼厂、拖拉机修配厂、加排盐场、酒厂、纺织厂等。医务人员总计20人。
教育系统:1956年晋江一中、养正中学、石光中学、毓英中学、南侨中学等均设有医疗室。至1988年,设立医疗室的学校有:晋江一中、养正中学、晋江三中、东石中学、职业中学、南侨中学、石光中学、华侨中学、实验小学等。医务人员总计12人。
农业系统:西滨农场和县良种场分别于1958年和1962年设立医疗室,共有医务人员3人。
1986年县直机关设立医疗室,配备医务人员2人。
十八、私人开业诊所
据民国25年资料记载,全县共有私人诊所163家,医务人员234人。新中国成立以后,私人诊所继续存在,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私人诊所收归公社医院。80年代开始又允许私人开业,一些农村合作医疗站解体后演变为私人开业诊所。1988年,全县共有私人诊所392家,医务人员392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