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广播
分类号: G22
页数: 3
页码: 1117-111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广播,包括了农村有线广播、晋江四〇二电台。
关键词: 晋江县 广播 新闻

内容

广播站台1952年7月创办,站址设在青阳小学(现晋江实验小学)西畔教室。其工作职能是:收听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为县领导提供全国新闻的信息。
  1953年夏,安海镇工商联筹资设置有线广播室,安装架设10个10瓦小高音喇叭,宣传对私改造的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该广播室开全县有线广播之先河。1955年秋移交安海文化站接办。嗣后又成立安海镇广播站,是全县第一个乡镇广播站。
  1957年3月29日,晋江县广播站成立。站址初设在县政府后院,面积48平方米。1959年春,迁至原机关托儿所住地。1971年建仓库和宿舍,1975年建广播大楼,现有总面积1030平方米。1960年国民经济发生暂时困难,县广播站机构撤销,1962年12月得以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实行军事管制,改名晋江县广播站革命领导小组。1977年9月3日恢复原名称。
  1964年创办石狮广播分站,站址设于石狮外贸仓库。负责石狮片和龙湖片10个公社、镇有线广播转播。1986年建新站址。
  广播网络1956—1957年,乡镇和个别村是利用电话线安装转换开关,按规定时间,直接传送音频电压,带动广播喇叭。据1957年年终统计,全县有广播喇叭480只,输出总功率1050瓦。1958年,全县实现乡乡通广播,广播喇叭发展到2026只;广播放大站、广播室发展到28个,输出功率增到2965瓦。1959年,在县委防干扰办公室统一领导下,由驻军、县邮电局、县广播站合作,排除广播对142对、长1732公里电话通讯的干扰,广播事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使广播喇叭达4064只,11个公社建立广播站,34个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建立广播放大站(室),广播扩大功率达4560瓦。
  为妥善解决沿海金井、东石、深沪、祥芝等公社和大队广播干扰通讯,1960年福建省广播事业局以晋江县广播站为试点,试装成功二部载波发射机,广播和电话同时并用,进一步推动广播事业的发展。全县广播喇叭增到5414只,47个社队建立广播放大站,包括工厂、企业、学校、部队和农渔林生产单位建立21个广播室,并安装扩大器71台。输出功率达5510瓦,传输线路总长3315公里。基本上实现社社有广播放大站,生产大队队队通广播(其中70%生产队通广播)。1961—1963年,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县广播站下马。1964年,全县只有安海、石狮、东石3个公社广播放大站保持正常广播。
  1964—1966年,晋江县自架县社广播讯号传输专线187公里。全县18个公社、2个镇、1个农场基本上实现县社广播讯号专线传输,只有4个公社(场)继续利用电话线广播。自架公社通大队支干线321.56公里,使177个大队(占大队总数32.56%)和1446个生产小队(占生产队总数的31.2%)开通广播。喇叭数由1963年的2100只发展到6503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广播事业处于不正常状态,广播网络遭受破坏。据1969年5月调查统计,全县仅有8个公社断续通广播,广播专线只有97公里。
  1972—1974年,贯彻“依靠群众办广播”的方针,县广播事业发展迅速。1975年,全县实现社社、队队通广播,生产小队普及率达到83%,喇叭总数为6.1万只,入户率40%,县社广播专线227公里,大队、生产小队用户线1150公里,形成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独立传输网络。1976年因受“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于扰破坏,广播线被毁、被窃达180多公里,木杆、石杆被窃、被折100多根,外线工人遭殴打,架设工具被毁坏,全县大部分广播网络处于瘫痪,到1977年,才又逐渐恢复正常。
  1980年,全县新建和整修恢复县乡广播专线7路,明线100多公里,地下线12公里,新建乡镇广播放大站一个,整修恢复乡镇村广播线220公里,新安装动圈式喇叭210只,5W,25W高音喇叭192只。为提高农村广播网质量,晋江县广播站于1979—1981年,先在青阳、安海、陈埭、石狮、金井、池店、东石、深沪等公社搞农村有线广播标准化、规格化试点,随后全面铺开。至1981年10月,全县有27个大队进行标准化规格整建广播网,共有喇叭5315只。至1988年,全县建立13个广播放大站,县乡广播专线213公里,乡村专线507.32公里,喇叭总数18282只,其中动圈式喇叭350只,高音喇叭980只,形成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采取各种传输形式连结社乡镇,村村户户高质量效能好的农村广播网。
  采编播音1957年,广播站编播人员3人,1964—1978年先后调入4人。1988年编播股共8人,其中编辑3人,播音员4人。
  1957年建站初期每天广播1次,播音时间1小时30分,到1959年每天广播时间增至2小时30分,1964年以后每天广播3次,播音时间达8小时。逢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春节则则每天广播4次,播音达12小时。
  播音内容,一般是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布政令、禁令、通知;报道和反映全县工农业生产、财贸交通等方面的大好形势;反映侨乡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表彰好人好事,打击犯罪活动;预告天气;转播中央、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播放地方戏曲和其他文艺音乐节目。
  通联工作晋江县广播站自建站以来,业余通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来稿数量逐年增加,稿件质量逐年提高。1957年通讯员达30多人,平均每月来稿不上百篇。1960年下半年,在《晋江报》社配合下,聘请原该报一部分通讯员为广播通讯员,通讯员发展到100多人。来稿数月月增加,平均每月200篇左右。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事的变动和广播事业的兴衰,通讯队伍不够稳定,时有变化,来稿数量随之而有所增减。1981—1988年荣获省优秀广播稿的有:颜英杰的《小狗的风波》,尤金芳、李建成的《侨乡美容师》,陈春树的《旅菲华侨吴先生来信就移风易俗问题恳切陈词》,周松龄的《满目青山夕照明》,曾焕经的《对侨胞公益捐款的使用必须加强管理》和谢光祥、王月英的《晋江县首次资产拍卖会见闻》等。1988年,拥有通讯员120多人,其中骨干通讯员40多人,全年来稿3443篇,采用2136篇。
  二、晋江四〇二电台
  晋江四〇二电台是属无线电中波广播中型发射台,主要任务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及进行实验广播。发射方向主要是福建东南沿海。其基建阶段名称为福建省7361工程5号工地。发射台建在安海镇安东村星塔东北角,收讯台设在安海镇桐林村古田北面。
  7361工程5号工地,于1973年11月开工,1975年4月基本完成基建。竣工后,于1975年4月28日移交给福建省广播事业局二〇九台使用管理,故初称为二〇九台。该台1975年6月1日开始播放,夜间线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同时进行部分中波频率实验广播。1976年11月20日起正式全天开播。
  1978年4月,二〇九台划归中共晋江县委领导,改名为福建省晋江四〇二电台。人员编制23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