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28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新闻
分类号: G210
页数: 8
页码: 1114-11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新闻,包括了报刊、广播、通讯报道。
关键词: 晋江县 新闻 新闻学

内容

第一节 报刊
  晋江县报刊业发端于20世纪初年。70多年来,先后办过30多种主要报刊:
  《新民周报》民初,革命党人许卓然、王泉笙、汤文河、傅振基(傅无闷)、陈祖烈等人,为宣传革命,于民国5年(1916)(一说是4年)创办的,为泉州第一家报纸。草创伊始,没有印刷机器,由民营书局承印(石印)。傅振基任主笔,陈祖烈任经理。不久,袁世凯阴谋称帝,泉州乃袁的势力范围,《新民周报》被迫停刊。
  《复报》出版发行于民国6年(一说4年),社址设在开元寺檀樾祠,主办陈昌侯,主笔黄师竹。不久即停刊。
  《闽声日报》创办于民国13年,初为周刊,后改日报。创办人陈昌侯,谢德任社长兼经理,吴藻汀任总编辑,社址设于玉犀巷镇雅宫。报纸由泉州圣教书局印刷馆承印,为泉州第一张日报,但不及1年即告停刊。
  《江潮报》民国17年4月15日在安海发刊,为不定期地方新闻小报,不久即停刊。
  《民众报》民国17年冬,新加坡归侨庄汉民邀集地方人士所创办,为半周刊。庄汉民任社长,赵祖建任经理。由同文斋承印。后因驻泉海军陆战队林寿国旅欲收买该报以为己用遭拒绝,该报受压制,且经费短缺,遂告停刊。
  《晋江周刊》《民众报》停刊后,在林寿国操纵下,由吴非放出面创办《晋江周刊》,因声誉不好订户极少,随后林旅调离泉州,该报随之停办。
  《江涛周刊》民国19年春,为国民党晋江县党部所创办,是国民党在泉州的机关报,由李拱震主编。出版未久,因李离泉停刊。
  《燎原报》民国19年7月28日在安海出版,不定期,仅发3期停刊。
  《泉州日报》民国19年,国民党晋江县党部继《江涛周刊》之后创办的,于9月26日发刊。朱世渊任社长,吴善机任社经理,后朱病,吴调离,张赖愚继任社长。再后,陈荣祖任社长,郑健魂任发行人。社址初设在玉犀巷镇雅宫,后迁至中山路。民国38年8月停刊。
  《双江日报》民国20年由福建省防军第一旅旅长陈国辉所创办,参谋陈昌侯、叶祖仪为其策划,黄悟生为主笔,万国顺为经理,置有印刷机、电讯机。十九路军入闽后,枪决了陈国辉,《双江日报》被没收。
  《海滨晚报》为泉州日报的通讯员郑俊英于民国21年所创办的小报。报道本地社会新闻,兼转登京、沪、津、港各地小报的奇闻、逸事。后因经费困难,不久停刊。
  《大同报》为王酌聊所创办,与《海滨晚报》同时。王任经理,因触怒当地驻军被勒令停刊,仅维持五六个月。
  《国民日报》民国23年,国民党CC派汪波、陈泗荪、万年芳、王酌聊等人策划创办。汪波任社长,王酌聊任经理。继汪波之后,还有庄汉民、吴春晴任过社长。该报与《泉州日报》相对抗,反映CC与军统两种势力在泉州的对立。结果CC派失势,《国民日报》宣告停刊。
  《抗敌周刊》民国26年,晋江抗敌会主办,陈盛明任主编。以宣传抗战为主旨,综合国内外时事评述,报道抗敌动态。
  《江声报》民国27年5月厦门沦陷,《江声报》落入日本人手中。该报同仁获得各方支援,移泉复刊。叶清泉任社长。复刊未久,福州沦陷,泉州报业迁往内地,《江声报》因经费困难宣告停刊。
  《大众报》民国28年,由纪崑崙、叶非英、姜劲风等人筹划创办。为半周刊,晚间临时另出号外。发行人叶景(叶非英)。由《泉州日报》大道印刷所承印。内容着重报道当日本省本地抗日消息。
  《福建日报》民国28年由晋江县商会主办。谢杰英任社长,刘国伟任经理。民国38年停刊。
  《社会大报》民国28年陈沙仑创办,陈自任社长兼编辑。名为“大报”,实是小型报,不久停刊。
  《民声报》民国28年5月6日在石狮创刊。社长何镜华,发行人何捷秋。该报报头为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长孙科手书。初创时为周刊,八开四版,每期印数六七百份。民国29年改为三日刊,四开四版,印数增至5000份,并在菲设有总办事处。民国38年9月2日终刊,共出版1400多期。
  《抗建新报》民国29年创办,唐景崇任社长,高奇峰任经理。民国31年8月转为《群力报》。
  《群力报》民国31年8月,福建保安二团团长林梦飞改《抗建新报》为《群力报》。林任董事,柯日康任社长,后柯日康去职,黄石茨继任社长,黄滋泽任经理。社址设在泉州东街,由桐城印刷厂承印,为四开二版日报。民国38年停刊。
  《青年导报》民国30年,由三青团泉州分团创办,分团书记张祖荫任社长。民国36年,国民党党团合并,易名为《春秋报》,发行人张祖荫,社长纪经邦。
  《海洋通讯社》40年代由国民党CC派创办。主编万年芳,社长万劲。
  《工商报》40年代创办,三日刊,发行人丁子意,黄克扬任社长兼编辑。
  《大风报》40年代创办,发行人王一平。
  《时代晚报》40年代创办,社长王赍。
  《侨音报》创刊于40年代,张开溥主办,出刊数期即停刊。
  《儿童导报》创刊于40年代,杨玉书、车轴创办,该报系儿童读物。
  《晋江时报》民国36年1月6日创刊。由当时晋江县县长吴德露创办,社址设在县府口,社长张味纯。吴德露辞职后,该报停刊。
  《晨曦报》民国36年9月3日创刊。社长叶子铨(叶群)。社址设在泉州文化用品供应社二楼。三日刊,四开四版,每期印数500份。民国38年9月停刊。
  《侨声报》民国35年秋,东石镇旅居星、马的蔡世买、蔡枇杷等人发起组织东石镇归侨联谊会,后聘请郭岑村侨属杨友竹为主编,出版16开的半月刊《侨声报》,由厦门《江声报》社承印,民国38年停刊。
  《湾海新报》创办于民国36年底,四开张,三日刊,发行人林华居,社长陈权平。于右任为该报书写报头。该报在本地区、省内外许多城市及南洋各埠均有订户。其初在泉州印刷,后由厦门星光日报社承印。民国37年9月停刊。
  《安海新报》民国37年10月创刊。聘请厦门市立中学退职教师廖文友为主编。报纸多寄往海外。民国38年7月停刊。
  《大方报》民国38年创办。发行人王雨樵,社长王冬青。
  《晋江人民报》1958年4月1日创刊。初为八开四版三日刊,不久改为八开四版日报。1959年5月1日更名《晋江报》,是中共晋江县委机关报。发行量3000—5000份。总编辑林昭群。1961年3月底停刊。
  《晋江乡讯》1959年1月1日,由晋江县侨务局、晋江县侨联创办,八开一版月刊,以海外读者为主要对象。主编吴福澎。1960年6月停刊,共出19期。1982年6月25日复刊,改为四开四版,不定期。刘炳火任主编,福建日报社承印,每期5000份,除赠送晋江在外地的高级干部及知识分子外,大部分寄赠香港、澳门、台湾、菲律宾、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瑞士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外乡亲。该刊在80年代全省乡讯评比中,连续三次荣获第一名,曾先后两次出席全国乡刊工作经验交流大会,并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安海月报》1978年6月,中共安海镇委主办。初为八开四版旬报,1986年改为四开四版月报。陈振球任主编。该报以本地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
  《侨音》1981年发刊,是永宁镇侨联会主办的一份油印小报,主要寄赠海外(包括港澳)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同乡会、宗亲会以及旅外乡亲,介绍家乡建设新貌。
  《石狮侨乡报》1988年3月10日创刊,中共石狮镇委主办,主编郑衍荣,四开四版,不定期,每期印数2000份。
  《晋江科普》1982年10月创刊,县科协、县科普创作协会主办,主编陈进聪。四开四版月刊,铅印。宗旨是反映晋江县科技工作动态、科技成就,普及科学知识。属内部交流刊物,每期发行3000份。1988年改为双月刊。
  第二节广播
  一、农村有线广播
  广播站台1952年7月创办,站址设在青阳小学(现晋江实验小学)西畔教室。其工作职能是:收听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为县领导提供全国新闻的信息。
  1953年夏,安海镇工商联筹资设置有线广播室,安装架设10个10瓦小高音喇叭,宣传对私改造的有关政策和市场信息。该广播室开全县有线广播之先河。1955年秋移交安海文化站接办。嗣后又成立安海镇广播站,是全县第一个乡镇广播站。
  1957年3月29日,晋江县广播站成立。站址初设在县政府后院,面积48平方米。1959年春,迁至原机关托儿所住地。1971年建仓库和宿舍,1975年建广播大楼,现有总面积1030平方米。1960年国民经济发生暂时困难,县广播站机构撤销,1962年12月得以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实行军事管制,改名晋江县广播站革命领导小组。1977年9月3日恢复原名称。
  1964年创办石狮广播分站,站址设于石狮外贸仓库。负责石狮片和龙湖片10个公社、镇有线广播转播。1986年建新站址。
  广播网络1956—1957年,乡镇和个别村是利用电话线安装转换开关,按规定时间,直接传送音频电压,带动广播喇叭。据1957年年终统计,全县有广播喇叭480只,输出总功率1050瓦。1958年,全县实现乡乡通广播,广播喇叭发展到2026只;广播放大站、广播室发展到28个,输出功率增到2965瓦。1959年,在县委防干扰办公室统一领导下,由驻军、县邮电局、县广播站合作,排除广播对142对、长1732公里电话通讯的干扰,广播事业获得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使广播喇叭达4064只,11个公社建立广播站,34个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建立广播放大站(室),广播扩大功率达4560瓦。
  为妥善解决沿海金井、东石、深沪、祥芝等公社和大队广播干扰通讯,1960年福建省广播事业局以晋江县广播站为试点,试装成功二部载波发射机,广播和电话同时并用,进一步推动广播事业的发展。全县广播喇叭增到5414只,47个社队建立广播放大站,包括工厂、企业、学校、部队和农渔林生产单位建立21个广播室,并安装扩大器71台。输出功率达5510瓦,传输线路总长3315公里。基本上实现社社有广播放大站,生产大队队队通广播(其中70%生产队通广播)。1961—1963年,由于暂时经济困难,县广播站下马。1964年,全县只有安海、石狮、东石3个公社广播放大站保持正常广播。
  1964—1966年,晋江县自架县社广播讯号传输专线187公里。全县18个公社、2个镇、1个农场基本上实现县社广播讯号专线传输,只有4个公社(场)继续利用电话线广播。自架公社通大队支干线321.56公里,使177个大队(占大队总数32.56%)和1446个生产小队(占生产队总数的31.2%)开通广播。喇叭数由1963年的2100只发展到6503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广播事业处于不正常状态,广播网络遭受破坏。据1969年5月调查统计,全县仅有8个公社断续通广播,广播专线只有97公里。
  1972—1974年,贯彻“依靠群众办广播”的方针,县广播事业发展迅速。1975年,全县实现社社、队队通广播,生产小队普及率达到83%,喇叭总数为6.1万只,入户率40%,县社广播专线227公里,大队、生产小队用户线1150公里,形成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的独立传输网络。1976年因受“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于扰破坏,广播线被毁、被窃达180多公里,木杆、石杆被窃、被折100多根,外线工人遭殴打,架设工具被毁坏,全县大部分广播网络处于瘫痪,到1977年,才又逐渐恢复正常。
  1980年,全县新建和整修恢复县乡广播专线7路,明线100多公里,地下线12公里,新建乡镇广播放大站一个,整修恢复乡镇村广播线220公里,新安装动圈式喇叭210只,5W,25W高音喇叭192只。为提高农村广播网质量,晋江县广播站于1979—1981年,先在青阳、安海、陈埭、石狮、金井、池店、东石、深沪等公社搞农村有线广播标准化、规格化试点,随后全面铺开。至1981年10月,全县有27个大队进行标准化规格整建广播网,共有喇叭5315只。至1988年,全县建立13个广播放大站,县乡广播专线213公里,乡村专线507.32公里,喇叭总数18282只,其中动圈式喇叭350只,高音喇叭980只,形成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乡镇广播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采取各种传输形式连结社乡镇,村村户户高质量效能好的农村广播网。
  采编播音1957年,广播站编播人员3人,1964—1978年先后调入4人。1988年编播股共8人,其中编辑3人,播音员4人。
  1957年建站初期每天广播1次,播音时间1小时30分,到1959年每天广播时间增至2小时30分,1964年以后每天广播3次,播音时间达8小时。逢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春节则则每天广播4次,播音达12小时。
  播音内容,一般是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及时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布政令、禁令、通知;报道和反映全县工农业生产、财贸交通等方面的大好形势;反映侨乡新人新事,新风新貌;普及科学文化卫生知识;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表彰好人好事,打击犯罪活动;预告天气;转播中央、省人民广播电台节目;播放地方戏曲和其他文艺音乐节目。
  通联工作晋江县广播站自建站以来,业余通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来稿数量逐年增加,稿件质量逐年提高。1957年通讯员达30多人,平均每月来稿不上百篇。1960年下半年,在《晋江报》社配合下,聘请原该报一部分通讯员为广播通讯员,通讯员发展到100多人。来稿数月月增加,平均每月200篇左右。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人事的变动和广播事业的兴衰,通讯队伍不够稳定,时有变化,来稿数量随之而有所增减。1981—1988年荣获省优秀广播稿的有:颜英杰的《小狗的风波》,尤金芳、李建成的《侨乡美容师》,陈春树的《旅菲华侨吴先生来信就移风易俗问题恳切陈词》,周松龄的《满目青山夕照明》,曾焕经的《对侨胞公益捐款的使用必须加强管理》和谢光祥、王月英的《晋江县首次资产拍卖会见闻》等。1988年,拥有通讯员120多人,其中骨干通讯员40多人,全年来稿3443篇,采用2136篇。
  二、晋江四〇二电台
  晋江四〇二电台是属无线电中波广播中型发射台,主要任务是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福建省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及进行实验广播。发射方向主要是福建东南沿海。其基建阶段名称为福建省7361工程5号工地。发射台建在安海镇安东村星塔东北角,收讯台设在安海镇桐林村古田北面。
  7361工程5号工地,于1973年11月开工,1975年4月基本完成基建。竣工后,于1975年4月28日移交给福建省广播事业局二〇九台使用管理,故初称为二〇九台。该台1975年6月1日开始播放,夜间线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同时进行部分中波频率实验广播。1976年11月20日起正式全天开播。
  1978年4月,二〇九台划归中共晋江县委领导,改名为福建省晋江四〇二电台。人员编制23人。
  第三节通讯报道
  一、机构设置
  1968年,晋江县革命委员会宣教组始设置报道组,配备2名干部,主要任务是结合县的中心任务写文章,新闻报道不多。1969年正式成立县委报道组,配备3名干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1970年10月,县报道组划归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成员增至5名,并在石狮、青阳举办20多名通讯员培训班。1977年,县委报道组由县委宣传部代管。1984年,报道组增加摄影记者编制,配备照相机、暗房。1985年成立新闻科,同县委报道组合署办公,一班人马,两块牌子,既负责向国内外发稿,又负责县内报刊整顿、管理以及协助搞好各种报纸征订任务。1986年后,人员增至6人,又添置录像机、摩托车。至1988年,县委宣传部、报道组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三次通讯员培训班,从而形成一支骨干通讯员队伍。
  二、报道
  1951—1956年,《福建日报》共刊登有关晋江县稿件112篇,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各地进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及抗美援朝等动态,其中以农业生产建设份量较重。如《晋江石塔乡妇女组织起来参加爱国增产竞赛》、《晋江预征夏季农业税的经验》、《规模巨大的金鸡水利工程胜利完工》等等。
  1957—1965年,刊登有关晋江县的报道稿件有:《福建日报》66篇、《泉州日报》1712篇。报道内容有:1957年农村开展大辩论和机关反右派斗争情况,1958年炮击金门、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农业报道因受浮夸风影响,出现亩产千斤稻、万斤薯“放卫星”的内容。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时期,即坚持正面宣传,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灾害,同心协力搞好生产。如报道《晋江雨季春耕出色》、《晋江夏粮征购胜利完成》、《安海公社灾年增收万户乐》等。1963—1965年,主要报道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习雷锋、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学习焦裕禄等,有关制止“普渡”等移风易俗的报道也占有一定份量。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晋江县新闻在《泉州日报》刊登72篇(仅1966年,后该报停刊),在《福建日报》刊登11篇。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报道内容概括起来:有关政治运动的报道,如《晋江县坚持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祥芝公社坚决打击海上走私活动》、《梅林大队坚持正常生产,反对海上走私》、《晋江一中开展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教育》等;有关工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渔业(包括灯光捕鱼业、水产养殖业)、果林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报道,如1983年5月22日,《福建日报》整版刊登陈埭公社集资办企业的报道,陈埭工农业产值成为全省第一个亿元镇,石狮成为全国乡镇一级的最大服装市场之一等;有关发挥侨乡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兴办大批三资企业和宣扬华侨、港澳台同胞爱国爱乡、捐资兴办各项公益事业的报道,如《晋江海外侨胞十年捐资逾亿元办公益》等;有关各条战线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报道,如《西滨农场荣获全国农垦系统红旗》,报道安海旅社陈秀琼、中共岭畔村支部书记吴孝凯等先进人物,和农民企业家吴建发、宋太平、林土秋等;有关晋江侨乡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报道,如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制止“普渡”等,其中有石圳文明卫生村、高霞村坚持10多年实行火葬制度等;有关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发展的报道,如文化部授予晋江县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荣誉称号、木偶剧团赴菲演出、晋江县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为中小学多办实事、农民男子篮球队赴港访问、晋江县基本消灭血丝虫病等等;有关反映海峡两岸同胞的思念之情,抢救、接待台湾渔民,关心台胞、台属困难户,开展对台贸易的报道。此外还从不同侧面集中反映全县和主要乡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如《福建侨报》、《厦门日报》、《泉州晚报》分别刊登3个“晋江专版”,还有石狮、金井、磁灶、东石、安海、永宁等6个乡镇也出了专版。关于“红萝卜事件”的报道尤其突出。1983年,泉州市××食品厂和莆田城关××脱水厂分别与晋江县菜农签订购买1250吨和500吨红萝卜的购销合同,可是到1984年春萝卜收获季节,这两个厂却以外资收购价下降为由,单方撕毁合同,不向农民收购,致使堆积如山的红萝卜逐渐腐烂。菜农们要求晋江行署等有关部门处理,但迟迟不能解决。县报道组李建成以《晋江三万多担萝卜烂了谁负责》为题投稿《中国农民报》(刊登一版头条),万里副总理看此报道后,立即电告该报总编辑,指示要抓住这件事连续报道,以维护农民的利益。该报总编辑随即带领记者赶到晋江,县报道组密切配合作跟踪报道,在舆论界引起轰动,逼使这两个厂同意赔偿农民的损失。
  至1988年,10多年来县委报道组和通讯员每年都在国内外30多种报刊、电台发表大量稿件,对促进晋江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获奖作品
  《鲤鱼跳龙门》载于《福建农村金融》杂志,作者李建成、许金界,获1982年度全国金融系统新闻评比“好题目奖”。《骨肉情深——许书景回乡探亲记》载于《福建侨乡报》,作者李建成,获福建省1983年度好稿奖(二等奖)。《断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线接上了——台湾王先生寻根记》载于《福建日报》,作者李建成,获福建省1985年度通讯奖。《化干戈为玉帛,变世仇为亲邻》载于《晋江乡讯》1985年5月20日一版头条,作者许金界、蔡长泰,获福建省对外宣传报道一等奖。《岭畔村农民购买小轿车》新闻照片,载1986年8月19日《华声报》,作者黄鹭璇,获福建省1986年度新闻照片二等奖。《晋江一百多农民“出洋留学”》,作者尤金芳,获1987年福建省好新闻作品二等奖。《“土地公”杨邦暖》载于1987年4月7日《福建日报》,作者惠聪、宇思、瓦土、金界、苏征,获1987年度福建省好新闻作品二等奖。《乡讯、晋江地图在马尼拉》载于1988年《晋江乡讯》,作者王人秋,获1988年福建省好新闻评比二等奖。《他从加拿大归来——我省最佳农民企业家宋太平近期心态录》载于1988年8月3日《福建日报》,作者李宇思、许金界,获《福建日报》社与新雅联合手袋公司举办的“新龙杯”佳作奖。《乡情》新闻照片,作者黄鹭璇,获福建省1988年度新闻照片二等奖。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