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图书档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2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图书档案
分类号:
G235
页数:
1
页码:
1110-111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晋江县图书档案,包括了图书发行、图书馆、档案等。
关键词:
晋江县
图书档案
图书
内容
第一节 图书发行
宋代,晋江县城泉州(今鲤城区)涂门外田庵村洪山荣从朱熹学习金石镌刻。后逐渐发展木版刻书业,书坊随之出现。元代,田庵几乎全村都从事刻书,并将工艺传给邻近的准口、后坂村,书坊增多。近百年前,泉州有辅仁堂、绮文居、郁文堂、聚德堂、崇经堂等木版书坊,印售经、史、子、集、说部、医书、歌曲等。其后,书坊减少,仅有绮文(分设珠玉楼)、郁文(分设经文堂)等四家书坊。此外,还有洪潮和及其后代长房和三房“继成堂”,刊刻发行《通书》和大量《历图》。另外又有专门刻印并发售“劝善”书籍的家庭作坊。
辛亥革命后,木版书坊只剩郁文堂1家。不久即出现了益文石印馆,郁文堂此时另开石印局,原书坊则改为代售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教科书,至民国19年(1930)停业。
“五·四”运动之后至民国38年,晋江县城泉州先后出现泉山书店、新文化书店、崇文林书店、新南书店、大公书店、学生书店等几家私人书店。民国15年12月中旬,还出现泉州书店,为台籍人唐生和他的女友所创办,址在小泉涧巷北口(今泉州新华书店所在地),销售《向导》、《新青年》、《政治周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三国际》、《辩证唯物论入门》、丁玲的散文诗、鲁迅、蒋光慈的小说等进步书刊。泉州“四·—〇”反革命事变后,泉州书店被查封。
新中国成立后,图书均由新华书店发行。1950年底,新华书店晋江专区支店先后在安海、石狮设立两个分销处,在青阳设立图书流动供应点,负责全县图书批发、零售业务。1954年初,正式成立新华书店晋江支店,下设石狮、安海两个门市部。全店正式干部编制15人,年发行图书、教材营业额达人民币18万元。1959年对私改造时,人员增加至18人,年营业额为27万元。1964年,人员增至21人,年营业额29.8万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出版事业处于瘫痪状态。各类书籍出版大多被禁止,出版的大部分是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和其他领导人的著作,晋江书店发行量大幅度下降。1966年营业额为11.6万元;1967年为14.6万元;1969年为19.1万元。由盈利企业变为亏损企业。1971年,大量发行毛泽东著作和《毛主席语录》以及其他政治书籍,年营业额上升为37.2万元。1977年以后,发行量年均以2位数递增。特别是1981年,人员增至29人,年营业额达107万元,比上年增长13.8%。1985年,人员增至42人,年营业额比上年增长40%以上。80年代后,各地出现一些私人书店。
第二节 图书馆
一、馆室
晋江县图书馆原设在泉州东街中和宫。30年代初藏书仅千册。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仅存少量残缺不全的报刊。
1951年建立晋江文化馆,馆址设在泉州林厝祠堂,内设图书阅览室,藏书200多册。当年下半年晋江文化馆迁至青阳清华湖莲宫,占地20多平方米,内设阅览室,为晋江县图书馆前身。
1953年4月,建立晋江县图书馆,馆址设在梅山“庄氏祠堂”,面积200多平方米,设有80个座位的阅览室,并在实验小学附设儿童阅览室。全馆工作人员10名。分书库、采编和推广辅导两个业务组。
1958年,图书馆与文化馆、红旗馆合并,实行三馆合一,图书室面积90多平方米,工作人员3名。当年被评为全省图书馆先进单位。
1978年8月,图书馆恢复单独建制。新建1座馆舍,面积1050平方米。设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少儿读物借阅室、报刊阅览室、采编室、辅导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宣传组织先进集体。1987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1988年,被评为省先进图书馆。
二、藏书、借阅
1951年,晋江县文化馆图书室藏书4000多册,报纸10种,期刊20多种。1953—1957年,晋江县图书馆藏书2.4万多册,报纸16种,期刊77种,基本读者近千人,到馆借阅图书者6000多人次;借阅期刊7000多册次。还建立农村图书室27个;流动图书点42个。1958—1965年,三馆合一,馆舍四处搬迁。“文化大革命”中,图书馆管理瘫痪,书籍散失,线装古籍书刊多数被毁被窃,藏书仅存3万余册。1978—1983年,藏书9.2万册,报纸78种,期刊320种,拥有读者2600人(其中少儿读者800人),借阅者2.5万人次,2.95万余册。建立乡村图书室23个。1984—1988年,藏书13万册,报纸110种,期刊450种(其中少儿报纸14种,期刊70种),拥有读者3560人(其中少儿1700人),借阅者3.7万人次,4.1万册次,又建立乡村图书室19个,流动图书5.2万册。
第三节 档案
一、机构设施
1950年建立晋江县政府档案室,配备专职干部1人,集中管理县政府各科室的档案,县委亦设立档案室,管理各部门档案。1959年3月24日,成立晋江县档案馆,集中统一保管全县需永久、长期保管有价值的档案和有关资料,是科学研究、工作利用史料的中心。建馆初,编制3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工作遭受破坏,损失严重。1968年10月,档案馆被撤销,1978年6月恢复机构。至1988年底(含档案局、档案馆),配有专职人员12人,并雇临时工8人。
晋江县档案局于1984年7月建立,是全县档案工作的主管部门。1986年6月,县委、县政府以晋县委[1986]综字54号文件发出《关于调整我县档案工作领导体制的通知》。《通知》指出:县档案局性质上仍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的机构,列入政府编制序列,归县人民政府领导;县档案馆是县委、县政府直属的事业机构。局馆合署办公,设一室三股,即:办公室、业务指导股、档案管理股、档案编纂股。
1986年3月,县长吴彦南亲自召开有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人事局、计委会、财政局和档案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专门研究挡案馆库基建计划,增加人员编制,增拨经费及接收民国档案进馆等。1988年在县政府大院东南侧建成1座5层混合结构的档案综合大楼,面积1586平方米,可容量30万卷,并配备3台去湿机,1架温湿度自动记录仪,10个灭火器,1台复印机,1套照相器材,1台电视机等设施及272套档案装具。
二、管理
民国时期,晋江县政府秘书室于民国19年(1930)开始对档案进行收集与保管,但未形
组。工作人员10名。1983年,获全国成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县档案馆成立前,县委、县政府秘书室各自负责本系统档案工作的监督与指导。1950年后,县政府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各科室的档案,同时建立定期归档、检查、调卷、借阅、保密等制度。档案分类整理采用“类纲节卷”、“图书十进分类法”等方法,初步制定档案的整理和鉴定原则。1956年12月,开始在机关推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制度。县档案馆成立以后,广泛推行机关文书部门立卷制度,建立党政工团档案室统一管理档案,积极做好工厂、学校、农村文书、科学技术档案的建档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刚建立起来的档案工作体制被打乱,档案机构被撤销,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原则被破坏,档案材料散失严重。1978年,档案管理机构恢复后,重新建立档案管理体制。认真贯彻执行《档案法》、《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和中央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定,建立健全库房管理、保密保卫、借阅利用等一系列岗位责任制度,积极开展对基层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组织对各机关单位多年积存文书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工作。同时积极开展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为搞好档案工作,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议,开展“五好”档案室、档案员、先进单位和检查评比竞赛活动。至1988年有县档案馆、粮食局、安海镇、晋江水泵厂等9个单位被评为泉州市档案工作先进单位。
1987年开始组织对民国档案进行整理修裱,准备向社会开发利用。为提高基层档案工作水平,县档案馆(局)自1960年起,先后举办文书、科技档案业务训练班8次,其间曾聘请杭州大学历史系档案专业研究室主任何嘉荪到班授课。全县400多人接受专业培训。至1988年已评聘馆员2名、助理馆员5名、管理员1名。
三、馆藏
晋江县档案馆馆藏,共有74个全宗,有档案31563卷,族谱资料250多本,资料4454册,其中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资料有明崇祯皇帝的圣旨和墓志铭。馆藏档案、资料共分4大部分:
民国档案11316卷。“文化大革命”期间“三〇办”从档案馆搬出并重新整理并卷,1986年7月,从县公安局接收回档案馆。案卷起止为1930—1949年。包括民国时期(含现在的泉州市、鲤城区、石狮市)的党政军警、法院、教育、田赋、财政、地政、建设、社会、合作、统计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晋江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档案共分72个全宗,20247卷。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以后县委、县政府、人民团体、直属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反映新政权建立以来全县各系统、各部门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面貌。其中党群系统,包括县委各部门、人民团体、群众组织,共18个全宗,4453卷。县人民政府系统(包括人大)各委、办、局,共19个全宗,7923卷。各区、乡、镇,共22个全宗,7281卷。工厂、企事业、学校、卫生系统,共13个全宗,416卷。科技档案、专门档案,这部分其中有反映安海华侨农场围垦造田的科技档案55卷;人口普查专门档案52卷;工业普查67卷。
族谱档案有250多本、20多个姓氏,有关林默娘(妈祖)、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晋江群众出洋以及旅居台湾等记载。
此外,还收藏有中央领导人万里等视察晋江县以及各级领导人莅临晋江县检查工作等方面的声像档案6册、19盒。
报刊资料至1988年,馆藏资料898种,共4454册。其中有民国时期61种,278册,包含有《泉州日报》、《民声报》、《江声报》、《福建日报》及书刊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报刊有《晋江报》、《泉州日报》、《安海报》、《晋江科普报》、《福建日报》、《人民日报》等50种,共2199册;经典著作、史志、法规汇编、政法、统战、群团、民政、统计、文教、卫生、科技等787种,共1977册。
四、利用
利用工作是档案馆各项业务工作的中心。为宣传和利用馆藏,提高档案的经济、社会效益,县档案馆编有全宗名册、存放索引、全宗介绍、案卷目录、专题目录等十几种329本(册)。科技档案、专门档案、声像档案等亦有各自的目录。此外,还摘编有《泉州晚报》(1985.7—1987.5)卡片4700张,《福建日报》(1951—1955)卡片200张。利用方式有:到馆阅览、短期借出、制发档案复制品、出具档案证明、提供咨询服务、印发目录、举办展览、综合档案内容编写参考资料等。随着馆藏量的不断增加和历史档案的开放,县档案馆积极开展档案利用服务工作。至1988年底到馆查阅档案者19151人次,利用档案资料15696卷(册)。为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研究工作,制定计划,落实政策,解决房地产、山林纠纷及编史修志,文教科研,以及向海外华侨、台湾同胞寻根问祖提供信息,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编研工作中,县档案馆自编和汇编各种档案材料。共参与编写《晋江概况》、《安海志》等3种,共637万字。编纂《晋江行政区域演变》等8种,共9万多字和《1956—1988年档案工作大事记》。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