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电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2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电影
分类号: J9
页数: 5
页码: 1106-1110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电影,包括了机构设施、放映发行。
关键词: 晋江县 电影 艺术

内容

一、机构设施
  (一)管理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上半年,晋江县电影业务由省文化厅直接管理。1957年下半年,成立晋江县电影事业管理站,负责管理全县电影业务,属文教局领导。站址初设于青阳并仔湖莲宫,后租用民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管理站与县影剧院合并,迁入县影剧院内。1970年9月,县电影管理站改称县电影工作站,并成立革命领导组。1980年11月,县电影工作站改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管理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并直接管理文化系统的电影院和国办放映队。公司下设放映管理、发行、片库、机修、宣传、财会等部门。1984年10月,公司迁至县城新大街南路新建办公楼,共5层、建筑面积1720平方米。
  (二)放映队伍
  1952年11月,县文化馆向罗山华侨购买一台美国菲利普16毫米无声电影放映机及发电设备,在泉州人民电影院的协助下,改装为有声电影放映机。同时,组建晋江县第一支国办电影放映队,称为晋江县电影教育巡回工作队,队长陈肇鹏。1953年11月,该队由省文化局收编为省电影第29队。活动于晋江及南安南部、惠安洛阳一带。
  1956年7月至1957年5月,又组建省电影第65队,省电影第89队,省电影第106队,连同原来的29队,共有4支16毫米电影流动放映队,主要活动于晋江。1957年下半年,这4支电影队下放为县属放映队,添置5503型35毫米电影放映机,成立35毫米电影流动放映站,活动于青阳、石狮、安海等集镇影剧院。
  1958年年底,29队下放给磁灶公社,改称磁灶公社电影队;89队下放给河市公社,改称河市公社电影队;65队下放给祥芝公社,改称祥芝公社电影队;106队仍为县队,活动于金井、深沪、英林等地。
  1958—1962年,发展一批16毫米社办队和侨办队。社办队有龙湖、青阳、罗山、安海等电影队。侨办队有石狮侨联电影队。此外,县总工会也于1958年7月建立一支16毫米电影队,活动于基层工会。1961年2月,县总工会购买一套5503型35毫米放映机,于县工会俱乐部售票放映,称晋江电影院。1962年7月,双阳华侨农场建35毫米电影队,在农场范围内活动。
  1962年,县电影事业管理站正式定编后,县35毫米电影流动放映站改称晋江县电影一队,仍活动于各集镇影剧院。
  1963—1964年,社办队转国办队,放映员同时转为全民所有制职工。河市队、磁灶队、祥芝队、罗山队、安海队分别改编为县电影二、四、五、六队。原县106队改为县电影三队。1963年3月,建立县电影八队(16毫米),活动于池店、陈埭一带。年底,全县共有15个放映单位。其中35毫米放映单位5个,16毫米放映单位10个。1964年1月,建龙湖公社侨联35毫米电影队,后固定于龙湖华侨影剧院放映。5月,晋江影剧院建成晋江县第一台35毫米座机(松花江5501型),正式固定放映。
  “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队伍发展缓慢。1971年10月,县工会所属院、队(含人员)合并到县电影站。工会16毫米队撤销。县电影院35毫米机务组改为晋江电影二队(原活动于晋北的晋江电影二队、双阳华侨农场电影队划归泉州市管辖),主要活动于安海影剧院。1972年5月,石狮影剧院建35毫米座机,原活动于石狮影剧院的晋江电影一队,改为16毫米队,活动于安海、内坑一带。1975年,安海影剧院从旧址(原鸿江戏院)迁至安海工人俱乐部,晋江电影二队改为安海影剧院机务组,撤销二队建制。同年,组建3支16毫米电影队:县电影十队(活动于蚶江)、十一队(活动于陈埭)、和石狮公社电影队(活动于石狮)。
  “文化大革命”后,晋江电影事业迅速发展。自1978—1988年,全县共组建20个35毫米放映单位和20个16毫米放映单位。
  1988年底,全县拥有放映单位54个,其中,35毫米影院23个、16毫米影院2个、16毫米放映队29个,电影从业人员300多人。
  1962年,晋江第106电影队评为全省爱机护片先进单位。1973年,晋江县电影工作站出席省宣传观摩表演并获表演奖。1982年,东石电影队被省委、省府授予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1983年,石狮影剧院为全省影剧院系统表彰的先进单位,1985年,又是获省表彰的先进单位。1986年,晋江县电影公司为省影片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晋江县国办三队为省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先进单位。1988年晋江影剧院,晋江县电影三队在全省爱机护片优质放映暨影片技术管理评比活动中获二等奖。
  (三)放映设施
  晋江县的放映机以35毫米、16毫米为主,8.75毫米只短期使用过。
  16毫米放映机主要用于流动放映。县电影队50年代及60年代使用的主要是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长江FL-16型放映机,采用管形白炽灯为光源。70年代中期后,大多使用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F16-4型放映机,起初用全反射灯泡为光源,后改为溴钨灯、氙灯。80年代,部分使用甘肃光学仪器厂生产的F16-GS型放映机,采用溴钨灯光源。
  35毫米放映机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
  晋江各影院主要使用哈尔滨电影机械厂生产的松花江牌固定式35毫米座机,初用炭棒弧光灯作光源,后改为氙灯。个别影院使用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生产的井冈山103—GX型座机,用氙灯作光源。
  晋江各电影队在50年代及60年代使用南京电影机械厂生产的5303型移动式35毫米放映机(俗称提包机),用白炽灯作光源。80年代使用的,主要是上海八一电影机械厂生产的解放103—A型(溴钨灯、氙灯作光源)及井冈山104—X型(氙灯作光源)。
  二、放映发行
  晋江县的电影事业始于清宣统二年(1910)。当时县治泉州城内出现第一家“影戏”,系创始人王承宗向归侨购置一部摩擦电影机,并附有西洋影片数部,为民间婚丧喜庆节日放映,人称“活动影院”。
  民国2年(1913),在电影爱好人士苏光敏倡议下将泉州城内玉犀巷镇雅宫改作临时电影院,名为启智戏院。苏光敏任经理。向厦门振华公司租用《古井重波》、《守财奴》、《童养媳》等数部影片,连续放映4个多月。后因设备简陋,影片不能经常供应,时映时停。民国5年,温陵戏院、大众戏院、鲤江戏院、桐城戏院等几家影院相继建立。但后因种种原因而相继倒闭。直至民国17年所创建的泉州戏院,较前各家戏院完善,内设有电风扇,影片来源持续,业务景况甚好,经营了3年。
  民国18年,何集隆、苏仁煦四出招募股份,筹划4个月,在金鱼巷内建起大光明戏院(即今泉州市区人民电影院所在地),内有1000个座位,设备比较完整,放映《西线无战事》、《雨过天晴》、《桃花扇》等10多部影片。后又购置一部有声电影机,首映有声电影。此时又出现另两家戏院,一是设于大隘门口的南星戏院,一是设于桂坛巷的晋光戏院,但后均因地方秩序紊乱,流氓无赖捣乱,戏院营业遭受破坏而导致倒闭。其时,晋江县南侨乡也出现电影放映活动。民国22年,安海鸿江戏院即开始放映电影。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海上交通恢复,电影片源接续而来,影商苏光敏租赁大光明戏院,以“青年剧场”为名,恢复影片放映。先后映出《荒江女侠》、《啼笑姻缘》、《一江春水向东流》、《女律师》、《女镖师》、《人道》等影片。又还有城南湖格、坂头、龙穴等地华侨从海外带来3台16毫米放映机及影片,在传统节日、婚丧喜庆等活动中为周围群众放映,直至民国38年底才停止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电影放映队采用巡回售票放映形式。50年代初期,影队少、活动范围大,一部影片要用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巡回放映任务。其时的经营方式是设点售票,每移动一个放映点,都由一人打前站,联系业务,组织售票。放映员自推板车,运载机器,“吃百家饭,睡百家床”,工作艰辛。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陆续组建一些电影队,各队划区放映,但仍以设点售票为主要经营方式。
  1964年,全国电影系统组织各农村电影队开展“定点、定场、定费、定放映路线”的四定普及规划放映活动。自此以后,经营方式逐渐由巡回售票放映,变为巡回包场放映(由集体出钱包场)。70年代末以来,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电影队经营方式由集体出钱包场改变为群众集体包场。
  晋江县电影放映业务,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而逐年上升。“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全年共放映电影5467场,观众人数563.34万人次,放映收入151180元。“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电影放映业务处于低潮。“文化大革命”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电影放映业务也进入兴旺时期。至1988年,全年共放映电影27428场,观众人数2591.63万人次,放映收入达178.88万元。
  影片发行35毫米影片历来由地区电影公司直接发行给放映单位,主要供各35毫米电影院放映,采用定期排片方法,按场分成提取片租。16毫米影片,1974年前由地区电影公司直接发行,1974年始由县发行。初因拷贝量少,发行员兼任片管员,后正式配备片库人员,发行与片库分开。16毫米影片主要供给各流动队下乡放映,16毫米影院居次。流动放映按场收取固定片租,租金分为几个档次;16毫米影院按场分成提取片租。1985年前,晋江县16毫米影片发行,基本采用定期排片法。1985年后,市公司根据各县具体情况,改革发行制度,取消定期排片,改为按需定片、供片。35毫米及16毫米影片片租由各放映单位缴县公司,县公司按一定比例留成,其余全部上缴。
  晋江县几个主要年份的16毫米影片发行数及发行收入(包括新、旧片):1975年,24部。
  1980年,125部。1985年,170部。1988年,162部。以上指市公司历年调给县公司以供发行的影片数,不包括片库原有库存量。1965年发行收入7.03万,1988年发行收入84.56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