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甲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1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高甲戏
分类号: J82
页数: 4
页码: 1098-11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高甲戏,包括了渊源与沿革、艺术特点、剧目。
关键词: 晋江县 杂技 高甲戏

内容

一、渊源与沿革
  高甲戏是晋江县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它孕育于明末清初。其萌芽阶段称宋江戏;清中叶,发展成为合兴戏。清末始称高甲戏。
  宋江戏源于古代闽南民间的妆扮故事。《泉州府志》引《闽书》载:“万历年间,泉州上元后数日,大赛神像,妆扮故事……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明陈懋仁《泉南杂志》又载:“迎神赛会,莫盛于泉,游闲子弟每遇神圣诞期,以方丈木板,搭成抬案,索以绮绘,周翼扶拦,置几于中,加幔于上,而以姣童妆扮故事……”。高甲戏就是从妆扮故事的“百戏”发展而来的。
  清初,清政府为隔断沿海人民与台湾郑成功的联系,实行迁界海禁。人民流离失所,生活窘迫,因而仰慕英雄义士“替天行道”、“除暴安良”。在迎神赛会或其他民俗活动时,自发妆扮宋江、林冲、武松、李逵等梁山好汉游行过乡,以后出现由“姣童妆扮”专演宋江故事的戏班,继而又有成人扮演的戏班,称为宋江戏。
  宋江戏以表演武打为主,采用“刣狮”武术套路。如今高甲戏中的“冷煎盘”、“大碰场”、“风尾摆”、“老鼠抢”等武打科套,保留着“刣狮”的传统。
  清道光年间,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的竹马戏艺人及一位归侨合办合兴班,时称“三合兴”。合兴班文武戏兼演,突破宋江戏只演梁山故事的局限,群众称合兴戏。
  合兴戏在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仍然存在。二者剧目可以互演,基本功、表演程式也很近似。继合兴班之后,又有三合和、福庆兴、金香春等班社出现。清末,徽戏、江西戏(弋腔)、京戏相继入闽。闽南的合兴戏与宋江戏逐渐合流,并吸收外来戏班的部分剧目、锣经鼓介和武打表演,发展演化为高甲戏。
  二、艺术特点
  表演艺术高甲戏的脚色行当的形成,分宋江戏和高甲戏两个阶段。宋江戏行当不甚严格,有的以脸谱划分,有黑面、白面、红面、花面、竖眉等,但也有生、旦、丑几种行当。它的分行都受提线和掌中木偶的影响。发展到高甲戏,行当体制才逐渐完善。有生、旦、北、杂四大行,后期又从杂中再分出丑行来,成为生、旦、北、杂、丑。生有小生、武生、文老生、武老生;旦有青衣、花旦、武旦、小旦;北有大花、二花、乌北、红北、白奸;杂有监、套、旗、军;丑有文丑、武丑、女丑等。
  高甲戏在吸收其他剧种传统表演艺术精华的同时,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创造,形成一套形体表演技巧规范化的程式,称“三十二步”。这32种表演动作有拉山、开山、分手、绞手、扳手、虎仔伸腰、牛车水、左开弓、右开弓、返头越角、兰花手、整冠、理髻、着脚、摸头、踏四角头、前垫步、后垫步等。
  高甲戏各行当都涌现有著名的尖子演员。如女丑柯贤溪,男丑许仰川、施纯送、陈宗熟,小生肖迪萍、黄秀郎,大花吴远宋、肖迪吉,老生董义芳,刀马旦洪金乞,青衣林秀来等。
  音乐唱腔高甲戏音乐以南音为基本唱腔,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宋江戏时期只重做不重唱,音乐唱腔简单。合兴戏时期,南音和傀儡调被大量吸收,同时采用一些民间小调,如“灯红歌”、“五步送哥”、“行船歌”、“更鼓歌”等。
  高甲戏唱腔大致分3类:大气类,指用“大气”放声演唱的唱腔,属曲牌联套体。旋律起伏跌宕,曲性刚健爽朗,适于塑造英雄人物,一般为蟒靠角色所用;生旦类,指多为生旦角色所用的唱腔。唱腔本身及其表演比较细致,属曲牌联套体。旋律柔和优美,适于咏景、抒情;歌谣类,指从民间歌谣中吸收进来的唱腔。旋律明朗,活泼而口语化,比较接近现实生活,适合叙述、对唱,多为生活小戏中花旦、丑角所用。
  高甲戏在合兴时期,就出现大量幕表戏。其唱腔曲牌的运用,采取约定俗成的办法处理。如巡案出场,先奏黄二簧,再唱水车歌;旦角赏花时,唱短中、春光明媚或中潮、移步游赏;闺门旦坐场,先唱慢头,再唱福马郎,想起姻缘、北相思、但得强企;公子丑出场时,多用玉交叠,公子游、短滚叠、手举苏白扇等。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管乐有大嗳、小嗳、品箫、洞箫;弦乐有南琵琶、三弦、二弦;打击乐有通鼓、北鼓、鼓板、大锣、小锣、钹、响盏、小叫等。
  舞台美术高甲戏早期化妆简单,除丑角、净角外,一般都不打底色,只画眉涂胭脂,后来才用水粉打底色。生、旦角要勒头吊眉。旦角的头饰是用珠仔做成的小花样,耳边插个用羊毛做的绒球,脑后挂个用长头发扎成的“面线髻”,如果把髻尾端的头发散开,即表示遭难或鬼魂。老旦头扎黑纱巾,上面有珠花稍加点缀。后来发式、头饰及装饰品逐渐丰富多样,有整套水钻、绸花、水鬓、髻后须等。高甲戏脸谱,色彩对比强烈,既夸张又有象征性,用色丰富,有黑、白、红、黄、绿、青、金等色。脸谱大都能表现不同人物性格与面貌特征。扮演跳加冠、土地神、鬼怪等使用面具。扮演鬼魅都在鬓脚处挂通金(纸钱)。髯口有大胡(满)、开口、三杯、五柳、四喜、短胡、角须等,丑角用“八字短须”,夹在鼻中隔,表演灵活风趣,独具特色。
  早期服饰的色彩、样式和花纹简朴,以大靠居多,有“五通”、“六甲”之称。生、旦服饰不多,有素的和绣的两种。旦服有袄裤、袄裙、短褂、小姐帔、青衣、夫人帔等。女丑常穿大红袄,配黑裤或黑裙,脚穿红色公鸡鞋。头盔除了帅盔、墨斗、帝帽、金雕、银雕、侯帽等是硬壳的外,其余武将用的都是软巾;后来才改为硬壳,并增添改良帝帽、战巾、小监帽、中军盔等;旦服有五凤、七凤、凤冠、珠冠、平天冠等。
  高甲戏在草台演出时期,舞台装置简单,通常是一桌二椅。新中国成立后,舞台综合艺术有很大提高,开始使用布景。服饰、头戴、砌末等亦有所取舍、革新,面貌大为改观。
  三、剧目
  高甲戏在宋江戏阶段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李逵大闹忠义堂》、《宋江杀惜》、《武松杀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等。在合兴戏阶段,常演的剧目有《困河东》、《斩黄袍》、《郭子仪拜寿》等。并吸收一部分弋阳腔、昆腔和徽班的剧目,如《狸猫换太子》、《逼宫》等。
  清末民初,受京剧影响,从京剧吸收来的剧目有《屯土山》、《古城会》、《取长沙》、《走麦城》、《水淹七军》、《三战吕布》等三国戏。大量从古典小说、民间传说中改编的有《说岳》、《隋唐》、《施公案》、《彭公案》、《包公案》、《楚汉》、《粉妆楼》、《七侠五义》、《郑成功》、《陈庆镛过大金桥》等。其中多为连台本戏,演出剧目达600多本,大多属幕表戏。
  新中国成立后,高甲戏于1954年组织代表队参加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出传统剧目《桃花搭渡》和《扫秦》等。《桃花搭渡》获剧本二等奖和演出奖。1981年晋江高甲剧团创作现代戏《唐山情》(陈述编剧),参加福建省创作剧目会演,获得剧本创作二等奖和演出奖。
  四、剧团
  晋江县的高甲戏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兴盛。初时的戏班比较简单,七担戏笼,13名演员,6名乐员。40年代后,设备日趋完整,逐步走向定型化、规范化。
  高甲戏是晋江县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20世纪20年代以后,先后有金井坑口、下丙、钞岱,罗山苏内、缺塘、沙塘,石狮新湖、强房,东石肖下,内坑山头以及英林等地纷纷聘请高甲名师创办科班,组建戏班演出。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有40多个戏班,其中较知名的有金庆成、福庆成、金赛乐、新赛乐、新庆成、福庆兴、玉瑞仁、金秀春、新秀春、通华兴、金连升、福泉音、三合和、大祥春、小祥春等。其中福庆成、新秀春、三合和、金连升、福泉音被群众称为“五虎班”。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底以罗山缺塘村的金赛乐班为主,吸收福庆成等戏班部分演员,组成晋江县民间剧团。1952年全国戏剧改革,县文教科长施向群派县文化馆干部到民间剧团开展戏剧改革工作,任命洪金乞为团长。1956年,由陈述改编导演的高甲现代戏《草原之歌》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戏剧会演。《草原之歌》由于在戏曲表演现代生活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博得好评。许多兄弟剧团都先后移植演出,还应爱国侨领陈嘉庚之邀赴集美演出。
  1958年,剧团由自负盈亏转为地方国营,并修建团舍,配备汽车,进一步加强剧团建设。翌年排演的《侨乡之歌》,艺术质量显著提高,成为一出有影响的高甲现代戏。1960年,剧团开办第一期学员训练班,学制三年,培养一批新一代优秀演员。
  1970年,剧团解散。1972年由原剧团人员与小梨园剧团和杂技团的部分演员,组成晋江县文艺宣传队,并招收10多名演员培训。1977年,晋江县文艺宣传队正名为晋江县高甲戏剧团,排演《杜鹃山》、《《《小刀会》、《十五贯》、《春草闯堂》等剧目。1978年举办第三期学员训练班,进一步壮大演员队伍。80年代以来,先后创作《唐山情》、《淇河泪》、《野茉莉》、《施琅将军》等剧目参加省市会演,均获创作奖和演出奖。代表柯(贤溪)派艺术的丑戏《骑驴探亲》,多次被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录像播放。演员姚道成、赖宗卯等获省地方戏曲唱腔大奖赛一等奖和水仙花奖。老团长柯贤溪是著名的高甲戏表演艺术家,第三次、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文联委员、省劳动模范、省政协委员。为表彰他在弘扬高甲戏曲艺术和剧团建设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986年6月,泉州市政协、文化局和县政协、文化局等13个单位联合举办庆祝高甲戏表演艺术家柯贤溪从艺70年暨表彰会,出版《高甲第一丑》纪念专集。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