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提线木偶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11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提线木偶戏
分类号: J82
页数: 3
页码: 1096-10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提线木偶戏,包括了渊源与沿革、艺术特点、剧目、剧团。
关键词: 晋江县 木偶戏 戏曲

内容

一、渊源与沿革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本地俗称“嘉礼”。《乐府杂录》记载有汉初刘邦被冒顿所困、谋士陈平造偶人以解围的故事,“后乐家翻为戏具,即傀儡也。”宋代,闽南已有傀儡戏演出。《漳州府志》载,朱熹任漳州知事时,曾禁止傀儡戏演出。明万历年间,晋江人李廷机,官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民间称为“李相国”,有许多与傀儡戏有关的轶事传闻,傀儡戏棚上的对联:“顷刻驱驰千里外,古今事业一宵中”,据传是他书赠木偶艺人的。曼特刹《中华大帝国史》记载,西班牙奥斯定会土公使团,于明万历三年(1575),由菲律宾到泉州,在官府宴会上就看到木偶戏的演出。50年代发现木偶戏《落笼簿》(传统剧目)《卢俊义》(《水浒》中梁山泊首领之一)、《跳檀溪》(《三国演义》故事之一)等,注明是乾隆八年(1743)、四十一年和嘉庆年间的演出脚本。可见明清时期,晋江一带提线木偶戏已很盛行。
  提线木偶戏班只有4名演员,表演生、旦、北(净)、杂四种行当,故称“四美班”。“四美班”共有16尊木偶形象,能演42部《落笼簿》。清道光年间,出现编演7天7夜的连台本戏《目连救母》,增加副旦(贴)一种行当,称为“五名家”。此后,提线木偶戏即有“四美班”与“五名家”并存的两种演出体制。一般前者演出的是古老的《落笼簿》,后者演出的是后来陆续新编的连台本戏(散簿,也称笼外簿),木偶头像亦从36尊增至75尊。
  清末,龙湖锡坑的提线木偶戏班,为演武戏,发展飞刀演技,创造座骑兽头,丰富了艺术形象和表演技巧。增加老生、副净,成为6种行当。
  二、艺术特点
  表演艺术提线木偶戏是用提线操纵木偶进行表演,共有16条基本提线,分别称为头钉线、胸前线、背脊线、手指线、手掌线、手腕线、手肘线、后背线和骸线等。16条提线的操作技巧为表演基本功,俗称“线规”。历代提线木偶名师都有一手操纵线规的绝技,是多年舞台磨练的结晶。
  “四美班”的4名演员,要表演整出戏的所有角色,所以跨行当的表演是对提线木偶演员所特具的要求。一个演员除承担的主要角色行当不变外,还要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调度演员作其他角色的表演。42本《落笼簿》就是在舞台实践中,逐本把演员角色行当分配定死,代代相沿。
  提线木偶形象完整,表演缓慢而细腻,但在表演快捷的舞蹈、激热的武打时动作不够灵活。针对这些缺点,50年代以后,提线木偶艺人进行革新尝试,甚有成效。
  音乐唱腔晋江提线木偶属“泉腔”系统,念唱均用泉州方言。明何乔远《闽书》载:“虽立俳优之戏,必使操泉音。”曲调以南音为主,属曲牌体制,称“傀儡调”。因《落笼簿》的传统剧本,以敷演历史题材居多,侧重表演历代帝王将相之风云际会,而罕有风花雪月或缠绵悱恻的情景,所以它的旋律曲调虽与梨园戏基本相通,但却独具粗犷、豪放、古朴的特色,声腔刚健高亢。
  提线木偶的传统唱腔曲牌共达300多支,单是《窦滔》一剧,所用的曲牌就有56支。传统乐器有唢呐、大唢呐(称大吹)、南琵琶、横箫、三弦、二弦。打击乐有南鼓、通鼓、拍板、锣(锣仔,草锣)、铓锣(铜钟)和南钹等。唱腔音乐和场景音乐均采用工尺谱体系。
  晋江提线木偶戏演出之前,先上相公爷“踏棚”,演员要唱“罗哩连”(唱■呾)。据明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罗哩连而已。”佛教“请神”仪式用的“罗哩连”出现在舞台上,这是提线木偶与梨园戏所特有的。全首“■呾”有声无调,称“有声无字曲”,意在祈求平安。“罗哩连”三音,行家界定为虚词哼腔,是一种特殊的程式化了的音乐语言,有时出现在开头,有时出现在中间,有时出现在曲尾,有的要前后台齐唱,有的采用“一唱众和”的帮和形式,用于强调唱词内容和加强舞台气氛。
  舞台美术提线木偶戏传统舞台装置简易,即10支竹竿3领被,搭成一个“八卦棚”,一道矮布屏,把舞台隔为两部分。演员站在屏后操纵木偶,屏前为表演区,上遮一条横幅,以挡住演员的面部。
  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木偶头像造型具有唐代绘画风格,雍容典雅。传统脸谱只有褐、红、白等颜色来区分角色行当,不勾花脸,至敷演《目连》戏后,才出现勾花脸和神灵鬼怪头像。传统头像有(生行)素生、须文、渗文、村公;(旦行)兰素、老妇、却老;(彩旦)白绫、红帔、副旦;(北行)乌北、红北、白奸、老外、青大花、红大花、乌大花、武二花、红猴;(副净)乌阔;(杂行)笑生、白阔、斜目、散头、缺仔、贼仔、陷仔等。还有各种鬼头、魁头。戏神相公爷不在36尊之列。
  三、剧目
  传统剧目提线木偶戏的传统剧目分为《落笼簿》和《散簿》两类。《落笼簿》是早期积累下来的保留剧目;《散簿》则是后期陆续编写的演出脚本。
  《落笼簿》全套42本,总计360出,其中不少是历史剧,如《武王伐纣》、《东周》、《楚汉》、《三国》、《说唐》、《北宋》等。神话剧和民间故事剧也有一定数量,如《观音得道》、《湘子成道》、《乌白蛇》、《西游》等。“散簿”有《目连救母》、《说岳》、《水浒》等。
  《落笼簿》绝大部分的剧目是以明杂剧或传奇的手法编写的,个别剧目如《三国》中的《单刀会》、《斩貂婵》,是从元曲移植的。“落笼簿”的剧本结构严谨,每出戏都有精彩的“戏胆”。如“七哭”、“八别”、“十五叹”,都是脍炙人口的上乘戏文。《散簿》共120出,以故事情节取胜,篇幅宏大,人物繁多,故事性强。
  两类传统剧目都保留大量中原古语和地方古方言。它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常常出现“亥”字的示意,有的则注明“自意亥”3字。“亥”字即“咳”之意,表示演员可以在这间隙处松弛一下,自由发挥,插科打诨。提线木偶演员对戏文掌握的深浅、多寡,遇有“亥”时,如何发挥运用,是衡量演员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尺。
  新编剧目晋江县提线木偶实验剧团成立后,整理传统剧目《哭人彘》、《人面兽心》,新编历史剧《木兰从军》,创作大型神话剧《张羽煮海》。1958年编写《白蛇传》、《游元宵》和现代剧《解放舟山岛》。这些剧目曾在省内各地和广东省演出。1959年创作活报剧《斩断魔手》,反映中东地区人民的反美斗争。张家羌于1963年编导的《草原小姐妹》,赴省参加木偶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1964年创作现代戏《东海哨兵》,团长柯孙友移植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1979年创作现代戏《百花迎春》。
  四、剧团
  新中国成立前的提线木偶班社早期提线木偶戏班都实行班主制,沿袭“四美班”与“五名家”演出体制。清道光、光绪年间有提线木偶戏班30多班,较著名的有蔡蛤生、连廷瑞、吕马允、兔目加等4班。继后40多年中,更趋繁荣,新班不断涌现,如连天章、杨秀眉、林承池、陈尧书、陈佑八、林火溜和锡坑的六角傀儡、英林洪聪的“大棚傀儡”等班社。而在各班中有的还包括几个小班,如连天章班,还包括有“天章二班”、“天章三班”。林承池班和陈佑八班,也都带有“承池二班”和“佑八二班”的组织。再晚一辈的较知名的傀儡班有吴波、黄蚵、张兴、蔡庆元、王金屋、张炳七、赵注、陈马愿、吕白司、赖江海、吴困等单班和周花3个班,乌北江3个班的组织。此外还有永宁的蔡世、安海的颜锋、石狮的陈投、英林的洪钟、洪强等班社。
  抗日战争前有吕天从、何绽、张聪敏、林四坪(二班)、吴反、林庭荣、张炳七、张煦目、吕细虎、吴丁路、陈江智、苏金猪、陈德成、蔡荫等傀儡班。抗日胜利后,晋江提线木偶戏出现又一个高峰,全县有戏班数十个,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安海型厝班、金井福全班、深沪柳山班、石狮宽仁班,以及英林、柯坑、东石、大宅、龙湖亭、梧安节、新湖等地的傀儡戏班。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专业剧团晋江县实验木偶剧团创立于1958年,从晋江、南安、泉州等地请来陈来饮、陈天送、颜昌华、陈来塔、颜昌琼、颜成祖、庄国恩、张克江、陈天保等17名演员。陈来饮任团长,先后排练《木兰从军》、《人面兽心》、《张羽煮海》、《哭人彘》等剧目下乡巡回,并深入到永春、德化、安溪等边远山区演出。1958年排练《白蛇传》、《游元宵》、《解放舟山岛》等新剧目,前往广东、浙江等省巡回演出。
  1960年,成立剧团委员会和艺术委员会。先后招收8名学员随团培训,剧团管理走上正轨。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木偶舞台由原来4尺小围屏,扩大为1丈多宽的大舞台,扩大了表演区,再配上灯光布景,运用特技道具,丰富提线木偶的表演艺术。木偶形体也由原来的16条线增加到20多条。
  1964年,先后创作《草原小姐妹》、《东海哨兵》、《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到华东、中南、西南等10多个省市巡回演出。其中《草原小姐妹》参加全省木偶戏汇演,荣获优秀演出奖。
  1970年元月,剧团解散。1978年重新组建晋江县提线木偶剧团,招收12名学员,以团带班进行培训。组团后,排练《百花迎春》等节目,到广东等地巡回演出。1980年,大部分人员并入掌中木偶剧团。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