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06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4
页码: 1035-1038
摘要: 本章记述晋江县成人教育情况,概括了农民教育、职工教育、干部教育。
关键词: 晋江县 教育 成人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农民教育
  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规定,凡未设置小学的乡村,应由所在保开办民校。民国23年(1934),晋江县有保办民校12所,民国25年增至60所。民国26年,专设中心民校两所,以加强业务辅导。民国27年5月2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又训令各级学校办社会教育,提出小学应兼办民众识字教育,逐步扫除文盲。晋江县即专设社会教育指导员550人,指导全县社会教育。又专设民众学校129所,其中由小学兼设116所,加上原有的中心民校及保办民校,共294所,称为“战时民校”。绝大部分“战时民校”只开设男、女两种班级,小部分兼设有儿童班级。后因金门、厦门两岛沦陷,时局日紧,民校日趋减少。至民国34年仅余37班,学员1005名,占该年文盲数227822人的0.04%。
  新中国建立后,晋江县大办业余民校,开展识字扫盲。1950年,村村办冬学,组织3万多名文盲、半文盲农民入学学识字,学普通话,学时事。教材采用省农民协会编写的农民识字课本,形式有早学、午学和晚学3种。翌年,冬学逐步转为常年民校,称为农民业余学校。
  1952年,县成立识字运动委员会,各小学学区增设1名中心小学校长,负责该区乡的扫盲工作。1953年,教学上普遍推行郝建华速成识字法。1956—1958年,大搞扫盲运动,大办“铁民校”(即坚持常年办学),入学人数激增。1958年达23.6万多名,其中农村的扫盲对象137734名,占文盲半文盲数的87.5%,青壮年在学者达116305名,比1957年增加4倍。在此期间,平均每年有5万人以上入学,共有近9万人脱盲。其中,当上县区干部214名,乡镇队干部5535名,合作社记工员2295名,合作社、企业会计1080名,技术员2025名,民师及幼儿园教养员4755名,其他2185名。全县民校学员数:1963年18721名,1964年35348名,1965年46154名。出现一批坚持常年办学的“铁民校”。
  “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部分民校停办。10年中,滋生大批新文盲、半文盲。
  1978年4月,晋江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重新配备专职扫盲干部。8月,晋江地区教育局在安海召开扫盲业余教育现场会。1979年1月,各地民校纷纷复办,共达803班,文盲、半文盲学员27805名。其中安海、东石、蚶江、青阳、祥芝、磁灶、英林7个公社实现队队办民校。两年内全县有近万人通过学习脱盲。1980年全县有78个大队(居委会)成为基本无盲队,占全县大队总数的21.6%。石狮和蚶江成为基本无盲镇、社。1982年又有万人脱盲,青阳、东石、金井、永宁与英林5个公社实现基本无盲。1986年,全县18个乡(镇)有17个达到基本扫除文盲的要求,其中12—40周岁人口中的非文盲数达到89.9%。1987年6月,经泉州市人民政府验收,确认晋江县达到基本无盲县的要求。1981年蚶江的莲埭民校被省定为重点联系校,1982年又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3年其办学经验被收入《全国农民教育经验汇编》。1984年,磁灶民校、陈埭民族业余民校、大山后民校、许厝军民民校、莲埭民校等相继被评为地区先进民校。
  1958年前后,农村中出现一些自发的农业技术培训组织。1979年,农村文化技术培训班逐渐增多。是年全县共有92个班级,学员3114名,开设财会、农技、政治与尺牍专业等,后又增设电器维修、对虾养殖。1980年有培训班87个,学员3812名。1981年,单电器维修、会计、农技和对虾养殖等专业结业学员5000多名。1986年,根据中央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县教育行政部门开始创办乡镇文化技术学校。当年,青阳、东石与深沪即着手进行,共开设8个班,学员345名。翌年,安海、石狮、金井、内坑、永宁5个乡镇相继开班。各地的文化技术学校,根据需要,开设裁缝、对虾养殖、电器维修、摩托车维修、企业会计、畜牧兽医、船舶驾驶、轮机管理、真菌培植、果树栽培、食品卫生、陶瓷工艺、家庭饲养、企业管理、农业技术、植物保护、绘画书法、钟表维修、戏剧乐器和汽车、拖拉机维修与管理等专业。1988年在各种专业培训班(校)结业学员共3.36万名。
  第二节 职工教育
  民国时期,晋江县没有专门的职工教育。30年代,泉州、安海等地曾办群众性夜校,但也非专为职工而设。
  1950年,青阳、安海、石狮3镇开办职工业余学校,进行初中文化补习及政治理论学习。
  1953年,全县职工学校共开设8个班,学员343名,“文化大革命”中全部停办。
  1979年,职工业余学校复办,初中8班,学员269名,高小36班,学员1335名。翌年,初中增至15班,学员612名;高小增至41班,学员1487名。
  1983年,县成立干部职工教育培训中心。县政府设立职工教育办公室,配备5名专职干部,负责全县职教计划管理工作。据1987年统计,全县专职、兼职职教干部55名。商业、供销、粮食、卫生、水电、教育、工会、邮电等8个部门建立职工培训基地,总面积4112平方米。
  从1983年开始,全县举办从初级到高级、从短期到长期、从单科到全科的各种形式职工培训班。1983年,全县确定初级文化补课对象5234名,初级技术补课对象3793名,分别采取脱产、半脱产和业余学习3种形式,对“文化大革命”中未能达到规定的文化、技术程度的职工进行补课。至1986年,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经初级文化补课合格者4972名,合格率93.4%;初级技术补课合格者3451名,合格率87.6%。1984年开办4个业余高中班,学员183名。1985年开办3个业余中专班和两个业余高中班,学员分别为150名和84名。1986年,商业、供销、经委、水电、银行、邮电等部门分别举办短期培训班,共培训1293名。管理干部和业务骨干培训班4期,学员128名;冶金企业和机械企业骨干管理培训班1期,学员95名;车间主任和班组长骨干培训班6期,学员369名,占应培训对象的92%;紧缺人才培训班6期,其中财会培训班学员43名,财政局和外经委联合举办的中外合资企业财会班,学员50名;水电管理、罐头实用技术、图书管理等培训班共10期。还举办3个二年制会计中专函授班,学员722名。
  1983年,各企业采用脱产和业余相结合,对职工进行培训,参加培训者3404名,其中输送到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习者640名,参加当地对口培训者230名,参加部门和单位培训者2534名。
  多种形式的职工教育,提高了广大职工文化、业务素质。1982年,全县初中文化水平的中青年职工为3071名,1988年增加到7000多名。
  第三节 干部教育
  1950年,晋江县创办县政府直属机关干部业余学校,进行初中文化补习和政治理论学习。70年代末,开始专门进行干部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电视大学
  1979年,晋江县教育局成立电视大学工作站,1980年正式招生。至1988年统计,共有960多人次参加学习,培养445名专业人才,其中全科毕业178人,单科结业267人。历年所设专业有党政、中文、英语、师范英语、企业管理、财会等,参加学习者大多为机关干部,也有部分中小学教师。
  二、自学考试
  1984年,县教育行政部门成立自学考试办公室,秋季开始实行高教自学考试。首次开考的是党政干部基础科、英语和汉语言文学3个专业,报考人数286人。1986年增设中专自学考试,首次开考护士专业。1987年,高等教育开考法律、会计、统计、财政、金融、农村金融、基建财务与信用、农村经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计算机及应用、教育学、工业管理工程、价格学和人口学等14个专业。报考人数增至1064人。1988年,本科开考汉语言文学、机电一体化工程、统计专业;大专开考汉语言文学、英语、法律、金融、财政、统计、基建财务信用、会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计算机及应用、教育、工业管理工程、公安管理、党政、海关管理等专业;中专开考医士、工商行政管理、金融、统计、邮电等专业。5年中,报考人数累计达4000多人次,获大专单科合格证书者1892人,大专毕业证书者53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