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初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0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初等教育
分类号:
G629.29
页数:
5
页码:
1022-1026
摘要:
本节记述晋江县初等教育情况,概括了小学校、学制、课程等。
关键词:
初等教育
教育
普通教育
内容
一、小学校
民国元年(1912),晋江县有小学31所。民国5年,有初等小学41所,学生1787名;高等小学29所,学生632名。总计70所,学生2419名。至民国25年,全县有县立小学8所,私立完全小学237所,私立初小32所,新办简易小学80所,计357所,其中尚未立案者100余所。
抗日战争期间,因侨汇中断,至民国33年,131所已立案的私立小学仅存64所。私立小学(包括未立案者)减少205所。与此同时,政府增设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公立学校增加78所。至民国34年,全县在校学生35227名,学龄儿童入学率26.7%。
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恢复,停办的私校纷纷复办和立案。无法立案者一部分改为国民学校。同时也增办一批私校。公校因调整而稍有减少。1949年,全县(不含今泉州市区)有小学201所,1036个班,在校学生34499名,学龄儿童入学率2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的小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1年,全县有公私立及民办的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451所,在校学生57669名。至1957年,有小学校355所,在校学生77242名,学龄儿童入学率73.2%。
1961年对小学进行调整,增设耕读小学。至1965年,小学校数为358所,在校学生数(包括小学附属的88个耕读班学生)8815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84.6%。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受到干扰与破坏,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教学质量下降。1977年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晋江县初级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提高。1988年,全县有小学444所,在校学生144558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7.56%,巩固率97.01%,毕业率98.96%,普及率95.25%,“四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
主要小学简介:
晋江县实验小学前身是璧立小学,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当时学生80名左右,设甲、乙、丙三个班级。民国4年,在定空山上建造1座新校舍。民国36年,海外侨胞投资扩建宿舍,增建教室、小礼堂及围墙,使学校初具规模。
新中国建立后,该校改名青阳完全小学,由政府接管。1952年升格为县实验小学。1963年,定为省重点小学。1958年及1964年,海外侨胞曾两度捐资扩建教学楼,使学校更趋完善。1976—1987年期间,校舍陆续翻建。建有“东三楼”、“西三楼”、“大道教学楼”等。1988年,有36个教学班,2600多名学生,110多名教师。
1983年以来,该校年年被评为省校际音乐周的先进单位。1983年被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单位。1985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市教育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88年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等。
安海中心小学前身为私立安海女学(民国21年由培淑女学和进化女学合并而成)。校址设在奎光阁。民国25年9月1日收归公办,改名安海中心国民小学。民国32年秋,在金厝祠堂(原源深小学校址)设第二校部。民国34年,校址移于金厝祠堂。1949年9月,定名为晋江县安海中心小学。1966年秋更名为安海红旗小学。1978年复名为安海中心小学。1980年列入省重点小学。
安海中心小学的体育教育工作成绩显著。1982年,获福建省小学、初中学生田径通讯赛小学组第一名。1983年11月获全国小学、初中学生田径通讯赛优胜单位称号。1985年12月,国家体委和教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称号;同时获福建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获泉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1988年,建筑面积3322平方米,有教学班27个、学生1374名、教师68名。
石狮中心小学前身为基督教会于清宣统元年创办的育龄小学。校址设在礼拜堂。学生不上百人,教师仅四五名。民国21年改为泉州培元中学第四分校,校址迁在新华路尾(即今学校教师宿舍),分初中、小学二部,学生250多名,教师10多名。抗日战争爆发,泉州培元中学内迁,遂与该校脱钩,复名育龄小学。1952年学校调整,把爱群小学、鼎新小学并入该校,改名石狮小学,属民办公助性质。后学区建制,学校收归公办,改为石狮中心小学,学生720多名,教师40名。60年代初,学生增至1600多名,教师增至64名,列为全省首批重点小学之一,称为石狮小学。1971年改名新华小学,1979年恢复学区建制,又复名石狮中心小学。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红花集体”、“红读先进集体”、“先进少先队工作集体”。从1983年以来,少先队参加全国的竞赛活动,年年获得奖励。1987年,该校红领巾艺术团上京汇报,并荣调中南海演出,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及省教育先进单位。1988年,全国少工委授予该校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
1988年,建筑面积3899平方米,有教学班23个、学生1688名、教师78名。
毓英中心小学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基督教牧师在金井倡办。初名毓英义塾,光绪二十四年改名毓英学堂,民国7年又改名毓英学校,分设男女校部。20年代曾附办过短期初中班、简师班、幼稚园。30年代中期,男女校部合并;抗战时期,曾创设二所分校,称毓英二校、毓英三校,均为初级小学。民国37年秋季,增办初级中学。1952年12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立学校。中小学分设,称为金井小学。1957年秋,与钞岱中心小学合并,改名为运伙中心小学。1970年秋从运伙中心小学分出,复名金井小学。1979年秋,县恢复学区中心小学体制,称金井中心小学。1984年10月恢复毓英校名。
该校初办时校舍设在金井小礼拜堂内。光绪三十一年华侨捐资兴建校舍,80年代又捐资兴建大型体育馆和教学楼,并建立经常性的奖教奖学基金组织。
1988年,建筑面积3493平方米,有教学班15个、学生629名、教师34名。
1985年该校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7年中央文化部和省、市、县少年文艺工作委员会诸领导莅校观摩。
茂峰小学原是永和乡茂亭村于民国16年创办的新式学堂。校舍设于宗祠,学生20多名,设复式班,桌椅由学生自带。1950年春,人民政府将其收为公办,更名为钱亭中心小学。1958年改为茂亭小学,1965年复名茂峰小学。1988年设10个教学班,附设两个幼儿班,在校学生417名,幼儿135名。小学教师16名,幼儿园教师3名。
旅菲乡侨对该校非常关心。从学校开办至1950年,每年约资助经费大米10担。1951—1980年共捐资近10万元,其中4.5万元用于兴建新校舍1850平方米。1986—1987年又集资120多万元,改建、扩建校舍,总建筑面积3224平方米。现拥有标准教室20间,礼堂1座,教师宿舍楼1幢,教工食堂1所,会议室、办公室、图书室各1间。又集资为学校添置各种教具、电化设备和经常费。从1988年起,每年捐资4万元作为办学经费。
二、学制
清末晋江县的小学堂大多数为初高两级合办,称两等小学堂,初时修业年限为初、高级共8年。民国元年,改为初等4年,高等3年,共7年。民国11年实行6年制,初小4年,高小2年,一直沿用至1949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晋江县小学沿用民国时期的“四二制”。1952年10月在实验小学、安海中心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1954年贯彻执行中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四二制教育计划(草案)》,暂缓推行“五年一贯制”。
1958年发展半耕半读教育,学制不固定,以学完所编课程、能识2600个常用字、语文、算术相当于初小毕业程度即可毕业。1960年2月,中央教育部要求各地重新试行“五年一贯制”,全县小学于1966年度开始改“四二制”为“五年一贯制”。1981年小学改为六年制,统一秋季始业。1987年,因师资不足,全县小学又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三、课程
民国元年,初等小学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高等小学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工、体操、游戏、裁缝、外国语、农业、商业。民国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曾发布恢复“读经讲经”一科,并将女生裁缝一科扩大为家事科。
民国9年,将小学国文改为国语。民国12年6月,《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颁布,规定高、初小一律废止读经讲经、修身、外语科。民国17年2月,颁布《小学暂行条例》规定:高、初小均增设“三民主义”及党义、童子军。民国18年8月,提出简化课程,初小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高、初小“三民主义”改为“党义科”,图画、手工改为美术、工作;高小社会科包括公民、卫生、历史、地理4科。民国21年10月,党义内容充实于国语、社会、自然等科中,另加公民训练,增设卫生科,工作改为劳作。民国25年7月,《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初等小学社会、自然两科合并为常识科,一、二年级劳作、美术合并为工作科,体育、音乐合并为唱游科。取消卫生科,将其卫生习惯、卫生知识部分分别归并在公民训练及常识科中。
其时晋江县小学课程设置按照上述有关规定安排。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废除“公民”和“童子军”两课程,分高、中、低三个年段开设科目。高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中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低年级设国语、算术、唱游(体育、音乐),国语中包括常识、写字。1952年按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低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游、图画及手工,中年级唱游一科分为音乐和体育,高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1955年,把高年级算术科抽出一节作珠算课,国语包括阅读、作文、写字三科,分别安排课时授课。1957年开始增设周会课,高年级并增设农业常识课和生产劳动课,把劳动列入正式课程,每周两节。1963年,小学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六年级增设生产常识课。1964年增办的耕读小学,课程设置未统一要求,语文、算术两科为基本课。“文化大革命”初期,教材受批判,学生只读毛泽东语录。1967年按年级高低改设语文(包括写字)、算术、体育、音乐、劳动等科,音乐、美术改为“革命文艺课”,高年级增设政治。此外,各年级开设一节班会。以后几年又增设晨读(天天读)、政治(学毛泽东著作或“阶级斗争史”)。1977年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设置有语文、政治、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生产劳动,四、五年级尚有自然常识。1981年秋,增设思想品德科,每周一节课,恢复地理和历史科。地理科从四年级起开设,每周两节课。把自然常识科改为自然科,从三年级起开设,每周两节课。同时加强写字课,各年级语文科各排一节写字课。珠算从三年级开始教学。此一课程设置沿用至今。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