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普通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305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普通教育
分类号:
G639.29
页数:
12
页码:
1020-1031
摘要:
本章记述晋江县普通教育的情况概括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关键词:
晋江县
教育
普通教育
内容
第一节 幼儿教育
一、幼儿园
民国9年(1920),县城泉州南街基督教会的华英女子师范学校附办华英幼稚园(现泉州实验幼儿园前身),开晋江幼儿教育之先河。民国19年,泉州基督教会主办的培友幼稚园(现泉州第一幼儿园前身)为第一所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其后,幼稚园陆续开办。至民国24年,全县共有幼稚园5所,每所只开1班,入学幼儿共120名,教师10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幼稚园相继停办。民国29年,华英幼稚园复办。以后,泉州和安海虽各创办1所,但民国36年又先后停办。同年,石狮私立育龄小学附办幼稚园。翌年,安海基督教会创办慈幼幼儿园。此外,温陵、安海、东石等中心国民学校各附设1个幼稚班。1949年,全县仅存泉州华英幼稚园和安海慈幼幼稚园,合计在园幼儿75名、教师4名、工友1名。
新中国建立后,幼稚园改称幼儿园。
1950年春,安海、石狮新创办2所幼儿园。1952年12月20日,人民政府接办安海慈幼幼稚园,改为县办安海幼儿园。1956年,为适应解放农村妇女劳动力的需要,大办幼儿园。至1957年全县共有幼儿园40所、73班,入园幼儿2316名,教职工134名,其中男2名、女132名。
1958年,全县幼儿园发展至294所,在园幼儿猛增至67492名,其中公立园幼儿459名、私立园210名、民办园66823名,实现基本普及。同时基本实现全日制,有两个园还建立幼儿寄宿制。但因园舍、设备、师资远不能适应,办园质量低,民办园多数变成“幼儿寄托所”。
1961年,县政府对幼儿园(班)进行整顿。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幼儿园停办,直至1977年逐步恢复。1983年,安海10位退休教师白手起家,创办苗苗幼儿园。1984年,县政府贯彻省教育厅《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意见》,大力扶持农村、厂矿、机关、团体办园。至1988年全县共办幼儿园251所,在园幼儿23560名,全部实行正规化教育。
主要幼儿园简介:
青阳幼儿园1980年9月由晋江县教育局创办。初无园舍,附寄于晋江县实验小学。第一学期招收幼儿150多名,编置3班,教养员8名;1981年扩至4班,幼儿增至223名,教养员7名。1983年,县地方财政分期拨款43万元,建造新园舍。1985年9月,新园舍落成,共设小班3个,大中班各4个,幼儿642名,教养员28名。
安海幼儿园创办于1952年9月,前身是安海基督教会创办的慈幼幼稚园。1958年,安海养正幼儿园并入。1966年停办,1980年复办。创办时有幼儿200名,开设5个班级,教养员8名。养正幼儿园并入后,幼儿增至300多名,设7个班级,教养员增至14名。1988年幼儿696名,12个班级,教养员30名。自创办至今,共毕业幼儿3320名。
石狮幼儿园前身为育龄幼稚园,1928年基督教会创办。初办时有3个班级,幼儿150名。1957年迁入爱群小学,改名为石狮幼儿园。设大班4个、中班3个,幼儿200余名。1968年停办。1980年秋复办,教养员13名,编大班、中班各3个,幼儿300余名。1986年,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近70万元,兴建1座面积2267.6平方米的四层大楼新园舍。学生家长与各界人士也支持添置各种教具。1988年,幼儿491名,编3个大班、4个中班、3个小班,教养员25名。
安海苗苗幼儿园是10位离、退休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于1983年秋白手起家创办的。开设大、中、小3班,学生共150名。经费依靠学费收入,教养员全部义务。随后学生逐年增加。1986年,由省、县政府拨款和海外侨胞、港胞捐资,共筹集资金近40万元,兴建二层园舍1座(1988年竣工),并建置课桌椅和添置不少教具。是年,教养员开始领取一定的生活补贴。1988年有8个班级,幼儿450名,教职员工17名。
二、学制
民国时期,幼儿教育无明确的学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承袭以往的教学形式。1952年实行“保教合一”,学制定为三年,即4周岁入园为小班,5周岁升中班,6周岁升大班,大班一年后升入小学。并逐渐由全日制、半日制并存过渡到全部全日制。
三、教材
新中国建立前及初期,幼儿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上课只是唱唱跳跳,实行“保教合一”。后教学有明确要求,即发展幼儿的智力。科目除唱游外,增设语文、计算、美术等,但仍无统一的教材,而由各幼儿园自行编排。1957年,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试编认识环境与语音的教学参考资料,并发动教师自编其他各种教材。当时全县教师自编的儿歌、故事与游戏的教材达2万多篇。1981年10月起,晋江县幼儿教育按国家颁行《幼儿园教育纲要》实施。
第二节 初等教育
一、小学校
民国元年(1912),晋江县有小学31所。民国5年,有初等小学41所,学生1787名;高等小学29所,学生632名。总计70所,学生2419名。至民国25年,全县有县立小学8所,私立完全小学237所,私立初小32所,新办简易小学80所,计357所,其中尚未立案者100余所。
抗日战争期间,因侨汇中断,至民国33年,131所已立案的私立小学仅存64所。私立小学(包括未立案者)减少205所。与此同时,政府增设中心国民学校和国民学校,公立学校增加78所。至民国34年,全县在校学生35227名,学龄儿童入学率26.7%。
抗日战争胜利后,侨汇恢复,停办的私校纷纷复办和立案。无法立案者一部分改为国民学校。同时也增办一批私校。公校因调整而稍有减少。1949年,全县(不含今泉州市区)有小学201所,1036个班,在校学生34499名,学龄儿童入学率20%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的小学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1年,全县有公私立及民办的完全小学和初级小学451所,在校学生57669名。至1957年,有小学校355所,在校学生77242名,学龄儿童入学率73.2%。
1961年对小学进行调整,增设耕读小学。至1965年,小学校数为358所,在校学生数(包括小学附属的88个耕读班学生)8815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84.6%。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受到干扰与破坏,学龄儿童入学率和教学质量下降。1977年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晋江县初级教育得到进一步普及和提高。1988年,全县有小学444所,在校学生144558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7.56%,巩固率97.01%,毕业率98.96%,普及率95.25%,“四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
主要小学简介:
晋江县实验小学前身是璧立小学,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当时学生80名左右,设甲、乙、丙三个班级。民国4年,在定空山上建造1座新校舍。民国36年,海外侨胞投资扩建宿舍,增建教室、小礼堂及围墙,使学校初具规模。
新中国建立后,该校改名青阳完全小学,由政府接管。1952年升格为县实验小学。1963年,定为省重点小学。1958年及1964年,海外侨胞曾两度捐资扩建教学楼,使学校更趋完善。1976—1987年期间,校舍陆续翻建。建有“东三楼”、“西三楼”、“大道教学楼”等。1988年,有36个教学班,2600多名学生,110多名教师。
1983年以来,该校年年被评为省校际音乐周的先进单位。1983年被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先进单位。1985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市教育先进单位。198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1988年被评为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等。
安海中心小学前身为私立安海女学(民国21年由培淑女学和进化女学合并而成)。校址设在奎光阁。民国25年9月1日收归公办,改名安海中心国民小学。民国32年秋,在金厝祠堂(原源深小学校址)设第二校部。民国34年,校址移于金厝祠堂。1949年9月,定名为晋江县安海中心小学。1966年秋更名为安海红旗小学。1978年复名为安海中心小学。1980年列入省重点小学。
安海中心小学的体育教育工作成绩显著。1982年,获福建省小学、初中学生田径通讯赛小学组第一名。1983年11月获全国小学、初中学生田径通讯赛优胜单位称号。1985年12月,国家体委和教委授予“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集体”称号;同时获福建省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87年获泉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称号。
1988年,建筑面积3322平方米,有教学班27个、学生1374名、教师68名。
石狮中心小学前身为基督教会于清宣统元年创办的育龄小学。校址设在礼拜堂。学生不上百人,教师仅四五名。民国21年改为泉州培元中学第四分校,校址迁在新华路尾(即今学校教师宿舍),分初中、小学二部,学生250多名,教师10多名。抗日战争爆发,泉州培元中学内迁,遂与该校脱钩,复名育龄小学。1952年学校调整,把爱群小学、鼎新小学并入该校,改名石狮小学,属民办公助性质。后学区建制,学校收归公办,改为石狮中心小学,学生720多名,教师40名。60年代初,学生增至1600多名,教师增至64名,列为全省首批重点小学之一,称为石狮小学。1971年改名新华小学,1979年恢复学区建制,又复名石狮中心小学。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红花集体”、“红读先进集体”、“先进少先队工作集体”。从1983年以来,少先队参加全国的竞赛活动,年年获得奖励。1987年,该校红领巾艺术团上京汇报,并荣调中南海演出,学校也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及省教育先进单位。1988年,全国少工委授予该校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
1988年,建筑面积3899平方米,有教学班23个、学生1688名、教师78名。
毓英中心小学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基督教牧师在金井倡办。初名毓英义塾,光绪二十四年改名毓英学堂,民国7年又改名毓英学校,分设男女校部。20年代曾附办过短期初中班、简师班、幼稚园。30年代中期,男女校部合并;抗战时期,曾创设二所分校,称毓英二校、毓英三校,均为初级小学。民国37年秋季,增办初级中学。1952年12月,人民政府接办为公立学校。中小学分设,称为金井小学。1957年秋,与钞岱中心小学合并,改名为运伙中心小学。1970年秋从运伙中心小学分出,复名金井小学。1979年秋,县恢复学区中心小学体制,称金井中心小学。1984年10月恢复毓英校名。
该校初办时校舍设在金井小礼拜堂内。光绪三十一年华侨捐资兴建校舍,80年代又捐资兴建大型体育馆和教学楼,并建立经常性的奖教奖学基金组织。
1988年,建筑面积3493平方米,有教学班15个、学生629名、教师34名。
1985年该校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87年中央文化部和省、市、县少年文艺工作委员会诸领导莅校观摩。
茂峰小学原是永和乡茂亭村于民国16年创办的新式学堂。校舍设于宗祠,学生20多名,设复式班,桌椅由学生自带。1950年春,人民政府将其收为公办,更名为钱亭中心小学。1958年改为茂亭小学,1965年复名茂峰小学。1988年设10个教学班,附设两个幼儿班,在校学生417名,幼儿135名。小学教师16名,幼儿园教师3名。
旅菲乡侨对该校非常关心。从学校开办至1950年,每年约资助经费大米10担。1951—1980年共捐资近10万元,其中4.5万元用于兴建新校舍1850平方米。1986—1987年又集资120多万元,改建、扩建校舍,总建筑面积3224平方米。现拥有标准教室20间,礼堂1座,教师宿舍楼1幢,教工食堂1所,会议室、办公室、图书室各1间。又集资为学校添置各种教具、电化设备和经常费。从1988年起,每年捐资4万元作为办学经费。
二、学制
清末晋江县的小学堂大多数为初高两级合办,称两等小学堂,初时修业年限为初、高级共8年。民国元年,改为初等4年,高等3年,共7年。民国11年实行6年制,初小4年,高小2年,一直沿用至1949年。
新中国建立初期,晋江县小学沿用民国时期的“四二制”。1952年10月在实验小学、安海中心小学试行“五年一贯制”。1954年贯彻执行中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四二制教育计划(草案)》,暂缓推行“五年一贯制”。
1958年发展半耕半读教育,学制不固定,以学完所编课程、能识2600个常用字、语文、算术相当于初小毕业程度即可毕业。1960年2月,中央教育部要求各地重新试行“五年一贯制”,全县小学于1966年度开始改“四二制”为“五年一贯制”。1981年小学改为六年制,统一秋季始业。1987年,因师资不足,全县小学又全部改为“五年一贯制”。
三、课程
民国元年,初等小学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游戏、体操、图画、手工、唱歌、裁缝;高等小学课程设修身、国文、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理化、图画、手工、体操、游戏、裁缝、外国语、农业、商业。民国4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曾发布恢复“读经讲经”一科,并将女生裁缝一科扩大为家事科。
民国9年,将小学国文改为国语。民国12年6月,《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颁布,规定高、初小一律废止读经讲经、修身、外语科。民国17年2月,颁布《小学暂行条例》规定:高、初小均增设“三民主义”及党义、童子军。民国18年8月,提出简化课程,初小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高、初小“三民主义”改为“党义科”,图画、手工改为美术、工作;高小社会科包括公民、卫生、历史、地理4科。民国21年10月,党义内容充实于国语、社会、自然等科中,另加公民训练,增设卫生科,工作改为劳作。民国25年7月,《修正小学课程标准》规定,初等小学社会、自然两科合并为常识科,一、二年级劳作、美术合并为工作科,体育、音乐合并为唱游科。取消卫生科,将其卫生习惯、卫生知识部分分别归并在公民训练及常识科中。
其时晋江县小学课程设置按照上述有关规定安排。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废除“公民”和“童子军”两课程,分高、中、低三个年段开设科目。高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中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音乐、体育、美术;低年级设国语、算术、唱游(体育、音乐),国语中包括常识、写字。1952年按中央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低年级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游、图画及手工,中年级唱游一科分为音乐和体育,高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历史、地理、自然、音乐、体育、美术。1955年,把高年级算术科抽出一节作珠算课,国语包括阅读、作文、写字三科,分别安排课时授课。1957年开始增设周会课,高年级并增设农业常识课和生产劳动课,把劳动列入正式课程,每周两节。1963年,小学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六年级增设生产常识课。1964年增办的耕读小学,课程设置未统一要求,语文、算术两科为基本课。“文化大革命”初期,教材受批判,学生只读毛泽东语录。1967年按年级高低改设语文(包括写字)、算术、体育、音乐、劳动等科,音乐、美术改为“革命文艺课”,高年级增设政治。此外,各年级开设一节班会。以后几年又增设晨读(天天读)、政治(学毛泽东著作或“阶级斗争史”)。1977年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设置有语文、政治、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写字和生产劳动,四、五年级尚有自然常识。1981年秋,增设思想品德科,每周一节课,恢复地理和历史科。地理科从四年级起开设,每周两节课。把自然常识科改为自然科,从三年级起开设,每周两节课。同时加强写字课,各年级语文科各排一节写字课。珠算从三年级开始教学。此一课程设置沿用至今。
第三节 中等教育
一、中学校
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晋江县共创办中学16所,大都集中在县城泉州市区。晋江今域仅有南侨、石光、毓英、养正4所,1949年,4校在校学生数共1042名,教师79名。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拨款扶助私立中学。1950年,城外4校在学生数增加至1673名。
1952年,县政府拨款创办晋江二中(现晋江第一中学)。1953年,爱国华侨和地方贤达集资在青阳、衙口、金井、石狮等地方创办5所中等文化补习学校;安海也开办文化补习班。
1956年,增办青阳华侨中学、东石侨声中学。至1957年,全县共有中学10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6所),学生9145名。
1958年“大跃进”,全县仅一年就新办12所中学。1960年办16所。是年全县共有中学38所,在校学生数19174名(其中完中8所,学生3186名;初中30所,学生15988名)。
1962年,全县中学裁并为21所(完中9所,初中12所),在校学生数12097名(高中生2654名,初中生9443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中学连续3年停止招生。1969年开始复课,中学布点下伸到各公社。至1976年,全县共有26所中学,5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在校生数34247名。
1977年重新调整中学布局,全县中学裁并为24所,保留一部分小学附设初中班。据1984年统计,全县在校中学生数由1977年的36888名减少为28713名,但教职员工却于同期内由1190名增加到2073名。
1981年,晋江县开始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试验。至1988年,全县共有27所中学及18所小学附设初中班。在校生数25372名,其中高中生3046名,初中生22326名;教职员工2039名。
40年来,晋江县中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仅1977—1988年11年间,全县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共6894名,其中大专以上3374名。
主要中学简介:
晋江第一中学创办于1952年,原名晋江第二中学,1960年改名晋江第一中学,1964年被定为省重点中学。
初办时,教室暂借青阳梅山庄厝祠堂,招收4个教学班,学生229名,教职工20名,住宿在石鼓庙王公宫。1954年增办高中,招收2个教学班。同年,政府拨款建校舍,开操场。1957年,成为一所学科配备齐全、初具规模的完全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大部分进入高等学校。1958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三名。1958—1960年3年高考录取率都在90%以上。1962年组织游泳队参加省中学生游泳竞赛获全省第一名。教师篮球队前后两次参加县乡组织的篮球竞赛均获冠军。
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学校停课。1969年秋季复课。1977年逐步走上正轨,并恢复为省重点中学。1978—1981年,高考成绩连续4年名列地、县前茅。1981年中考各项成绩均居县榜首。1982年高中毕业生142名参加高考,被录取108名,升学率达75.35%。占全县录取总数的72%。中考成绩,巩固率、升学率、高分率均居全县第一。1988年,有38个教学班,学生2188名,教职员工205名。
晋江一中开办35年来,为国家培养近2万名初、高中毕业生。曾先后被省、市评为教育先进单位、为人师表先进集体等。
养正中学在古镇安海,是省属重点中学、重点侨校。该校创建于民国17年(1928)春,名为养正初级中学。初无校舍,经费拮据,设备简陋。民国21年,俞贵元主持校政,四处奔波,筹集经费,使学校在困难中得以发展。民国37年增办高中,校名改为养正中学。其时有8个教学班,学生近500名,教职员工30名左右。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陆续拨款兴建教室、教师宿舍,海外校友也集资捐建教室、图书楼,设置奖学金。至1988年,学校占地90亩,建有办公楼、科学实验楼、电化教学楼、菲律宾校友楼、图书楼、教工楼、学生楼等,总建筑面积16483平方米,教学设备初具规模,有学生2400多名,教职工171名。
养正中学开办60年来,培养了1.5万名初中毕业生,近万名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的高中毕业生达2200多名。1986年考上高等院校者173名,大专录取率56.17%;1987年考上高等院校者149名,其中上重点大学者28名。该校先后有52人次参加国际性及全国性体育比赛。1957年在全国国际中学生选拔赛中,该校学生黄攸平获400米赛跑和跳远第一名,陈增猷获三级跳远第二名。学校还先后为国家输送70多名体育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校友现任高等院校教授、副教授者达50多人。C3激光器的发明者、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员曾焕添,“T”粒子的发现者之一、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研究室主任许咨宗,在画坛上独树一帜的指墨画家洪世清等,均为该校毕业生。
1984年、1985年分别被国家教委、文化部和团中央评为全国红领巾读书读报先进单位、活跃中学生生活的先进学校。1986年,学校被省教育学会、省美术教育研究会评为美术教研先进集体。1982年以来,曾5次被市、县评为精神文明先进集体、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等。
南侨中学民国35年秋由旅菲华侨及国内热心教育人士共同创办。初办时以衙口定光庵为临时校舍,招收初一新生4个教学班,兼收初一下、初二上插班生各1班,计318名。1949年春,招收高中1个班,初中8个班。
新中国建立后,该校由人民政府接办。1950—1951年,校董会联系侨胞及衙口工商联筹款于定光庵两边再建教室10间,后人民政府拨款再建教室4间,教师宿舍20间。1954年,学生数激增,县财政先后拨款建造教室22间。同时扩建运动场。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59年高中毕业生报考大专院校的录取率达90%以上。
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为该校题词。宋庆龄题词是:“拿顽固的学习精神,向科学文化进军。”何香凝的题词是:“团结侨胞,办好学校,为培养新生一代而努力。”
“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先后改名为“东方红中学”、“龙湖中学”。1976年后,恢复南侨中学校名。1979年以来,菲、港校友会捐建大礼堂1幢,教学大楼2幢,实验楼、办公楼各1幢,膳厅、校门各1座,铺校内石砖路和南侨混凝土路等,同时全面修整原有宿舍、教室、运动场、围墙,美化学校环境。校董会还建立教育基金会,为教师设立常年奖励金,为学生设立优秀生奖学金。
该校历届参加县运动会均名列前茅,不少运动员被选入省队参加全国性比赛,多次被评为县体育工作先进单位。为县少体校和省体工队输送一批人才,并被评为农村中学体育达标率全省第一。
1988年,该校计23个班,在校学生1026名,教职工87名。
石光中学位于闽南侨乡名镇石狮,系民国35年华侨及地方贤达等发起创办。初时校舍简陋,规模甚小。学生120名,教职员工12名。
新中国建立后,规模逐渐扩大,生数随之增加。1958年增办高中。1966年,学校教职员工100多名,学生1500多名。1987年,全校教职员工160多名,学生2000多名。
1949—1955年期间,人民政府拨款及华侨捐资,为该校兴建办公大楼1幢、教室24间;后又建造语文楼、外语楼,修缮数学楼、史地楼。教学设备也日臻完善。80年代以来,海外校友又捐资建造校舍,添置设备,设立奖教奖学基金。
毓英中学创办于光绪十七年,初名毓英义塾,后改为毓英学校,校址在金井镇。30年代开始办初中班、简师班,后因经费困难停办。民国36年复办初中。次年中小学分开,改校名为毓英初级中学。
中学初办时,学生仅4名,后来不断增多,校舍也逐渐扩展。40年代,学校占地面积10亩左右,有教室、办公室、教师宿舍、礼堂、操场等,全校师生共300多名。
该校早期以教学严谨著称。30年代和40年代历次会考,该校均获全县第一。
新中国建立后,毓英初级中学于1952年收归公办,改名为晋江县第三中学。1956年增办高中。80年代以来,海外校友捐资200多万元人民币建造校舍、添置设备。现学校占地面积6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有教学大楼、体育馆和藏书2万余册的图书楼。1988年,在校学生1000多名,教职员工100名左右。
二、学制
民国元年,规定中学学制4年(即旧制中学)。民国11年,确定中学学制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又名“三三”制,也称新制。
新中国建立后,沿用“三三”制,春秋两季各校自行招生。1952年改为秋季联合招生。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需要,高中试行2年制,文、理分科。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停课闹革命”,军、工宣队进驻学校。1969年复课后,学制改为4年(高、初中各2年),并改秋季招生为春季招生,由生产大队、人民公社推荐升学。70年代初,实行“评议”、“推荐”加考试方式,选送回乡知识青年升入大、中专学校。
1975年,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1977年恢复高等院校升学考试制度。1978年,初中改为3年制,高中仍为2年制。1982年秋季开始,高中改为三年制。
三、课程
光绪二十八年,泉州府官办中学堂设修身、读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体操诸课程。
民国初年,中学课程大都因袭清末,但改修身为公民、国文为国语。民国25年,初中增设童子军课,高中增设军事训练课。
新中国建立后,中学课程设语文、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美术、音乐、体育。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又增设劳动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
“文化大革命”中,教材受批判,撤销历史、地理课,把政治与语文合并,以学《毛泽东选集》、《老三篇》及《毛主席语录》为主。1969年,中学招生复课,设政治、语文、数学、农基、工基、军体、革命文艺诸课程,采用省编教材。
1978年,晋江县执行教育部颁布教学计划。初中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音乐、体育、美术,高中设政治、语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生物、英语、体育。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