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民事审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9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事审判
分类号:
D915.18
页数:
2
页码:
927-92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晋江县民国到1988年审理的民事案件工作情况。
关键词:
检察机关
民事审判
晋江县
内容
一、婚姻案件审判
民国期间,晋江县地方法院审理婚姻案件,有解除婚约、离婚、婚姻撤销、确认婚姻不成立等类型,但总是变相地维护封建婚姻制度。
新中国建立后,废除民国时期有关婚姻家庭立法,先后于1950年、1980年颁布两部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等。1950—1988年县法院共审结离婚件8566起,占民事案件审结数的59.8%。其中,1950年89件、1952年589件、1962年507件、1976年40件、1980年350件、1988年226件。最高年份是1953年达664件,1974年最少,仅35件。
县人民法院建制后,把与华侨、港澳台同胞有关连的离婚案件列为一种特殊案件审理。新中国成立初,晋江县人口67万人,有华侨关系和港、澳、台关系的就达2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2.4%。1950—1959年,审理与侨胞有关离婚案件529件,平均年审结数50—80件。其中,侨妇以其丈夫在外重婚为由提出离婚的231件,占43.7%;因强迫包办或买卖婚姻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要求离婚的120件,占22.7%;因夫妻长期分居久无音讯引起离婚的115件,占21.8%;因侨妇通奸引起离婚的37件,占7%;因其他原因离婚的26件,占4.8%。县人民法院判决离婚的325件,判决不准离婚的82件,调解和合的74件,以其他方式处理的48件。在具体审理时,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对每一起华侨离婚案件的法律文书都经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发,通过外交途径与华侨取得联系。
1960年起,晋江县有关华侨离婚案件大幅度减少。1966年底起,华侨离婚案件由晋江县人民保卫组办理,法律文书报省革委会人保组审核,仍以县法院名义邮给华侨。
1977年起,审理华侨离婚案件适用“文化大革命”前的法律政策。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实施,华侨离婚案件由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县法院民庭受理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离婚案件,但发案率极低。
二、其他民事案件审判
民国时期,将民事案件分为债务诉讼、物权诉讼、亲属诉讼、继承诉讼4大类型。
新中国建立后,民事法律政策逐步健全,县法院对房屋、债务、继承、宅基地、山林水利纠纷等民事案件进行审判。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事审判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大量民事纠纷长期积压。1977年,全县民事积案达1000余件。1978年起,县人民法院加强民事审判力量。民事审判人员由4人增加到30人,原来只有一个民事审判庭,再组建5个人民法庭。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集中全力清理积案。至1984年底,全县“文化大革命”期间遗留下来的民事案件基本处理完毕。其中一些诉讼几年、十几年的老大难纠纷得到较好的调处。
1982年3月《民事诉讼法》公布施行后,县人民法院组织全院干警反复学习和培训。各法庭对《民事诉讼法》公布前受理的案件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凡不符合立案标准的转交有关部门处理,或予以裁定驳回起诉;凡符合立案标准的即将诉状副本交付被告人答辩,定期审理。1982年3月至1984年判决的63件民事案件,每件都依法组成合议庭,依照规定程序开庭审理。
1950—1988年,全县共审结其他民事案件5765起,占历年民事案件审结总数40.2%。其中房屋纠纷2016件,占14.1%;债务纠纷974件,占6.8%;土地宅基地纠纷564件,占3.9%;继承纠纷187件,占1.3%。此外,1950—1965年较常发生山林水利纠纷、抚养赔偿及合伙劳资案件,1977—1988年间偶有发生损害赔偿、赡养、收养案件,县法院都给予审理。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