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92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青少年团体
分类号:
C913.5
页数:
6
页码:
845-85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青少年团体,包括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国少年先锋队。
关键词:
晋江县
青少年
团体
内容
第一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民国20年(1931),晋江安海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从事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发展组织,进步青年吴永乐首先加入共青团。后在吴永乐影响下,一批青年店员先后参加团组织。民国22年,吴永乐在安海下钱里组织召开团员大会,有10多名团员参加。同年7月,吴永乐任晋南团县委书记。此时,晋江除安海外,内坑乡也建立共青团组织。民国24年9月后,晋南地区遭受国民党军队多次“清剿”,晋江县的团组织被破坏殆尽。
民国38年初,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着手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晋江县工作委员会(称青工部)。5月,决定以安海为试点,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安海地下组织,由王佐才、曾平晖、高维真负责建团任务。与此同时,厦门市临时工委也指示在下辇村开展农村基层团支部的建团工作。6月,安海地下学生团支部和下辇地下团支部同时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晋江县委发出《关于加强党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的指示,全县建团工作普遍开展。至年底,全县各乡镇、中学已有团支部68个,团员1235人。
1951年5月14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晋江县工委筹备召开晋江县各界青年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扩大团的影响,使全县青年明确团是青年的核心组织,是党组织有力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晋江县的团组织不断发展。
一、历次代表大会
从1952年12月至1987年12月,共青团(1957年前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晋江县组织召开12次代表大会,并分别于1957年12月18—21日和1987年6月7—8日召开两次代表会议。
二、主要活动
爱国主义教育。1951年5月,在晋江县召开的第一次团代会上决定以“团结各界青年,贯彻抗美援朝,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在全县广大团员、青年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广大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投入抗美援朝和剿匪反霸斗争。
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县掀起团员、团干部带头,团员、青年争相报名参军参战的热潮。
据统计,全县参军青年达1570人,其中团员417人,占参军青年总数的26%。参军团员中有团支部书记27人、团支部委员68人、团小组长67人,占参军团员数的38.9%。内坑团支部委员姚长沙1人就带动22个青年参军。十四区左莲乡团支部书记千方百计说服母亲,自己带头报名参军。五区紫南乡团员王志明父子争相报名,父亲支前、儿子参军。五区团员张发信报名参军,父母思想不通,未婚妻女团员郑惠英主动上门打通未来公婆的思想顾虑,支持未婚夫报名参军。同时,在校学生也纷纷报考军事干校。
晋江县广大团员、青年在积极报名参军的同时,大部分主动参加基干民兵,日夜守卫祖国东南海疆。据统计,当时全县民兵中有80%以上是青年,他们在巩固海防斗争中的事迹感人。洪四团支部有团员18人,其中民兵13人。1951年初,他们发现海匪在该村附近山头活动,一面立即派人向区公所和解放军报告,一面分兵把守主要路口。女团员则带领女青年守住山头,监视敌人行动。有的团员在不幸落入海匪手中时,能勇敢机智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不暴露村里党团组织的任何情况。当解放军赶到后,团支部立即发动群众投入支前工作,军民紧密配合,把100多名海匪全歼在八尖山。团支部副书记陈朝玉还带领解放军深入山洞击毙匪首。战斗结束后,团支部荣获团地工委通报嘉奖,陈朝玉被评为剿匪模范。同时,深沪镇团支部52名团员协助驻军部队站岗放哨,并抓获6名反革命分子。
1954年,为反空袭,仅金井、■洲、塘东的团员青年就挖了1384个防空洞,515条防空壕。
1958年,在炮击金门的激烈战斗中,团员青年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荣获一等模范1人,二等模范12人,其中青年团员10人,荣获“沿海英雄小八路”的光荣称号。
爱社教育。1955年,以合作化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已成为团组织在农村中的主要任务。县第三次团代会后,县团委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爱社教育,要求全县农村支部举办以爱社为中心内容的团课教育活动,同时开展“争取做一个优秀社员”运动。于是,全县团员、青年纷纷组织青年突击队,努力学习农技知识,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掀起大生产热潮。在发展和巩固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
在合作化运动中,全县广大青年团员带头参加农业合作社。据1955年统计,全县参加农业合作社的青年团员56347人,占社员总数的35%,入社的大部分团员有的成为农业社的各级负责人,有的成为技术人员,是晋江县农业社的一支中坚力量。
在农业水利建设、植树造林中,团员、青年表现突出。据1956年统计,全县开荒4.5万亩,植树37万棵,营造青年林3000亩;1958年全县青年耕山队134队,共1854人,营造青年林、果共19.255万亩,占全县计划种植面积的77%。
1981年,团县委组织全县青少年开展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活动,共造林16574亩;1983年,团县委又组织开展“争当植树造林突击手”竞赛,自1981—1983年,全县植树234.422万株,造林9300亩,育苗904.5亩;1984年,团县委召开营造“晋江沿海绿色长城”的誓师动员大会,当年全县营造青年林4800亩。至1985年,全县沿海林带成龙,初步形成绿色长城雏形。
社会主义教育。1958年6月,团县委在第五次团代会上明确指出:“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是团组织最根本的任务。”因此,团县委积极贯彻“破资本主义思想,立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方针,号召全县团员、青年努力学习毛泽东有关著作,反复不断对团员、青年进行“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教育。
1960年6月上旬,团县委发出《关于在青年中广泛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的通知》。据统计,当年全县团员、青年组织学习“毛选”小组达1072组,参加学习人数63409人,辅导员1083人,讲师473人,学习文章2089篇,写学习心得7498篇。广大团员、青年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普遍提高。
1963年3月,共青团晋江县委组织全县团员、青少年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教育团员、青少年树立革命理想、坚定社会主义方向,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大公无私、关心集体的优良传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品德,涌现了一大批学雷锋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树立一代社会主义新风。
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县委及时组织广大团员、青少年学习全会文件,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各地团组织普遍开展“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的专题讨论,举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爱社会主义”、“我爱晋江秀丽河山”等专题活动。许多基层团队组织以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的事迹为内容,举办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英雄事迹报告会及图片展览。不少团组织还针对县内一度出现的偷渡香港的某些现象,在团员、青年中举办《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母亲,你的儿女回来了》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团课活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1983年,团县委与县总工会、县图书馆联合举办青年读书演讲培训班,并以夜校为基地,举办农技、科普、尺牍、扫盲等120多个培训班,参加学习和培训的青少年共5890多人。当年,团县委还在全县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青年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内容的青工“四小”活动。活动开展后,晋江糖厂青年、团员在1983—1984年榨季中,奋战3个月就使该厂扭亏为盈。与此同时,团县委还组织全县青少年开展学雷锋和“五讲四美”活动。至1984年,全县组织学雷锋、送温暖小组5893个,举办“五讲四美三热爱”讲座135场,参加人数5.6万人次,涌现出很多文明窗口、文明村、文明街、文明校、文明班级,受到上级团委的表彰。
形势、政策、任务教育。1985年,团县委结合“四有”教育,在全县团员和青少年中开展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学习中央有关文件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团县委还牵头举办青阳、石狮、安海3大集镇中小学生以“我的理想”、“我的老师”为题的讲演比赛。1987年,团县委在全县青少年中组织学习中共“十三大”文件并举办2期全县性的专题培训班。1988年,团县委又在全县团员、青少年中开展“我与改革共命运,同心同德渡难关”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并联合县青年联合会举办“改革与青年”知识竞赛以及有关图片、摄影和书画展览。
第二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
一、建立与发展
1950年初,团县工委按照团中央关于建立少年儿童队的指示精神,开展在中小学建队的试点工作。晋江县建队试点中学是西隅初中,该校适合入队的学生占学校总生数90%。试点小学是县第二完全小学,该校适合入队学生占学校总生数70%。建队工作分四个步骤:首先组织教师学习队章,明确建队的目的,队的性质、任务、组织形式;其次,组织学生开展学习队章活动;接着提出中心口号,如爱学习、爱劳动、守纪律、团结互助等,号召学生以实际行动争取入队;最后,按入队手续进行申请、批准、编队,并于“六一”节举行入队宣誓仪式。
团县工委在总结建队试点工作的经验后,建队工作便在全县全面铺开。同年暑假,全县有24所学校建队,队员2000多人。
1952年3月,团县工委召开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全县各中小学总辅导员代表28人参加。会议贯彻上级团委的“配上力量、弄清情况、收拾局面、健全队的组织、充实队的活动”的方针。全县建队工作迅速发展。至1952年底统计,全县70%的小学已建立队组织,队员14944人,占学生总数的22%,辅导员606人。同时,全县各区普遍建立少年儿童工作辅导委员会。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改名“中国少年先锋队”。
1955年,团中央提出“有计划地、积极地大量地发展少先队组织”。全县少先队的组织又进一步发展。1958年9月,团县委召开各乡镇和中小学少委会议,学习团中央三届三中全会关于少年儿童工作的决议和新队章。全县少先队工作更加生动活泼,少先队组织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和发展。至1965年,全县建队校数达369个,队员数84894人,辅导员总数2582人。
“文化大革命”时期,少先队组织被“红小兵”组织取代。
1973年以后,晋江县共青团组织恢复,少先队组织以“红小兵”组织形式开展活动。
1978年10月,团中央十届一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组织名称,晋江县的少先队组织迅速恢复建立。据年底统计,全县有401所小学恢复建立少先队组织,共有少先队员65821人,辅导员1973人。
1981年8月,团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提出“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的方针,全县少先队的组织更迅速发展。
1984年10月,中国少年先锋队晋江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产生第一届少工委,王金战任主任。
1988年,全县452所中小学全部建立少先队组织,全县队龄少年儿童数15.02万人,入队14.25万人,辅导员3165人。
二、主要活动
早在30年代初,内坑白■曾出现以吴天亮为首的儿童团,是晋江县最早的少先队组织。该儿童团在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严守纪律,积极配合党的工作,参加革命宣传,发动少年儿童站岗放哨,在反征粮、抗租、抗税、反“围剿”斗争中,成为党、团组织有力的助手,为晋江人民的地下革命斗争做出贡献。
1950—1952年,县少先队工作重点是建立和发展各地少先队组织。同时,结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反、增产节约运动、海防斗争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基本知识教育。
1953—1956年,县少先队工作以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加强文化学习,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为目标,紧密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参加海防斗争。
1956—1965年,县少先队工作配合各项中心工作,开展“推广普通话”、“除四害讲卫生”、“绿化、果化”、“向刘文学学习”、“学习雷锋”、“学习张高谦”、“争当五好队员”等活动。此外,还组织少年儿童参与文娱体育活动和科技活动。
1973—1979年,县少先队工作根据加强对少年儿童工作领导精神,帮助少年儿童开展形式多样、有益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引导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使少年儿童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1980—1984年,县少先队工作是抓紧对少年儿童的政治思想教育,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少先儿童。各地少先队组织深入进行“五讲四美”教育,开展“文明礼貌月”、“学习张海迪”、“学习黄君梅”、“人人争戴新风尚小红花”等活动。广大少先队员走上街头,深入农村,清理卫生,净化、绿化、美化环境,为群众做好事、送温暖。5年中,全县少先队植树135万株,栽花3500多株。组织761支红领巾劝导队和服务队。1.282万个“学雷锋、送温暖”小组,涌现出忘我救溺孩的优秀少先队员许安钢、韩祥坡及776个少先队先进集体和4115名优秀少先队员。
团县委还组织全县少年儿童开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举办“爱科学”和“红领巾读书读报”竞赛。全县参加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的学生有1.25万多人。10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团中央等8个部门的表彰,为此晋江团县委也受到团中央的表彰。
根据团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体少年儿童组织起来”的方针,晋江县各级队组织积极做好儿童入队工作,全县少先队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少先队员从1979年的8万多人发展到1988年的14万多人,全县基本实现全童入队。
1985—1988年,少先队工作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围绕党的各项中心任务,创造性地开展少先队的各项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树理想、学创造、做主人”;“小主人在行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1985年,石狮中心小学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参加全国“少代会”。
自1986年起,团县委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少先队工作先进集体”。5个中队、小队获“全国创造性征文”比赛“好队长”优胜奖。
1987年,石狮新潮小学参加“全国勤巧小队”活动,获一等奖。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