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87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织工作
分类号: D262.2
页数: 3
页码: 800-8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共晋江县组织工作情况,内容主要介绍了发展党员与基层组织建设、干部管理和班子建设等。
关键词: 晋江县 党的建设 组织工作

内容

一、发展党员与基层组织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中共晋江县委及时举办党训班,进行甄别党员身份工作和对党外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同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慎重地发展一批党员。1953年,根据“积极慎重,稳步前进,建立一批,巩固一批”的组织方针,在全县范围内吸收一批条件成熟的积极分子入党。1954年8月,在中共晋江县代表会议决议中,强调要加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发展党组织,加强支部领导和党员教育。
  1955年,全县共发展新党员2614人,建立基层党支部69个。1956年全县党员由新中国成立初的733人,发展到7710人。为适应农业合作化大生产的需要,县委决定在有党员45人以上的大乡建立党总支,高级社成立党支部,生产队成立党小组。在这一时期,全县8个区、3个镇、100个乡都建立党组织。
  1958年县委对基层组织进行调整。撤销57个党总支、55个党支部、237个分支部。先是以联社成立205个党支部,后又以大队或专业队成立党支部。同时,发展新党员的重点转向老工人、老农民和老教师,以及党员较少的地区。1960—1961年,在建党工作中,实行党委挂帅、全党负责,同时对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1963—1966年上半年,县委组织全县党员投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组织学习毛泽东著作,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学习大寨,开展“五好”支部的比、学、赶、帮运动,在运动中整顿党组织。这一时期,全县党员发展至16439人。
  “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县委和各级党政机关被“造反派”非法夺权,组织机构瘫痪,组织生活被迫停止。1971年,在全县普遍开展整党建党。重新建立各级党组织,恢复大多数党员的组织生活。至1973年11月,全县19个公社(场)的党委会全部建立,613个基层党支部也陆续恢复起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平反纠错和处理“突击发展”的党员,根据积极、慎重的方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从1981年起,开始有意识地重视发展工农业第一线积极分子和中青年知识分子入党。至1988年共发展新党员3107人。同时,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建设。1981年,对全县范围内223个后进支部进行整顿。1982年派出487人组成的工作队,对51个村支部进行整顿。1983年又重点整顿27个后进支部。从1985年5月至1987年8月,在整党工作中,全面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基层党组织的整顿建设,并调整机关党组织设置。从1987年开始还在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及个体劳动者协会中建立党组织,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的建设也得到加强。在保留一批50岁左右富有经验的老同志作为骨干的同时,大胆选拔一批富有朝气的青年干部充实领导班子,尤其是选拔一批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大大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1985年和1987年,全县先后评选表彰108个先进党支部、14个先进党小组、216名优秀共产党员。至1988年底,全县共有党员22072人,有28个党委会、32个党总支、6个党组、1084个党支部。
  二、干部管理和班子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晋江县委及时开办干训班,并结合土地改革慎重地选拔一批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保证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工作的顺利进行。1955年,县委进一步抓紧干部的培养工作,对德才兼备的优秀分子大胆地提拔使用,从而推动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为纯洁干部队伍,1955年2月在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一次群众性的肃反学习和审干工作。全县参加肃反学习的有44个单位、4419人,其中自己交代问题的有975人,缴交长枪5支、子弹196发、反动证件731件、黄金30克多。还有检举全国各地问题的材料1707件。使部分有政治历史问题的人卸掉历史包袱。这一时期,全县干部从476人发展到2729人。
  1958—1959年,县委提拔县级干部14人、区级干部70人、一般干部195人。1960—1961年,先后下放干部252人到基层加强领导,有226名干部回农村参加生产劳动。1962年,又下放一批干部加强农业第一线。通过精简下放,克服人浮于事现象。同时,对1958—1961年以来受错误批判的干部进行甄别平反。1963—1966年上半年,又提拔一批干部,全县干部增至5109人。
  “文化大革命”中,各级党政组织陷入瘫痪。1975年,落实干部政策,调整和充实县委和各级领导班子。但是,1976年6月,在全县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全面否定1975年调整充实的领导班子,并搞“突击提干”,搞乱干部队伍。全县干部被殴打的27人,被赶跑的530多人,被搞成瘫痪半瘫痪的单位403个。
  1976年11月,县委作出决定,恢复1975年整顿工作中省、地、县委批准设置的机构和任命的领导人。年底,全县共有干部7271人。1977年初,调整和充实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一年里,县、社、大队3级领导班子成员调整总数1336人,其中县委常委、副书记5人,部、办、委、局正副职80人,公社(镇场)党委委员、副书记691人。当年,免职总数138人,其中副局级以上43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落实政策、平反纠正冤假错案的基础上,县委根据中央提出的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简称“四化”)的要求,按照新时期的用人标准,进行干部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
  1983年,县委开始进行县、乡(镇)两级机构改革工作。至1984年上半年已调整好县级5套班子,并完成县直部、委、办、局单位的机构改革和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县委常委由原来的20人减少为9人。县直部、委、办、局单位48个,共配备正副职领导127人,比原来减少14人,平均年龄由原来的50.4岁下降为46.5岁,其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0人,占47%,比原来上升20.1%。同年11月全县基层实行乡(镇)建制,民主选举领导班子。
  县委在选拔干部上,遵照中央《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精神,坚持通过全面考察、民意测验、集体研究,做到符合程序、完善手续、严格把关,同时注意把考核干部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基础工作来抓。先后对20个乡、镇、场,54个部、委、办、局以及2个糖厂的284名领导干部进行全面考评,并按照“基本稳定、局部调整、完善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调整各级领导班子。
  1985年以来,县委还组织干部进行正规化培训,输送一批干部到省、市委党校脱产学习。1985年在县委党校开设脱产培训的党政干部专修班,其中电视大学、专修班70人,中专班41人,分别参加全国全省统考。同时,鼓励在职干部读函授大学、“业余大学”和参加自学考试。
  从1987年开始,县委把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列为重要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局级领导干部和乡镇党政班子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使他们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增强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