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86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
分类号: D651
页数: 3
页码: 793-7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共晋江县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具体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晋江县 社会主义 重大活动

内容

支援前线。1949年9月,晋江解放后,中共晋江县委动员全县人民积极支援前线。组织民工27007人,搬运支前大米3250吨、麦25吨、柴草6480吨、电杆8850根、门板7144副,修筑军用公路15公里,修桥8座。组织船只178艘,船工690人。1950年7月,又组织民工17134人次,独轮车、双轮车、牛车共541辆,汽车34部,参加修建同安机场,计完成土方23万多立方米,石方64万多立方米,出色完成各项支前任务。
  开展剿匪反霸斗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土匪、特务与封建头子、地主、恶霸勾结起来,大肆进行抢劫、派黑单、造谣言、威胁暗杀基层干部,破坏社会秩序。中共晋江县委正确掌握“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宽大与打击、镇压相结合”的政策,开展大规模剿匪反霸运动。领导全县军民,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64次、出动906人,单独作战82次、出动8452人。全县共捕获匪特1030人(其中匪首14名),击毙16人,打伤5人,坦白自新318人。还缴获一批枪支弹药。基本肃清公开武装活动的残匪。
  建立基层人民政权。在剿匪反霸斗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共晋江县委领导全县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农筹会和农会小组。1950年,全县参加农会会员达36229人,其中女会员4704人。通过农会组织培养大批积极分子和干部。从4月至年底,通过群众性的选举,全县211个乡、7个街建立乡政权190个、街政权7个,乡街政委员共1464人,其中半脱产干部491人。彻底摧毁了保甲制度,建立起基层人民政权。
  开展抗美援朝运动。1950年6月至1953年7月,在中共晋江县委领导下,全县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教育运动,受教育者达40多万人。捐献慰劳金1.45万元,慰劳品1628件,写慰问信1.854万件。同时,在开展献机献炮运动中,又捐献人民币46.2万元,超额完成两架战斗机的捐献任务。在抗美援朝运动中,还结合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全县共组织79次示威游行,参加者达36.48万人,签名反对者263571人。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根据中共中央有关指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0年11月下旬至1952年6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一场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县委调机关干部、部队、农村积极分子和乡主干,合计642人,组成土改工作队,分别到各乡协助开展土改工作。在广泛宣传政策和建立农民协会的基础上,进行划分阶级,征没收土地、五大财产分配给贫雇农等。为保证土改工作圆满结束,在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之时,还重新组织干部进行为期2个月的土地改革工作检查,纠正错划成分及解决遗留问题。通过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推翻封建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翻身做主人。
  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结合土地改革,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全县召开人民法庭、公审大会、诉苦会423次,斗争不法地主、恶霸,参加斗争的群众达432356人。同时,根据“宽大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除依法对那些罪大恶极、不杀不足平民愤的首恶分子进行镇压外,其余的或判处徒刑或交给群众管制的有1485人,还对900个彻底坦白交代而且立功的反革命分子给予宽大处理。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1951年12月至1952年间,中共晋江县委根据中共中央有关决定和指示,在县机关内部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在社会上开展反对不法商人的“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财、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在机关内部组织干部学习,提高阶级觉悟,揭发资产阶级不法行为。在社会上开展大宣传,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在运动中接到群众对干部的检举材料350件,检举揭发不法商人的材料1万多件。国家机关内部,运动后期依法严厉惩处大贪污犯13人,浪费和官僚主义也受到严厉的批判。在“五反”运动中,清查出漏税金额达70.96万元。通过运动粉碎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
  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全县组织2万多县乡村干部、积极分子,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运动,受教育的群众达35万多人,约占成年人的85%以上。同时,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1年12月,中共晋江县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经宣传发动,全县2207户农户以自愿结合、互助变工形式组成461个变工队,进行互助生产。1952年3月间,毛泽东号召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中共晋江县委派出工作组创办李增文、黄广互助组。总结经验后进行推广。至1953年春耕大忙时,全县组织互助组1290个,临时互助组4481个。为进一步巩固发展互助组,从1953年8月开始,举办5期互助组长训练班,并于秋收秋种期间,开展互助组的整顿提高工作。至1954年秋,互助组发展到7342个,参加农户56317户,占总农户的52.08%。早在1952年秋,县委以李增文、蔡植物、林树典3个互助组试办初级合作社。至1954年冬,初级合作社发展至327个。1955年8月大力宣传贯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至年底,全县举办初级社达2175个,参加农户62513户,占总农户的64.6%。1956年,中共晋江县委贯彻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掀起举办高级合作社的高潮。年底,全县举办高级社799个,参加农户95503户,占总农户的76%;初级社329个,参加农户11539户,占总农户的8.8%,基本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晋江县有手工业者14394人,中共晋江县委根据中央有关方针,引导手工业者逐步走集体化的道路。至1955年底,全县办起19个手工业合作社,参加者1131人;合作小组54个,参加者617人,共占从业总人数的12%。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带动下,手工业合作化运动也掀起高潮。年底,全县组织手工业合作社105个,参加的社员5236人,手工业生产小组36个,组员562人;公私合营厂、联社加工厂10个,职工1310人。全县接受改造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5.4%,基本实现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晋江县委认真贯彻中央制定的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特别是1950年调整工商业之后,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代销办法。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对原有私营粮商310家、674人,其中在不降低其基本生活和不增加失业人口的原则下,给予转业、停业、代销的安排。改造为“南北百货”、五金、竹木器店等158家、350人,代销户18家、48人,其他68家、145人,申请歇业者66家、131人。接着又实行棉布有计划供应,着手对棉布零售商进行改造。全县原有棉布零售商206家、从业人员478人,改造为经销户97家、330人,代销户1家、1人,转入经营农副业、小杂食、小手工业的76家、80人,停业的3家、6人。1956年,通过贯彻《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阶段。全县原有私营商业6689家、从业人员9831人,接受改造为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有5306人,占64.23%;合作社(组)377人;经销代销店的经销代销员7311人,其中经营小组或联购联销的1618人。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采取“赎买”政策,按国务院规定推行定息办法,按年发给息金。1956年上半年,全县有92%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接受改造。发息企业215个单位,发放息金35581元。发息后尚盈余11766元。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采取包下来的政策,根据“量才录用,适当照顾”的原则给予合理的安排。
  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56年,中共晋江县委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至年底,全县计吸收知识分子入党61人、入团191人,还帮助823个失业知识分子就业。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知识分子1100人,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水平,并从生活福利上给予照顾,调动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