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旧借贷信用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83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旧借贷信用机构
分类号:
F832.3
页数:
5
页码:
739-7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旧借贷信用机构的情况。其中包括当铺、钱庄、民信局等。
关键词:
晋江县
金融机构
借贷信用
内容
一、当铺
晋江典当业有据可查的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当铺大部分集中在县城(今鲤城区),其次是安海、石狮。民国11年(1922)以前,计有德丰、晋美、裕昆、振益、怡兴、厚生、合兴、鼎新、日新、和裕、义盛、龙泉、乾顺、天泉、藏兴、宝泉、庆芳、德泰、裕顺、源盛等20余家。其中最大的是德丰、裕昆等号,资金有七八万元;振益、怡兴、厚生、合兴、鼎新、日新、和裕数家各有五六万元;义盛、龙泉等号也有三四万元。民国12年以后,典当业江河日下,质物大部放弃不赎,当铺没收期满的质物难以脱手,资金周转不灵,振益、厚生各家相继歇业。至民国24年,全县唯有石狮源盛一家继续维持。
源盛创办于光绪二十七年,为合资性质,注册资本2万元,职工6人,全年营业额4万元,月息2分,营业收入4000元,营业支出2500元。典质物比例:衣服占15%,首饰占45%,铜器20%,其他20%。
二、钱庄
钱庄,又叫“银号”、“银庄”,俗称“钱店”。
清代乾隆以后,百姓通用制钱,白银和洋元须兑换制钱方便于使用。嘉庆(1796—1820)以前,“缴解钱粮纹银……与银匠兑换”(清道光《晋江县志》),后来出现经营白银、洋元兑换制钱的钱庄。起初,只从事货币的兑换业务。鸦片战争以后,晋江县商业贸易迅速发展。侨汇大量涌入,社会游资充斥,钱庄业务兴隆,除办理兑换外,还经营存款、放款、汇款及外币买卖等业务。
晋江县有案可查的最早的钱庄为吉利钱庄,在县城(今鲤城区,下同)万寿支路,创设于光绪二十五年。经营汇兑、买卖生金业务,民国24年营业额40万元。其次是聚得钱庄,在县城新桥头,创设于光绪三十四年,年营业额130万元,民国23年,因放款不能收回而歇业。
20世纪20年代以前,晋江的钱庄有明新、亦宣安、芳瑞、益有、聚得、信泰、天益泉、吉利、振华等家,绝大多数设在县城内。20年代以后,因为东南亚汇水利益甚高,华侨纷纷汇款回乡,投资商业、房地产业和部分公用事业,钱庄迅速发展。这个时期创办的钱庄有50余家,大部分开设在县城。设在安海的有振安、通利、东南、复源、顺利、裕川、利济等7家,各拥有2—5万元资本,合计27.5万元,年营业额500余万元;设在石狮的有源顺、泉利、万泰、信余、华南等5家,各拥有资本3—6万元,合计约19万元,年营业额430余万元。民国11—12年为晋江钱庄业鼎盛时期。据交通银行月刊记载:“当地钱庄计有50余家,即以放款一项而论,其数字亦在千万以上。”
30年代初,世界经济不景气,华侨汇款锐减,商业萧条,市面银根周转不灵,金融紧张。从民国21—24年,晋江县钱庄宣告倒闭、收盘、歇业的有31家,其中有安海的通利、复源、东南、顺利、利济5家,石狮的万泰、信余2家。幸存的有16家(含今鲤城区),其中有安海的裕川、振安2家,石狮华南、源顺、泉利3家。民国25年全县只剩7家,晋江(今域)仅余安海裕川1家。
抗日战争中因各大商埠相继沦陷,交通阻塞,货源断绝,侨汇中断,经济凋敝,加上银行业竞争,钱庄业奄奄一息。抗战胜利后,部分钱庄复业,新的钱庄陆续开设,但一二年便告收盘。此时的钱庄资本薄弱,生意清淡。后来纷纷改行,转营金铺银楼(金银业)。
晋江的钱庄,早期一般为独资经营,后来大部分是合资经营。内部一般配备五六个人,有的身兼数职。人员包括经理、协理、帐房、银房、跑街、学徒。
三、民信局
民信局早期也称批馆、批局、批信局、汇兑庄、汇兑信局。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银信局。1950年以后又称侨汇业或侨批业。
晋江批馆起源甚早,有据可查的最早为安海的兴胜境郑顺荣批馆,清同治十年(1871)成立,创办人为郑灶伯、郑贞伯两兄弟,经营业务为兼收代转银信,后因遭匪徒打劫而倒闭。光绪十九年石狮开设王源兴信局。光绪二十三年安海下墟巷开设捷鸿信局,以收派南洋各地侨汇为主,兼营台湾和内地民信业务。光绪二十六年,菲律宾水客漳州海澄郭有品在安海石埕街设立开一信局安海分局(总局在厦门),经营马来亚、新加坡、槟榔屿、泗水等侨汇,手续正规,明订汇款汇率,雇用固定信差,严禁向侨眷索取小费,颇受欢迎。
晋江县(不含鲤城区)光绪二十四年至民国24年计有民信局24家,分布在石狮、安海、青阳、金井、石圳、钞岱、衙口、中山街、古垵、涵口等地。民国24年尚在营业的银信局有13家;石狮的三美、捷兴、顺记、谦记,安海的三美、捷兴、正大、鸿安、德盛,衙口的义鸿,钞岱的建南,古垵的和盛,石圳的捷鸿等,专营南洋侨汇汇兑。
此外还有民国19年开办的石狮美南(21年歇业),建通(20年歇业),民国24年办的青阳南兴,涵口协兴等4家民信局。
民国30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中断,民信局无业可营。以后两年,厦门日伪当局曾派官员到新加坡、菲律宾收汇,但进入晋江的侨汇寥寥无几。
抗战胜利后,侨汇复通。因国内通货恶性膨胀,侨汇官价与黑市价差距悬殊,经营侨汇有利可图,民信局如雨后春笋遍设主要乡镇。民国35—37年,复办和新设的银信局有青阳的南兴、华成、群众等3家,石狮的德荣、新民、侨源、侨声、荣昌、谦记、建兴、源顺、信义安、鲤安、合顺、德盛、崇成、大生等14家,金井的建南、建隆等2家,安海的德盛、岭记、南通、捷兴、谦记、捷顺、大生、全安、美南、源兴、大通、安海、恒记、源美等14家,涵口的安协兴,雪上的义昔,新市的大罗,围头的中国,深沪的璧丰,柳山的和兴和后垵的和盛等,共计40家。
民信局分头盘、二盘、三盘、头盘兼二盘、二盘兼三盘等几种。头盘信局是海外局设在国内的分支机构。二盘信局是海外局在国内的代理局。头、二盘信局均为国外与内地的承转机构,通称为国内承转信局。三盘信局是单纯的派送侨汇机构,专门接受头、二盘信局委托分发侨汇、侨信、收寄回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人民政府规定侨批业必须依法办理登记。1950—1966年全县办理登记的侨汇业(含信局及侨汇派送机构)计有38家。
1951年以后,一些民信局歇业,或陆续参加泉州、晋江、南安侨汇联营派送处(简称“泉联”)。至1975年3月1日,余下的石狮新民、荣昌、顺通、百川、侨声、侨、庆昌等7家民信局宣布撤销,并入海外汇款服务处。至此,晋江侨汇收汇业务一律由中国银行泉州支行接办。
晋江侨汇业的三盘业务(单纯派送侨汇)于1951年1月开始组织解付联营,由厦门崇成、德盛、侨通、正大、南通、和记等侨汇业组成厦门市侨汇业晋属第一派送联营处(简称“晋联”)。同年8月,建兴信局加入。“晋联”在石狮、安海设立分处,1953年4月增设金井派送站。此时全县计有解付侨汇特差26人,临时差69人,专职信差9人,分布在青阳、石狮、安海、金井、深沪、莲河等处,同时与厦门南大、鲤安等14家民信局及内地2家民信局建立业务联系。1953年4月,县人民银行对特差、临时差进行整顿,青阳群众,石狮义昌、信义安,安海大成、谦记等民信局经核准后成立三盘局;青阳南兴、深沪璧丰两局的特差与原局建立劳资关系,限定地区派送;取消南大特差,临时差。
1957年1月,成立泉州、晋江、南安侨汇联营派送处(简称“泉联”),石狮、安海、金井设立派送站,为国家银行直接领导下的集体经营组织。“泉联”接受厦门的源兴、正大、信义安,光大、崇成、德盛、建兴、侨通、南兴,泉州的达华、金陶、华成、瑞兴,全安、协兴,安海的大成等16家民信局解付泉、晋、南3县市的全部侨汇。石狮荣昌、侨源、新民,侨声、顺通、百川6家民信局及厦门在晋江的群众、义昌、谦记3家分支机构保留一条鞭派送。是年9月,石狮6家民信局申请参加“泉联”,11月,群众、义昌、谦记民信局也申请加入“泉联”。至此,侨汇一条鞭派送全部结束。是年底,全县3个派送站共有职工80人(其中石狮43、安海24、金井13)。1958年4月1日,增设龙湖派送站(人员9人)。同年8月,晋江各派送站改为县人民银行附属机构,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963年2月复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75年改为“海外私人汇款服务处”,仍属集体企业,同年转入县人民银行,复为全民企业。至此,侨汇业务统由银行办理。侨批作为一种独立的金融业务宣告结束。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