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工商企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78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工商企业管理
分类号:
F203.9
页数:
7
页码:
662-6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工商企业管理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企业登记、企业监督。
关键词:
晋江县
工商行政
工商企业
内容
第一节 企业登记
民国25年(1936),晋江县经注册登记的工商业户有:
饮食商店计19个行业,987家,资金157.37万元,年营业额1384.35万元。其中安海179家、石狮167家。
住用商店计25个行业,404家,资金额71.64万元,年营业额207.83万元,以杉木居多,年营业额90万元。其中安海51家、石狮29家。
燃料商店计4个行业,90家,资金总额27.65万元,年营业额111.57万元。其中安海7家、石狮9家。
婚丧礼用店计237家,资金额18.01万元,年营业额69.66万元。其中安海36家、石狮36家。
日用杂物商店9个行业,117家,资金额176.48万元,年营业额1044.87万元。其中安海43家、石狮26家。
医药卫生商店计255家,资金额57.28万元,年营业额119.66万元。其中安海16家、石狮41家。
文化娱乐商店9个行业,105家,资金额16.43万元,年营业额39.46万元,其中安海7家、石狮6家。
居间商店5个行业,66家,资金额14.57万元,年营业额174.85万元。其中安海鱼行5家、石狮鱼行业5家。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洋侨资通汇,晋江县工商户经营活动甚为活跃。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0月,晋江县工商科在石狮、安海、青阳3大集镇组织1次工商企业调查,合计有企业1496家(其中,工业27家、商业974家、手工业495家)。其中青阳有工商企业301家(工业6家、商业227家、手工业66家),石狮有工商企业491家(工业11家、商业256家、手工业224家),安海有工商企业704家(工业10家、商业491家、手工业203家)。
1952年,晋江县工商科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工商企业登记。至年底统计:全县工商业共5238家(不包括行商1232家,摊贩1.3万多家),登记的有4395家,占83.9%。其中安海649家、石狮545家、青阳262家、东石616家(纺织占424家)、金井264家、深沪231家、磁灶334家(磁器占214家)、塘市393家、英墩193家、清濛177家、衙口108家、陈埭105家、双沟10家、张林85家、中山街80家、蚶江65家、永宁169家。未登记的还有祥芝、东埔、英林、伍堡、内坑、中芸、河市、罗溪等乡镇计843家。
1954年3月全县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结束后,对私营粮食商根据“多数维护,少数转业,个别淘汰”的方针,把原有粮商310家、674人,改造为南北百货、五金等行业的158家、350人、代销户18家、48人,其他行业68家、145人。9月,执行棉布统销政策,对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贯彻“维护改造,就地不动,踏步走”的方针,全县共有私营棉布零售商206家,改造为经销店84家、代销店2家、经销员11家,共97家,其余109家转其他行业或转入农业。全县私营工商业改造后,纳入国家资本主义各种不同形式的企业586家,资金45.23万元,从业人员2205人。其中:加工形式536家(资金17.97万元、从业人员1933人)、包销形式5家(酿酒业)、定货形式13家、批购形式11家、收购形式18家、代销形式18家、经销形式2家。这年,晋江县工商科对全县私营工商业进行换证工作,据安海等19个区的统计(当时缺石狮、永宁、金井3个区资料)共有3401家换发证照,资金204.14万元,处理歇业661家,重新变更387家。
1955年,全县对零售商改造,贯彻“总的踏步,着重安排市场和改造”的方针,在利用他们为支前和农业服务的原则下,维持度过淡季,全面安排改造。对批发商采取“一面前进,一面安排,前进一步,安排一步”的原则,通过联购、联销、联购分销、代购代批等形式,逐步改变其经营性质,纳入国家计划轨道。至年底,全县安排和改造情况为:
商业:2894家、5231人(其中职工441人),资金205.41万元,占商业人数57.24%,安排改造为公私合营2家、31人、资金额1.01万元,合作商店(组)163家、741人、资金额15.84万元,代销店68家、200人、资金额8.94万元,经销2616家、4267人、资金额17.96万元。
饮食业:安排改造为合作商店(组)170家、401人(其中职工10人)、资金额1.85万元。
服务业:安排改造为公私合营1家、7人、资金额0.66万元,合作商店(组)6家、120人、资金0.22万元。
手工业:安排改造为手工业合作社21个、714人、产值27.61万元,手工业合作组79个、942人、产值3.06万元,供销生产社5个、623人、产值1.78万元。人员(包括建筑工人)共计2279人,占全县从业人数的14.84%。
工业:安排改造为公私合营4家,从业人员150人,占私营工业产值140.4%。接受国家加工订货的私营工业企业产值,占全县私营工业产值的91.74%。
1956年,根据中共中央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指示,对私改造工作在全县推开。改造结果:
商业:占总数的93.21%。国营归口的石狮、安海、青阳3个镇的私营商业1315家、2764人,改造为公私合营295家、1343人,合作商店(组)918家、1199人,代销62家、81人,经销40家、81人。供销社归口(农村系统)5718家、7215人,改造为公私合营1144家、1466人,合作商店(组)2516家、17人,代销店1715家、1760人,经销303家、372人。
饮食业:国营归口243户、551人,改造为公私合营5家、35人,合作商店(组)238家、516人。供销归口568家、816人,全部改造为合作商店(组)。
服务业:国营归口123家、322人,改造为公私合营19家、88人,合作商店(组)104家、234人。供销社归口268家、477人,改造为公私合营35家、64人,合作商店(组)233家、413人。
工业:占总数90.19%。改造为公私合营77家,其中电力等6个行业17家、锯木3家、粮食加工业57家。
手工业:占总数90%。安排改造手工业者16196人,改造为手工业生产社12667人,供销生产社224人,生产小组2027人,10人以上小组360人,个体手工业者918人,改造为公私合营形式的有金属制品、砖瓦等16个行业。
交通运输业:占61.2%。车辆(包括非机动车辆)4881辆、5334人,船舶291艘(包括内河船)、1276人,搬运业1926人,计8536人,全面改造为集体所有制合作化企业。
建筑业:占92.45%。6150人,改造为集体所有制企业5730人。
1956—1957年,完成私营工商业等全行业改造后,这段时期的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没有开展。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原有的工业和手工业大部分进行合并、扩大,新的工厂企业大批涌现。商业方面,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组)和小商贩也随着形势发展,或撤或并,企业经济性质、组织形式等都产生很大变化,企业登记管理无法进行。
1962年6月,为适应市场需要,发挥小商贩经营积极性,方便群众,晋江县工商局、商业局、供销社联合对全县商业队伍进行整顿,把一部分在国营和供销社内的小商贩划出,至年底统计,全县合作商店已达145个、1530人,合作小组63个、358人,共计1888人。
1963年,晋江县人民委员会规定生产队、生产大队的加工作坊,必须向工商行政部门办理申请登记,经核准领照方可开设,私人不得开设。据全县初步摸底统计,有加工作坊277个、1873人(社队集体办234个、1736人)。通过审查、符合条件予以登记的有105个、1168人,其中油坊42个、256人,米粉坊34个、736人,面线坊20个、132人,磨坊9个、44人。酒坊1个给予取缔。1963年11月全县开展工商企业登记工作。
1975年,晋江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发展社队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意见》后,全县社队企业有较大发展,至年底统计:经核准发证的企业210户,尚未核准登记的企业300多个。
1977年,全县社队企业进一步发展。7月,晋江地区行署和晋江县政府联合组成调查组,对陈埭公社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查:全社共有社队企业128个,从业人员3614人,1976年全社企业总产值432.7万元,超过农业总产值。
1978年,全县经审查,核准发证的社队企业297个。
1979年,全县对特种行业企业进行登记管理。申请办理登记的特种行业企业共1551个、2460人,经审查核准发证的1112个、1702人,其中国营及集体企业73个、582人。个体户1039个、1120人。
同年,对社队企业登记管理,从扶持入手,促进社队企业发展。全县核准登记的社队企业计410个,变更登记15个。至年底共有社队企业1152个,加上种植、采集、加工及“四坊”共2100个,安排就业人员6.5万人,年产值7500万元。
1980年4月,全县开展工业企业普查登记。这次普查登记以1979年为准。全县有各类工业企业1163个、10357人,其中独立核算单位1004个,总资金额7760.35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179.04万元)。盈利企业1089个,盈利额1259.03万元;亏损企业66个,亏损额21.23万元。通过全面普查登记,摸清基本情况建立经济户口。这年,登记核准社队企业计660个,变更登记21个,安排城乡劳力26878人。
1981年11月,全县又对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6大行业进行全面登记。至年底统计:新批准登记的社队企业1048个,城镇街道办企业65个,共计1113个,安排城镇闲散和农村剩余劳力9.8万人,总产值1.5亿元;工业企业计2279个、11335人。发给营业执照1616户,临时营业执照156个,暂缓发证或不予登记507个。商业企业计379个,独立核算单位的下属零售门市部、分销店1019个(其中全民118个、集体99个、社队802个),职工人数9630人,资金总额2.96亿元。其中流动资金2.62亿元,饮食业座位数2768个,服务床位4430位。
1982年全县对所有工商企业进行复查,并核(换)营业执照。1983年,继续对工商企业全面复查,换发全国统一营业执照。换发证照的有:工业企业3125个(其中国营28个,县办集体48个,社队3049个),商业企业560个(其下属非独立核算单位940个,社队企业84个),交通运输业20个,建筑业38个。
1984年,晋江县工商局为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在企业管理上采取积极的改革措施:放宽企业的经营范围和审批要求,过去以集体办为主,现个人可以办,几个人合资也可办;简化企业登记手续,减少层次,缩短时间,不积压;及时给企业办理外采、外运手续;方便企业对外经营,在企业名称上不搞隶属关系;支持专业性企业发展;支持外引内联、吸引外资;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保证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年,全县出现群众办企业热潮,至年底全县工商企业已发展到6412个,其中工业企业5745家,商业企业635家,各种公司32个。
1985年,工商企业达1.1万家。1986年,新登记发展企业1558户,至年底统计,全县各类工商企业共计1.2448万家(其中仍在继续生产经营9200家,歇业3248家),其中全民所有制275家(含歇业15家),集体所有制中乡镇企业11295家(含歇业2906家),机关团体办企业10家(含歇业4家),业务主管部门办企业401家(含歇业66家),其他企业467家(含歇业及吊销执照258家)。仍继续生产经营的乡镇企业8389家中,从业人员共213678人,资金额6.6313亿元,其中流动资金3.4443亿元。
1987年,全县经审查登记新核发执照的企业1712家。完成对全县原有企业12181户的清理整顿。撤销3016家,停业444家(已无实体进行生产经营或无经营能力停业1年以上的企业)。至年底统计:全县实有各类工商企业10387家,人员286859人,资金额10.2581亿元。其中全民企业296家、14688人、资金额1.9371亿元;集体企业9579家、26947人、资金额8.2225亿元;合营(伙)企业32家、2700人、资金额985万元。经核准的乡镇企业9161家,它成为晋江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8月,晋江县工商局配备专职人员受理申请登记和审批发照工作。至年底,在5个月内,审批办理私营企业营业执照21家,注册资金302万元,参与投股人数90人,雇用工人311人。其中独资企业1个,合伙企业18个,有限责任公司21个(其中工业企业18个、商业企业3个)。这年,全县新发展的企业1849个。至年底,全县工商企业共6493个(不包括石狮市)。其中工业企业5484个,商业、饮食业814个,交通运输及邮电业48个,其他147个。从业人员共160786人,注册资金6.9561亿元。属全民所有制企业263个,从业人员5490人,注册资金1.0101亿元;集体所有制企业6205个,从业人员152786人,注册资金5.8598亿元;联营企业25个,从业人员2510人,注册资金862万元。
第二节 企业监督
1950年8月,晋江县人民政府转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福建省工商登记暂行办法》和《福建省工商登记暂行办法施行细则》。
1952—1953年,国营企业、合作社在市场的比重上升,私营受到限制,工商科为鼓励私商进行正当经营,会同有关部门发放贷款,调整税收,组织其下乡推销工业品,参加有组织、有领导的各类物资交流会活动,私营工商业者思想情绪逐步稳定,经营积极性逐步提高。
1953年12月3日,晋江县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全县对私营店存粮进行登记,并统购粮
食23767公斤。
1956年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县商业科着重加强改造企业领导,贯彻“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做好私方人员的人事安排,使其有职有权,共同搞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1958年2月,晋江县人民委员会为加强对工业、商业、手工业等的行政管理工作,凡在县境内开业的工业、商业、手工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等,均须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方可正式营业。1961年,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全县的合作商店(组)以其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赢得市场,积累和收入大幅度增加,影响国营和合作社在职人员的思想情绪。1962年1月,晋江县工商局制定《目前合作商店(组)普遍存在过肥的管理意见》,采取控制毛利率;取缔批发;限制经营品种;加强税收管征;国营和合作社商业增设服务部插手经营;饮食、复制业全面实行“三定”(定质、定量、定价)。
1971年7月4日,晋江县革命委员会规定社、队、街道办企业中已核准的加工作坊只准接受国家和社员来料加工,不准收购原料加工出售,进行“违法”活动;未核准的厂(坊)均属非法。10月31日,晋江县革委会生产组发出《关于社、队、街道办企业若干问题的意见》,对企业的范围和管理做了规定,主要是办好良种场、畜牧场、果林场、养殖场、拖拉机站、机电排灌站和经过批准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渔具修配厂,以及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坊),如粉坊、豆腐坊、碾米坊、饲料加工厂、缝纫组、理发组及传统地区从事土纸、编织、陶瓷等手工业生产。1975年,结合点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晋江县工商局发出《暂时停办审批社、队、街道办企业的通知》。
1985年,在企业监督管理上,纠正片面强调开放、搞活,忽视监督、检查的错误做法。7月,晋江县人民政府批转县工商局制定的《关于企业实行监督和管理六条规定》及《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十条不准》。在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严禁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的同时,晋江县政府制定《清理整顿工商企业工作意见》,全县清理党、政机关办的企业38家,其中吊销营业执照24家,办理政企分开10家,归侨续办4家,刹住县内党、政机关干部办企业的歪风,并清理各类公司389家。还清查出制售假药厂58家,吊销制售假药的食品厂33家。下半年,企业登记管理的重点放在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上,及时处理企业的各种违法行为,处理企业违章案件19起,罚款4650元。1986年,继续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地清理整顿各类公司(中心)和其他工商企业》的精神,全县计清理党、政机关和干部办的企业64家。其中撤销26家、变更脱钩16家、保留13家;清理整顿全县原有的各类公司473家,确定保留183家(全民36家、集体142家、联营5家)、不够公司条件降为一般企业的50家、撤销不具备开办公司和违反国家规定的186家、找不到下落等原因给予注销的46家。
1987年3月,为刹住有些企业利用来料加工进行走私活动,经清理整顿,继续保留的企业411家,暂不发照107家,暂收执照347家,对在异地加工、私设加工点及有走私违法的107家企业,给予取缔和吊销营业执照。7月,晋江县工商局配合公安、消防队、石油公司清理整顿华州—石狮公路上石油经销站105家,取缔96户无证经营者。
1988年,成立晋江县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全县原有各种公司202家
迅速开展清理整顿,撤销停业1年以上、无继续经营能力的公司12家,责成党、政机关办的企业4家实行政企分开。
第三节 外资企业管理
本世纪初,晋江县华侨就在县境内投资办企业。至民国7年(1918)之前共有8家,投资额174.76万元。民国16—26年有42家,投资额188.96万元。抗日战争期间侨汇中断,但也有36户华侨投资于商业,投资额27.23万元。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有108户华侨投资103.49万元于商业,使商业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1950—1978年,晋江县没有利用外资办的企业。
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晋江县开始兴起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热潮。工商局积极配合县加工装配公司、外贸局、进出口办公室等,广泛地开展引进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和兴办三资企业。由于来料加工企业存在走私违法行为,1983年12月13日晋江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规定:“凡对外加工服装必须真正是公社以上办的企业,才可承接。企业要有真正实体,加工业务多的社镇(场)可设加工总厂,下设加工厂,办理工商登记。总厂和加工厂统一由社镇(场)配备专职可靠厂长负责管理”。全县从1984年1月份起进出口手续统一归县管理。
1986年7月18日,县工商局与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签订联合规定:1。同意在各对外加工总厂所属的行政区域内,申请办理其下设所属的直接装配的工商营业执照;2.具有开办工商企业条件和承接来料加工装配业务相适应的厂房、仓库、场地、资金、管理人员的单位,均应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办营业执照;3.已核准的工商企业,其经营范围内无对外来料加工装配项目,又已承接加工的厂家,应向工商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增加项目;4.申办工商登记手续,由各乡镇(场)对外加工总厂负责,按规定程序报批。1987年,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的初审、核转登记管理,坚持“三查、一落实”的原则(查合同、章程是否符合国家的法规和政策规定,查提交的证件材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要求,查登记的具体项目是否符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实施条例》,深入实地检查企业拟定的厂房、场地是否落实)。1988年,贯彻中共中央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利用外资精神,晋江县认真做好三资企业的登记管理工作。至年底,全县对外签订来料加工装配合同累计达17028份,批准三资企业累计241家。(详见《对外经济贸易卷》)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