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图书馆
泉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泉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自由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7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自由贸易
分类号:
F762.1
页数:
2
页码:
627-6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县粮油自由贸易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粮食市场被作为“三自一包”“黑货”而遭取缔。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市场交易方开始复苏。
关键词:
晋江县
粮油
自由贸易
内容
新中国成立前,晋江县缺粮大部分依靠外地调进,数量大,种类多。有暹罗米、占城米以及台湾米、浙赣米、石码米,通过海运直接入口,或经厦门转入。由厦门转口的大米以安南、暹罗米居多,仰光及台湾米次之。民国21—24年(1932—1935),每年由厦门转口输入安海、东石、金井的粮食有2500吨。民国35—38年,每年输入晋江等地的洋米也有2500多吨。史载南宋建炎四年(1130)安海建镇,粮食贸易即“日日为圩”。民国时期,粮食贸易情况,据民国25年统计,仅安海五谷业就有52家。抗日战争胜利后粮商增多,仅石狮粮商即有80多家,碾米厂4家。
民国时期在粮食自由贸易中先后出现囤积居奇、低进高出、获取暴利的弊端。对此,政府也曾采取一些措施,如民国29年,县设公估局收购余粮,但公估局收购价低于市价,粮源短缺,无法实施计口授粮。民国31年晋江县政府对商贩采取登记存货、取缔囤积居奇者的措施,但流于形式,粮价暴涨之风仍然难以抑制。如民国35年1月,石狮镇大米每担9000元,民国37年7月猛涨至每担1500万元,上涨达1600多倍。至民国38年3月,不足9个月时间,粮价上涨12000倍。百姓生活困苦,怨声载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晋江县粮食仍是自由贸易。政府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分别在安海、石狮设立贸易公司营业处,在主要集镇设门市部或营业组经营粮食。1952年贸易公司专业化,设中国粮食公司安海支公司收购和销售粮食,并组织从外地调进粮食。1950—1952年计收购粮食1.627万吨,销售3.34万吨。同时共调进粮食2.818万吨,稳定市场粮价,保证粮食供应,结束晋江县粮价长期不稳、百姓生活长年不安定的历史。
1953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粮食归国家专营(见统购统销章),私营粮商只接受国家委托代销粮食。1954年对全县粮商310户674人(多为粮食、土特产综合商店)重新安置,其中从事粮食代销的有18户48人。1955年粮食代销店过渡为国家粮食门市部,原职工也转为国家职工。
实行统购统销后,国家政策允许完成征购任务后的余粮进入市场,产销见面、互通有无,由国家的粮食交易所控制,不准私商插手经营。由于政策偏紧,交易所有名无实。1955年省政府发布《福建省国家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进行整顿,活跃粮食市场。1957年,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市场管得过死。1960年11月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农村经济的十二条政策,有计划有领导地恢复农村集市贸易,全县40个集市贸易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因严禁私商插手、粮食不能进入城市和主要粮食品种必须卖给国家等政策的限制,市场贸易不活跃,而场外交易却很活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粮食市场被作为“三自一包”“黑货”而遭取缔。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市场交易方开始复苏。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