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外贸商品基地与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2000274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外贸商品基地与生产
分类号: F752
页数: 8
页码: 613-620
摘要: 本篇记述了晋江县对外经济贸易、外贸商品基地与生产的情况。
关键词: 晋江县 对外经济贸易 商品基地

内容

第一节仓储
  一、仓库
  新中国成立之后,晋江县的出口物资,大部分通过县商业局、县供销社直接调运。1958年,晋江外贸物资采购供应站成立,仓库建置在原商业局。1965年,开始在安海高厝围筹建安海外贸仓库,面积683.3平方米,并设立管理机构——安海外贸站管委会。该仓库作为外贸大宗农副土特产品出口中转站,一度发挥重要作用。后因经费短缺,年久失修,破损漏雨,致使出口物资霉变,失去原来的作用。1982年租给晋江县来料加工第一装配服务公司作加工车间,得以修缮。外贸体制改革后,改为私人承包,仓库出租。晋江县同信蜜饯厂曾在此设置工场,加工蜜饯出口。1988年,该仓库在编职工26人,由县对外贸易公司管理。
  据统计,安海高厝围外贸仓库有简易仓库683.3平方米,简易仓棚面积370.4平方米,货场(晒埕)面积989.1平方米。
  1970年,又建石狮大仑仓库,货场面积约2000平方米。1973年后曾作出口花生加工站。80年代初,又恢复为外贸仓库。
  二、堆场
  民国22年(1933),东石码头建成之后,从货仓到码头周围的空旷陆地,成为天然的临时堆场。1958年后,东石堆场正式建立,面积4521平方米,是县进出口物资的重要集散地。1979年,国务院公布东石港为福建省21个港口起运点之一后,东石港平均每天有100多艘船只进出,载来大批小麦、化肥、农药、水泥等物资,又装上出口的花岗石料、原盐、壳灰及各种手工艺品出港。为适应进出口贸易的需要,80年代初,又将靠近陆地的6米宽的码头通道加宽至40米,作为临时堆场,使堆场面积扩大。1984年,福建省港务局在东石成立建港指挥部,建成双引桥和靠泊的平台长93米、宽14米,可供两艘300吨位的轮船同时停泊。仓库由2座增加为11座,港口装卸实现半机械化,与原有的东石外贸堆场浑然一体,便于进行系列作业。1985年7月,外贸第一批出口荒料石从东石港启运出港,首航香港成功。同时,省政府投资300万元建设的300吨位及500吨位的两座杂货码头于1987年底竣工。1988年5月,晋江县获出口经营权后,东石堆场任务更为繁重。
  第二节创汇农业基地
  一、西滨农场
  创办于1950年,原系劳改农场,1955年改为国营农场。1975年正式定为外贸出口良种猪生产基地。当年,外贸部门为该场引进良种猪44头,并拨资金1323.3元加以扶持。1976年,该场出口良种活猪200头,1979年达400多头。1980年停止出口。
  二、石狮鱼粉加工厂
  1962年,由晋江县外贸经理部投资71.5万元与县水产公司联合创办,系农贸联营生产企业。年计划供应出口鱼粉3000吨。1963—1966年基本能按预定计划出口。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而停产。
  三、东石、金井对虾生产基地
  1972年,晋江地区外贸站拨给东石公社对虾生产试验费0.35万元,1980年,又拨给晋江县对虾生产周转资金2万元。到1985年,全县已有对虾生产试验场118亩,累计出口对虾4500公斤。1985年以后,大力发展对虾养殖业。至1988年,全县利用围垦的养虾面积3400多亩,主要分布在金井、东石等沿海乡镇,其中,金井围垦联片虾池达3000亩。
  四、紫帽、磁灶、内坑龙眼生产基地
  晋江县是全国六大龙眼商品生产基地县之一。60年代至70年代末,紫帽、磁灶、内坑3乡镇是龙眼干生产出口基地,累计出口总量达500万吨。但因加工技术不过关,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从80年代初起,龙眼干停止出口,转为内销。1985年底,全县实有龙眼种植面积2.13万亩,总产量867万公斤。主要产地是紫帽、磁灶、内坑等乡镇。1988年,全县龙眼种植面积达2.66万亩,产量达4731.4吨,出口潜力很大。
  第三节外贸商品生产
  一、农副产品粮油食品加工工业
  (一)土产品加工业
  土产品是晋江县外贸供应出口的主要品类之一,品种繁多。1959年供应出口58.37万元,1988年达188万元。
  1.山货类。主要有蚊香、卫生香、蜡烛、锡箔、竹制品、麻袋及塑料编织袋。
  安海蚊香厂生产的雄鸡牌蚊香,远销南亚、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在山货类中居首位。1988年,该厂生产蚊香1.35万箱,总产值364.5万元。
  1986年锡箔产值达388.78万元,比1978年增加36.45倍。
  竹制品销售到香港、东南亚乃至欧美市场。
  2.果蔬类。主要出口商品有萝卜干、萝卜丝、椒干、香菇、地瓜粉、脱水蔬菜、蜂蜜、洋葱及各种水果等。
  萝卜干是传统名牌侨销商品,1979年后因占用农地太多,市场竞争能力差而退出市场。
  椒干是国际市场热门货,产量从1961年的0.54吨增加到1979年的88.75吨,后因市场变故而停产。
  脱水蔬菜是重点出口商品之一,1988年后,由于原料缺乏,生产成本过高而停产。
  晋江县不少乡镇利用冬闲地,生产洋葱(分黄、红两种)、大蒜等出口产品。1972年,共出口洋葱542.83吨,大蒜105.69吨,为历年出口量的最高年份。1988年,洋葱、大蒜两宗出口总值达154万元。
  70年代以来,试产蘑菇、杨梅等罐头出口。1977年建成投产的陈埭怡宾罐头厂,主要产品有蘑菇、芦笋、草菇、金针菇、杨梅、龙眼、荔枝等罐头,年生产能力1万吨。1978年供出口罐头达2816.36吨,是晋江县主要骨干商品之一。芦笋是高档蔬菜,芦笋罐头是国际市场畅销货。1981年以来,开始发展芦笋罐头生产。
  桂圆干、蜜饯、柿饼、李子饼是晋江传统外销商品,出口历史悠久。
  水果出口主要产品有龙眼、柑桔、枇杷、李子、水蜜桃等70多个品种。其中以芦柑为大宗,其次是鲜李(芙蓉李为其中之优良品种),再次是水蜜桃。全县水果出口1965年为6.58万元,1988年已达25.76万元。
  此外,传统外销商品还有中成药材类,如赛霉铵、参茸养脾散、范志神粬、茶饼、牛黄解毒丸、鼻丸、降糖灵、咽喉炎丸、减肥茶等。
  (二)禽畜产品加工业
  1.畜产品类。畜产品加工厂创办于1954年,是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外贸加工企业,职工253人。内设兔毛、羽绒、牛皮加工等车间,主要业务是收购畜产品加工,供应出口。经营范围分三大类:羽毛类,包括各种禽毛、兔毛;皮张类,包括牛皮、猪皮、羊皮、野生动物皮;肠衣类,包括猪、牛、羊肠等。产品100多种,200多个等级规格,是晋江县传统出口商品。1987年起为提高禽畜产品加工效益,县畜产品加工厂开始向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试产内销羽绒制品和出口盐湿牛皮加工业务。
  2.猪禽类。主要销售香港和澳门两个市场。为确保出口任务完成,又要安排好国内市场需要,1960年着手兴建西滨农场养禽基地。1963—1972年,每年从基地调供出口的肥猪大约有1000—2000头左右,至1982年停止出口。60年代中期起,还发展肉类加工,如肉干、肉松,每年供出口约18吨左右,且加工香肠、腊肉等。1964年,还向社会上公开收购鹧鸪、乳鸽、野兔、鹌鹑、野狸、野猪及各种活蛇等10多种野生动物供应出口。
  (三)保鲜品加工业
  晋江县冷冻品生产开始于60年代。1964年首批冻菜出口日本获得成功。1966年开始加工冻青刀豆、冻带鱼等出口。1967年试产冻海蛏、带鱼段、冻梭子蟹等出口。1972年又生产冻青豆、荷仁豆、草菇、菠菜、芥菜等出口。水产出口产品,可分三类,一是鱼翅、鱼肚、鱿鱼干、目鱼干、蛏干、虾米、紫菜等;二是带鱼、黄花鱼等;三是淡水鱼类,包括链鱼、鳗鱼、草鱼、泥鳅等。由水产部门协同外贸部门派员跟船到场就地收购加工出口。1977年加工冻扇贝珠7.37吨出口。此外,还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展龙虾、海蛏、蚵肉、对虾等产品出口。外贸系统所辖东埔冷冻厂建成投产后,冷冻品加工出口量逐年增加,从1977年的95.04吨发展到1988年的872吨。
  (四)粮油复制品加工业
  1.米面制品类。品种多,主要有米粉、炊粉、素面、寿面及空心面等。米粉干是传统外销商品。为适应港澳市场之需,五乡、曾埭组织3个米粉干联合加工厂,增添磨粉、烘干等设备,并配合南安县外贸公司开办南安美林乡米粉厂,专门生产“双塔牌”外销米粉干,品种增加炊粉干、一级米粉干等。是全地区第一家对外米粉干厂。面制品也由原来单一的寿面,增加蛋面、快熟面、叶绿素面、全笋面、陈素面等5个品种。
  2.花生制品类。花生制品也是传统外销商品,1964年,恢复衙口花生加工出口,当年出口9吨。1964—1972年又办安海、英厝头花生加工场,每年大约供应出口150—350吨左右。由于技术不过关,原料又不足,80年代初,二加工场均告停产,但衙口加工场仍继续加工花生出口。1988年,仅衙口永兴花生加工厂就加工供出口花生40吨,总产值20万元。
  农副产品、粮油食品加工工业的主要供货厂家有龙湖衙口永兴花生加工厂、安海五乡米粉厂、安海五乡副食厂、安海兴胜竹器厂、安海纸品工艺厂、东石粮油加工厂、晋江县蚊香厂、祥芝水产冷冻厂等。
  二、轻工工艺、纺织、服装、鞋帽加工工业
  1958年出口收购额为7.77万元,1978年为781.58万元,1988年达3471.47万元。
  (一)轻工工艺品加工工业
  出口品种繁多,主要有玩具、彩陶、人造绢花、木家具、帆布包、皮箱、人造革、塑料制品、渔网渔具、羽毛球拍、文教用品、体育用品及瓷器。货源主要来自集体所有制工厂和民间工艺艺人。
  1.工艺、玩具类。1980年以前加工木刻面谱,1988年又发展纸褙玩具、泥面谱、木偶头等一系列工艺新产品。塑料玩具8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晋江华侨塑料厂生产的儿童手枪、冲锋枪、电话机等,1980年供应出口15万元,1986年增至222万元,6年中增加13.8倍。
  2.彩陶、人造绢花及木家具类。彩陶是1981年新发展的一种小特艺新品种,有大、中、小各种规格的飞禽走兽、人物造型。1981年出口收购额为14.33万元,1986年后进一步加工增加表面透明度,又试制脱坯彩陶,获得成功。1988年供应出口额达235.35万元,产品销往港澳、日本、澳洲等地。人造绢花又名绸花,1987年供应出口达194.79万元。木家具有各种规格的床、柜等,采用晋江民间传统雕花工艺,古色古香,为东南亚华侨所喜爱,太师椅、仿古床多次被选送出国展销。
  3.帆布包、人造革箱包类。产品包括皮帆布箱、皮帆布包、人造革箱、人造革包、塑料雨衣、塑料薄膜及劳保手套等。1980年供应出口541.03万元,1987年增加为559.56万元。
  4.渔网渔具类。主要有深沪、祥芝的尼龙丝渔网、渔具等。1988年以来,出口值占轻工业品出口总值的8.91%,排第四位。
  5.瓷器类。瓷器是传统大宗出口商品,同时也是工艺品类中的骨干出口商品。瓷器可分工艺瓷和日用瓷两种。县外贸出口的是工艺瓷,加工地点集中在磁灶一带。瓷雕,1959年供应出口仅10.04万元,1986年发展为278.21万元;美术陶瓷1975年供应出口20.56万件,1986年发展为159.46万件;建筑瓷砖(即铺地砖),1974年出口11.04万元,1986年发展为276.26万元。
  6.日用五金类。出口的日用五金产品主要为鱼匙链、小圆镜等。1988年,鱼匙链出口上万打;小圆镜1978年收购出口1371罗,1988年降为1220罗,后因玻璃原料欠缺而退出市场。
  除上述工艺品外,还有利用龙眼木或其他木材加工漆碗,行销日本;利用黄杨木、龙眼木雕刻历史人物和日用品;用毛竹加工编织花瓶、花篮及厅堂上装饰品。这些年出口也在100万元以上。1976年还用稻草、咸草编织拼方地毯出口。此外还有脱胎仿铜漆器、通草画、纸扇、羽毛球拍等,均有一定销路。
  (二)纺织品、服装加工业
  晋江县的纺织品服装加工工业因先天不足,绝大部分产品只供应内销。较大的纺织品生产基地有东石镇的地方国营晋江纺织厂,为晋江县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英林乡为著名的服装加工工业区,通过嫁接外资,形成较大生产网络。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来料加工业务的兴起,对外引进不少先进设备,缓解了纺织工业设备紧张和不配套状况。具体经营可分棉布、棉针织品、毛针织品、涤棉针织品、化纤棉纺布、棉制品及服装等6类,1988年以上产品占全县外贸收购总值5.29%。
  1.棉布。收量不高,1987年加工350.78万米作生产布手套原料,占纺织品类出口的15.11%。
  2.棉针织品。1982年开始供应出口,主要品种有汗衫背心、棉毛衫裤、针织手套等。1988年出口36.44万元,占纺织品类出口货源的3%。
  3.毛针织品。主要是来料加工产品,有各种款式的羊毛衫、棉毛衫裤等。其出口额居纺织品类首位。1987年加工出口24910打,比1985年增加8倍,但款式品种须更新换代。
  4.手工棉制品。1982年开始由集体小厂和个体户加工布劳保手套等。当年加工出口11.03万打,1988年增至145万多打。占纺织品类出口的14.04%。
  5.涤棉制品。东石纺织厂主要产品为纯棉色布、中长涤棉混纺布、麻棉混纺布等。主要供应出口产品为纯棉色布和绒布等,每年供应出口250多万米。但质量较差,1988年,产销处于半停顿状态。
  6.服装类。开始于80年代,逐步形成以英林服装加工区为龙头、以石狮服装市场为依托,包括安海、金井、东石等辐射网为辅助骨架的服装加工销售市场。主要形式有客户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及以进养出等。1982年出口金额28.53万元,1987年增加为76万元。出口品种有进料加工的棉布服装、棉涤纶服装、化纤服装及针织童装、西装、女套装、涤棉睡衣及牛仔裤等。
  (三)抽纱加工业
  始于50年代,由深沪几十个侨属自行组织民间刺绣。1958年为省外贸抽纱厂代发原料并组织加工生产。1958年以后,抽纱生产由地区外贸物资采购供应站负责。1980年,全县有抽纱生产小组85个,就业人员2.3万人,抽纱收购总产值达225.07万元。并先后建立深沪、永宁、金井、罗山、龙湖等中心厂。厂户改建、设备增添,抽纱经营品种也逐步由菲立拼方、枕巾枕套、白绣台布等初级加工品发展到精加工成品,直接调运出口。尤其1986年新设计的钩针制品,更受海外侨胞欢迎。1987年抽纱收购金额达559.76万元,由县外贸收购的占总额的17.2%,主要品种有手绣、手编、机织、印染、钩针、电脑绣花等10大类40多个品种。1988年因形势变化,抽纱生产趋于萧条。
  永宁抽纱中心厂和深沪抽纱厂的产品多次选送北京作为人民大会堂的装饰品。1981年县外贸抽纱女工褚玲玲赴日本表演刺绣工艺,历时52天,表演120多场,场场观众爆满。日本NHK广播电台还作现场直播,客户为褚玲玲的题词是“手绘雪源,清秀洁白”。因之6660梭菲品种一下子成为日本市场的抢手货。
  (四)鞋帽加工工业
  为县外贸大宗重点出口商品,包括绣花鞋、麻花鞋、珠拖鞋、布胶鞋、拖鞋等。1959年,全县鞋类出口额仅有28.91万美元。改革开放后,晋江县鞋业生产蓬勃发展。陈埭、石狮、池店、晋江第二福利厂等一跃成为全县鞋类出口生产基地,尤以陈埭鞋业加工区饮誉中外。1988年,全县鞋类出口总值达4378万美元。出口品种可分轻工业和工艺品两大类,15个品种,几百个花样规格。
  1.轻工鞋类可分为布胶鞋和运动鞋两种,1987年占鞋帽类收购金额的23.06%。其中有晋江制鞋厂生产的胶鞋、陈埭花厅口的“好运”牌运动鞋和第二福利厂制作的卡索、冷粘、琉化鞋等。
  2.工艺鞋类又分为珠拖鞋和布鞋两种。1966年即开始加工珠拖鞋出口,1979年出口86.81万双。其后改为珠绣结合,出口更受欢迎。1988年出口值达808.43万元。1978年县外贸公司与石狮布鞋厂试制布鞋成功,当年出口19.78万双,在国际上被作为轻便鞋、功夫鞋风行,1982年供应出口达416.31万双。1988年起,因产品陈旧不适应国外需要,产量略有下降。1981年着手发展麻底登山鞋,当年出口54.46万双,1987年增至700万双;还有布拖鞋、又名房内拖鞋,1980年出口340.62万双,到1988年达730.2万双。
  轻工工艺、纺织、服装、鞋帽加工工业的主要供货厂家有晋江县第一美术工艺厂、晋江陈埭草织厂、晋江金井华侨塑料玩具厂、安海黄墩藤草工艺厂、晋江第一塑料厂、晋江东石纺织厂、晋江第二福利厂、陈埭涵埭制鞋厂、石狮塘头制鞋厂、晋江永宁抽纱厂和磁灶张林建筑陶瓷厂等。
  三、矿山荒料石、石板材、石制品加工工业
  晋江县地下资源比较丰富,有花岗岩石、天然石英砂、瓷土等。其中,出口以花岗石料及其制品为大宗,1988年收购出口值达795万元,占五金矿产品收购出口总值的95%以上。其他产品为不定型产品,出口数量不多,只根据国外客户需要临时安排生产。
  花岗石料及其制品可分为三大类:荒料石、石板材、石制品。
  (一)荒料石加工工业
  荒料石原是花岗岩之原名,最早在惠安石雕厂试销,出厂产品为615荒料石,仅销售370立方米。1968年由厦门市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负责出口,远销日本,受到欢迎,国外客商纷纷来电要求增加出口数量。1974年,日本客户在考察巴厝石矿山时,又发现一种新的石料资源,与原产615花岗岩荒料不同,但样式近似,称为603花岗岩岩石。当年立即组织力量开采,试销40立方米。1975年开始大批量生产,当年出口2620立方米,1979年出口量增至6663.01立方米,1986年达9872立方米,比1975年增长2.9倍。仅巴厝石料厂1968—1988年平均每年出口荒石料4000立方米,平均年产值260多万元。
  荒料石资源分布状况及石料货号表
  (二)石板材加工工业
  1984年在惠安石板材厂试办成功之后,晋江县相继建立巴厝石板材厂、内坑石板材厂、周坑长发石板材厂联合开发公司等出口生产基地。1988年出口石板材859平方米,销往日本、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三)石制品加工工业
  包括石灯笼、铺地石、栏石、条石、石斗、墓碑石等产品的加工,主销市场为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地。工艺品种达30—40种,主要有国雕、浮雕和影雕等。石龟、石马、石栏杆等为石制品中之上品,产品琳琅满目,造型生动别致。1960年,石制品出口值仅5.96万元,1986年增至354万元,增长58.39倍。
  (四)瓷土及石英砂加工工业
  1988年从磁灶、安海等地加工瓷土出口,约120吨;从深沪、龙湖等乡镇组织石英砂出口澳门。
  矿山荒料石、石板材、石制品加工工业的主要供货厂家有永和巴厝石料厂、永和内厝石料厂、永和民生石料厂、英林陈山石板材厂、东石清透石料厂、永和周坑长发联合石材公司、永宁郭坑石板材厂和永宁郭宅石料厂等。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

《晋江市志》

出版者:上海三联书店

本志设概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林业、水利、水产、乡镇企业、工业、交通、邮电、能源、城乡建设等类目,详细地记述晋江市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县
相关地名